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豫”見非遺 匠人手中的盛唐風韻——洛陽唐三彩 ……

唐三彩誕生於1300多年前的唐高宗統治時期, 它伴隨著華麗無比的淩羅綢緞, 沿著風沙迷漫的“絲綢之路”和驚濤海浪的水路, 輾轉西傳東播, 名弛中外。 所謂“三彩”, 就是在白色素胎上塗以黃、綠、白為主組合的釉色, 又表示多彩多色之意。 因大批珍品文物在洛陽出土,故又稱“洛陽唐三彩”。 唐三彩代表了唐代陶瓷藝術的最高成就, 這些藝術珍品從多方面反映了當時社會各階級的生活狀況和精神追求, 是研究唐代歷史和中國陶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燒制技藝】

唐三彩的燒造是採用二次燒成法, 先將雕塑成型乾燥後, 入窯以1000℃以上溫度素燒, 再施以各種釉料入窯釉燒, 燒成溫度為900℃左右。 胎料以當地出產的白色高嶺土為主。 唐三彩釉屬低溫透明釉, 胎體上的任何疵點在施釉燒成後都會直觀地顯現出來, 因此對胎體要求較高。 在釉燒過程中, 釉融化後自然垂流,

相互浸潤, 產生出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而且胎釉結合好, 釉彩不易脫落, 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傳統工藝品。

【古代三彩與現代三彩的區別】

古代三彩質地疏鬆, 有腐蝕痕跡, 往往還有鈣一類的鏽斑, 而現代複製品及商品生產的則無上述特徵。

古代三彩釉色深沉、柔和、微暗, 而新的三彩則色澤光亮、鮮豔、刺眼。 古代三彩中的綠釉, 色澤較深、柔和, 而新作色澤較淡而沲, 缺乏潤澤感。 古代三彩中的黃釉或紅釉多出蠶吐之細絲一樣流紋, 而新燒製品一般無這種現象。 古代三彩釉層較厚, 質感很強, 而現代的三彩, 彩層較薄, 這也是區別真偽作品的顯著標誌之一。 古代三彩一般無冰裂紋, 而新燒製品往往出現冰裂紋。

【唐三彩的傳承】

唐三彩的燒制在洛陽延續不斷, 歷代實物考古時有發現。 清乾隆以來, 孟津南石山高氏家族用小窯燒制唐三彩。 這種技藝作為家族秘技單傳後人, 傳男不傳女, 綿延不絕。 建國後,孟津民間藝人高松茂攜其子女, 應邀到當時剛成立的洛陽工藝美術社,將唐三彩的燒制技藝毫無保留地貢獻了出來。 從此, 唐三彩的生產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 洛陽唐三彩的生產由原來的簡單仿製馬、駱駝, 發展到今天的可以生產人物、動物、器皿、鳥獸、版畫、雜項等六大類、數千個品種, 產品遠銷世界各地。

高水旺, 1958年9月出生于洛陽唐三彩發源發現地――河南省孟津縣朝陽鎮南石山村。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唐三彩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高級工藝美術師, 洛陽唐三彩研究院院長,洛陽唐三彩博物館館長。 1996年,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高水旺在全面繼承歷代傳統唐三彩製作技藝基礎上,不斷研究漢、唐以來的制陶工藝,系統借鑒與吸收了漢、唐彩陶的繪畫、石刻、雕塑、印花、堆貼、施釉之藝術精華,逐步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技藝特徵。其作品呈現造型豐腴端莊、色彩絢麗多變、裝飾極妍盡美、神態自然生動等特點。從選料、造型、配施釉、柴窯燒制、開細片(即“蜻蜓翅膀效果”)和作舊處理等工藝方面,在歷代傳承人的技藝水準上實現了新突破,其作品堪輿文物真品媲美,為唐三彩傳統工藝的繼承與發展,做出了積極的探索與嘗試。(河南省文化廳非遺處供稿)

高水旺在全面繼承歷代傳統唐三彩製作技藝基礎上,不斷研究漢、唐以來的制陶工藝,系統借鑒與吸收了漢、唐彩陶的繪畫、石刻、雕塑、印花、堆貼、施釉之藝術精華,逐步形成了自己鮮明的技藝特徵。其作品呈現造型豐腴端莊、色彩絢麗多變、裝飾極妍盡美、神態自然生動等特點。從選料、造型、配施釉、柴窯燒制、開細片(即“蜻蜓翅膀效果”)和作舊處理等工藝方面,在歷代傳承人的技藝水準上實現了新突破,其作品堪輿文物真品媲美,為唐三彩傳統工藝的繼承與發展,做出了積極的探索與嘗試。(河南省文化廳非遺處供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