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馮小剛的不合時宜,是一場關於八十年代的夢

被撤檔的《芳華》據說是馮小剛難得一見的好作品, 熟悉馮小剛的人會覺得他是在拍自己的青春。

1978年入伍的馮小剛當時是一名令人羡慕的文工團美工。 但好景不長, 在八四年精簡部隊的大潮中, 馮小剛成為被甩出去的水滴。 轉業賦閑在家的馮小剛跳了一段時間的“貼面舞”, 之後跟著鄭曉龍當過劇組的美工和廚師。

一天午後, 躺在馮小剛鋪好的芭蕉葉上, 鄭曉龍邊看書邊感歎:真他媽的孫子!馮小剛湊上前去, 看到那本書的名字是《浮出海面》, 作者王朔。

“那是1985年12月”, 馮小剛後來在自傳裡寫道。 第二年夏天,

已經拜讀過王朔兩篇著作的馮小剛終於見到了偶像, 儘管王朔的娃娃臉長相和馮小剛想像中很不一樣, 但他還是對王朔劈頭蓋臉得一頓誇, 靦腆的王朔聽得臉紅一陣白一陣。

二人就此成為了好朋友。 馮小剛待業在家練出的廚藝派上了用場, 那天鄭曉龍也在場, 就著馮小剛頗費功夫做好的醬豬蹄和椒麻雞絲, 三人相談甚歡。

那一年王朔和馮小剛27歲, 鄭曉龍略為年長, 33歲, 他們的共同點是:都是行動快於思想的物種。

圖:青年時期的馮小剛和王朔

王朔和馮小剛在一起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創辦了一家叫“好夢”的公司, 註冊資金十萬元。 真正的主業不詳, 但兩人的日常工作就是練習誇人。

一次, 馮小剛和王朔在趙寶剛家裡吃飯, 葛優也在, 執意拿葛優練練手的王朔突然說:“不對呀, 今兒是國慶日。 葛老師這一級的人不應該坐這啊!”

不明真相的葛優一路順道接話, 就被說成了國寶。 據馮小剛回憶, 那晚葛優很高興, 後來喝大了。

再後來, 王朔就把這些故事寫進了小說《頑主》裡,

同名電影裡, 被帶進溝裡的葛優成為狂愛誇人的楊重, 上趟公車都要對著裡面的老大娘說:大娘你今兒穿得太好了, 美!

那個年代, 在王朔的帶領下, 沒有任何企圖的溜嘴皮子成為那一撥人的消遣。 頗有天賦的馮小剛很快成為裡面的佼佼者, 有一次他把王朔都捧得害怕了, 後者鄭重提醒馮小剛:我孑然一身, 沒什麼值得你如此不遺餘力巧取豪奪的東西, 你總得圖點什麼吧。

馮小剛答:只為一個痛快。

但誰又能分得那麼清楚?反正, 無論是馮小剛的處女作《永失我愛》, 還是後來打出馮氏喜劇招牌的《甲方乙方》(改編自王朔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 二人插科打諢的身影都在其中。

和王朔一起擔任《海馬歌舞廳》編劇的馬未都在二十多年後回憶這段往事說,

“那兩人就是相互利用, 當然, 利用在這裡是一個中性詞。 ”

但對於馮小剛和王朔, 當時明顯都是樂在其中的。 他們的日子算是成功人士的標配——每天會見各種企業家, 談合作, 拉飯局。 在此過程中, 兩人認識了商人嚴凱, 在後者幫助下, 馮小剛和王朔住進了頤和園寫劇本, 同時住在那裡的還有臺灣作家瓊瑤。

二十多年後, 馮小剛在接受許知遠採訪時回憶這段日子, 只說了一句“那時候多有意思。 ”

1995年, 王朔小說《動物兇猛》被姜文改編成《陽光燦爛的日子》上映。 在電影的最後, 中年馬小軍們變得很有錢, 他們乘坐白色卡迪拉克在長安街上款款而行, 但那段陽光燦爛又肆意的青春期, 已經成為了過往。

馮小剛的快活日子和小圈子也在1996年被打破, 王朔編劇馮小剛導演的《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在開拍10天后被叫停。

而這只是一個開始, 同時被禁播的還有王朔導演的《我是你爸爸》以及好夢公司最後一部影片《月亮背面》。

失意的馮小剛在喝醉後莫名其妙被剃去了一塊頭髮, 醒來後, 他索性把頭髮全部剃光, 由此奠定了他此後多年的髮型。

世界正在慢慢發生變化。

隨著下海、經商成為最時髦的事情, 馮小剛的話語習慣養成者王朔開始不流行了。 在改革開放中賺到錢的人們開始厭倦並攻擊王朔略顯灰色的人生觀。 為避鋒芒, 王朔一度出走美國, 而好夢公司也因為連續禁播而走向倒閉。

馮小剛形容自己和王朔相識就像抬頭看見北斗星, 實際上鄭曉龍也稱得上是馮小剛的北斗星——馮小剛躲在郊區不想見人時,鄭曉龍又一通電話打來,叫上了他在龍泉賓館見面,同時被邀請的還有王朔。

這是時隔10年後的三人再次見面。

商議之後,馮小剛接受任務,用13天時間寫完了賀歲片劇本,《編輯部的故事》續集《萬事如意》。憑藉《編輯部的故事》攢下的人氣,這個戲很一般的電影還是火了一段時間。對當時的馮小剛來說,算是小有成就。

但真正讓馮小剛走出陰霾的,還是他與張和平合作出品的《甲方乙方》。

圖:電影《甲方乙方》劇照

這部電影最終以3600萬的票房創造了1998年國產電影最高票房紀錄。連續跑宣傳疲憊不堪的馮小剛一度有些恍惚,他在成都脫口說出:南京的觀眾朋友們,給你們拜年了。

回到北京,中國導演協會的慶功會還在等著他。

之後的事情就像馮小剛寫的劇本一樣開始朝著萬事如意的方向發展,隨著《不見不散》、《大腕》、《手機》等電影的成功,馮氏喜劇成為內地唯一可以和成龍電影相抗衡的作品。

但馮小剛並不快樂。

他的成功背後有太多忍耐。主持人孟廣美曾經回憶自己第二次見到馮小剛的情形,評價是令人“跌破眼鏡”,當時馮小剛正參加一個飯局,和投資人談話時,把自己的身段放得極低,完全沒有大導演的架子。孟廣美感歎:人成功真的不是沒有道理的。

拍完《唐山大地震》後,質疑蜂擁而至,馮小剛一度很憤慨:“我有點兒像一(只)雞,本來拍電影是跟電影談戀愛,但怎麼最後身份變了,工作性質也變了”。拍電影是個婊子行業的說法也出自馮小剛之口。

“經歷的不必都記起,過去的不會都忘記”,這句話是電影《甲方乙方》主題曲中的歌詞,也成為馮小剛擺脫陰霾的方式。他找到一條出路——重現青春歲月。

準備拍1999年賀歲片《不見不散》時,馮小剛又動了心思,想“復活”當年被斃掉的《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他把劇本進行了改編,還換了個文藝氣息很重的名字:《一聲歎息》。但報到電影局得到的回復是,要拍成賀歲三部曲。

沒轍,馮小剛湊上了一個《沒完沒了》。這部戲的主演仍是葛優,但相比其他兩部,內容就差了很多。馮小剛跟葛優都不滿意,後者從開拍的第一周到最後一周,邊演邊找馮小剛商量:“咱能不能不拍了,你說欠多少錢,我給你找一贊助去。”

如果說鄭曉龍、王朔、葛優是馮小剛青春時代的關鍵字,劉震雲就是影響他後青春時代的關鍵人物了。

王朔曾對馮小剛說:“劉震雲是當代作家中對我真正能夠構成威脅的一位。”在劉震雲的記憶裡,他跟馮小剛在魏公村的一家飯館首次見面,不過馮小剛的版本卻是在頤和園。但記憶的偏差並不妨礙馮小剛心心念念想拍攝《溫故一九四二》。

故事還得從1993年說起。通過王朔引薦,馮小剛結識了劉震雲,把後者作品改編拍攝成電視劇《一地雞毛》。

那年,劉震雲剛剛寫完《溫故一九四二》。還沒有一部電影作品的馮小剛惦記上了,躍躍欲試。等到1994年兩人一起參加北京青聯會議時,馮小剛忍不住請求劉震雲:“如果你信任我,我想把《溫故一九四二》拍成一部電影。”

但在劉震雲看來,當時時機還未成熟。這個來自自己老家的故事,是不能被輕易搬上螢幕的,但不信任也不能直接說,他只能文縐縐地答道:“我們對事物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還需要時間提高認識。

這個時間的長度是6年。

2000年,從河南老家回來的劉震雲跑到馮小剛家裡,喝光冰箱裡的啤酒後說:“我把《溫故 一九四二》交給兄長了。在這件事情上,我願意和你共進退。”

在馮小剛看來,這是劉震雲給自己的一個禮物。得償所願後,他很是興奮德找來電影圈的朋友、專家,卻被潑了一盆冷水:小說是好小說,但沒人物、沒線索、沒情節,不適合改編成電影。

這樣的反對聲音馮小剛沒少聽過。但這次,他想任性一把。他跟劉震雲在樹陰下沉默了很久,最後,劉震雲問:“還幹不幹?”馮小剛說:“幹!”

倆人選擇了一個笨方法:沿著逃荒的路線採訪來獲得劇本內容。

劇本的檻算是邁過去了,但《一九四二》在立項階段又被擋了三回,歷盡曲折後,項目被拖到了2011年。

時機似乎真的成熟了——當時拍完《非誠勿擾2》的馮小剛輕鬆為華誼賺了近5億的票房,王朔也跑來給《1942》打氣:“萬一票房不好,我下面再給你寫一個喜劇,來背這個片子的債。“被激起鬥志的馮小剛再次找到劉震雲,這次終於開拍了。

馮小剛曾經打了個比方:拍《一九四二》就像曾經孜孜不倦地追求一個漂亮姑娘屢遭拒絕,突然有一天,姑娘追到手,兩人還領證結婚了。

得到之後是空虛。

圖:馮小剛在《一九四二》的拍攝中

但這種滿足之後的空虛沒有持續太久,可以說,等到首映結束的那一天,空虛就已經完全消失了——《一九四二》首映日票房2600萬元,讓頭天晚上還沉浸在圓夢快樂中的馮小剛措手不及。而票房開局不利,直接導致華誼兩日內市值蒸發13億。

馮小剛又一次被推向了風口浪尖。

這部被寄予厚望的電影豆瓣評分至今才7.3,一星評論不在少數。還有很多人把李安的《少年派》的迅速下線歸結于馮小剛。

票房和口碑雙失利之下,馮小剛對電影行業的厭倦達到了頂端,但委曲求全的事還得做完,為了讓《一九四二》順利上映,馮小剛接下了春晚導演的活。另一方面,為了彌補華誼兄弟的損失,他還得趕緊攛出《私人訂制》。

這都是為了情懷欠下的債。

等到債還清了,馮小剛也終於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反叛了。《一九四二》 之後,馮小剛將近三年沒拍電影,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說:

“我現在的心情是悲觀大於樂觀,而且隨著片子拍得越多,年齡越往上長,悲觀的情緒會越來越強烈。”

再次出現在大眾面前已經是2016年,馮小剛拍了新作品《我不是潘金蓮》,劇本仍然出自劉震雲。

這場對戰讓《我不是潘金蓮》迅速被大眾熟知,結果論的人們認為這只是馮小剛的行銷。於是,當最近《芳華》被撤檔,再次留下眼淚的馮小剛得到的還是懷疑:這是不是又在炒作?

就這樣,多次口無遮攔炮轟別人的馮小剛,成為那個喊“狼來了“的孩子。

作為在大院長大的孩子,馮小剛看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大院禮堂放映的《紅樓夢》。不過當時,這個經典的悲劇故事在馮小剛眼裡就是一鬼片,他心裡害怕,看到一半就落荒而逃,倒是很喜歡當時的喜劇動畫片《半夜雞叫》。

多年後,馮小剛在《我把青春獻給你》中回憶起看《半夜雞叫》的日子,想明白了自己為什麼那麼喜歡王朔的小說,“王朔與我同是五八年的狗。想必他也在他的禮堂看過《半夜雞叫》。年少的他,看到地主學雞叫,肯定也是樂得前仰後合。”

2003年,因為陪伴馮小剛長大的大院宿舍要拆了,一起長大的40多個大院子弟從全國各地趕回來。他們重走了宿舍樓前的小路,站在禮堂前合影時,馮小剛產生了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仿佛我們沒有長大,好像我們依然是約好了一個時間,到了點,先下樓的就站在樓下扯著脖子一個一個地往下喊,湊齊了一起去禮堂看電影。

和《一九四二》一樣,《芳華》的拍攝也是馮小剛少時夢想的呈現。在跳貼面舞的日子裡,舞伴軍裝裡露出的光潔脖子在馮小剛看來是“性感”的代表,“直到今天,我都想為這一細節拍一部電影,來抒發多年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兵情結”。

《芳華》拍攝期間,馮小剛的青春時夢想得以複製,他從500多名年輕女演員之中選出眼神清澈,臉龐乾淨的“女兵”。同時複製的還有他曾經生活過的文工團,為此馮小剛花費3500萬重建了一個從燈光到水龍頭都和記憶裡的文工團一樣的大院。

在拍最後一場文工團解散的戲時,所有人啞著嗓子又唱又喊。戲是假的,但喝的酒是真的,在攝影機後面的馮小剛和戲裡的人們一起淚流滿面。

那是他的青春記憶, “仿佛穿越回了40年前”。

圖:電影《芳華》海報

年近六十,他想用《芳華》去重現這場二十歲時的夢,可惜,夢圓之前又遇風波。

都說電影就是造夢廠,或許,對於功成名就的馮小剛來說,充滿生機、一切都是剛剛起步模樣的八九十年代,才是他心中的黃金時代。

那時,變革與浪漫是時代主題,大學裡最流行的社團是詩社,熱血青年會將匕首紮進自己的手臂,高喊:“我要用我的血,讓你們看到我對你們的愛,對詩歌的愛!”北島和舒婷的現身,需要出動警力才能維持秩序。還有崔健、魔岩三傑、喇叭褲、“過把癮就死“、《我愛我家》,那些時代的符號,都已經變成了泛黃髮舊的歷史。

時代滾滾之中,馮小剛也即將迎來他的60歲。他必定是不甘心的。

這樣的簡單沒有持續太久。《芳華》引起的紛擾之中,馮小剛又要如何平息這場因青春而起的波瀾?

實際上鄭曉龍也稱得上是馮小剛的北斗星——馮小剛躲在郊區不想見人時,鄭曉龍又一通電話打來,叫上了他在龍泉賓館見面,同時被邀請的還有王朔。

這是時隔10年後的三人再次見面。

商議之後,馮小剛接受任務,用13天時間寫完了賀歲片劇本,《編輯部的故事》續集《萬事如意》。憑藉《編輯部的故事》攢下的人氣,這個戲很一般的電影還是火了一段時間。對當時的馮小剛來說,算是小有成就。

但真正讓馮小剛走出陰霾的,還是他與張和平合作出品的《甲方乙方》。

圖:電影《甲方乙方》劇照

這部電影最終以3600萬的票房創造了1998年國產電影最高票房紀錄。連續跑宣傳疲憊不堪的馮小剛一度有些恍惚,他在成都脫口說出:南京的觀眾朋友們,給你們拜年了。

回到北京,中國導演協會的慶功會還在等著他。

之後的事情就像馮小剛寫的劇本一樣開始朝著萬事如意的方向發展,隨著《不見不散》、《大腕》、《手機》等電影的成功,馮氏喜劇成為內地唯一可以和成龍電影相抗衡的作品。

但馮小剛並不快樂。

他的成功背後有太多忍耐。主持人孟廣美曾經回憶自己第二次見到馮小剛的情形,評價是令人“跌破眼鏡”,當時馮小剛正參加一個飯局,和投資人談話時,把自己的身段放得極低,完全沒有大導演的架子。孟廣美感歎:人成功真的不是沒有道理的。

拍完《唐山大地震》後,質疑蜂擁而至,馮小剛一度很憤慨:“我有點兒像一(只)雞,本來拍電影是跟電影談戀愛,但怎麼最後身份變了,工作性質也變了”。拍電影是個婊子行業的說法也出自馮小剛之口。

“經歷的不必都記起,過去的不會都忘記”,這句話是電影《甲方乙方》主題曲中的歌詞,也成為馮小剛擺脫陰霾的方式。他找到一條出路——重現青春歲月。

準備拍1999年賀歲片《不見不散》時,馮小剛又動了心思,想“復活”當年被斃掉的《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他把劇本進行了改編,還換了個文藝氣息很重的名字:《一聲歎息》。但報到電影局得到的回復是,要拍成賀歲三部曲。

沒轍,馮小剛湊上了一個《沒完沒了》。這部戲的主演仍是葛優,但相比其他兩部,內容就差了很多。馮小剛跟葛優都不滿意,後者從開拍的第一周到最後一周,邊演邊找馮小剛商量:“咱能不能不拍了,你說欠多少錢,我給你找一贊助去。”

如果說鄭曉龍、王朔、葛優是馮小剛青春時代的關鍵字,劉震雲就是影響他後青春時代的關鍵人物了。

王朔曾對馮小剛說:“劉震雲是當代作家中對我真正能夠構成威脅的一位。”在劉震雲的記憶裡,他跟馮小剛在魏公村的一家飯館首次見面,不過馮小剛的版本卻是在頤和園。但記憶的偏差並不妨礙馮小剛心心念念想拍攝《溫故一九四二》。

故事還得從1993年說起。通過王朔引薦,馮小剛結識了劉震雲,把後者作品改編拍攝成電視劇《一地雞毛》。

那年,劉震雲剛剛寫完《溫故一九四二》。還沒有一部電影作品的馮小剛惦記上了,躍躍欲試。等到1994年兩人一起參加北京青聯會議時,馮小剛忍不住請求劉震雲:“如果你信任我,我想把《溫故一九四二》拍成一部電影。”

但在劉震雲看來,當時時機還未成熟。這個來自自己老家的故事,是不能被輕易搬上螢幕的,但不信任也不能直接說,他只能文縐縐地答道:“我們對事物的認識還停留在表面,還需要時間提高認識。

這個時間的長度是6年。

2000年,從河南老家回來的劉震雲跑到馮小剛家裡,喝光冰箱裡的啤酒後說:“我把《溫故 一九四二》交給兄長了。在這件事情上,我願意和你共進退。”

在馮小剛看來,這是劉震雲給自己的一個禮物。得償所願後,他很是興奮德找來電影圈的朋友、專家,卻被潑了一盆冷水:小說是好小說,但沒人物、沒線索、沒情節,不適合改編成電影。

這樣的反對聲音馮小剛沒少聽過。但這次,他想任性一把。他跟劉震雲在樹陰下沉默了很久,最後,劉震雲問:“還幹不幹?”馮小剛說:“幹!”

倆人選擇了一個笨方法:沿著逃荒的路線採訪來獲得劇本內容。

劇本的檻算是邁過去了,但《一九四二》在立項階段又被擋了三回,歷盡曲折後,項目被拖到了2011年。

時機似乎真的成熟了——當時拍完《非誠勿擾2》的馮小剛輕鬆為華誼賺了近5億的票房,王朔也跑來給《1942》打氣:“萬一票房不好,我下面再給你寫一個喜劇,來背這個片子的債。“被激起鬥志的馮小剛再次找到劉震雲,這次終於開拍了。

馮小剛曾經打了個比方:拍《一九四二》就像曾經孜孜不倦地追求一個漂亮姑娘屢遭拒絕,突然有一天,姑娘追到手,兩人還領證結婚了。

得到之後是空虛。

圖:馮小剛在《一九四二》的拍攝中

但這種滿足之後的空虛沒有持續太久,可以說,等到首映結束的那一天,空虛就已經完全消失了——《一九四二》首映日票房2600萬元,讓頭天晚上還沉浸在圓夢快樂中的馮小剛措手不及。而票房開局不利,直接導致華誼兩日內市值蒸發13億。

馮小剛又一次被推向了風口浪尖。

這部被寄予厚望的電影豆瓣評分至今才7.3,一星評論不在少數。還有很多人把李安的《少年派》的迅速下線歸結于馮小剛。

票房和口碑雙失利之下,馮小剛對電影行業的厭倦達到了頂端,但委曲求全的事還得做完,為了讓《一九四二》順利上映,馮小剛接下了春晚導演的活。另一方面,為了彌補華誼兄弟的損失,他還得趕緊攛出《私人訂制》。

這都是為了情懷欠下的債。

等到債還清了,馮小剛也終於有機會表達自己的反叛了。《一九四二》 之後,馮小剛將近三年沒拍電影,接受媒體採訪時他說:

“我現在的心情是悲觀大於樂觀,而且隨著片子拍得越多,年齡越往上長,悲觀的情緒會越來越強烈。”

再次出現在大眾面前已經是2016年,馮小剛拍了新作品《我不是潘金蓮》,劇本仍然出自劉震雲。

這場對戰讓《我不是潘金蓮》迅速被大眾熟知,結果論的人們認為這只是馮小剛的行銷。於是,當最近《芳華》被撤檔,再次留下眼淚的馮小剛得到的還是懷疑:這是不是又在炒作?

就這樣,多次口無遮攔炮轟別人的馮小剛,成為那個喊“狼來了“的孩子。

作為在大院長大的孩子,馮小剛看的第一部電影就是大院禮堂放映的《紅樓夢》。不過當時,這個經典的悲劇故事在馮小剛眼裡就是一鬼片,他心裡害怕,看到一半就落荒而逃,倒是很喜歡當時的喜劇動畫片《半夜雞叫》。

多年後,馮小剛在《我把青春獻給你》中回憶起看《半夜雞叫》的日子,想明白了自己為什麼那麼喜歡王朔的小說,“王朔與我同是五八年的狗。想必他也在他的禮堂看過《半夜雞叫》。年少的他,看到地主學雞叫,肯定也是樂得前仰後合。”

2003年,因為陪伴馮小剛長大的大院宿舍要拆了,一起長大的40多個大院子弟從全國各地趕回來。他們重走了宿舍樓前的小路,站在禮堂前合影時,馮小剛產生了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仿佛我們沒有長大,好像我們依然是約好了一個時間,到了點,先下樓的就站在樓下扯著脖子一個一個地往下喊,湊齊了一起去禮堂看電影。

和《一九四二》一樣,《芳華》的拍攝也是馮小剛少時夢想的呈現。在跳貼面舞的日子裡,舞伴軍裝裡露出的光潔脖子在馮小剛看來是“性感”的代表,“直到今天,我都想為這一細節拍一部電影,來抒發多年來埋藏在內心深處的女兵情結”。

《芳華》拍攝期間,馮小剛的青春時夢想得以複製,他從500多名年輕女演員之中選出眼神清澈,臉龐乾淨的“女兵”。同時複製的還有他曾經生活過的文工團,為此馮小剛花費3500萬重建了一個從燈光到水龍頭都和記憶裡的文工團一樣的大院。

在拍最後一場文工團解散的戲時,所有人啞著嗓子又唱又喊。戲是假的,但喝的酒是真的,在攝影機後面的馮小剛和戲裡的人們一起淚流滿面。

那是他的青春記憶, “仿佛穿越回了40年前”。

圖:電影《芳華》海報

年近六十,他想用《芳華》去重現這場二十歲時的夢,可惜,夢圓之前又遇風波。

都說電影就是造夢廠,或許,對於功成名就的馮小剛來說,充滿生機、一切都是剛剛起步模樣的八九十年代,才是他心中的黃金時代。

那時,變革與浪漫是時代主題,大學裡最流行的社團是詩社,熱血青年會將匕首紮進自己的手臂,高喊:“我要用我的血,讓你們看到我對你們的愛,對詩歌的愛!”北島和舒婷的現身,需要出動警力才能維持秩序。還有崔健、魔岩三傑、喇叭褲、“過把癮就死“、《我愛我家》,那些時代的符號,都已經變成了泛黃髮舊的歷史。

時代滾滾之中,馮小剛也即將迎來他的60歲。他必定是不甘心的。

這樣的簡單沒有持續太久。《芳華》引起的紛擾之中,馮小剛又要如何平息這場因青春而起的波瀾?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