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唐詩三百首《春望》注釋翻譯賞析講解

【作品簡介】

《春望》由杜甫創作, 被選入《唐詩三百首》。 這首詩是杜甫“安史之亂”期間在長安所作的。 “安”, 指安祿山;“史”指史思明。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

杜甫從鄜(fu)州(現在陝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肅宗, 途中為叛軍所俘, 後困居長安。 該詩作於次年三月。 全篇憂國, 傷時, 念家, 悲己, 顯示了詩人一貫心系天下、憂國憂民的博大胸懷。 這正是本詩沉鬱悲壯、動慨千古的內在原因。

這首詩圍繞“望”字展開, 前四句借景抒情, 情景結合。 詩人以寫長安城裡草木叢生, 人煙稀少來襯托國家殘破。 起首一“國破山河在”, 觸目驚心, 有一種物是人非的歷史滄桑感。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兩句以物擬人, 將花鳥人格化, 有感於國家的分裂、國事的艱難, 長安的花鳥都為之落淚驚心。 詩人由登高遠望到焦點式的透視, 由遠及近, 感情由弱到強, 就在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轉換中含蓄地傳達出詩人地感歎憂憤。

國家動亂不安, 戰火經年不息, 人民妻離子散, 音書不通, 這時候收到家書尤為難能可貴。 詩人從側面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動亂時期想知道親人平安與否的迫切心情。 同時也以家書的不易得來表現詩人對國家深深地憂慮。 結尾兩句, 寫詩人那愈來愈稀疏的白髮, 連簪子都插不住了, 以動作來寫詩人憂憤之深廣。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杜甫《春望》: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原文】

《春望》

作者:杜甫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

【注解】

國:國都, 即京城長安(今陝西西安)。

破:被攻破。

深:茂盛;茂密。

城:指長安城, 當時被叛軍佔領。

感時:感傷時局。

恨別:悲恨離別。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二句互文, 意謂因感時恨別而對花落淚, 聽鳥驚心。

烽火:這裡借指戰爭。

連三月:是說戰爭從去年直到現在, 已經一個春天過去了。

連:連續。

三:泛指多數。

抵萬金:家書可值幾萬兩黃金, 極言家信之難得。

抵:值。

白頭搔更短:白頭發越抓越少了。

白頭:白頭發。

搔:抓, 撓。

短:少。

渾欲不勝簪: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

渾:簡直。

欲:將要;就要。

不:禁不住。

勝:能承受。

簪:用來綰住頭髮的一種針形首飾。 古代男子束髮, 所以用簪。

【韻譯】

長安淪陷國家破碎, 只有山河依舊, 春天來了城空人稀,

草木茂密深沉。

感傷國事面對繁花, 難禁涕淚四濺, 親人離散鳥鳴驚心, 反覺增加離恨。

立春以來戰火頻連, 已經蔓延三月, 家在州音訊難得, 一信抵值萬金。

愁緒纏繞搔頭思考, 白髮越搔越短, 頭髮脫落既短又少, 簡直不能插簪。

【翻譯1】

國家已經破碎不堪,

只有山河還在。 長安城裡又是春天了, 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 早已滿目荒涼, 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 雖然春花盛開, 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 而是讓人流淚, 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 但心裡由於和家人離別而憂傷, 聽了鳥鳴, 不僅不高興, 還讓人驚心。 戰亂持續了很長時間了, 家裡已久無音訊, 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黃金那麼寶貴。 由於憂傷煩惱, 頭上的白髮越來越稀少, 簡直連簪子也戴不了了。

【翻譯2】

故國淪亡, 空留下山河依舊, 春天來臨, 長安城中荒草深深。 感歎時局, 看到花開也不由得流下眼淚, 怨恨別離, 聽到鳥鳴也禁不住心中驚悸。 戰火連綿, 如今已是暮春三月, 家書珍貴, 足抵得上萬兩黃金。 痛苦中我的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評析】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祿山起兵反唐,由於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唐玄宗,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沒有了勁敵,一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

唐肅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Fu,第一聲)州(現在陝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唐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後被困居住在長安。這首詩作於次年(至德二年)三月。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淒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歎;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愛國之情。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平直,情景兼備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講解】

1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長安。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聽到消息後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春望》寫於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淒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托感于景,為全詩營造了氣氛。同時此聯對仗工整,圓熟自然,詩意跌宕。“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尾碼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通常解釋為,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思念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詩人妻子兒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萬金”寫出了家書的珍貴,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這是人人心中會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禁於百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而他蒼老得這麼快,又因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歎;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深沉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這首詩的特點分析

借眼前的景物抒發內心愁苦的感情。《春望》開篇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而河山依舊。雖江山未改,但景象大異。詩中的“國破”、“草木深”、“花濺淚”、“鳥驚心”,這些都是寫景,情寓景中,抒發詩人痛苦悲傷的感情。後4句直抒感情,“家書”是針對上句的“恨別”,有了離別才有思鄉的家書;“烽火”照應前句中的“感時”。感傷的是令人家破人亡的戰火。最後兩句以詩人望後的情態作結,把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推向極點。詩人愁得連簪子都插不住了,說明頭髮都快掉光了,詩人的愁苦都緣于“國破”和“恨別”。全詩借眼前的景物抒發內心愁苦的感情。

用詞自然;表現力極強。詩人激越與奔放的感情,突出表現在遣詞用語上。作者把重要的詞語都寫在每句的前面:“國破”、“城春”、“感時”、“恨別”、“烽火”、“家書”、“白頭”,而這一切思緒皆從“國破”而來。《春望》通過眺望淪陷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了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前四句主要寫春望之景,詩的前四句,寫春望所見,作者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寫盡春城敗象。後四句主要抒發春望之情,寫心念親人的境況。“家書抵萬金”一句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這首詩,首聯主要從大處落筆,總寫望中所見。第二聯由大到小,由總覽轉為具體抒寫自己在這特殊的春天裡的感受。五六句分別寫國憂、家愁。這兩句深層寫春日所感。尾聯以正面描繪詩人的自我形象收束全篇,表現詩人內心深處的憂思。“望”是貫穿全篇的線索。從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態作結。通過眺望淪陷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了作者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

【藝術表現手法分析】

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於事等。關鍵是化情思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說的“移情論”。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範例。

2、詩的藝術手法。從不同層面來看:詩高度概括,形象生動的反映社會生活,常用比興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擬、聯想、對比等手法,將所要表達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鮮明生動的畫面。詩歌形象除鮮明生動外,還往往具有象徵意蘊和誇張圖景,因而常用象徵手法和誇張手法,寓意高遠,發人深思。詩歌抒情言志,具有強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或間接抒情(即景抒情,托物寄情)表達詩人的典型感受。詩歌是富有想像力和啟示力的藝術,而詩歌的想像通常表現為聯想、類比、幻想等方式。可以說沒有想像就沒有詩。特別要注意一些具有現代派的象徵詩,常常用象徵的手法或以特徵性的事物代表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戴望舒的《雨巷》。

3、詩的結構。詩的結構遵循的是情感和想像的邏輯,具有跳躍性。因而詩人特意建構“空白”——藝術的跳躍與省略。中國古代文論稱之為“間空”。田間的《義勇軍進行曲》:“在長白山一帶的地方,/中國的高粱,/正在血裡成長。/大風沙裡,/一個義勇軍。/騎馬走過他的家鄉。/他回來:/敵人的頭,/掛在鐵槍上”。詩人省略了奮勇抗戰的場景,但那浴血奮戰的場面和同仇敵愾的民族義憤,都洋溢在字裡行間。因為開頭時代氣氛的烘托及最後一句詩眼,使讀者得以有根有據地用想像補充戰鬥場面。詩跳躍與省略,虛實相間的藝術處理,造成“空間”以少勝多的藝術表現力。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4、詩的語言。精煉、富有韻律美。常用比喻、通感、反復等手法,注意語言的聲調、押韻和節奏構成音樂美。

【對照鑒賞杜甫的《春望》《登高》】

談到唐詩,我們就想到李杜。李白被人們稱作詩仙,杜甫呢,被人們稱作詩聖。仙也好,聖也罷,當然都是人們對詩人極高藝術修養的讚譽了。除此之外,杜甫的詩還被人們稱為“詩史”,為什麼要把杜甫的詩稱為“詩史”呢?有人說杜甫的詩歌深刻而真實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的那一段歷史,這種回答可看成是正確的,但有一點疑問,詩畢竟不是史,是一種情象交融的藝術,這種情象交融的藝術,何以被稱為以敘事為主的史呢?杜甫的詩,抒發的當然是杜甫的情了。杜甫的感情不同於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因為杜甫的眼光始終關注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他的哀痛不僅屬於個人,而是屬於整個民族。唐王朝那段黑暗的歲月裡,我們民族的心靈依舊跳動著,在杜甫的詩歌中。

詩是一種情象交融的藝術,詩名為《春望》,作者在春天望到哪些景象呢?“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都淪陷,城池殘破,而山河依舊。這山河可是昨日的山河?不是。荒草叢生,人跡罕至,長安本是繁華之地,如今只見草木了。唐人詩歌中出現的那些水邊麗人哪兒去了?那些遊玩的王公大臣哪兒去了?甚至連耕夫樵子也沒有了蹤跡,更沒有了遊人如蟻、冠蓋如雲的盛況,沒有了人聲鼎沸、貨物如流的鬧市,詩人只用了“草木深”三個字就把這個都市的繁華變成了痛苦的回憶!詩的首聯一個“破”字,仿佛有聲,使人聞之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分明有形,叫人觸目傷懷。

作者覺得前面的景還不足以抒情,又選取了典型景物再度渲染。這就是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天最具代表性的事物,當屬花與鳥。我們描寫春天最常用的詞語也是“鳥語花香”。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就是寫了花與鳥。這二者,一鮮豔美麗,可供人目睹;一婉轉動聽,可供人耳聞。但這一切對詩人而言,突然變了,花在落淚,鳥叫驚心。因為心情不好,詩人視野中的事物都塗上了一層傷感的色彩。“感時”,感慨時運;“恨別”,傷別。這是作者的心情。花怎能落淚,鳥怎能驚心呢?大家見過花上的露珠,聽過淒厲的鳥鳴,作者覺得連這些花鳥都因傷時恨別而不安,更何況有感情的人呢?見花就想到都城曾經的繁華,如今雜草叢生,怎能不讓人落淚?聞鳥聲而想到家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歲月如何度日呢,一想到這些又怎能不讓人驚心?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選的是最美麗的季節,最美麗的季節裡又選了最美好的景物,作者的心情不僅沒有因此而愉悅,反而更沉重了。情郁於中,不得不發,詩歌轉入後兩聯抒情。“烽火連三月”緊承“時”,“家書抵萬金”緊承“別”。時世就是戰爭,因戰爭才有了分別,因分別家書才如此珍貴!這裡,我們看到杜甫是一位極富人性的詩人,他對國對家都這般心摯情篤。他因國事而憂家,更因家事而憂國,家與國的命運在他的心中已融為一體。試想,若僅言國而不言家,詩歌顯得空;若只言家而不言國,詩歌顯得窄。杜甫的偉大,正在于他把國恨與家愁在自己的生命和藝術中,達到水乳交融、難解難分的統一,這就是“詩史”的魅力。“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李白寫愁“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愁深似海,以致于白髮飄飄。杜甫寫此詩時,年僅46歲,正值壯年,本不應有太多的白髮,如今連這白髮也更短了,更少了,簡直連簪子都插不上了,可見愁的深廣較李白更甚。

前兩聯寫景,卻處處有情的參與;後兩聯抒情,卻依稀可見詩人的形象。總觀全詩:白髮稀疏的詩人,站在殘破的長安城頭,面對遍地荒草,思念著遠方的親人,體驗著山河破碎的悲痛,老淚縱橫,憂心忡忡,這怎能不令人愴然涕下呢?

戰亂期間,詩人四處漂泊,居無定所,他多麼盼望戰亂快快結束啊!“安史之亂”於765年終於結束了,然而,詩人夢寐以求的和平生活並沒有來臨。“安史之亂”的起因是地方政權過於強大,但為了平叛,又被迫給予了其他地方政權更大的權力。平叛之後,這些地方政權互相爭奪地盤,兵連禍結,災難重新降臨。“安史之亂”結束兩年後,杜甫寫下了《登高》。

《登高》寫於夔州。夔州境內有瞿塘峽,山高峽急,長江從此穿過;境內又有白帝城,猿啼很著名。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的詩句,寫的就是此地。“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嘯”,聲音又高又長;“哀”,聲音如哭似嚎。風聲卷著猿鳴,猿鳴夾雜著濤聲,怎能不使人思緒紛紛、哀思陣陣?俯瞰,沙白水清禽鳥翻飛。注意,這時的鳥可不是悠然翱翔,上有天風陣陣,下有惡浪滾滾,讓人惴惴不安。讀至此,我們已感到秋天的涼意了!但作者覺得涼意不夠濃,由眼前景又想像到更廣闊的秋天畫卷。

落木“無邊”,長江“不盡”,岸上枯葉似蝶,岸下猛浪若奔。我們仿佛看到了落葉的飄零,聽到了長江的嗚咽。這何止是寫季節,分明是一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個時代充滿了傷痛與悲哀。戰亂就象一場大風席捲了大地十多年,在這場大風中,有多少鮮活的生命如木葉般蕭蕭而下,枯萎死亡;那滾滾長江流動著的,不正是人們綿綿不盡的眼淚嗎?同《春望》一樣,前兩聯寫景,景物卻催人生情。景物的渲染堆疊,實際上是感情的積累過程,後兩聯的抒情也就如水之就下,自然而強烈。

“萬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鄉。遠離故鄉,思念親人,本就讓人心憂,更何況經常?更何況在這蕭瑟的秋季?作者的心冷到了極點。“百年多病獨登臺”,登高,也容易讓人起悲愴之感。陳子昂登幽州台寫道:“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更何況獨登,更何況多病的老人?這兩句寫的都是詩人自己,和國事有關嗎?有,不知有多少生靈和自己一樣在戰爭的漩渦中掙扎號哭,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劇!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人們常以為作者是因病停杯,這太寫實了,不能準確把握詩人的感情。試問,酒消除的是精神痛苦,病卻是肉體痛苦,為了減輕病痛而寧願讓精神痛苦著,作者何故避輕而就重呢?我們寧願相信古人寫到酒常與愁有關,古人也認為酒是可以消愁的。李白好酒,蘇軾好酒,陶淵明也好酒;或逃避,或陶醉,酒總是讓這些詩人暫時忘掉了心靈的痛苦。但酒的作用對杜甫來說卻沒有絲毫作用,面對時代悲劇帶給自己的巨大痛苦,他不願躲避,又無可奈何,只好那麼艱難的挺著。他拋棄了手中的酒杯,任痛苦浸透了自己的心,如此悲涼,又如此剛強,這就是我們的詩聖!

孔子生前周遊列國,四處碰壁,厄于蔡,困于陳。然而,“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面對坎坷,這位可敬的老人抱定“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決心,“樂以忘憂”,“發憤忘食”,始終堅持了自己的理想,後人稱他為“聖人”。杜甫的一生是淒慘的,最後病死在湘江的一葉小舟上,但他始終對社會抱有高度的責任感,以聖稱之,再恰當不過了。

痛苦中我的白髮越搔越短,簡直要插不上頭簪。

【評析】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七月,安祿山起兵反唐,由於唐玄宗寵妃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誤導唐玄宗,把守潼關的哥舒翰派到關外攻打叛軍大本營,中途哥舒翰被俘。安祿山沒有了勁敵,一下子就攻下長安。唐玄宗帶領妃妾皇子,與大臣們逃往靈武。玄宗退位,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

唐肅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從鄜(Fu,第一聲)州(現在陝西富縣)前往靈武(現在屬寧夏)投奔唐肅宗,途中為叛軍所俘,後被困居住在長安。這首詩作於次年(至德二年)三月。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淒涼。杜甫眼見山河依舊而國破家亡,春回大地卻滿城荒涼,在此身歷逆境、思家情切之際,不禁觸景傷情,發出深重的憂傷和感慨。詩的一、二兩聯,寫春城敗象,飽含感歎;三、四兩聯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詩人在這首詩中表現了愛國之情。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祖國,眷懷家人的感情。今人徐應佩、周溶泉等評此詩曰:“意脈貫通而平直,情景兼備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此論頗為妥帖。“家書抵萬金”亦為流傳千古之名言。

【講解】

1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下長安。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聽到消息後去投奔肅宗。途中為叛軍俘獲,帶到長安。《春望》寫於次年三月。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使人觸目驚心,繼而一個“深”字,令人滿目淒然。詩人在此明為寫景,實為抒感,寄情於物,托感于景,為全詩營造了氣氛。同時此聯對仗工整,圓熟自然,詩意跌宕。“國破”對“城春”,兩意相反,對照強烈。“國破”之下繼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當為明媚之景,而尾碼以“草木深”則敘荒蕪之狀,先後相悖。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通常解釋為,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落淚驚心。另一種解釋為,以花鳥擬人,感時傷別,花也濺淚,鳥亦驚心。兩說雖則有別,其精神卻能相通,一則觸景生情,一則移情於物,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

詩的這前四句,都統在“望”字中。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後半部分——思念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自安史叛亂以來,“烽火苦教鄉信斷”,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戰火仍連續不斷。詩人妻子兒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抵萬金”寫出了家書的珍貴,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表達了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這是人人心中會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的慘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禁於百無聊賴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髮,幾不勝簪。“白髮”為愁所致,“搔”為想要解愁的動作,“更短”可見愁的程度。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歎息衰老,則更增一層悲哀。而他蒼老得這麼快,又因憂國、傷時、思家所致。

縱觀全詩,前四句寫春城敗象,飽含感歎;後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離情。全詩深沉蘊藉、真摯自然,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因而千百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不衰。

這首詩的特點分析

借眼前的景物抒發內心愁苦的感情。《春望》開篇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而河山依舊。雖江山未改,但景象大異。詩中的“國破”、“草木深”、“花濺淚”、“鳥驚心”,這些都是寫景,情寓景中,抒發詩人痛苦悲傷的感情。後4句直抒感情,“家書”是針對上句的“恨別”,有了離別才有思鄉的家書;“烽火”照應前句中的“感時”。感傷的是令人家破人亡的戰火。最後兩句以詩人望後的情態作結,把詩人憂國思家的感情推向極點。詩人愁得連簪子都插不住了,說明頭髮都快掉光了,詩人的愁苦都緣于“國破”和“恨別”。全詩借眼前的景物抒發內心愁苦的感情。

用詞自然;表現力極強。詩人激越與奔放的感情,突出表現在遣詞用語上。作者把重要的詞語都寫在每句的前面:“國破”、“城春”、“感時”、“恨別”、“烽火”、“家書”、“白頭”,而這一切思緒皆從“國破”而來。《春望》通過眺望淪陷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了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前四句主要寫春望之景,詩的前四句,寫春望所見,作者視線由近而遠,又由遠而近,從城到山河,再由滿城到花鳥,寫盡春城敗象。後四句主要抒發春望之情,寫心念親人的境況。“家書抵萬金”一句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因而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這首詩,首聯主要從大處落筆,總寫望中所見。第二聯由大到小,由總覽轉為具體抒寫自己在這特殊的春天裡的感受。五六句分別寫國憂、家愁。這兩句深層寫春日所感。尾聯以正面描繪詩人的自我形象收束全篇,表現詩人內心深處的憂思。“望”是貫穿全篇的線索。從望景色始,又以望者的情態作結。通過眺望淪陷長安的破敗景象,抒發了作者感時恨別、憂國思家的感情。

【藝術表現手法分析】

1、《春望》有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意和寓情於事等。關鍵是化情思為景物,移情入景、情景交融,也就是近代西方所說的“移情論”。杜甫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望》),就是移情入景的範例。

2、詩的藝術手法。從不同層面來看:詩高度概括,形象生動的反映社會生活,常用比興手法,即要用渲染、比擬、聯想、對比等手法,將所要表達的感情事理具象化,形成鮮明生動的畫面。詩歌形象除鮮明生動外,還往往具有象徵意蘊和誇張圖景,因而常用象徵手法和誇張手法,寓意高遠,發人深思。詩歌抒情言志,具有強烈的情感,常用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或間接抒情(即景抒情,托物寄情)表達詩人的典型感受。詩歌是富有想像力和啟示力的藝術,而詩歌的想像通常表現為聯想、類比、幻想等方式。可以說沒有想像就沒有詩。特別要注意一些具有現代派的象徵詩,常常用象徵的手法或以特徵性的事物代表與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如戴望舒的《雨巷》。

3、詩的結構。詩的結構遵循的是情感和想像的邏輯,具有跳躍性。因而詩人特意建構“空白”——藝術的跳躍與省略。中國古代文論稱之為“間空”。田間的《義勇軍進行曲》:“在長白山一帶的地方,/中國的高粱,/正在血裡成長。/大風沙裡,/一個義勇軍。/騎馬走過他的家鄉。/他回來:/敵人的頭,/掛在鐵槍上”。詩人省略了奮勇抗戰的場景,但那浴血奮戰的場面和同仇敵愾的民族義憤,都洋溢在字裡行間。因為開頭時代氣氛的烘托及最後一句詩眼,使讀者得以有根有據地用想像補充戰鬥場面。詩跳躍與省略,虛實相間的藝術處理,造成“空間”以少勝多的藝術表現力。 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4、詩的語言。精煉、富有韻律美。常用比喻、通感、反復等手法,注意語言的聲調、押韻和節奏構成音樂美。

【對照鑒賞杜甫的《春望》《登高》】

談到唐詩,我們就想到李杜。李白被人們稱作詩仙,杜甫呢,被人們稱作詩聖。仙也好,聖也罷,當然都是人們對詩人極高藝術修養的讚譽了。除此之外,杜甫的詩還被人們稱為“詩史”,為什麼要把杜甫的詩稱為“詩史”呢?有人說杜甫的詩歌深刻而真實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的那一段歷史,這種回答可看成是正確的,但有一點疑問,詩畢竟不是史,是一種情象交融的藝術,這種情象交融的藝術,何以被稱為以敘事為主的史呢?杜甫的詩,抒發的當然是杜甫的情了。杜甫的感情不同於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因為杜甫的眼光始終關注著國家和民族的前途與命運,他的哀痛不僅屬於個人,而是屬於整個民族。唐王朝那段黑暗的歲月裡,我們民族的心靈依舊跳動著,在杜甫的詩歌中。

詩是一種情象交融的藝術,詩名為《春望》,作者在春天望到哪些景象呢?“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國都淪陷,城池殘破,而山河依舊。這山河可是昨日的山河?不是。荒草叢生,人跡罕至,長安本是繁華之地,如今只見草木了。唐人詩歌中出現的那些水邊麗人哪兒去了?那些遊玩的王公大臣哪兒去了?甚至連耕夫樵子也沒有了蹤跡,更沒有了遊人如蟻、冠蓋如雲的盛況,沒有了人聲鼎沸、貨物如流的鬧市,詩人只用了“草木深”三個字就把這個都市的繁華變成了痛苦的回憶!詩的首聯一個“破”字,仿佛有聲,使人聞之驚心;繼而一個“深”字,分明有形,叫人觸目傷懷。

作者覺得前面的景還不足以抒情,又選取了典型景物再度渲染。這就是頷聯“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天最具代表性的事物,當屬花與鳥。我們描寫春天最常用的詞語也是“鳥語花香”。孟浩然《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就是寫了花與鳥。這二者,一鮮豔美麗,可供人目睹;一婉轉動聽,可供人耳聞。但這一切對詩人而言,突然變了,花在落淚,鳥叫驚心。因為心情不好,詩人視野中的事物都塗上了一層傷感的色彩。“感時”,感慨時運;“恨別”,傷別。這是作者的心情。花怎能落淚,鳥怎能驚心呢?大家見過花上的露珠,聽過淒厲的鳥鳴,作者覺得連這些花鳥都因傷時恨別而不安,更何況有感情的人呢?見花就想到都城曾經的繁華,如今雜草叢生,怎能不讓人落淚?聞鳥聲而想到家人,在這兵荒馬亂的歲月如何度日呢,一想到這些又怎能不讓人驚心?詩句也可以作這樣的理解。更多唐詩欣賞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唐詩三百首欄目。

選的是最美麗的季節,最美麗的季節裡又選了最美好的景物,作者的心情不僅沒有因此而愉悅,反而更沉重了。情郁於中,不得不發,詩歌轉入後兩聯抒情。“烽火連三月”緊承“時”,“家書抵萬金”緊承“別”。時世就是戰爭,因戰爭才有了分別,因分別家書才如此珍貴!這裡,我們看到杜甫是一位極富人性的詩人,他對國對家都這般心摯情篤。他因國事而憂家,更因家事而憂國,家與國的命運在他的心中已融為一體。試想,若僅言國而不言家,詩歌顯得空;若只言家而不言國,詩歌顯得窄。杜甫的偉大,正在于他把國恨與家愁在自己的生命和藝術中,達到水乳交融、難解難分的統一,這就是“詩史”的魅力。“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李白寫愁“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愁深似海,以致于白髮飄飄。杜甫寫此詩時,年僅46歲,正值壯年,本不應有太多的白髮,如今連這白髮也更短了,更少了,簡直連簪子都插不上了,可見愁的深廣較李白更甚。

前兩聯寫景,卻處處有情的參與;後兩聯抒情,卻依稀可見詩人的形象。總觀全詩:白髮稀疏的詩人,站在殘破的長安城頭,面對遍地荒草,思念著遠方的親人,體驗著山河破碎的悲痛,老淚縱橫,憂心忡忡,這怎能不令人愴然涕下呢?

戰亂期間,詩人四處漂泊,居無定所,他多麼盼望戰亂快快結束啊!“安史之亂”於765年終於結束了,然而,詩人夢寐以求的和平生活並沒有來臨。“安史之亂”的起因是地方政權過於強大,但為了平叛,又被迫給予了其他地方政權更大的權力。平叛之後,這些地方政權互相爭奪地盤,兵連禍結,災難重新降臨。“安史之亂”結束兩年後,杜甫寫下了《登高》。

《登高》寫於夔州。夔州境內有瞿塘峽,山高峽急,長江從此穿過;境內又有白帝城,猿啼很著名。李白“兩岸猿聲啼不住”的詩句,寫的就是此地。“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嘯”,聲音又高又長;“哀”,聲音如哭似嚎。風聲卷著猿鳴,猿鳴夾雜著濤聲,怎能不使人思緒紛紛、哀思陣陣?俯瞰,沙白水清禽鳥翻飛。注意,這時的鳥可不是悠然翱翔,上有天風陣陣,下有惡浪滾滾,讓人惴惴不安。讀至此,我們已感到秋天的涼意了!但作者覺得涼意不夠濃,由眼前景又想像到更廣闊的秋天畫卷。

落木“無邊”,長江“不盡”,岸上枯葉似蝶,岸下猛浪若奔。我們仿佛看到了落葉的飄零,聽到了長江的嗚咽。這何止是寫季節,分明是一個時代的真實寫照。這個時代充滿了傷痛與悲哀。戰亂就象一場大風席捲了大地十多年,在這場大風中,有多少鮮活的生命如木葉般蕭蕭而下,枯萎死亡;那滾滾長江流動著的,不正是人們綿綿不盡的眼淚嗎?同《春望》一樣,前兩聯寫景,景物卻催人生情。景物的渲染堆疊,實際上是感情的積累過程,後兩聯的抒情也就如水之就下,自然而強烈。

“萬里悲秋常作客”,作客,客居他鄉。遠離故鄉,思念親人,本就讓人心憂,更何況經常?更何況在這蕭瑟的秋季?作者的心冷到了極點。“百年多病獨登臺”,登高,也容易讓人起悲愴之感。陳子昂登幽州台寫道:“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更何況獨登,更何況多病的老人?這兩句寫的都是詩人自己,和國事有關嗎?有,不知有多少生靈和自己一樣在戰爭的漩渦中掙扎號哭,這是一個民族的悲劇!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人們常以為作者是因病停杯,這太寫實了,不能準確把握詩人的感情。試問,酒消除的是精神痛苦,病卻是肉體痛苦,為了減輕病痛而寧願讓精神痛苦著,作者何故避輕而就重呢?我們寧願相信古人寫到酒常與愁有關,古人也認為酒是可以消愁的。李白好酒,蘇軾好酒,陶淵明也好酒;或逃避,或陶醉,酒總是讓這些詩人暫時忘掉了心靈的痛苦。但酒的作用對杜甫來說卻沒有絲毫作用,面對時代悲劇帶給自己的巨大痛苦,他不願躲避,又無可奈何,只好那麼艱難的挺著。他拋棄了手中的酒杯,任痛苦浸透了自己的心,如此悲涼,又如此剛強,這就是我們的詩聖!

孔子生前周遊列國,四處碰壁,厄于蔡,困于陳。然而,“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面對坎坷,這位可敬的老人抱定“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決心,“樂以忘憂”,“發憤忘食”,始終堅持了自己的理想,後人稱他為“聖人”。杜甫的一生是淒慘的,最後病死在湘江的一葉小舟上,但他始終對社會抱有高度的責任感,以聖稱之,再恰當不過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