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人的性格是不是遺傳的?魯迅的性格原來如此!

魯迅

魯迅是當代的著名作家, 其人與其作品皆個性鮮明。 魯迅天生傲骨, 喜笑怒駡皆文章, 語言尖刻、犀利, 文如投槍、匕首。 性格往往是天生的,

魯迅的性格又像誰呢?

魯迅故居中祖父周福清和兩位祖母畫像

兒子的性格通常都像父親, 魯迅的父親叫周伯宜(1861—1896), 是個秀才, 因屢應鄉試不中, 一直閒居在家。 後來家庭遭難, 周伯宜被革去秀才身份, 從此借酒消愁, 又為病魔纏身, 三十六歲即故去,

對魯迅的影響有些消極。

魯迅的祖父

魯迅的性格特別像其祖父——個性剛毅, 性格好鬥, 擅長罵人。 據魯迅的弟弟周作人回憶, 他的祖父脾氣乖張, 極善罵人。 罵起人來, “明示暗喻, 備極刻薄, 說到憤極處, 咬嚼指甲戛戛作響, 乃是常有的事情。 ”周作人還說,

上至皇帝老子, 下至子侄孫兒, 都曾被他罵了個遍。

魯迅的父親

魯迅的祖父既善口誅, 亦擅筆伐。 兩江總督沈葆楨曾參劾魯迅的祖父:“辦事顢頇, 而文理尚優”。 意思是說, 魯迅的祖父辦事不怎樣, 但文章寫得很出色, 曾著有詩集《桐華閣詩抄》和家訓《恒訓》,

寫得相當精彩。 祖父對子孫的讀書, 有點驚世駭俗:他曾讓魯迅讀《西遊記》, 帶他看戲, 給他講小說、故事, 這在當時都屬罕見。 但這些對魯迅兄弟後來走上文學道路, 無疑又是積極和重要的。 祖父精彩、曲折而尖刻的文筆, 同樣被魯迅繼承且發揚光大, 魯迅和周作人兄弟的文學天賦, 與其祖父的影響及遺傳都有關。

周作人

魯迅的性格與祖父相關, 後來曲折更是受祖父影響。 魯迅的祖父叫周致福(1838—1904年), 又名福清, 字震生、介孚, 號梅仙, 進士出身, 曾任翰林院庶起士、江西金溪知縣、內閣中書。 1893年, 周致福因母喪丁憂回鄉, 鬧出科場行賄案, 被欽定“斬監候”, 最終坐了八個年牢, 周家的家道由盛而衰。

1927年8月,魯迅與許廣平、周建人等合影

周致福頭腦靈活,膽子很大。同治十年進士時,周致福已經三十四歲了,但他只報了二十七歲,這樣可以延遲“退休”,倘若是被人發現了,後果不堪設想。中進士後周致福成了翰林院庶起士,估計這時的精力也沒放在學習上,散館時周致福成績不佳,沒有留在翰林院,被外放當了金溪縣知縣。

魯迅

周致福當知縣時,與上司和同僚關係都不好,因為他語言刻薄,喜與人爭,“常常頂撞上司,與衙役爭鬥很厲害的。”周致福的侄子周冠五稱其“對胥吏衙役防範周密,駕馭綦嚴,不容有少些隙漏為其所乘。對上官輒以無欲則剛的態度作應付,不巧言令色,不諂諛迎合,因之為他頂頭上司的撫州府知府所深惡痛絕。有一次當他上府晉謁,不知為了一件什麼事談得話不投機……竟直率地頂撞起來,弄得撫州府知府下不了臺,抬出大帽子來壓他,說:這是皇上家的事情。好!介孚公(周致福)他也毫不遲疑地給了他一個反詰,說:皇上是什麼東西,什麼叫作皇上?”

魯迅

周致福做了四年知縣,總督沈葆楨給他的考語就是“辦事顢頇而文理尚優”,向朝廷建議將其“歸部改選教職”。周致福不甘心擔任清閒教職,花錢捐了個“內閣中書”,以圖東山再起。但等了十幾年,一直未能如願。光緒十九年,周致福的母親去世,他便結束了十四年京官生涯回家“丁憂”。

魯迅

這時的周致福已經五十多歲了,自感在官場上希望渺茫,便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周致福的機會還真來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朝廷照例要增加一次科舉考試(恩科),光緒十九年(1893年),各省要舉行鄉試,浙江鄉試的主考官是殷汝璋、周錫恩。周致福與周錫恩關係很熟,據說二人還是進士同年。

魯迅雕像

周致福的兒子(也就是魯迅的父親)一直沒考上舉人,他便想利用這次機會幫兒子賄考。但賄考是要花錢的,周致福便讓另外五家湊了一萬兩銀子,由他前出面活動。一萬兩銀子為六個人賄考,周致福是把自己該出的這一份省下了。

魯迅像

湊足了銀兩,周致福便帶著傭僕陶阿順追蹤正副主考的座船,趕到了蘇州。兩位主考各有座船,周致福交代陶阿順務必將投帖送到周錫恩的船上。結果這個陶阿順太蠢,竟將信誤送到了殷汝璋船上。殷汝璋拆開一看,裡面除了信和名片,還有一張“憑票支銀一萬兩”的銀票,殷汝璋頓時明白了這是怎麼回事。正好蘇州知府王仁堪也在殷汝璋的船上,殷汝璋當即將信交給王仁堪,讓他依法處置。

魯迅

陶阿順當場被捕,周致福趕緊逃回了紹興。由於主犯是浙江人,這起賄考案便由浙江審辦。浙江巡撫崧駿考慮慈禧六十大壽在即,便以周致福慷慨“認罪”有自首情節,將周致福死罪減為“擬杖一百、流三千里”,以示皇恩浩蕩。刑部本擬周致福充軍,但皇帝朱筆御批又改為了“死緩”——斬監候。周致福先被關押在杭州監獄,後來又被提到北京刑部大牢。1900年“庚子事變”發生,刑部尚書薛升上奏給犯人減罪,周致福因此被提前釋放。

魯迅

祖父周致福案發時魯迅只有十二歲,周家因家道中落而遭人冷眼,魯迅的人生也由此而改變……

魯迅木刻

1927年8月,魯迅與許廣平、周建人等合影

周致福頭腦靈活,膽子很大。同治十年進士時,周致福已經三十四歲了,但他只報了二十七歲,這樣可以延遲“退休”,倘若是被人發現了,後果不堪設想。中進士後周致福成了翰林院庶起士,估計這時的精力也沒放在學習上,散館時周致福成績不佳,沒有留在翰林院,被外放當了金溪縣知縣。

魯迅

周致福當知縣時,與上司和同僚關係都不好,因為他語言刻薄,喜與人爭,“常常頂撞上司,與衙役爭鬥很厲害的。”周致福的侄子周冠五稱其“對胥吏衙役防範周密,駕馭綦嚴,不容有少些隙漏為其所乘。對上官輒以無欲則剛的態度作應付,不巧言令色,不諂諛迎合,因之為他頂頭上司的撫州府知府所深惡痛絕。有一次當他上府晉謁,不知為了一件什麼事談得話不投機……竟直率地頂撞起來,弄得撫州府知府下不了臺,抬出大帽子來壓他,說:這是皇上家的事情。好!介孚公(周致福)他也毫不遲疑地給了他一個反詰,說:皇上是什麼東西,什麼叫作皇上?”

魯迅

周致福做了四年知縣,總督沈葆楨給他的考語就是“辦事顢頇而文理尚優”,向朝廷建議將其“歸部改選教職”。周致福不甘心擔任清閒教職,花錢捐了個“內閣中書”,以圖東山再起。但等了十幾年,一直未能如願。光緒十九年,周致福的母親去世,他便結束了十四年京官生涯回家“丁憂”。

魯迅

這時的周致福已經五十多歲了,自感在官場上希望渺茫,便把希望寄託在下一代身上。周致福的機會還真來了:光緒二十年(1894年),是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朝廷照例要增加一次科舉考試(恩科),光緒十九年(1893年),各省要舉行鄉試,浙江鄉試的主考官是殷汝璋、周錫恩。周致福與周錫恩關係很熟,據說二人還是進士同年。

魯迅雕像

周致福的兒子(也就是魯迅的父親)一直沒考上舉人,他便想利用這次機會幫兒子賄考。但賄考是要花錢的,周致福便讓另外五家湊了一萬兩銀子,由他前出面活動。一萬兩銀子為六個人賄考,周致福是把自己該出的這一份省下了。

魯迅像

湊足了銀兩,周致福便帶著傭僕陶阿順追蹤正副主考的座船,趕到了蘇州。兩位主考各有座船,周致福交代陶阿順務必將投帖送到周錫恩的船上。結果這個陶阿順太蠢,竟將信誤送到了殷汝璋船上。殷汝璋拆開一看,裡面除了信和名片,還有一張“憑票支銀一萬兩”的銀票,殷汝璋頓時明白了這是怎麼回事。正好蘇州知府王仁堪也在殷汝璋的船上,殷汝璋當即將信交給王仁堪,讓他依法處置。

魯迅

陶阿順當場被捕,周致福趕緊逃回了紹興。由於主犯是浙江人,這起賄考案便由浙江審辦。浙江巡撫崧駿考慮慈禧六十大壽在即,便以周致福慷慨“認罪”有自首情節,將周致福死罪減為“擬杖一百、流三千里”,以示皇恩浩蕩。刑部本擬周致福充軍,但皇帝朱筆御批又改為了“死緩”——斬監候。周致福先被關押在杭州監獄,後來又被提到北京刑部大牢。1900年“庚子事變”發生,刑部尚書薛升上奏給犯人減罪,周致福因此被提前釋放。

魯迅

祖父周致福案發時魯迅只有十二歲,周家因家道中落而遭人冷眼,魯迅的人生也由此而改變……

魯迅木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