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又一韓國品牌扛不住了!易買得入華20年後全面潰敗

韓國企業在中國的日子不太好過了。

繼樂天超市敗走中國之後, 韓國新世界旗下超市品牌“易買得”也將全線撤離中國市場。

易買得官方確認:因持續經營不善, 易買得在中國市場剩餘的6家門店都將被關閉。

充當“接盤俠”角色的, 是來自泰國的零售超市巨頭——卜蜂蓮花。 日前, 蔔蜂蓮花宣佈收購中國區上海易買得超市有限公司、上海新易百貨有限公司和昆山易買得購物中心有限公司旗下的5家門店, 包括瑞虹店、牡丹江店、南橋店、長江店和花橋店。 除去無錫門店, 易買得在中國區6家店中的5家都已被納入蔔蜂蓮花麾下。

消息一經曝出, 有網友驚呼, 第一次聽說易買得超市, 竟然是在它離開的時候。

1997年3月, 第一家易買得在地處虹口曲陽的上海商務中心開業。

在接下來的20年裡, 易買得一直表現平平。 看上去, 2011年是易買得的“巔峰”時期。 彼時, 其在中國開了27家門店。 易買得甚至放出豪言, 要在中國開1000家店。

然而, 年復一年的業績虧損打碎了易買得的美夢。 週刊君梳理媒體的報導發現, 從2007年開始, 易買得就一直處於虧損狀態。 以其2014年-2016年的經營資料為例, 易買得分別虧掉了440億韓元、351億韓元和155億韓元。 截至2016年底,

易買得在華經營虧損已達1500億韓元(約合9.15億元人民幣)。

易買得不得不開啟“瘦身”模式。

2011年6月, 韓國媒體曝出易買得將以2億元打包出售華東地區9家門店和北京1家門店的消息。 直到當年10月底, 新華都才出手接過其中6家經營業績相對較好的門店;4天后, 永輝超市接過北京門店。 從價格上看, 易買得可謂低價清倉甩賣。 新華都僅用1.25億元就拿下了6家門店, 平均每家店僅值2000萬左右;永輝超市出價400萬元, 該價格不足易買得北京門店淨資產的兩成。

隨後, 易買得在2013年關閉了3家門店, 出售了2家門店;2014年, 其位於天津的塘沽店、奧城店、光華橋店、梅江店和紅橋店也相繼停業。 直到本次交易前, 易買得在中國僅剩下6家位於上海的實體門店。

易買得在中國市場最終全線潰敗,

可以說是沉屙已久的必然結果。

內因

1.一昧照搬韓國模式, 不瞭解中國消費者的喜好。

商業策劃專家盧泰徹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導採訪時指出, 韓資企業的最大問題在於沒有放權, 所有的中國業務都由韓國總部管理, 入華初期全部採用韓國高管。 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遇到問題都以韓國人的思維方式去研究, 本質上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2.人力成本高企。

正因高層管理人員的本土化程度較低, 公司以外籍人員居多, 導致其人力成本水漲船高。

3.管理層不重視中國市場。

據聯商網報導, 韓國零售公司有一個特點:更重視韓國市場, 更重視本土新業態的開發以及自有品牌的建設。 相比之下, 他們無意在中國的業務上投入過多的時間和金錢。

外因

1.電商衝擊, 大賣場業態日漸式微。

近年來, 連沃爾瑪、大潤發等活得不錯的企業都紛紛“瘦身”, 試水緊湊型門店, 以應對亞馬遜等電商對其業績的衝擊。 在新興商業模式不斷湧現的今天, 大賣場這一頁已經翻篇。

2.“薩德”事件影響深遠。

北大市場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李剛告訴週刊君, 中韓關係走弱, 首當其衝的就是零售業。 在易買得之前, 另一家韓國超市——樂天瑪特早已醞釀出售中國的業務。

樂天瑪特也難逃被出售的命運

據韓聯社報導,樂天瑪特近期先後和北京華聯集團、泰國正大集團進行了談判,但由於報出的收購價格低於帳面價值,使得收購事宜暫時陷入了僵局。

韓企紛紛敗走中國

“易買得”的退出可以說是韓國企業在華經營不景氣的一個縮影。韓國頂尖企業如三星電子、現代汽車等在華都面臨著同樣的窘境。

據韓國《亞洲週刊》報導,近五年來,三星手機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曾經高達19.7%,超過了美國蘋果公司。但2014年後,其市場佔有率就逐年下滑,今年一季度已跌至3.1%。韓系車在華市場也持續低迷。2012年韓國現代起亞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為8.6%,但截至上半年卻跌至3.8%。

相比之下,中國的手機品牌,如華為、OPPO、vivo的市場份額卻一路領先,甚至開始登陸國際市場;我國本土的汽車行業也迅速發展,佔據了46.1%的市場份額。

韓國企業在中國的經營困境,折射出了中國企業的崛起。當中國企業在家電、汽車等行業不斷趕超韓企之時,韓企在中國恐怕再難有立錐之地。

文:《中國新聞週刊》新媒體記者陶小草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值班編輯:寒冰

樂天瑪特也難逃被出售的命運

據韓聯社報導,樂天瑪特近期先後和北京華聯集團、泰國正大集團進行了談判,但由於報出的收購價格低於帳面價值,使得收購事宜暫時陷入了僵局。

韓企紛紛敗走中國

“易買得”的退出可以說是韓國企業在華經營不景氣的一個縮影。韓國頂尖企業如三星電子、現代汽車等在華都面臨著同樣的窘境。

據韓國《亞洲週刊》報導,近五年來,三星手機在中國的市場份額曾經高達19.7%,超過了美國蘋果公司。但2014年後,其市場佔有率就逐年下滑,今年一季度已跌至3.1%。韓系車在華市場也持續低迷。2012年韓國現代起亞在中國的市場份額為8.6%,但截至上半年卻跌至3.8%。

相比之下,中國的手機品牌,如華為、OPPO、vivo的市場份額卻一路領先,甚至開始登陸國際市場;我國本土的汽車行業也迅速發展,佔據了46.1%的市場份額。

韓國企業在中國的經營困境,折射出了中國企業的崛起。當中國企業在家電、汽車等行業不斷趕超韓企之時,韓企在中國恐怕再難有立錐之地。

文:《中國新聞週刊》新媒體記者陶小草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值班編輯:寒冰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