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孔子誕辰2568周年|聖人故事,教你人生大智慧

要學習中國的國學, 必須從先秦學起, 因為先秦是中國文化的根;在先秦形成的各個學派中, 儒家學派又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幹;儒家學派的開創者和最主要的代表人物, 就是孔子。

在孔子誕辰日來臨之際, 和大家一起重溫這位至聖先人的思想

1、孔子說, 可以和他人說的事但不說, 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說的事, 卻和他說了, 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 亦不失言。

孔子在鄉里間, 貌溫恭謙, 表現得像個不善言辭的人;當他在祭祀宗廟和議論朝政時很善於明辨, 對答如流;與上大夫談話時, 中正而有諍辯, 敢於說實話;

與下大夫交談時, 侃侃而談, 和氣而又歡樂;君視朝時, 恭恭敬敬, 但又威儀中適, 不張不弛。 根據人的性格特徵和場合說話, 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氣。

2、孔子問禮老子, 辭行時, 老子對他說:“富貴之人送人以財, 仁義之人送人以言, 我不富貴, 就竊用仁人的名義送你一句話吧:頭腦聰慧、洞察一切反而瀕臨絕境,

是因為喜好議論他人的緣故;博洽善辯、寬廣弘大反而危及其身, 是因為揭發別人醜惡的緣故。 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 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

水至清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 寬則得眾, 苛則失人。 胸無渣滓自會處世圓明, 眼無成見才會學富五車。

3、孔子向襄子學琴藝, 一連十天都彈同一首曲子。 襄子讓他換首曲子, 孔子說:“我還沒有掌握彈琴的技法。 ”一連三番, 孔子都以“沒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為人”為由繼續彈奏同一首曲子。

又過了一段時間, 孔子終於說“我知道作曲者的為人了, 他皮膚黝黑, 個頭高挑, 目光遠大, 像個統治四方的王者, 除了文王還有誰能這樣呢!”

襄子深拜孔子說:“我老師曾說過這首琴曲是《文王操》。 ”世間一切事業、學問、技能、德行, 如果不能專一堅持, 就不會有所作為, 所以孔子說“人而無恒, 不可以作巫醫”。

4、顏淵做人, 大智若愚。

孔子說:“我跟顏淵說一天的話, 他也沒有問難的話,

好象很傻的樣子。 等我回頭暗暗觀察他的行為舉止, 發現他足以發揮我所教誨的道理, 這才發現他一點兒也不傻。 ”

人往往被小聰明限制住了視野, 一個有遠大理想的人總將目光投向他的事業, 沉默著奮鬥, 而不在乎身邊的一些小爭執。

5、宰我問道孔子。 他說:“對於有仁德的人, 別人告訴他井裡面掉下去一位仁人, 他會跟著下去嗎?”

孔子說:“為什麼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邊去救人, 卻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騙, 但不可能被迷惑。 ”

君子做事情的時候, 要從符合理性精神的現實邏輯出發, 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 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 可以被利用, 但決不能被糊弄。 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 成全自己也成全別人。

6、孔子在路上聽到有人哭, 上前打探, 那人說:“我叫丘吾子, 我有三個過失, 晚年而自覺, 追悔莫及:我少時好學, 周遍天下, 回到家裡, 父母都去世了, 是一失也;長事齊君, 君驕奢而失去人心, 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 而今皆離絕, 是三失也。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待, 往而不來者, 年也;不可再見者, 親也。 ”

遂投水而死。 孔子感慨地對弟子們說:“你們應引以為戒啊!”

聽了孔夫子的教導, 學生們告辭孔子而回家奉養父母的有十三個之多。 《論語》有雲:父母之年, 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 一則以懼。 丘吾子的遺憾警示我們:行孝不能等!

7、子路有一次問孔子:“君子也有憂愁嗎?”

孔子回答說:“沒有。 君子追求道義, 有終生的快樂, 無一朝之憂。 小人汲汲于功利, 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憂慮之中。”

仁者不憂,是一門大學問。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在於他的所作所為裡,承載了他的人生追求。兼濟天下的人海闊天空,胸懷廣大。小人關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長久以往便“長戚戚”。

8、孔子困于陳國和蔡國之間,還斷絕了糧食,弟子們都餓得渾身無力,站不起來。但是孔子仍然講習誦讀,演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

子路很生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厄嗎?”孔子說:“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動搖,小人困厄就胡作非為了。”

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講“飽暖思淫欲,饑寒生盜心”,無論面對順境還是逆境,能不失所守,這就是一種修養,就是一種高貴的心。

9、孔子的侄子孔蔑向孔子請教為人處世的方法。孔子說:“知而不做,不如不知;親近而不信任,不如不親近。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頹廢。”

孔蔑問:“我自己應該怎麼做呢?”夫子說:“設法改掉自己的缺點,盡力彌補自己不具備的才能,不要因為自己修養不夠就去懷疑別人,也不要因為自己有才幹而看不起別人。每天說話不給自己留下後患之憂;每天一舉一動,也不給自己留下隱患。那只有聰明的人才能夠做到。”

如果不培養內在的德行,那就是自己的過錯,培養了道德,名聲自然就會樹立起來,不求名利,名利也自在其中了。

10、叔孫武叔沒有做官的時候受到孔子的弟子顏回的接待,顏回對手下人說:“以賓客之禮接待他。”

武叔很喜歡揭示別人的過失並親自品頭論足,顏回說:“您的這種做法肯定會自取其辱,您應該聽從我的勸告啊。我聽孔子說:‘說別人的缺點,並不能因此而美化自己;說別人行為不正,並不能使自己的行為端正。’因此君子只批評自己的缺點,不攻擊別人的缺點。”

小人好搬弄是非,諷人之長,隱己之短;君子善於坦白自己的缺點,批評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只改正自己,正人先正己,為人處世,不可不知。

患得患失,一生都生活在憂慮之中。”

仁者不憂,是一門大學問。君子之所以為君子,在於他的所作所為裡,承載了他的人生追求。兼濟天下的人海闊天空,胸懷廣大。小人關注眼前得失,稍有挫折便怨天尤人,長久以往便“長戚戚”。

8、孔子困于陳國和蔡國之間,還斷絕了糧食,弟子們都餓得渾身無力,站不起來。但是孔子仍然講習誦讀,演奏歌唱,傳授詩書禮樂毫不間斷。

子路很生氣,來見孔子說:“君子也有困厄嗎?”孔子說:“君子能固守困厄而不動搖,小人困厄就胡作非為了。”

失意忘形和得意忘形都是人的弊病,古人講“飽暖思淫欲,饑寒生盜心”,無論面對順境還是逆境,能不失所守,這就是一種修養,就是一種高貴的心。

9、孔子的侄子孔蔑向孔子請教為人處世的方法。孔子說:“知而不做,不如不知;親近而不信任,不如不親近。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不可頹廢。”

孔蔑問:“我自己應該怎麼做呢?”夫子說:“設法改掉自己的缺點,盡力彌補自己不具備的才能,不要因為自己修養不夠就去懷疑別人,也不要因為自己有才幹而看不起別人。每天說話不給自己留下後患之憂;每天一舉一動,也不給自己留下隱患。那只有聰明的人才能夠做到。”

如果不培養內在的德行,那就是自己的過錯,培養了道德,名聲自然就會樹立起來,不求名利,名利也自在其中了。

10、叔孫武叔沒有做官的時候受到孔子的弟子顏回的接待,顏回對手下人說:“以賓客之禮接待他。”

武叔很喜歡揭示別人的過失並親自品頭論足,顏回說:“您的這種做法肯定會自取其辱,您應該聽從我的勸告啊。我聽孔子說:‘說別人的缺點,並不能因此而美化自己;說別人行為不正,並不能使自己的行為端正。’因此君子只批評自己的缺點,不攻擊別人的缺點。”

小人好搬弄是非,諷人之長,隱己之短;君子善於坦白自己的缺點,批評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只改正自己,正人先正己,為人處世,不可不知。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