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安定門城樓變成立交橋

從一降生就住在安定門邊上的西順城街, 一轉眼四十多年過去了, 因為修建二環路環城公園才離開了這片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地,
可還是會時不常的回安定門一帶瞅瞅。 以前每天上下學要路過的是鑼鼓巷, 去首圖借書必經的是成賢街, 但是最經常溜達的還是安定門這一帶, 特別是那條走了不知多少遍的安內大街。

顧名思義, 安內大街就是從安定門往南一直到交道口的這條不足一公里的街道。 明清的北京城有九座內城城門, 始建于明洪武初年的安定門就是其中的一座。 據說古時候軍隊出城打仗得勝回京就走安定門, 如今在安內大街西側有一條胡同叫謝家胡同, 傳說兵丁們進了安定門會在這一帶卸甲休息, 以後慢慢有了卸甲胡同, 叫著叫著就成了謝家胡同, 至於准不準確就另當別論了, 反正小時候聽城根兒的老人們都是這麼說的。

和其他的老北京城樓的命運一樣, 安定門毀於上個世紀的六十年代末。 父親總跟我說, 小時候經常抱著我上城牆上去玩兒, 但腦子裡確實沒有一點兒印象了。 雖然對老城樓沒什麼概念, 但是對在原來城樓的位置修建的安定門立交橋卻瞭若指掌, 甚至可以說是親眼看著它一天天的建起來的。 安定門立交橋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建成了的。 那陣子我正上小學, 放學後小夥伴們一起在橋底下的馬路上踢足球, 順著坡道練習騎自行車, 圍著高高的腳手架捉迷藏, 立交橋給我們這撥兒二環路邊兒上長起來的孩子留下了太多的回憶。

由於所處位置特殊, 歷史上安定門大街兩側也曾是店鋪林立, 但是和著名的“東單西四鼓樓前”相比,
這裡更多的是些與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小買賣, 比如鹿鳴園醬園、寶蘭軒南紙店以及泰山樓雜貨店等等。 解放後經過公私合營以及自然淘汰,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 安內大街兩側的老字型大小已經所剩無幾。

安內大街當年的老字型大小保留到今天的可以說是屈指可數了, 寶蘭軒文化用品商店算是一個。 頭兩年曾經和店裡的老營業員聊過天, 這家曾經以經營南紙起家的文具店, 已經有七十多年的歷史了, 文革中改成了安定門文化用品商店, 但是這一帶的大人小孩還是直呼其名, 只要是買紙墨筆硯, 張嘴就是上寶蘭軒, 由此可見老字型大小的生命力有多麼的強。

從上小學開始我的所有文具基本上都是在寶蘭軒買的,

記得當年一進門的櫃檯上鋪著各種各樣的紙張, 有練書法用的, 也有糊窗戶頂棚用的, 還有五顏六色的折紙工用的電光紙, 靠北側是賣普通文具的, 鋼筆鉛筆以及各種作業本, 玻璃櫃檯裡花花綠綠的香橡皮和五花八門的轉筆刀常常吸引我有事沒事就往這跑一趟。 前不久為了買宣紙又去了一趟寶蘭軒, 原來店堂的位置已經成了一家銀行的營業部, 好在店鋪還在, 只是營業面積大大縮小了。

寶蘭軒往南過了胡同口的高臺階上曾經有一個小酒館, 老住戶應該都有印象。 酒館的櫃檯上放著裝散裝白酒的罎子, 玻璃櫃檯裡擺著小肚、粉腸還有花生米等各色下酒的小菜兒,

屋裡有幾張桌子, 人多的時候, 有些人乾脆就在就把小菜端到門口的臺階上邊喝邊聊。 夏天的時候, 酒館也賣啤酒, 瓶裝的買的人少, 而拉散啤酒的汽車一到, 門口立馬兒就排起長隊, 打酒的容器也是五花八門, 有用塑膠桶的, 有用暖壺的, 甚至還有端著鋁鍋來排隊的。

安定門大街上還有一家賣布的大新布店, 門臉不大, 但是很深, 兩側是一溜的木櫃檯, 櫃檯上和櫃檯裡的貨架上整齊的碼放著成捆的布匹, 還有各種花色的緞子被面兒。 當年買布還是要布票的, 一般人家的窗簾啊, 床單啊基本上都不買現成的, 而是把布買回家, 自己用縫紉機鎖個邊兒, 我家的紅藍格子人造棉和彩色泡泡紗床單都是在大新買的布。

從安定門立交橋往南走路西的第一條胡同叫靈光胡同, 這是我當年去安定門大街的必經之路,過去老人們習慣把它叫做靈官廟胡同,因為在胡同北側曾經有一座供奉靈官的道觀,後來大夥就取其諧音,直接叫靈光胡同了。在靈光胡同東口曾經有一座很大的副食店。那年頭,這規模的副食商店可算是數得上的。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市的總體物資供應還是比較困難的,像花生瓜子食用油這些副食品都需要憑本供應。從那個年代過來的孩子,一定都有端著一大碗芝麻醬邊走邊舔或者提拉著瓶子去副食店打醬油的經歷。除了憑本供應的商品外,這家副食店裡還提供油鹽醬醋、煙酒糖茶。那時候父母如果去串親戚或者到醫院看病人,總是要到安內副食店去買兩瓶水果罐頭或者兩瓶橘子汁。而到了冬天,副食店門前的空場就成了冬儲大白菜的臨時供應點,那時基本上都是全家齊上陣,有往自行車後座上捆的,有用平板三輪拉的,買的少的乾脆一人兩棵直接就往家裡抱。用不了幾天,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窗臺上,門道裡就堆滿了晾曬的大白菜了。

要說安定門這一帶最有規模的商家,還不是這個副食商店,安定門百貨商場才算是安內大街上最大的商家,這可是個真正的綜合性商場。當時胡同裡的小夥伴一起玩兒時,總喜歡互相吹牛,誰穿雙新片兒懶(條絨面塑膠底布鞋),或者買個新棉猴兒(帶帽長身棉襖),總要說是安百買的,要不就是地百(地安門百貨商場)買的。而我最喜歡去的是商場的玩具櫃檯,花皮球、布娃娃一般都是小姑娘喜歡的,而男孩子最青睞模擬的駁殼槍,可以發射塑膠子彈的那種。記得有一年商場來了一種榴彈炮的鐵皮玩具,不僅軲轆可以轉,每門炮還配有好幾發炮彈,沒多久,胡同裡的孩子們就人手一門大炮了,地上畫條線,大家比賽誰的炮彈發射的最遠。

安定門百貨商場旁邊是安定門藥店,給我印象最深的兩樣東西是虎骨酒和山楂丸。當年虎骨酒在各大藥店都有賣的,逢年過節父親總要買兩瓶虎骨酒送給老人,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虎骨酒在市面上就見不到了。

小時候我很能吃,每當擔心我吃多了,母親就會讓我嚼一丸山楂丸,說是藥丸子,倒不如說是一種開胃小食品,味道酸中帶點兒甜,吃完的藥盒也不扔,用剪子在蓋上剪幾個口往上一翻,就可以做成一個小炮樓。那個年代的孩子,就是這樣在貧乏的物質生活中處處創造著自己的快樂。

在安定門商場南側,還曾經有一座當時北京城裡非常有名的飯店——康樂餐館。其實康樂餐館的原來在新開路,1977年才搬遷到安內大街上來的。這家康樂餐館上下三層樓,玻璃大門很是氣派。在當時,這裡和地安門大街的馬凱餐廳一樣,絕對算是首屈一指的高檔餐飲場所,那可不是一般人家平時能消費得起的。

那時候康樂餐館的招牌菜是翡翠羹和桃花泛。所謂桃花泛,其實就是一道鍋巴菜,用番茄和水果調成芡汁,整盤菜仿佛是桃花桃花盛開故而得名。著名作家蘇書陽的小說《故土》中女主人公葉倩如第一次請白天明吃飯,就是在康樂餐館。有一年內蒙的大舅來北京,曾經請我們全家在這吃了頓飯,以至於那段時間一和同學們聊起吃飯,就總說康樂餐館。要知道,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下一次館子,是很值得炫耀一番的。

在安內大街的東側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買賣,安定門商場對過的日雜用品店算是比較大的一家了,鍋碗瓢盆、水桶水缸、掃帚墩布、蚊帳竹車,只要是居家用的著的,在這都能買到,而逢年過節的煙花爆竹,也算是日雜店的一項特殊的節令商品。

安內大街上的交通非常方便,有好幾趟公交線路從此通過,104路和108路無軌電車在安定門和方家胡同都有車站,小時候常常去王府井的新華書店買小人書,經常從安定門走到交道口去坐車,為的就是能省下五分錢。

經過了幾十年,表面看安內大街整體上沒什麼太大的變化,兩側的胡同也還保留著原來的格局,但是仔細瞧瞧,成賢街已經恢復了孔廟和國子監,五道營改成了酒吧街,聽說車攆店胡同裡也要建立體車庫了,社會的發展必定要在古老的北京城留下新的時代烙印。

最近老婆又逛了一遍安內大街,路邊的飯館一家挨著一家,既有清真小吃,又有法式大餐,轉了半天竟然不知該吃點什麼好,最後還是走進了原來的那家小酒館,雖然招牌早就換了。一杯啤酒下肚忽然覺得有些惆悵,窗外原本熟悉的街道變得陌生起來。

當年手捧著一本新買的小人書可以讓我從王府井走回安定門,來一兩“毛兒七”(一角七分一兩的散裝白酒)可以讓一個大老爺們豪情萬丈,一斤花生瓜子可以讓一家三口兒圍著爐子過個年,有時候想想,簡單的滿足是多麼的快樂啊……

連結:

地理辭典——安定門

安定門之名,取“天下安定”之意。當年軍隊出征,要從安定門出城。 安定門也叫“生門”,有“豐裕”之意,所以皇帝要從此門出去到地壇祈禱豐年。

這裡曾經是北京城明清城牆的北門,明初將元大都安貞門南移,並改稱安定門。永樂七年,修繕安定門城樓及城垣,正統元年再次修建城樓,並增建甕城、箭樓、閘樓。據記載,安定門城樓形制與朝陽門略同,面闊五間,城樓台基底寬40米,城台頂寬35.8米,城台頂進深22.85米;甕城大致呈正方形,寬68米,深62米,氣勢恢宏。當年北京城內城的九座城門中,多在甕城內建有關帝廟,但安定門則是真武大帝廟,“安定真武”,獨具一格。

1915年,安定門城樓的甕城被拆除;1969年,箭樓、城樓也被拆除。據說,拆除安定門前曾對城樓作應力測試,鋼絲捆縛城樓大木支柱後用絞車拖拉,樓體傾角至15度仍未倒塌;1980年9月30日,安定門立交橋建成,成為二環路上的一個重要的交通節點。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這是我當年去安定門大街的必經之路,過去老人們習慣把它叫做靈官廟胡同,因為在胡同北側曾經有一座供奉靈官的道觀,後來大夥就取其諧音,直接叫靈光胡同了。在靈光胡同東口曾經有一座很大的副食店。那年頭,這規模的副食商店可算是數得上的。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北京市的總體物資供應還是比較困難的,像花生瓜子食用油這些副食品都需要憑本供應。從那個年代過來的孩子,一定都有端著一大碗芝麻醬邊走邊舔或者提拉著瓶子去副食店打醬油的經歷。除了憑本供應的商品外,這家副食店裡還提供油鹽醬醋、煙酒糖茶。那時候父母如果去串親戚或者到醫院看病人,總是要到安內副食店去買兩瓶水果罐頭或者兩瓶橘子汁。而到了冬天,副食店門前的空場就成了冬儲大白菜的臨時供應點,那時基本上都是全家齊上陣,有往自行車後座上捆的,有用平板三輪拉的,買的少的乾脆一人兩棵直接就往家裡抱。用不了幾天,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窗臺上,門道裡就堆滿了晾曬的大白菜了。

要說安定門這一帶最有規模的商家,還不是這個副食商店,安定門百貨商場才算是安內大街上最大的商家,這可是個真正的綜合性商場。當時胡同裡的小夥伴一起玩兒時,總喜歡互相吹牛,誰穿雙新片兒懶(條絨面塑膠底布鞋),或者買個新棉猴兒(帶帽長身棉襖),總要說是安百買的,要不就是地百(地安門百貨商場)買的。而我最喜歡去的是商場的玩具櫃檯,花皮球、布娃娃一般都是小姑娘喜歡的,而男孩子最青睞模擬的駁殼槍,可以發射塑膠子彈的那種。記得有一年商場來了一種榴彈炮的鐵皮玩具,不僅軲轆可以轉,每門炮還配有好幾發炮彈,沒多久,胡同裡的孩子們就人手一門大炮了,地上畫條線,大家比賽誰的炮彈發射的最遠。

安定門百貨商場旁邊是安定門藥店,給我印象最深的兩樣東西是虎骨酒和山楂丸。當年虎骨酒在各大藥店都有賣的,逢年過節父親總要買兩瓶虎骨酒送給老人,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初,虎骨酒在市面上就見不到了。

小時候我很能吃,每當擔心我吃多了,母親就會讓我嚼一丸山楂丸,說是藥丸子,倒不如說是一種開胃小食品,味道酸中帶點兒甜,吃完的藥盒也不扔,用剪子在蓋上剪幾個口往上一翻,就可以做成一個小炮樓。那個年代的孩子,就是這樣在貧乏的物質生活中處處創造著自己的快樂。

在安定門商場南側,還曾經有一座當時北京城裡非常有名的飯店——康樂餐館。其實康樂餐館的原來在新開路,1977年才搬遷到安內大街上來的。這家康樂餐館上下三層樓,玻璃大門很是氣派。在當時,這裡和地安門大街的馬凱餐廳一樣,絕對算是首屈一指的高檔餐飲場所,那可不是一般人家平時能消費得起的。

那時候康樂餐館的招牌菜是翡翠羹和桃花泛。所謂桃花泛,其實就是一道鍋巴菜,用番茄和水果調成芡汁,整盤菜仿佛是桃花桃花盛開故而得名。著名作家蘇書陽的小說《故土》中女主人公葉倩如第一次請白天明吃飯,就是在康樂餐館。有一年內蒙的大舅來北京,曾經請我們全家在這吃了頓飯,以至於那段時間一和同學們聊起吃飯,就總說康樂餐館。要知道,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下一次館子,是很值得炫耀一番的。

在安內大街的東側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的買賣,安定門商場對過的日雜用品店算是比較大的一家了,鍋碗瓢盆、水桶水缸、掃帚墩布、蚊帳竹車,只要是居家用的著的,在這都能買到,而逢年過節的煙花爆竹,也算是日雜店的一項特殊的節令商品。

安內大街上的交通非常方便,有好幾趟公交線路從此通過,104路和108路無軌電車在安定門和方家胡同都有車站,小時候常常去王府井的新華書店買小人書,經常從安定門走到交道口去坐車,為的就是能省下五分錢。

經過了幾十年,表面看安內大街整體上沒什麼太大的變化,兩側的胡同也還保留著原來的格局,但是仔細瞧瞧,成賢街已經恢復了孔廟和國子監,五道營改成了酒吧街,聽說車攆店胡同裡也要建立體車庫了,社會的發展必定要在古老的北京城留下新的時代烙印。

最近老婆又逛了一遍安內大街,路邊的飯館一家挨著一家,既有清真小吃,又有法式大餐,轉了半天竟然不知該吃點什麼好,最後還是走進了原來的那家小酒館,雖然招牌早就換了。一杯啤酒下肚忽然覺得有些惆悵,窗外原本熟悉的街道變得陌生起來。

當年手捧著一本新買的小人書可以讓我從王府井走回安定門,來一兩“毛兒七”(一角七分一兩的散裝白酒)可以讓一個大老爺們豪情萬丈,一斤花生瓜子可以讓一家三口兒圍著爐子過個年,有時候想想,簡單的滿足是多麼的快樂啊……

連結:

地理辭典——安定門

安定門之名,取“天下安定”之意。當年軍隊出征,要從安定門出城。 安定門也叫“生門”,有“豐裕”之意,所以皇帝要從此門出去到地壇祈禱豐年。

這裡曾經是北京城明清城牆的北門,明初將元大都安貞門南移,並改稱安定門。永樂七年,修繕安定門城樓及城垣,正統元年再次修建城樓,並增建甕城、箭樓、閘樓。據記載,安定門城樓形制與朝陽門略同,面闊五間,城樓台基底寬40米,城台頂寬35.8米,城台頂進深22.85米;甕城大致呈正方形,寬68米,深62米,氣勢恢宏。當年北京城內城的九座城門中,多在甕城內建有關帝廟,但安定門則是真武大帝廟,“安定真武”,獨具一格。

1915年,安定門城樓的甕城被拆除;1969年,箭樓、城樓也被拆除。據說,拆除安定門前曾對城樓作應力測試,鋼絲捆縛城樓大木支柱後用絞車拖拉,樓體傾角至15度仍未倒塌;1980年9月30日,安定門立交橋建成,成為二環路上的一個重要的交通節點。

閱讀往期內容請點擊“閱讀原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