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王希孟畫完《千里江山圖》後遭遇了什麼?

《千里江山圖》卷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傳世的唯一作品。 《千里江山圖》卷在設色和用筆上繼承了傳統的“青綠法”,即以石青、石綠等礦物質為主要顏料,敷色誇張,具有一定的裝飾性,被稱為“青綠山水”。 此種表現方法是我國山水畫技法中發展較早的一種,在隋唐時期如展子虔、李思訓、李昭道等許多畫家均擅長青綠山水畫。 ■《千里江山圖》卷(局部),北宋,王希孟作,絹本,設色,縱51.5cm,橫1191.5cm 故宮博物院藏

■千里江山圖-卷四疊瀑

北宋青綠山水畫作品《千里江山圖》,作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目前正在北京故宮展出,追慕者眾。 據說這幅曠世佳作是由一位18歲少年王希孟所為,而且其導師正是宋徽宗。 在他之後,再無人能畫出如此規模的傑作。 那麼,王希孟是否真有其人?他是否真的成也徽宗、敗也徽宗?千里江山圖究竟畫的是哪裡的風景?

■收藏週刊記者 潘瑋倩

關於《千里江山圖》的作者,目前僅有的資訊實在寥寥。

最可靠又最為人熟知的,就是在畫作卷尾處那一段蔡京的跋文:

政和三年閏四月八日賜,希孟年十八歲,昔在畫學為生徒,召入禁中文書庫,數以畫獻,未甚工。 上知其性可教,遂誨諭之,親授其法。 不逾半歲,乃以此圖進。 上嘉之,因以賜臣京,謂天下士在作之而已。

文中涉及三個人:宋徽宗、蔡京、希孟。 千古藝帝宋徽宗在崇寧三年(1104 年)創建了專門培養畫學生的學校:畫學,這是歷史上最早的宮廷美術教育機構。 蔡京的才情和日常表現甚得皇帝歡心,遂在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獲賜了這幅備受皇帝贊許的《千里江山圖》。 蔡京看了之後,提筆在畫後寫了一段話,讚揚了領導,也介紹了來源。 蔡京題字時希孟18歲,即希孟生於哲宗朝紹聖三年(1096年)。

該跋文最直接的資訊是希孟在開封就讀於畫學,結業後去文書庫為小吏,之後獲徽宗賜教,於1112年至1113年初繪成《千里江山圖》卷。

這時候希孟還只是希孟,他的姓氏無從知曉。 而且,這幅圖後來的名字也還沒有被蔡京所提及。 我們只知道希孟畫了這幅畫,而且是宋徽宗親手 教導的。

《千里江山圖》被徽宗賜給了蔡京,從卷前宋理宗“緝熙殿寶”印可知後歸南宋內府。 元代被李溥光和尚收藏,卷後接紙有他在大德七年(1303年) 的題跋:

予自志學之歲,獲睹此卷,迄今已近百過。 其功夫巧密處,心目尚有不能周遍者,所謂一回拈出一回新也。 又其設色鮮明,佈置宏遠,使王晉卿 、趙千里見之,亦當短氣。

在古今丹青小景中,自可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 具眼知音之士,必以予言為不妄雲。

“獨步千載,殆眾星之孤月耳”,李溥光高度稱讚此畫,不過也沒有提到作者和畫名。

清初,此畫為梁清標所得,“他自題了外簽,又在本幅及前後隔水、接紙上蓋有梁氏收藏印多方”。

在這期間的很長一段時間,有據可查的文字資料當中均未提及“希孟”後來的繪畫創作,在存世的宋代繪畫中也確實沒有其他“希孟”的作品。 直到清代宋犖寫了《論畫絕句》,才第一次明確指出“希孟”姓“王”,而且二十幾歲英年早逝。 宋詩說道:“宣和供奉王希孟,天子親傳筆法精。 進得一圖身便死,空教腸斷太師京。 ”並有附注:“希孟天姿高妙,得徽宗密傳,經年作設色山水一捲進禦,未幾死,年二十餘,其遺跡只此耳。

”這裡的“設色山水一卷”指的便應是《千里江山圖》。

之後,此圖落入乾隆之手,他按照一貫的作風,在卷首處直接寫上一段感歎:“千里江山望無垠,元氣淋漓運以神。 北宋院誠鮮二本,三唐法總 弗多皴。 可驚當世王和趙,已評一堂君若臣。 喝不自思作人者,爾時調鼎作何人。 丙午新正月禦題。 ”

緊接著,該畫著錄于《石渠寶岌·初編·禦書房》,《石渠寶笈》便題作: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定為上等。

至此,“王希孟”與《千里江山圖》之名,才終於塵埃落定。

最後,清亡,該畫由溥儀盜出皇宮,後由政府收回,今藏故宮博物院。

王希孟是怎麼死的?

究竟有沒有王希孟這個人,從現存的所有史料來看,如果蔡京所寫為實,那就是——“希孟”18歲畫成此畫。 至於他是否姓王,這個最先由500多年以後的清代詩人宋犖說出,確切性有多少,難說。

他是何時謝世,也最早由宋犖指出——“年二十餘”。關於他是怎麼死的,後世的猜測就更多了。一種普遍的認為是他身體孱弱,刻苦過度,在半年內,以一己之力畫成了面積多達60多平方米的絕倫畫作,這種工作量即使放在當代也很驚人,所以他完全是透支體力,最後遺憾早逝。

還有一說是被宋徽宗賜死。根據公開的媒體資訊,稱有本書明確記載了王希孟的死因,此書就是《北宋名畫臻錄》(清善本),書中記載:王希孟,北宋徽宗人,少時有異相,生時有瑞鶴東來,眾人皆言有大貴。聰穎博學,善詩文,通音律,工書畫,猶善劍術。十歲被召至宮中待駕 ,徽宗親授畫技,曰“其性可教”。藝精進,畫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見。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圖》,上大悅,此時年僅十八。後惡時風,多諫言,無果。奮而成畫,曰《千里餓殍圖》。上怒,遂賜死。死時年不足二十。

作為目前可知對王希孟記載最為詳細的一段文字,從其可知:“王希孟為徽宗時人,年輕時就才華橫溢,十歲時被招入宮中待駕,徽宗覺得他是可造之材,便親自傳授畫技,於是進步飛快。他擅長山水,但作品不多。1113年,18歲的王希孟將《千里江山圖》獻給了徽宗,徽宗十分滿意。後來因為對時事不滿,多次向徽宗進言,但沒什麼用,於是便畫了幅《千里餓殍圖》,徽宗看了很憤怒,下令賜死王希孟,死時還不到20歲。”

一心上進,“數以畫獻”,竭盡全力希望能得到宋徽宗垂青的年輕畫家希孟,在兩年後就因時事而做下如此猛烈之事?依常理度之,可能性也許並不大。

同樣也是此書,接著記載故事稱:時下諭賜死王希孟,希孟懇求見《千里江山圖》,上允。當夜,不見所蹤。上甚驚疑之,遂鎖此圖與鐵牢,不得見人,而封天下悠悠之口,此成千古謎蹤,可歎世人不得而知也。

這個描述就更離奇了:宋徽宗下令賜死王希孟,希孟懇求,臨死前再讓我看看《千里江山圖》吧,皇帝答應了。而就在當天晚上,王希孟突然是失蹤了。震驚的徽宗下令將此圖放進鐵牢裡,不讓人見。千古迷蹤,世人不得而知。

繪聲繪色,如臨現場。也正因太過生動,反而有不真之嫌。

《千里江山圖》畫的是哪裡?

■餘輝(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千里江山圖》畫的是哪裡?它的畫名有提示嗎?該卷是一幅寫實山水畫,畫中的景物沒有概念化的因素。以王希孟短暫的生活經歷和當時的交通條件,他來不及遊歷許多名山大川,只能概括提煉出少數幾處江山之勝。

畫中的大山大嶺屹立在江湖沼澤之畔,在北宋統轄的疆域裡,只有鄱陽湖畔的廬山有此特性,畫中展現了開闊的水域,像是長條形的沼澤大湖, 極類似鄱陽湖一帶的濕地、沼澤地貌。畫中出現的植物如竹林、樟樹、桂樹等和竹製品如竹籬笆、竹扉、蓑衣、笠帽等,還有用竹篙撐船、挖河泥等勞動場面,顯然是江南湖區。畫中群山和水泊的造型元素大多來自在鄱陽湖的灣流裡眺望廬山各峰。

畫中最突出的是雙瀑與四疊瀑同時出現,四疊瀑是極少有的自然景觀,它與雙瀑同時出現,具有相當的唯一性,這只有在仙遊(今屬福建)的唐宋遊覽勝地九鯉湖才能相遇的自然景觀,畫家有可能接觸到這種地域性很強的瀑布,汲取廬山三疊瀑的雄偉景象將它綜合到畫面裡。

《千里江山圖》卷的建築樣式最為豐富,傅熹年先生曾經就圖中各類建築的類型、構造和用途進行了周詳精到的研究,確定具備江南或江浙特色 。其中在北宋具有唯一性的橋樑是木構長橋,橋的正中還建造了一個十字廊,以避風雨,上下兩層,廊內有路人休憩,十字形建築是唐宋時期流 行的樣式。傅熹年認為,該長橋的原型極可能取自於江蘇吳江(今屬蘇州吳江區)的長橋,始建于北宋慶曆八年(1048),原為木橋。該橋在元 代改為石橋,元代總長相當於230多米。

因此,《千里江山圖》卷並非廬山的寫生圖,它以廬山、鄱陽湖為主景,囊括了畫家足跡所到達過其它地域的景致。按地域劃分《千里江山圖》 卷中的景物,最南端的景致是閩東南沿海的福建仙遊的雙瀑和四疊瀑等,再向西北則是到贛北廬山、鄱陽湖一帶,取景廬山外廓和鄱陽湖濕地及湖船、民居等,在吳郡,取景蘇州長橋,在北上的沿途,將所見的漕船、客船收入畫中。

至於他是否姓王,這個最先由500多年以後的清代詩人宋犖說出,確切性有多少,難說。

他是何時謝世,也最早由宋犖指出——“年二十餘”。關於他是怎麼死的,後世的猜測就更多了。一種普遍的認為是他身體孱弱,刻苦過度,在半年內,以一己之力畫成了面積多達60多平方米的絕倫畫作,這種工作量即使放在當代也很驚人,所以他完全是透支體力,最後遺憾早逝。

還有一說是被宋徽宗賜死。根據公開的媒體資訊,稱有本書明確記載了王希孟的死因,此書就是《北宋名畫臻錄》(清善本),書中記載:王希孟,北宋徽宗人,少時有異相,生時有瑞鶴東來,眾人皆言有大貴。聰穎博學,善詩文,通音律,工書畫,猶善劍術。十歲被召至宮中待駕 ,徽宗親授畫技,曰“其性可教”。藝精進,畫遂超越矩度。工山水,作品罕見。徽宗政和三年,呈《千里江山圖》,上大悅,此時年僅十八。後惡時風,多諫言,無果。奮而成畫,曰《千里餓殍圖》。上怒,遂賜死。死時年不足二十。

作為目前可知對王希孟記載最為詳細的一段文字,從其可知:“王希孟為徽宗時人,年輕時就才華橫溢,十歲時被招入宮中待駕,徽宗覺得他是可造之材,便親自傳授畫技,於是進步飛快。他擅長山水,但作品不多。1113年,18歲的王希孟將《千里江山圖》獻給了徽宗,徽宗十分滿意。後來因為對時事不滿,多次向徽宗進言,但沒什麼用,於是便畫了幅《千里餓殍圖》,徽宗看了很憤怒,下令賜死王希孟,死時還不到20歲。”

一心上進,“數以畫獻”,竭盡全力希望能得到宋徽宗垂青的年輕畫家希孟,在兩年後就因時事而做下如此猛烈之事?依常理度之,可能性也許並不大。

同樣也是此書,接著記載故事稱:時下諭賜死王希孟,希孟懇求見《千里江山圖》,上允。當夜,不見所蹤。上甚驚疑之,遂鎖此圖與鐵牢,不得見人,而封天下悠悠之口,此成千古謎蹤,可歎世人不得而知也。

這個描述就更離奇了:宋徽宗下令賜死王希孟,希孟懇求,臨死前再讓我看看《千里江山圖》吧,皇帝答應了。而就在當天晚上,王希孟突然是失蹤了。震驚的徽宗下令將此圖放進鐵牢裡,不讓人見。千古迷蹤,世人不得而知。

繪聲繪色,如臨現場。也正因太過生動,反而有不真之嫌。

《千里江山圖》畫的是哪裡?

■餘輝(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千里江山圖》畫的是哪裡?它的畫名有提示嗎?該卷是一幅寫實山水畫,畫中的景物沒有概念化的因素。以王希孟短暫的生活經歷和當時的交通條件,他來不及遊歷許多名山大川,只能概括提煉出少數幾處江山之勝。

畫中的大山大嶺屹立在江湖沼澤之畔,在北宋統轄的疆域裡,只有鄱陽湖畔的廬山有此特性,畫中展現了開闊的水域,像是長條形的沼澤大湖, 極類似鄱陽湖一帶的濕地、沼澤地貌。畫中出現的植物如竹林、樟樹、桂樹等和竹製品如竹籬笆、竹扉、蓑衣、笠帽等,還有用竹篙撐船、挖河泥等勞動場面,顯然是江南湖區。畫中群山和水泊的造型元素大多來自在鄱陽湖的灣流裡眺望廬山各峰。

畫中最突出的是雙瀑與四疊瀑同時出現,四疊瀑是極少有的自然景觀,它與雙瀑同時出現,具有相當的唯一性,這只有在仙遊(今屬福建)的唐宋遊覽勝地九鯉湖才能相遇的自然景觀,畫家有可能接觸到這種地域性很強的瀑布,汲取廬山三疊瀑的雄偉景象將它綜合到畫面裡。

《千里江山圖》卷的建築樣式最為豐富,傅熹年先生曾經就圖中各類建築的類型、構造和用途進行了周詳精到的研究,確定具備江南或江浙特色 。其中在北宋具有唯一性的橋樑是木構長橋,橋的正中還建造了一個十字廊,以避風雨,上下兩層,廊內有路人休憩,十字形建築是唐宋時期流 行的樣式。傅熹年認為,該長橋的原型極可能取自於江蘇吳江(今屬蘇州吳江區)的長橋,始建于北宋慶曆八年(1048),原為木橋。該橋在元 代改為石橋,元代總長相當於230多米。

因此,《千里江山圖》卷並非廬山的寫生圖,它以廬山、鄱陽湖為主景,囊括了畫家足跡所到達過其它地域的景致。按地域劃分《千里江山圖》 卷中的景物,最南端的景致是閩東南沿海的福建仙遊的雙瀑和四疊瀑等,再向西北則是到贛北廬山、鄱陽湖一帶,取景廬山外廓和鄱陽湖濕地及湖船、民居等,在吳郡,取景蘇州長橋,在北上的沿途,將所見的漕船、客船收入畫中。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