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漢陽歷史文化精粹——大禹治水(下)

《尚書》、《墨子》、《孟子》、《淮南子》、《呂氏春秋》等古書, 以及中國古代著名歷史著作《史記》都記載了他治水的事蹟。

經過多年努力, 人們在禹的帶領下完成了治水大業。 人們認為禹功高蓋世, 都稱他為“大禹”, 即“偉大的禹”。

《墨子·兼愛篇》說, 大禹治水有西、北、東、南諸方, “南為江、漢、淮、汝, 東流之注五湖之處, 以利荊楚……與南夷之民”。 墨子把長江、漢水和包括漢陽的荊楚地區, 界定在大禹治水的範圍之內。

自古以來, 漢陽就有關於大禹治水的神話與傳說。 “大禹治水收贔屭”就是其中之一。

關於大禹在漢陽與洪水搏鬥的傳說很多,

如“神龜鎮江漢”、“大禹藏糧”等等。 這些傳說都帶有濃厚的神話色彩, 並非歷史的真實再現, 但是每一則傳說都反映了漢陽人的情感世界與想像力。 他們歌頌治水英雄大禹, 記錄治水的艱辛, 表達了戰勝洪水的願望。 這些神話故事, 屬於民間文學, 它也是漢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知識連結】《尚書·禹貢》關於大禹治水, 引導漢水進入長江的記載:

荊及衡陽惟荊州。 江、漢朝宗於海。

導嶓塚, 至於荊山;內方, 至於大別。

嶓塚導漾, 東流為漢, 又東, 為滄浪之水, 過三澨, 至於大別, 南入于江。

譯文:

荊山與衡山的南面是荊州。 長江、漢水像諸侯朝見天子一樣奔向海洋。

開通嶓塚山到達荊山。 開通內方山到達大別山。

從嶓塚山開始疏導漾水, 向東流成為漢水;又向東流,

成為滄浪水;經過三澨水, 到達大別山, 向南流進長江。

(據此, 大禹治水, 引導漢水主流從漢陽龜山和鳳凰山以南進入長江, 長江與漢水一起奔向大海。 )

【美麗神話】大禹治水收贔屭

贔屭, 是龍王的兒子, 力氣極大。 它居住在漢水, 經常興風作浪, 導致洪水氾濫。 要治水, 就必須先治贔屭。

大禹率百餘位壯漢, 欲以巨繩將贔屭困在一條溝中。 贔屭不服, 提出與大禹單打獨鬥。 大禹同意了。 贔屭騰空躍起, 直撲過來。 大禹機巧避開, 借助山勢, 跨上贔屭之背。 贔屭上躥下跳, 大禹穩如泰山。 贔屭終於認輸, 願為治水出力。

這個龍王之子果然言而有信, 為治水充當先鋒。

江漢水患消除後, 大禹擔心贔屭野性難去, 今後再度作亂, 於是製作了一塊奇重無比的大石碑, 令贔屭背負。 贔屭說, 這碑為什麼沒有字呀?大禹回答說, 碑無文字表示功德無邊。

贔屭負碑後, 大禹施行法術, 那碑越來越重, 贔屭再也動不了了。

這無字的贔屭碑至今在禹稷行宮旁。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