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四大汽車集團覆滅的前夜

去年4月份, 特斯拉股價曾在250多美元附近, 那時, 我們對於特斯拉是相對悲觀的——現金流不足, 產品放量速度慢。 電動車普及所需要時間越久, 老牌廠商贏面越大, 畢竟, 全行業利潤並不好看。

如果特斯拉陷入與四大汽車集團的在低成本區間的纏鬥, 會在漫長的消耗戰中陣亡。

經過半年多的觀察, 採訪了包括特斯拉中美的員工及四大汽車集團的相關人士, 我們認為, 在汽車業的這一次進化中, 行業環境出現了顯著變化。

特斯拉將享受大部分行業進化的紅利, 而今天的四大汽車集團, 將被埋葬在內燃機時代。

從股價和市值, 特斯拉都是一個爭議頗大的標的

為什麼說四大汽車集團會走向覆滅?人才、資源、產品、品牌、管道、資本, 每一樣都比特斯拉強, 乍一看, 並不會死。

但是, 2000億美金市值的Nokia和Moto失敗不是因為Apple , 恐龍滅絕不是因為對手太強, 而是環境的巨變。

今天的汽車業環境正在加速變化, 產品反覆運算的目標和路徑全都變了。

一、 目標變了:智慧駕駛的下一步是什麼?

2016年10月20日, 馬斯克在電話發佈會中宣佈, 所有特斯拉新車將裝配『具有全自動駕駛功能』的硬體系統——Autopilot 2.0。 這套系統包括8個攝像機、12個超聲波感測器以及一個前向探測雷達。 攝像機將提供360度的視角, 最大識別距離250米!

汽車的『眼睛』和『大腦』正在快速進化, 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計算能力更是實現了1 Terraflop(相當於80個處理器內核)的計算能力, 遠超普通的電腦。

3個前置攝像頭(不同視角, 廣角、長焦、中等)

2個側邊攝像頭(一左一右)

3個後置攝像頭

12個超聲波感測器(傳感距離增加一倍)

1個前置雷達(增強版)

1個後置倒車攝像頭

處理晶片:NVIDIA PX2(40倍於Autopilot 1.0處理速度)

作為對比, 這是賓士的自動輔助駕駛系統感測器以及攝像頭佈局圖:

賓士的感測器, 攝像頭硬體比Tesla Autopilot 1.0 多了一倍都不止, 規格也更先進, 為什麼實際路測差了十萬八千里?居然可以多次闖過黃線, 逆向行駛還不自覺。 拿測試人的評價來說benz這自動輔助駕駛根本就不能用,

比小孩開得還差, 上路就是危害交通安全。 而且最悲劇的是如此不堪用的系統, 居然還不能升級, 只能一路爛到底。

如果拿一句話總結:軟體太爛。

別以為把最好的硬體拼湊起來就是最好的整車自動駕駛, 這裡面需要軟體工程師的調教、優化和路測, 一個演算法的優化可以提升百倍性能。 這才是Tesla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也是傳統廠商靠著Mobileye臉色吃飯的落魄根源。

OK, 那麼不斷增強配置的根本原因是?

一定是從輔助駕駛, 逐步向完全的智慧駕駛, 甚至無人駕駛進化。

根據聯合國統計, 2013年, 全世界死於交通事故125萬人, 相當於每天墜毀10架波音777客機。 這些事故, 絕大部分是人類自身因素造成的, 馬路殺手越來越多。

人類駕駛本身成為了一項非常危險的因素。

另外, 如果超級大都市是文明的發展方向, 擁堵、無趣、疲憊的駕駛佔據這每個人的內心。

未來人們駕駛的技能, 將會像男耕女織、操作縫紉機、做木工手藝活一樣, 逐步離開大眾, 成為一些專業技能和個人愛好。

整個汽車工業發展的最重要的目標, 已經發生了變化。

在自動化的紡織工業落後時, 操作縫紉機還是一項重要必備家庭技能

二、路徑變了:汽車行業的存量博弈沒有盡頭

目標變了, 路徑也變了, 原來進化的路徑必定導致公司走向衰亡。

整個汽車工業是缺乏突破格局的動力的, 一直在原來的基礎上, 不斷優化性能、裝飾、成本, 創新趨於枯竭。

今天, 最大的汽車工業集團大眾, 最熱衷的就是用一款通用車型,不斷拉長一點、縮短一點、價格微調、換個名字、甚至換個商標,就賣給客戶了。是的,這就是德國工業的驕傲。

為了控制成本,整個汽車行業一直在緊繃的存量博弈中,困獸猶鬥。

除了價格配置和內飾,真的有多少不同嗎?

汽車行業分分合合,一路走來,從數百個品牌變成了四大集團九大公司。

其中的通用汽車、克萊斯勒、福特汽車、大眾汽車等多家公司均曾深陷泥潭,甚至破產重組。美國和日本已經有數十個汽車品牌永遠消失了。

我們所熟悉的勞斯萊斯,已經被英國人轉賣給了寶馬;英國皇室御用的陸虎和捷豹,被賣給了印度農用車廠塔塔集團(NYSE:TTM);福特旗下的阿斯頓馬丁,也被出售給了某個投資機構。

在日產、雷諾和三菱汽車均出任CEO的卡洛斯戈恩

即將消失的品牌還在繼續。大車廠為了改善經營,日產-雷諾汽車總裁兼CEO卡洛斯·戈恩,同時出任三菱汽車公司董事會主席,堪稱業內奇觀。

在90年代,卡洛斯帶領日產走出困境,並推動了與雷諾的合併。今天,日產雷諾也要與三菱汽車合併了。2016年4月,三菱汽車公司承認有員工篡改小型汽車燃效值,並因此陷入『燃效門』醜聞,造成的影響會導致該財年損失1450億日元。為了能夠繼續生存,三菱汽車選擇了合併,以應對汽車行業的『存量博弈』。

德國大眾的日子也不好過。大眾集團主席表示十年內將裁員2.5萬人,以節約成本。同時,還要大規模建設鋰電池廠,重新構建核心競爭力,追趕特斯拉。

為什麼傳統汽車行業如此『不走運』?

汽車工業是非常複雜的,零部件眾多,需要培養大量的產業工人來實現持續的反覆運算升級。底盤技術、發動機技術,都是需要數十年的持續研發。而且,在自動化技術相對原始的70年代之前,大部分是手工操作。老的技術體系沉澱了大量的工人,帶來了巨大的優勢,也帶來了巨大的問題。

以美國為例。汽車城底特律在二戰期間達到了顛峰。以通用汽車為首,創立了現代的企業養老金制度,大批公司還開始提供醫療保險等福利。1950年,汽車行業與工會達成了共識,即『底特律協約』(Treaty of Detroit)。這份協議,相當於給了員工鐵飯碗和長期的加薪保證。

但是,美國汽車工業沒有料到,日本汽車迅速崛起。通用汽車為了加強企業競爭力,只能延緩承諾的加薪,將加薪的部分放到未來的養老金裡面支付,結果給自己埋了一巨大的坑。這相當於長期的高利貸!如果行業不能高速增長,根本還不上。

終於,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作為美國實質上最大的養老機構,汽車行業整體崩潰。據稱當時底特律產生了近35億美元的養老金黑洞。感情上無法接受降薪的工人們,只能一昧要脅困境中的政府。

最後,通用汽車只能走向破產重組。如今在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的美國,除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外,現在只剩下兩家本土汽車製造商。

通用汽車工人上街,各國都差不多

特斯拉“超級工廠”

大量使用機器人

相比之下,特拉斯在2008年買下了豐田的廠房,大量使用機器人,在人力問題上最大程度避免給自己挖坑。沒有歷史包袱,該公司輕裝上陣。

三、競爭變了:汽車最重要的競爭力是什麼?

拋開最容易聯想到的環保因素,電動車還具有什麼優勢呢?

1、電比油便宜很多

一度電平均可以跑三英里,按照一度電十二美分的價格看,就是一英里四美分。汽車按照一加侖油三美元的價格開二十英里來算,就是一英里十五美分. 而且電價隨著技術進步,還會繼續下降。

至於其他技術,比如氫燃料電池,還有傳說中的未來的石墨烯,超級電容技術等等,實用性和價格與電池驅動的電車差距還很大,暫時不表。

2、 電車性能比汽油車強

電動車在效率和推力上比汽車有巨大內在優勢。有資料顯示對於電車,從能量到推力的轉化效率高達90%,而汽油車的轉化效率不到35%。電動馬達在低速時就能產生強大的推力,所以電車完全不需要換擋。

例如特斯拉的 Model S, 最高配置已經可以在2.8秒內從0加速到100公里。對於沒有思想準備的乘客,瞬間加速時大腦會產生一種奇妙的眩暈感。

3、維護費用大大低於汽車。(由於沒有內燃機的許多零部件)

電車的內在構造比汽車簡單,零部件也少很多。傳統汽車的換油,火花塞,篩檢程式,傳動液的更換等等對於電車統統沒有。由於刹車時採用回饋制動(regenerative braking),對刹車片的維護需求也大大降低。

維護費用因車而異,據德國Nürtingen-Geislingen 大學的一個研究機構調查估算,普通純電車的維護費用要比同類汽車至少便宜三分之一。

特斯拉的另一項目核心競爭力,就是領先優勢和時間。如果汽車的自動駕駛開始提速,人們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傳統車廠需要付出的代價是極其巨大的。

能源行業專家 Mike Barnard指出,要設計一個好的電車,你必須全部推倒重來:

1. 把所有的傳統外殼設計全部拋棄;

2. 把所有的發動機管理軟體全部拋棄。所有和內燃機相關的限制和設計技巧全部沒用了;

3. 內燃機馬達全部沒用了;

4. 所有的機械控制系統要推翻重來,新的設計裡所有的東西都是電子線路控制。駕駛杆,汽缸, 泵,軟管,正時皮帶等等全都可以扔掉了;

以特斯拉為例,由於少了許多內燃機系統所需要的器件,車前面多出了可安放行李的空間;

5. 所有的牽引控制系統要全部重新設計;

6. 所有的排放控制系統全部不需要了。2015年以柴油排放系統控制軟體而馳名世界的Volkswagen (大眾汽車),多年積累的軟體技術完全用不上了;

7. 所有的燃料存儲輸送系統全部不需要了。所有老的汽車車型,幾乎沒有什麼系統可以在新的電車裡重複使用。

上述這些條件,能夠實現嗎?如果可以,公司也可能垮了。十年內慢慢做,有可能;但是人工智慧在飛速進化,時間不等人。

車體設計,控制系統設計,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都要推倒重來。所有靠內燃機技術吃飯的工程師突然發現他們的技能全部沒有用了,要麼接受新知識再教育,要麼失業。

傳統汽車廠商,大多不會放棄眼前生產汽車的利潤,而去真正轉型電車。等到有一天電車在價格,性能上全方位超越汽車時,一切則為時過晚。

要做電車,必須放手一擼到底,完全摒棄內燃機時代的過時設計。但是一些為了應付監管機構排放標準的廠商仍然半推半就,試圖以油電混合的設計方式蒙混過關。

以寶馬汽車公司的增程式電動版i3為例,純電狀態下只能開80 英里,需要加一個汽油發動機才可以增加駕駛里程到150 英里。這個數字和特斯拉的 model S 一次充電可以行駛260 英里以上完全無法同日而語. (Elon Musk 最近聲稱有望在2020年把 model S 現有續航里程增加50% 左右)。

BMW i3 內核設計無法擺脫傳統汽車的掣肘。按照寶馬的產品路線圖,此系列全部電氣化需要等到2025年.用我的一位老朋友的話說,“等十年,我兒子都可以打醬油了”。而寶馬在諸多汽車廠商中,已經算是比較進取的了。

正如柯達發明了數碼相機,然後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數碼相機幹掉,Nokia很早就做了上網手機,但是既有利益網路阻礙了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

我們不能只看到恐龍龐大的身軀,還要看到它們體型龐大、沒有毛髮、無法穴居避寒,溫暖時期可以稱霸,寒冬時期只能掙扎。

最熱衷的就是用一款通用車型,不斷拉長一點、縮短一點、價格微調、換個名字、甚至換個商標,就賣給客戶了。是的,這就是德國工業的驕傲。

為了控制成本,整個汽車行業一直在緊繃的存量博弈中,困獸猶鬥。

除了價格配置和內飾,真的有多少不同嗎?

汽車行業分分合合,一路走來,從數百個品牌變成了四大集團九大公司。

其中的通用汽車、克萊斯勒、福特汽車、大眾汽車等多家公司均曾深陷泥潭,甚至破產重組。美國和日本已經有數十個汽車品牌永遠消失了。

我們所熟悉的勞斯萊斯,已經被英國人轉賣給了寶馬;英國皇室御用的陸虎和捷豹,被賣給了印度農用車廠塔塔集團(NYSE:TTM);福特旗下的阿斯頓馬丁,也被出售給了某個投資機構。

在日產、雷諾和三菱汽車均出任CEO的卡洛斯戈恩

即將消失的品牌還在繼續。大車廠為了改善經營,日產-雷諾汽車總裁兼CEO卡洛斯·戈恩,同時出任三菱汽車公司董事會主席,堪稱業內奇觀。

在90年代,卡洛斯帶領日產走出困境,並推動了與雷諾的合併。今天,日產雷諾也要與三菱汽車合併了。2016年4月,三菱汽車公司承認有員工篡改小型汽車燃效值,並因此陷入『燃效門』醜聞,造成的影響會導致該財年損失1450億日元。為了能夠繼續生存,三菱汽車選擇了合併,以應對汽車行業的『存量博弈』。

德國大眾的日子也不好過。大眾集團主席表示十年內將裁員2.5萬人,以節約成本。同時,還要大規模建設鋰電池廠,重新構建核心競爭力,追趕特斯拉。

為什麼傳統汽車行業如此『不走運』?

汽車工業是非常複雜的,零部件眾多,需要培養大量的產業工人來實現持續的反覆運算升級。底盤技術、發動機技術,都是需要數十年的持續研發。而且,在自動化技術相對原始的70年代之前,大部分是手工操作。老的技術體系沉澱了大量的工人,帶來了巨大的優勢,也帶來了巨大的問題。

以美國為例。汽車城底特律在二戰期間達到了顛峰。以通用汽車為首,創立了現代的企業養老金制度,大批公司還開始提供醫療保險等福利。1950年,汽車行業與工會達成了共識,即『底特律協約』(Treaty of Detroit)。這份協議,相當於給了員工鐵飯碗和長期的加薪保證。

但是,美國汽車工業沒有料到,日本汽車迅速崛起。通用汽車為了加強企業競爭力,只能延緩承諾的加薪,將加薪的部分放到未來的養老金裡面支付,結果給自己埋了一巨大的坑。這相當於長期的高利貸!如果行業不能高速增長,根本還不上。

終於,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作為美國實質上最大的養老機構,汽車行業整體崩潰。據稱當時底特律產生了近35億美元的養老金黑洞。感情上無法接受降薪的工人們,只能一昧要脅困境中的政府。

最後,通用汽車只能走向破產重組。如今在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的美國,除特斯拉汽車公司(Tesla)外,現在只剩下兩家本土汽車製造商。

通用汽車工人上街,各國都差不多

特斯拉“超級工廠”

大量使用機器人

相比之下,特拉斯在2008年買下了豐田的廠房,大量使用機器人,在人力問題上最大程度避免給自己挖坑。沒有歷史包袱,該公司輕裝上陣。

三、競爭變了:汽車最重要的競爭力是什麼?

拋開最容易聯想到的環保因素,電動車還具有什麼優勢呢?

1、電比油便宜很多

一度電平均可以跑三英里,按照一度電十二美分的價格看,就是一英里四美分。汽車按照一加侖油三美元的價格開二十英里來算,就是一英里十五美分. 而且電價隨著技術進步,還會繼續下降。

至於其他技術,比如氫燃料電池,還有傳說中的未來的石墨烯,超級電容技術等等,實用性和價格與電池驅動的電車差距還很大,暫時不表。

2、 電車性能比汽油車強

電動車在效率和推力上比汽車有巨大內在優勢。有資料顯示對於電車,從能量到推力的轉化效率高達90%,而汽油車的轉化效率不到35%。電動馬達在低速時就能產生強大的推力,所以電車完全不需要換擋。

例如特斯拉的 Model S, 最高配置已經可以在2.8秒內從0加速到100公里。對於沒有思想準備的乘客,瞬間加速時大腦會產生一種奇妙的眩暈感。

3、維護費用大大低於汽車。(由於沒有內燃機的許多零部件)

電車的內在構造比汽車簡單,零部件也少很多。傳統汽車的換油,火花塞,篩檢程式,傳動液的更換等等對於電車統統沒有。由於刹車時採用回饋制動(regenerative braking),對刹車片的維護需求也大大降低。

維護費用因車而異,據德國Nürtingen-Geislingen 大學的一個研究機構調查估算,普通純電車的維護費用要比同類汽車至少便宜三分之一。

特斯拉的另一項目核心競爭力,就是領先優勢和時間。如果汽車的自動駕駛開始提速,人們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傳統車廠需要付出的代價是極其巨大的。

能源行業專家 Mike Barnard指出,要設計一個好的電車,你必須全部推倒重來:

1. 把所有的傳統外殼設計全部拋棄;

2. 把所有的發動機管理軟體全部拋棄。所有和內燃機相關的限制和設計技巧全部沒用了;

3. 內燃機馬達全部沒用了;

4. 所有的機械控制系統要推翻重來,新的設計裡所有的東西都是電子線路控制。駕駛杆,汽缸, 泵,軟管,正時皮帶等等全都可以扔掉了;

以特斯拉為例,由於少了許多內燃機系統所需要的器件,車前面多出了可安放行李的空間;

5. 所有的牽引控制系統要全部重新設計;

6. 所有的排放控制系統全部不需要了。2015年以柴油排放系統控制軟體而馳名世界的Volkswagen (大眾汽車),多年積累的軟體技術完全用不上了;

7. 所有的燃料存儲輸送系統全部不需要了。所有老的汽車車型,幾乎沒有什麼系統可以在新的電車裡重複使用。

上述這些條件,能夠實現嗎?如果可以,公司也可能垮了。十年內慢慢做,有可能;但是人工智慧在飛速進化,時間不等人。

車體設計,控制系統設計,供應鏈合作夥伴關係都要推倒重來。所有靠內燃機技術吃飯的工程師突然發現他們的技能全部沒有用了,要麼接受新知識再教育,要麼失業。

傳統汽車廠商,大多不會放棄眼前生產汽車的利潤,而去真正轉型電車。等到有一天電車在價格,性能上全方位超越汽車時,一切則為時過晚。

要做電車,必須放手一擼到底,完全摒棄內燃機時代的過時設計。但是一些為了應付監管機構排放標準的廠商仍然半推半就,試圖以油電混合的設計方式蒙混過關。

以寶馬汽車公司的增程式電動版i3為例,純電狀態下只能開80 英里,需要加一個汽油發動機才可以增加駕駛里程到150 英里。這個數字和特斯拉的 model S 一次充電可以行駛260 英里以上完全無法同日而語. (Elon Musk 最近聲稱有望在2020年把 model S 現有續航里程增加50% 左右)。

BMW i3 內核設計無法擺脫傳統汽車的掣肘。按照寶馬的產品路線圖,此系列全部電氣化需要等到2025年.用我的一位老朋友的話說,“等十年,我兒子都可以打醬油了”。而寶馬在諸多汽車廠商中,已經算是比較進取的了。

正如柯達發明了數碼相機,然後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數碼相機幹掉,Nokia很早就做了上網手機,但是既有利益網路阻礙了適應快速變化的環境。

我們不能只看到恐龍龐大的身軀,還要看到它們體型龐大、沒有毛髮、無法穴居避寒,溫暖時期可以稱霸,寒冬時期只能掙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