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李湘女兒王詩齡活得那麼拼,你不要只帶孩子玩“王者榮耀”

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去接觸更多的東西, 這是好事, 但前提是他樂意。

這也沒什麼, 關鍵是全程用英文解說, 奶聲奶氣的發音, 流利程度幾乎媲美母語。

大家可以戳視頻感受一下

網友紛紛留言送上膝蓋, 更有人熱心解答小學生為什麼需要這種演算法。

其實這並不是她第一次show英文了, 前幾個月她發的英文視頻就直接上了熱搜, 有人感歎自己學了十八年英語, 語言表達程度還不如一個八歲的孩子。

也許有很多人對她的印象, 可能還停留在第一季的《爸爸去哪兒》裡面肉肉又直率的印象, 因為是星二代, 小小年紀早就習慣了注視和好奇的眼神。 對著鎂光燈、鏡頭和圍觀的吃瓜群眾們, 毫不怯場。

這個節目讓王詩齡走紅之後, 李湘帶著女兒頻頻亮相, 穿著配飾都是奢侈品, 出入時尚秀場, 一上頭條就是“炫富”的標籤。

這所學校是英國德威學校(Dulwich College)的所屬學校, 地址設於北京, 擁有1450名學生, 全英文教學。 王菲的女兒李嫣也是從這所小學畢業的, 不招收中國籍學生, 除非父母是商界或者文藝界有一定影響力。

有人感歎, 本來投胎技術就好, 學習還這麼好, 讓我們普通人民群眾怎麼活。

許多爸媽焦慮了起來:自己恐怕沒有如此雄厚的資本, 提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以後孩子就落後了, 在社會階層裡面, 就會慢慢下滑, 很難再向上一步。

如果說階層固化是大眾的痛點, 那麼孩子的未來, 就是我們為人父母的集體痛點。

今年高考分數公佈後, 北京高考文科狀元熊軒昂接受採訪時的一段言論在網上被瘋傳。

儘管每句話都紮心, 但網友的評論絕大多數都對他表示贊同。

也有很多人在慨歎著,就算競爭的規則依舊是公平的,但金錢卻能取代天資和勤奮,得到更多的機會。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平心而論,熊軒昂雖然代表著社會典型優秀階層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具備獨立的人格和大局觀,僅僅依靠目前的教育機制是很難培養出來的。

但他的背後,必定是凝結了父母十幾年的悉心教導以及言傳身教,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需要經年日積月累。

只不過我們通常看到的,是表面和最終結果罷了。

進一步說,我們不作縱向比較,只作橫向比較,同樣的家庭條件,不同教育方式下的孩子,相互之間差異都很大。

真正拉開孩子間差距的從來不是物質,而是在於父母的格局和思維

表妹夫是個商人,早早就白手起家為家庭賺下了非常優渥的條件。

雖然只有初中文化,算是個大老粗,但是他卻非常支持兒子學習圍棋和鋼琴,只因為孩子喜歡。

孩子學琴的天資其實不算聰穎,但是和他同學的那批孩子,最後幾乎只剩下他一個人繼續與琴棋為伍,雖然他也沒有因此而考級成功、或是獲得什麼成就,但我想,琴棋帶給他的遠比這些來得更寶貴。

因為孩子一直都很快樂呢,我想這與表妹夫的支持和陪伴,不無關係。

表妹夫曾說過一番話讓人很有觸動:“孩子沒有起跑線,競爭從三代之前就開始了,我既然做不了富二代,辛苦點自己做一代,但孩子一定要比我有見識和耐力,他喜歡什麼,我支持他就好了,對於喜歡的東西,還能把孩子教壞了不成?”

多年的商場淬煉,讓他明白,人生這場長跑裡面,誰能多點堅持才能得到更多,也許抓住一個機會,就足以改寫自己的人生。

前段時間,有一封求助信《一位甘肅高分考生的請求》受到關注。在信裡,甘肅定西殘疾考生魏祥希望清華大學“在接納我的同時,能夠給我母子倆幫助解決一間陋宿”。魏祥身患重度殘疾,父親因患重症於2005年去世,留下母子相依為命。即便如此,他在母親的照顧和鼓勵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648分的優異成績。

清華大學予以回應稱:將會為他提供盡可能的資助。同時,校招生辦公號還專門給魏祥回信說“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掌聲從來不偏愛,它不管你是否有權有勢,它只為你的自信、執著和熱愛鼓掌。

我們可能無法讓孩子讀一年20多萬的學校,孩子說出來的英語也可能不會帶有純正的英倫腔,但是對孩子的鼓勵,對孩子價值觀的建立,卻是可以言傳身教,不花錢就做到的。

在孩子塑造自我的過程中,他需要透過你去認識這個世界。他是你的鏡子,也是你的延續和再延續。

身為父母,我們能做的有哪些呢

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但不強迫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從小練習各種樂器,繪畫或跳舞,但是真正堅持下來的並不多,很多都是半途而廢了。根本原因不是家長不堅持,其實是孩子對此沒有特別大的興趣。試想一下,如果孩子真心喜歡,有哪個家長會不堅持呢?

我們之所以讓孩子培養更多興趣,不過是希望孩子多一個表達情緒和情感的通道。以後不管走到哪兒,不管開心還是難過,都有一個忠實的朋友陪在身旁,可以與之交流。若是興趣都未建立起來,又談何堅持呢?

所以,私以為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再去引導,結果往往會出乎你的意料,要知道,對孩子最沒用的教育,就是否定和命令。

快樂學習是前提

路金波說過:“千萬不要給你的孩子只塑造一個世俗的、眼下的、渺小的世界,要從小給她看星空、海洋、恐龍、神話、聖賢。這樣,等他長大的時候,他就有足夠的胸懷容忍各種無趣的生活。”

怎麼才能讓孩子堅持地去做一件事?那便是愛上它。當你找到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忍不住想要勤奮的。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性格在兩歲的時候就開始成型了。也就是說,從孩子兩歲開始,父母就應該試著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當孩子逐漸長大,我們不妨多聽聽孩子的意見,並適時地給出意見幫助他們判斷。幫孩子找到喜歡的事情,並保持學習的興趣,才是最寶貴的。

尊重成長的自然節奏,允許孩子犯錯

會犯錯,說明孩子在成長。給孩子時間,相信他們內在的力量,給成長自然的節奏,甚至讓他們“在錯誤裡多待一會兒”。你不能把孩子桎梏在大人的世界裡,然後告訴他,你要這樣,你要那樣。

其實,大人和孩子的生活節奏和生理節奏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傷害。在錯誤中長大,在錯誤中學會獨立生活和思考,在錯誤中發現生活的樂趣。豈不妙哉?

如果孩子一定要有起跑線的話,那麼一定是父母。如果父母一定要有起跑線的話,卻絕不僅僅是物質。

關心我們能做的,遠比關心我們做不到的更加重要。

作者:蔡尖尖,多家知名平臺專欄作者,寫深度的心理解析,做最溫暖的情感樹洞,尖尖而立,保持獨立思考

對於“教育投資”,您有什麼看法?來留言區裡聊聊吧。

也有很多人在慨歎著,就算競爭的規則依舊是公平的,但金錢卻能取代天資和勤奮,得到更多的機會。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平心而論,熊軒昂雖然代表著社會典型優秀階層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具備獨立的人格和大局觀,僅僅依靠目前的教育機制是很難培養出來的。

但他的背後,必定是凝結了父母十幾年的悉心教導以及言傳身教,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需要經年日積月累。

只不過我們通常看到的,是表面和最終結果罷了。

進一步說,我們不作縱向比較,只作橫向比較,同樣的家庭條件,不同教育方式下的孩子,相互之間差異都很大。

真正拉開孩子間差距的從來不是物質,而是在於父母的格局和思維

表妹夫是個商人,早早就白手起家為家庭賺下了非常優渥的條件。

雖然只有初中文化,算是個大老粗,但是他卻非常支持兒子學習圍棋和鋼琴,只因為孩子喜歡。

孩子學琴的天資其實不算聰穎,但是和他同學的那批孩子,最後幾乎只剩下他一個人繼續與琴棋為伍,雖然他也沒有因此而考級成功、或是獲得什麼成就,但我想,琴棋帶給他的遠比這些來得更寶貴。

因為孩子一直都很快樂呢,我想這與表妹夫的支持和陪伴,不無關係。

表妹夫曾說過一番話讓人很有觸動:“孩子沒有起跑線,競爭從三代之前就開始了,我既然做不了富二代,辛苦點自己做一代,但孩子一定要比我有見識和耐力,他喜歡什麼,我支持他就好了,對於喜歡的東西,還能把孩子教壞了不成?”

多年的商場淬煉,讓他明白,人生這場長跑裡面,誰能多點堅持才能得到更多,也許抓住一個機會,就足以改寫自己的人生。

前段時間,有一封求助信《一位甘肅高分考生的請求》受到關注。在信裡,甘肅定西殘疾考生魏祥希望清華大學“在接納我的同時,能夠給我母子倆幫助解決一間陋宿”。魏祥身患重度殘疾,父親因患重症於2005年去世,留下母子相依為命。即便如此,他在母親的照顧和鼓勵下,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了648分的優異成績。

清華大學予以回應稱:將會為他提供盡可能的資助。同時,校招生辦公號還專門給魏祥回信說“人生實苦,但請你足夠相信”。掌聲從來不偏愛,它不管你是否有權有勢,它只為你的自信、執著和熱愛鼓掌。

我們可能無法讓孩子讀一年20多萬的學校,孩子說出來的英語也可能不會帶有純正的英倫腔,但是對孩子的鼓勵,對孩子價值觀的建立,卻是可以言傳身教,不花錢就做到的。

在孩子塑造自我的過程中,他需要透過你去認識這個世界。他是你的鏡子,也是你的延續和再延續。

身為父母,我們能做的有哪些呢

引導孩子的學習興趣,但不強迫

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從小練習各種樂器,繪畫或跳舞,但是真正堅持下來的並不多,很多都是半途而廢了。根本原因不是家長不堅持,其實是孩子對此沒有特別大的興趣。試想一下,如果孩子真心喜歡,有哪個家長會不堅持呢?

我們之所以讓孩子培養更多興趣,不過是希望孩子多一個表達情緒和情感的通道。以後不管走到哪兒,不管開心還是難過,都有一個忠實的朋友陪在身旁,可以與之交流。若是興趣都未建立起來,又談何堅持呢?

所以,私以為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在尊重孩子的前提下再去引導,結果往往會出乎你的意料,要知道,對孩子最沒用的教育,就是否定和命令。

快樂學習是前提

路金波說過:“千萬不要給你的孩子只塑造一個世俗的、眼下的、渺小的世界,要從小給她看星空、海洋、恐龍、神話、聖賢。這樣,等他長大的時候,他就有足夠的胸懷容忍各種無趣的生活。”

怎麼才能讓孩子堅持地去做一件事?那便是愛上它。當你找到了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是忍不住想要勤奮的。

有研究表明,孩子的性格在兩歲的時候就開始成型了。也就是說,從孩子兩歲開始,父母就應該試著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當孩子逐漸長大,我們不妨多聽聽孩子的意見,並適時地給出意見幫助他們判斷。幫孩子找到喜歡的事情,並保持學習的興趣,才是最寶貴的。

尊重成長的自然節奏,允許孩子犯錯

會犯錯,說明孩子在成長。給孩子時間,相信他們內在的力量,給成長自然的節奏,甚至讓他們“在錯誤裡多待一會兒”。你不能把孩子桎梏在大人的世界裡,然後告訴他,你要這樣,你要那樣。

其實,大人和孩子的生活節奏和生理節奏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孩子的生活節奏過快,會影響身體的激素分泌,對孩子的身體和心理都會造成傷害。在錯誤中長大,在錯誤中學會獨立生活和思考,在錯誤中發現生活的樂趣。豈不妙哉?

如果孩子一定要有起跑線的話,那麼一定是父母。如果父母一定要有起跑線的話,卻絕不僅僅是物質。

關心我們能做的,遠比關心我們做不到的更加重要。

作者:蔡尖尖,多家知名平臺專欄作者,寫深度的心理解析,做最溫暖的情感樹洞,尖尖而立,保持獨立思考

對於“教育投資”,您有什麼看法?來留言區裡聊聊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