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凱恩斯的美術收藏和投資回報

一、凱恩斯的美術收藏

鄧肯·格蘭特(Duncan Grant, 1885-1978)是英國畫家, 也是紡織品、陶磁器、劇場佈置、服飾設計者。 更重要的是, 他與凱恩斯有密切關係, 除了同屬布盧姆茨伯裡(Bloomsbury)文藝圈, 更是婚前的重要夥伴, 這些事在凱恩斯傳記裡都有豐富記載。 凱恩斯曾自歎缺乏藝術天份, 對高端的文藝界人士有彌補性的崇敬。 以下透過鄧肯的視角, 來看凱恩斯對美術品的收藏品味與經歷。

鄧肯•格蘭特的自畫像(1920)(資料圖/圖)

鄧肯和凱恩斯之間的藝術通信模式, 可用一則電報為例:

“塞尚佳作九百鎊價廉還有秀拉(Seuart)佳作350鎊你要買或建議瓦內薩(Vanessa)買他們明天去。 ”(當時為了省錢, 不加標點符號)

1920年5月9日, 鄧肯從巴黎寄明信片給凱恩斯:

“我們幫你買了一幅Gaston Thiesson的畫, 1200法郎。 我們很喜歡, 但不是大多數人會興奮的那種。 但實在便宜。 Nessa說如果你不要, 她要。 我們看到兩幅Segonzacs的上等畫作, 一是風景, 一是靜物。

有興趣嗎?”

凱恩斯過世時, 留下豐富的美術品收藏, 大都是英法的現代繪作, 包括畢卡索、德加、馬蒂斯等名家, 以及凱恩斯朋友鄧肯和瓦內薩·貝爾的作品。 凱恩斯生前鍾愛這些畫作, 不願出借展覽, 常說每次從國外回到家, 看到牆上那些熟悉的作品是一大樂事。

美術品是他生命中的重要部分, 他對畫作收藏和古書善本的熱情, 都是終身不渝的深層喜好。 上大學時還沒展現出這方面的興趣, 因為那時的朋友圈, 基本上是數學、歷史、古典學者。 他們會景仰希臘雕塑與建築, 也談論義大利和荷蘭畫派, 但也僅止於此。

凱恩斯與Bloomsbury文藝圈的關係(資料圖/圖)

凱恩斯是著名的同性戀者, 在那個年代這是會被員警逮捕的“罪行”。 1925年, 他42歲時,

和俄國著名芭蕾舞者Lydia Lopokova結婚。 在此之前, 鄧肯和瓦內薩是他在倫敦最親密的朋友、最信任的人, 也是他的“心靈守護者”(keepers of his conscience)。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 凱恩斯代表英國到巴黎參與談判凡爾賽合約, 戰後經濟尚未復蘇, 法國物價(包括美術品)低廉。 凱恩斯在這兩位畫家的建議下, 買入不少佳作。 他在巴黎兩次參觀後印象主義派畫展, 開始收購近現代法國藝術, 包括André Lhote的水彩畫《塞納-馬恩省河》。

凱恩斯與妻子 Lydia Lopokova(資料圖/圖)

凱恩斯也買英國畫家Frederick Etchells的作品, 1912年(大戰前)他們相互來往密切, 這些都在為凱恩斯成為收藏家作準備。 轉捩點是1918年戰爭結束後, 因為那時法國名畫家德加(Edgar Degas, 1834-1917)剛過世, 辦了一場畫室拍賣會。 這對凱恩斯是重要的藝術品活動, 他替倫敦的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買了好幾幅佳作, 值得細說如下。

畫家鄧肯•格蘭特是凱恩斯(圖右)婚前的重要夥伴。 (資料圖/圖)

大戰期間鄧肯在薩塞克斯郡務農, 很少來倫敦。 有次他在Roger Fry的畫廊看到一本目錄, 內容是即將在巴黎拍賣的德加畫作。 他對幾幅作品甚感興趣, 晚餐時問凱恩斯可否從財政部找到經費, 撥款給國家藝廊採購這些千載難逢的作品?凱恩斯覺得這是個好主意。 幾天後, 他和鄧肯與瓦內薩共同討論這本目錄, 變得興趣高昂, 他對塞尚的作品最有興趣。 3月21日, 鄧肯在農地工作時收到凱恩斯的電報:“買畫錢有了。 ”兩天后凱恩斯說,他即將赴巴黎參加一項財政會議,正好趕上德加畫作拍賣。

現在讓凱恩斯自己解說這件事,這是他寫給鄧肯的短信:

“我對繪畫是旋風式的外遇,就在一天半之內,連想一下自己在做什麼的時間都不夠。我向財政部要到55萬法郎[約兩萬英鎊]來做這件事,國家藝廊的負責人Holmes[Sir Charles,1868-1936]與我們同行,希望能共同參加拍賣會。首要目標是買安格爾(Ingres)的作品,他的自畫像是首選,其次是Perroneau。我知道 Holmes看上Greco的作品,但承認這不是此行的目標。我有把握能說服他買下德拉克羅瓦(Delacroix)的《Baron Schwiter》。我會努力說服他買下塞尚的作品,因為我幫他找到這筆錢。他買下這幅畫,也算是對我個人的獎賞。但他目前並無意願買任何塞尚的作品。我沒和他談到Corot的畫作。”

那時的巴黎還在戰火下,拍賣會是1918年3月26、27兩天,人氣不旺進展緩慢。高潮點是倫敦國家藝廊與巴黎羅浮宮,激烈競標德拉克羅瓦的《Baron Schwiter》。凱恩斯以1900法郎為自己買了安格爾的畫作《裸女》,以及德拉克羅瓦的小幅作品《牧場之馬》,還有一幅塞尚的靜物《六個蘋果》,94法郎。

安格爾的《浴女》(資料圖/圖)

3月28日夜晚凱恩斯回到倫敦,又累又餓,他的朋友瓦內薩記下當日的情景:

“凱恩斯無預警地半夜回到家,他坐政府的公務車在巷底下車,說他把塞尚的畫作放在路邊!鄧肯沖出去取回,你可以想像這是多興奮的事。Holmes在這場千載難逢的拍賣會中,做了愚蠢的決定,該買的沒買。他對塞尚的事沒聽進去,最後也沒把錢花完,帶回5千鎊,連原本可輕鬆到手的El Greco畫作也沒買到。他是買到了德拉克羅瓦的《Baron Schwiter》和一些其他作品,包括高更的一幅靜物。其餘的我不記得了。凱恩斯自己買了塞尚的《蘋果》,一幅安格爾的素描,一幅德拉克羅瓦的小幅畫和素描,他把那幅素描送給鄧肯。塞尚的那幅真讓人驚異,掛在屋子裡最讓人興奮。”

一次戰後英國的私人收藏裡,很少見到塞尚的作品,公共館藏則完全沒有。凱恩斯的戰利品,很快成為年輕畫家的朝聖品。這次巴黎的德加拍賣會,是凱恩斯收藏美術品的轉捩點,也是一戰期間投機行為的意外結果。1920年5月,凱恩斯向一位德國難民,用350鎊買下Seurat的畫作《在Jatte的散步》。他真的喜歡這幅作品,價錢也非常低廉。接下來,凱恩斯用175法郎的價格,買了法國馬蒂斯的一幅小畫作。

凱恩斯幫助英國國家藝廊買到的德拉克羅瓦畫作。(資料圖/圖)

就這樣,從1920年到1946年過世期間,凱恩斯一有機會就買入名家作品,有藝術的動機,也有投資考慮。但他對美術品的興趣,終究比不上對善本古書的深情,有三項主因:1)他從中學時就對古書著迷,這是他“投資的初戀”;2)他是學界圈內人,能判斷典籍的重要性與版本的稀缺性;3)他是美術界的圈外人,不夠內行,只能買名作,還要靠藝術界朋友協助判斷,終究隔了一層。

舉個特殊例子,說明凱恩斯的買畫過程。英國畫商Vollard 1880年從塞尚手中,買下《樹林下》。此畫轉入Wildenstein手中,1937年連同兩幅德拉克羅瓦的小幅畫作賣給凱恩斯,三件總價4500鎊。幾星期後,凱恩斯如同往常一樣,時常研究拍賣會目錄,在佳士得的拍會買兩幅Braques作品,一幅是裸女,一幅風景,還有畢卡索的兩幅靜物。

二戰期間凱恩斯購入的畫作相對減少,有人向他借展。他明白大戰期間生活困難精神苦悶,若這些畫作能有益人心,他非常願意免費外借。他有些重要的收藏,但不是以研究為取向,也不是純為私人利益,他很大方與社會分享。他的收藏品以英法畫派為主,有些也不是上品,但他願意收購以鼓勵畫家創作,展現出他的人文關懷面向。

他的收藏品中,下列18項是較主要的,依姓氏排序,無名字者表示與前項相同:

1) George Braque《裸女》1925;

2)《靜物》1911;

3) 塞尚《多明尼克叔叔》1865-7;

4)《六個蘋果》1873-7;

5)《在樹林內》1879-82;

6)《去除》1867;

7) 德拉克羅瓦《Abydos的未婚妻》約1843;

8)《牧場的馬》約1819;

9)《獅子與草蛇》約1847;

10) André Derain《靜物》;

11)《雙手環抱的睡者》;

12) 馬蒂斯《裸女》約1917;

13)畢卡索《靜物與水果》1924;

14)《靜物》1923;

15) 雷諾瓦《風景與橄欖樹》1912;

16) Georges Seurat《La Grande Jatte的星期天》1884;

17) Walter Sickert《蒙馬特的戲院》約1900;

18)《酒吧》1922。

凱恩斯藏品、塞尚畫作《多明尼克叔叔》(資料圖/圖)

雖然凱恩斯對美術品相當熱情,但他的藝術家朋友卻認為他“缺乏對視覺藝術的感應”,若沒有鄧肯這些朋友,他大概不會涉足美術品。他會買這些佳作,主要是朋友建議,而凱恩斯的政治與社會影響力,還有他個人的財力,讓他有機會在藝術朋友圈內,以收藏來取得“地位”。因為凱恩斯“通常沒有好眼光(意思是常買到次品),或是基於善意的原則而行動,而非基於品味而收藏(意思是出錢贊助藝術家)”。

凱恩斯對音樂的興趣不高,但對戲劇很熱心。他對戲劇的內行程度,最多只能算是業餘,但又有許多意見,因而引起專業人不滿。他的好友Clive Bell說,凱恩斯在文化上“有限”,原文如下:

凱恩斯無法從內在去瞭解外國,這件事不會讓人驚訝。不論是法國或義大利或美國,他都從英吉利海峽的觀點去瞭解。說得更精確些,是從倫敦中心西敏寺,或國王會議廳的觀點去理解。和他的朋友相比,凱恩斯有點像滑稽的鄉下人。我說他的文化有限,就是這個意思。(Moggridge 2005:538-9)。

1924年凱恩斯自己做決定,買了一幅塞尚的畫,他的朋友們評論說:這是塞尚畫過的畫中最差的。

沒想到在國際社會被視為半神的人物,在藝術圈內竟然這麼沒地位。凱恩斯收藏美術作品,一方面是要表現他的文藝品味,但內行人並不十分贊同他的判斷。另一方面是從投資理財的觀點,把藝術收藏視為他投資股票、外匯、期貨的平行作為。事實證明,這第二條路線是他拿手的,也得到非凡的成果。

長期報酬率

1917-1945年間,凱恩斯透過各種管道,買入以英法兩國為主的作品。1946年逝後,翌年全數捐給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他的收藏品共135件,有當代名家如畢卡索、馬蒂斯、塞尚之作,也有友人鄧肯的作品。這批收藏目前存放在國王學院和Fitzwilliam博物館。另一方面,他也留下非常豐富的檔與檔案,存放在國王學院。這些檔中有詳細資料:畫作列表、買賣發票、日期與價格,以及搜購過程的信函。

凱恩斯夫婦畫像(資料圖/圖)

這批檔案也有其他重要的資訊,例如逝後對他遺產價值的估算。較特別的是這批美術品的價值,在幾十年間做過好幾次估價,讓我們可以詳估凱恩斯收藏品,在1946-2013年間的變動趨勢。換句話說,凱恩斯的美術品是重要個案,可看出1917-1946、1946、1959、1981、1988、2000、2013這7個時點的價值變化。很少有個人的收藏品,能提供這麼完整的訊息,讓後人分析繪畫投資的長期增值模式。

1917-1946年間,凱恩斯投入這135幅畫的總金額約1.3萬鎊,2013年估算這批畫作總值7000萬鎊。若以名義投資報酬率來看,每年平均約9.8%,扣除物價通脹後,實際報酬率約4.7%。這表示,如果能跨世代持有名作,長期的報酬非常可觀。凱恩斯的個案是:若父子兩代持有96年(1917-2013),就有機會從1.3萬鎊(1917-1946)增值到7000萬鎊(2013)。長期持有名畫,或許比長期持有股票和公債更合算。

重看凱恩斯的購入價格,可以得出幾項特點:

1)他很會運用時機低價買入,例如在一次大戰末的困難時期。

2)他很會運用人際關係,找尋資金與與佳作。

3)他的文藝交往圈,對選畫品味有決定性的影響。

4)他只買不賣。

5)從拍賣公司(如蘇士比和佳士得)購入的畫作,平均增值程度,明顯高於從不同來源(例如畫廊或其他仲介商)買入的作品,顯示拍賣公司的商品有長遠價值。

6)凱恩斯的收藏有高度集中性,135幅中最重要的10幅,占他總支出的80%:把80%的資金投入前7%(=10/135)的目標物內。這是大輸或大贏的做法,也符合凱恩斯常說的“動物精神”:勇於投資、敢於投機。

7)畫作價值的變化,取決於畫家逝後的行情漲跌,難以事前預測。而股票證劵,是以短期營運績效決定投資成敗。所以長期持有藝術品較有利,與有價證劵的性質迥異:臉書與騰訊的股價,可在十年內增長百千倍,但不易維持幾十年。美術品與古董不易短期內暴漲,以長期持有為上,適合不缺錢用、不必周轉資金的投資者。

1985年Fitzwilliam博物館舉辦展覽,題為:“凱恩斯:畫作、古書、手稿收藏家”,展出135幅中的85幅,還製作展覽目錄圖冊(見附圖),詳載每項展示品的背景資訊(http://www.fitzmuseum.cam.ac.uk/collections/Collection onlineKeynes)。內有凱恩斯本人與家族捐贈的805項收藏品,其中233項有圖片。805項分四大類: 1) Painting, Drawing & Prints,632項。2) Applied Arts,129項。3) Manuscripts & Printed Books,44項。

書名:Maynard Keynes. Collector of Pictures, Books and Manuscripts. Catalogue of an Exhibition held at The Fitzwilliam Museum, Cambridge, UK (5 July - 29 August 1983特展目錄封面)資料來源:Amazon網路書店(http://www.amazon.com)書籍廣告封面

根據上述兩項資料,以及凱恩斯檔案的文獻,可以判斷表1內135幅作品中,有73幅是購入的畫作,其餘都沒有交易證據。根據有記錄的交易與發票,計算出凱恩斯一生為美術收藏的支出是12,847鎊。

資料來源:Chambers, Dimson and Spaenjers : “Art portfolios”表2。

表2顯示凱恩斯的收藏,集中在一次大戰後(1918-20)與1930年代中期(1935-7)。這兩個時點,也正是他財富增長最快的階段:1) 1919年出版《和平的經濟後果》暢銷全世界,他用法國版權的收入買了畫。另一項財源,是他在外匯市場套利賺了錢;2) 1935年凱恩斯在股市獲利豐碩。

以下是歷次估價的紀錄。1)1946年過世時,家屬請Percy Moore Turner估算這批收藏(135件中的112件);2)倫敦知名的藝術商Agnew & Sons,1959年評估其中的105件,目的是要為這批成品保險,需要估算當時的市價;3)1981年Agnew重估131件的價值;4) 1988年也是為了保險的目的,估算國王學院借給Fitzwilliam博物館的畫作價值;5) 2000年蘇士比拍賣公司重估其中的44件;6) 2013年底,為了研究凱恩斯收藏品的增值與報酬率,劍橋大學管理學院的研究小組,聘請藝術估價公司Gurr Johns,估算其中27件最重要的作品。同時也另請四家公司,評估1988年時保額最高的15件作品。這四家是:市場研究公司Art Tactic、藝術估價公司Dickinson、蘇士比、佳士得。估價的方式:只看1983年的展覽目錄、他們也不知道前述5次的估價結果、也不知道估價的目的與用途(雙盲測試)。

資料來源:Chambers, Dimson and Spaenjers : “Art portfolios”表3。

表3顯示1917-2013年間歷次估價的變化。最簡單的對比,是1946年之前的總價值為1.28萬鎊,2013年底時為7,085萬鎊。如前所述,這些估價並非135件全估,而且歷次的取樣大小不一,但涵蓋了135件中總價值的95%以上。也就是說,雖然表3的選樣不一,但已夠代表性了。這種歷史估算,無法有一致性的標準,這種增值幅度大體上已可接受。接下來要問兩個問題:

1) 2013年的物價和1946年相差很大,若扣除物價上漲率,凱恩斯生前投入的1.28萬鎊,在表3歷次的估價中,會減少多大幅度?這要用另一種較簡潔的方式來回答:1946-2013年間,這批收藏品的平均年投資報酬率有多高?若以名義價格(當年的價值)來計算,1946-2013的平均年報酬率約9.8%。若扣除物價上漲,平均報酬率約4.7%。

2)若當初凱恩斯把這1.28萬鎊,投入股票證劵市場,1946-2013的平均年報酬率會多高?估算2013年的價值約7,460萬鎊,比美術品的7,085萬鎊高375萬鎊。說明:

a)股票只在2013年之前的25年間,才表現得比收藏品的報酬高。1946-1988年間,都是股票的報酬率較差。

b)若以1959、1981、1988這3個時點來對照,股票的收益就明顯低於美術收藏。

c)凱恩斯收藏品增值最快的階段,是在逝後的30年內。30年之後增值就慢了,這表示當初的購入價格低廉。他未必是有鑒賞力的藝術家,但確實是有眼光的投資者。

d)整體而言,1959-2013半世紀間,這批收藏品的年平均收益至少有4.2%,比同時期的證劵市場報酬少1.8%左右。

e)證劵市場的增長,受益于全球經濟繁榮,也深受不景氣與金融危機的威脅。

f)證劵市場在半世紀間的報酬率較佳,但短期內激烈起伏的程度,遠高於藝術品。也就是說,你能長期抱著藝術品安心睡覺,但持有股票證劵則需要大量安眠藥。

鄧肯幫凱恩斯畫的像。(資料圖/圖)

接下來討論兩個較次要的問題。

1)藝術品作者的知名度或聲望,會影響長期的投資報酬嗎?

答案:確實會。

凱恩斯的收藏品中,如表1所示,有不少是藝術圈朋友贈送的(購入價格為0),有些作者的名氣較普通,有些則是世界聞名,如畢卡索、塞尚、馬蒂斯。名氣較高的作者,作品的長期增值幅度明顯較高,價值起伏也較穩定。

凱恩斯的收藏品有項特色:價值集中度非常高。他生前投入的1.2萬鎊,80%用在前十項最貴的畫作中。在2013年的估價中,有兩項作品的價值,就占了73項其他作品總價的一半;前十項最有價值的作品,占全部收藏總值的91%。這表示凱恩斯的收藏,如果會增值這麼快速,基本上是由知名畫家如塞尚、馬蒂斯、畢卡索的作品推進。也就是說,愈名不見經傳的畫家,對作品的長期增值幅度,愈不是主要的推動力。

2)購入管道重要嗎?向知名拍賣公司買入的作品,會比向藝廊或私下交易的作品,增值的幅度更穩更高嗎?

答案:會。

原因很明顯:愈有聲譽的拍賣公司,較願意拍賣名家作品。一方面吸引買主;二方面售價高傭金多;三方面,名氣作品在景氣不佳時抗跌性強,景氣良好時增值空間較大。

參考書目

“Bloomsbury group”, Wikipedia, March 2017.

Chambers, David, Elroy Dimson and Christophe Spaenjers (2018??): “Art portfolios”

Dostaler, Gilles (2010): “Keynes, art and aesthetics”, in R.W. Dimand et al. eds.: Keynes’s General Theory after Seventy Year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pp. 101-19.

Glasglow, Mary (1975): “The concept of the Arts Council”, in Milos Keynes ed. Essays on John Maynard Keynes, pp. 260-71.

Heilbrun, James (1984): “Keynes and the economics of the art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8(2):37-49.

Higgins, Norman (1975): “The Cambridge Arts Theatre”, in Milos Keynes ed. Essays on John Maynard Keynes, pp. 272-9.

Keynes, Milos (1975) ed. Essays on John Maynard Keyn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ggridge, Donald (2005): “Keynes, the arts, and the state”,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37(3):535-55.

Scrase, D., and P. Croft (1983): Maynard Keynes: Collector of Pictures, Books and Manuscripts, Cambridge: The Fitzwilliam Museum.

Shone, Richard and Duncan Grant (1975): “The picture collector”, in Milos Keynes ed. Essays on John Maynard Keynes, pp. 280-9.

”兩天后凱恩斯說,他即將赴巴黎參加一項財政會議,正好趕上德加畫作拍賣。

現在讓凱恩斯自己解說這件事,這是他寫給鄧肯的短信:

“我對繪畫是旋風式的外遇,就在一天半之內,連想一下自己在做什麼的時間都不夠。我向財政部要到55萬法郎[約兩萬英鎊]來做這件事,國家藝廊的負責人Holmes[Sir Charles,1868-1936]與我們同行,希望能共同參加拍賣會。首要目標是買安格爾(Ingres)的作品,他的自畫像是首選,其次是Perroneau。我知道 Holmes看上Greco的作品,但承認這不是此行的目標。我有把握能說服他買下德拉克羅瓦(Delacroix)的《Baron Schwiter》。我會努力說服他買下塞尚的作品,因為我幫他找到這筆錢。他買下這幅畫,也算是對我個人的獎賞。但他目前並無意願買任何塞尚的作品。我沒和他談到Corot的畫作。”

那時的巴黎還在戰火下,拍賣會是1918年3月26、27兩天,人氣不旺進展緩慢。高潮點是倫敦國家藝廊與巴黎羅浮宮,激烈競標德拉克羅瓦的《Baron Schwiter》。凱恩斯以1900法郎為自己買了安格爾的畫作《裸女》,以及德拉克羅瓦的小幅作品《牧場之馬》,還有一幅塞尚的靜物《六個蘋果》,94法郎。

安格爾的《浴女》(資料圖/圖)

3月28日夜晚凱恩斯回到倫敦,又累又餓,他的朋友瓦內薩記下當日的情景:

“凱恩斯無預警地半夜回到家,他坐政府的公務車在巷底下車,說他把塞尚的畫作放在路邊!鄧肯沖出去取回,你可以想像這是多興奮的事。Holmes在這場千載難逢的拍賣會中,做了愚蠢的決定,該買的沒買。他對塞尚的事沒聽進去,最後也沒把錢花完,帶回5千鎊,連原本可輕鬆到手的El Greco畫作也沒買到。他是買到了德拉克羅瓦的《Baron Schwiter》和一些其他作品,包括高更的一幅靜物。其餘的我不記得了。凱恩斯自己買了塞尚的《蘋果》,一幅安格爾的素描,一幅德拉克羅瓦的小幅畫和素描,他把那幅素描送給鄧肯。塞尚的那幅真讓人驚異,掛在屋子裡最讓人興奮。”

一次戰後英國的私人收藏裡,很少見到塞尚的作品,公共館藏則完全沒有。凱恩斯的戰利品,很快成為年輕畫家的朝聖品。這次巴黎的德加拍賣會,是凱恩斯收藏美術品的轉捩點,也是一戰期間投機行為的意外結果。1920年5月,凱恩斯向一位德國難民,用350鎊買下Seurat的畫作《在Jatte的散步》。他真的喜歡這幅作品,價錢也非常低廉。接下來,凱恩斯用175法郎的價格,買了法國馬蒂斯的一幅小畫作。

凱恩斯幫助英國國家藝廊買到的德拉克羅瓦畫作。(資料圖/圖)

就這樣,從1920年到1946年過世期間,凱恩斯一有機會就買入名家作品,有藝術的動機,也有投資考慮。但他對美術品的興趣,終究比不上對善本古書的深情,有三項主因:1)他從中學時就對古書著迷,這是他“投資的初戀”;2)他是學界圈內人,能判斷典籍的重要性與版本的稀缺性;3)他是美術界的圈外人,不夠內行,只能買名作,還要靠藝術界朋友協助判斷,終究隔了一層。

舉個特殊例子,說明凱恩斯的買畫過程。英國畫商Vollard 1880年從塞尚手中,買下《樹林下》。此畫轉入Wildenstein手中,1937年連同兩幅德拉克羅瓦的小幅畫作賣給凱恩斯,三件總價4500鎊。幾星期後,凱恩斯如同往常一樣,時常研究拍賣會目錄,在佳士得的拍會買兩幅Braques作品,一幅是裸女,一幅風景,還有畢卡索的兩幅靜物。

二戰期間凱恩斯購入的畫作相對減少,有人向他借展。他明白大戰期間生活困難精神苦悶,若這些畫作能有益人心,他非常願意免費外借。他有些重要的收藏,但不是以研究為取向,也不是純為私人利益,他很大方與社會分享。他的收藏品以英法畫派為主,有些也不是上品,但他願意收購以鼓勵畫家創作,展現出他的人文關懷面向。

他的收藏品中,下列18項是較主要的,依姓氏排序,無名字者表示與前項相同:

1) George Braque《裸女》1925;

2)《靜物》1911;

3) 塞尚《多明尼克叔叔》1865-7;

4)《六個蘋果》1873-7;

5)《在樹林內》1879-82;

6)《去除》1867;

7) 德拉克羅瓦《Abydos的未婚妻》約1843;

8)《牧場的馬》約1819;

9)《獅子與草蛇》約1847;

10) André Derain《靜物》;

11)《雙手環抱的睡者》;

12) 馬蒂斯《裸女》約1917;

13)畢卡索《靜物與水果》1924;

14)《靜物》1923;

15) 雷諾瓦《風景與橄欖樹》1912;

16) Georges Seurat《La Grande Jatte的星期天》1884;

17) Walter Sickert《蒙馬特的戲院》約1900;

18)《酒吧》1922。

凱恩斯藏品、塞尚畫作《多明尼克叔叔》(資料圖/圖)

雖然凱恩斯對美術品相當熱情,但他的藝術家朋友卻認為他“缺乏對視覺藝術的感應”,若沒有鄧肯這些朋友,他大概不會涉足美術品。他會買這些佳作,主要是朋友建議,而凱恩斯的政治與社會影響力,還有他個人的財力,讓他有機會在藝術朋友圈內,以收藏來取得“地位”。因為凱恩斯“通常沒有好眼光(意思是常買到次品),或是基於善意的原則而行動,而非基於品味而收藏(意思是出錢贊助藝術家)”。

凱恩斯對音樂的興趣不高,但對戲劇很熱心。他對戲劇的內行程度,最多只能算是業餘,但又有許多意見,因而引起專業人不滿。他的好友Clive Bell說,凱恩斯在文化上“有限”,原文如下:

凱恩斯無法從內在去瞭解外國,這件事不會讓人驚訝。不論是法國或義大利或美國,他都從英吉利海峽的觀點去瞭解。說得更精確些,是從倫敦中心西敏寺,或國王會議廳的觀點去理解。和他的朋友相比,凱恩斯有點像滑稽的鄉下人。我說他的文化有限,就是這個意思。(Moggridge 2005:538-9)。

1924年凱恩斯自己做決定,買了一幅塞尚的畫,他的朋友們評論說:這是塞尚畫過的畫中最差的。

沒想到在國際社會被視為半神的人物,在藝術圈內竟然這麼沒地位。凱恩斯收藏美術作品,一方面是要表現他的文藝品味,但內行人並不十分贊同他的判斷。另一方面是從投資理財的觀點,把藝術收藏視為他投資股票、外匯、期貨的平行作為。事實證明,這第二條路線是他拿手的,也得到非凡的成果。

長期報酬率

1917-1945年間,凱恩斯透過各種管道,買入以英法兩國為主的作品。1946年逝後,翌年全數捐給劍橋大學國王學院。他的收藏品共135件,有當代名家如畢卡索、馬蒂斯、塞尚之作,也有友人鄧肯的作品。這批收藏目前存放在國王學院和Fitzwilliam博物館。另一方面,他也留下非常豐富的檔與檔案,存放在國王學院。這些檔中有詳細資料:畫作列表、買賣發票、日期與價格,以及搜購過程的信函。

凱恩斯夫婦畫像(資料圖/圖)

這批檔案也有其他重要的資訊,例如逝後對他遺產價值的估算。較特別的是這批美術品的價值,在幾十年間做過好幾次估價,讓我們可以詳估凱恩斯收藏品,在1946-2013年間的變動趨勢。換句話說,凱恩斯的美術品是重要個案,可看出1917-1946、1946、1959、1981、1988、2000、2013這7個時點的價值變化。很少有個人的收藏品,能提供這麼完整的訊息,讓後人分析繪畫投資的長期增值模式。

1917-1946年間,凱恩斯投入這135幅畫的總金額約1.3萬鎊,2013年估算這批畫作總值7000萬鎊。若以名義投資報酬率來看,每年平均約9.8%,扣除物價通脹後,實際報酬率約4.7%。這表示,如果能跨世代持有名作,長期的報酬非常可觀。凱恩斯的個案是:若父子兩代持有96年(1917-2013),就有機會從1.3萬鎊(1917-1946)增值到7000萬鎊(2013)。長期持有名畫,或許比長期持有股票和公債更合算。

重看凱恩斯的購入價格,可以得出幾項特點:

1)他很會運用時機低價買入,例如在一次大戰末的困難時期。

2)他很會運用人際關係,找尋資金與與佳作。

3)他的文藝交往圈,對選畫品味有決定性的影響。

4)他只買不賣。

5)從拍賣公司(如蘇士比和佳士得)購入的畫作,平均增值程度,明顯高於從不同來源(例如畫廊或其他仲介商)買入的作品,顯示拍賣公司的商品有長遠價值。

6)凱恩斯的收藏有高度集中性,135幅中最重要的10幅,占他總支出的80%:把80%的資金投入前7%(=10/135)的目標物內。這是大輸或大贏的做法,也符合凱恩斯常說的“動物精神”:勇於投資、敢於投機。

7)畫作價值的變化,取決於畫家逝後的行情漲跌,難以事前預測。而股票證劵,是以短期營運績效決定投資成敗。所以長期持有藝術品較有利,與有價證劵的性質迥異:臉書與騰訊的股價,可在十年內增長百千倍,但不易維持幾十年。美術品與古董不易短期內暴漲,以長期持有為上,適合不缺錢用、不必周轉資金的投資者。

1985年Fitzwilliam博物館舉辦展覽,題為:“凱恩斯:畫作、古書、手稿收藏家”,展出135幅中的85幅,還製作展覽目錄圖冊(見附圖),詳載每項展示品的背景資訊(http://www.fitzmuseum.cam.ac.uk/collections/Collection onlineKeynes)。內有凱恩斯本人與家族捐贈的805項收藏品,其中233項有圖片。805項分四大類: 1) Painting, Drawing & Prints,632項。2) Applied Arts,129項。3) Manuscripts & Printed Books,44項。

書名:Maynard Keynes. Collector of Pictures, Books and Manuscripts. Catalogue of an Exhibition held at The Fitzwilliam Museum, Cambridge, UK (5 July - 29 August 1983特展目錄封面)資料來源:Amazon網路書店(http://www.amazon.com)書籍廣告封面

根據上述兩項資料,以及凱恩斯檔案的文獻,可以判斷表1內135幅作品中,有73幅是購入的畫作,其餘都沒有交易證據。根據有記錄的交易與發票,計算出凱恩斯一生為美術收藏的支出是12,847鎊。

資料來源:Chambers, Dimson and Spaenjers : “Art portfolios”表2。

表2顯示凱恩斯的收藏,集中在一次大戰後(1918-20)與1930年代中期(1935-7)。這兩個時點,也正是他財富增長最快的階段:1) 1919年出版《和平的經濟後果》暢銷全世界,他用法國版權的收入買了畫。另一項財源,是他在外匯市場套利賺了錢;2) 1935年凱恩斯在股市獲利豐碩。

以下是歷次估價的紀錄。1)1946年過世時,家屬請Percy Moore Turner估算這批收藏(135件中的112件);2)倫敦知名的藝術商Agnew & Sons,1959年評估其中的105件,目的是要為這批成品保險,需要估算當時的市價;3)1981年Agnew重估131件的價值;4) 1988年也是為了保險的目的,估算國王學院借給Fitzwilliam博物館的畫作價值;5) 2000年蘇士比拍賣公司重估其中的44件;6) 2013年底,為了研究凱恩斯收藏品的增值與報酬率,劍橋大學管理學院的研究小組,聘請藝術估價公司Gurr Johns,估算其中27件最重要的作品。同時也另請四家公司,評估1988年時保額最高的15件作品。這四家是:市場研究公司Art Tactic、藝術估價公司Dickinson、蘇士比、佳士得。估價的方式:只看1983年的展覽目錄、他們也不知道前述5次的估價結果、也不知道估價的目的與用途(雙盲測試)。

資料來源:Chambers, Dimson and Spaenjers : “Art portfolios”表3。

表3顯示1917-2013年間歷次估價的變化。最簡單的對比,是1946年之前的總價值為1.28萬鎊,2013年底時為7,085萬鎊。如前所述,這些估價並非135件全估,而且歷次的取樣大小不一,但涵蓋了135件中總價值的95%以上。也就是說,雖然表3的選樣不一,但已夠代表性了。這種歷史估算,無法有一致性的標準,這種增值幅度大體上已可接受。接下來要問兩個問題:

1) 2013年的物價和1946年相差很大,若扣除物價上漲率,凱恩斯生前投入的1.28萬鎊,在表3歷次的估價中,會減少多大幅度?這要用另一種較簡潔的方式來回答:1946-2013年間,這批收藏品的平均年投資報酬率有多高?若以名義價格(當年的價值)來計算,1946-2013的平均年報酬率約9.8%。若扣除物價上漲,平均報酬率約4.7%。

2)若當初凱恩斯把這1.28萬鎊,投入股票證劵市場,1946-2013的平均年報酬率會多高?估算2013年的價值約7,460萬鎊,比美術品的7,085萬鎊高375萬鎊。說明:

a)股票只在2013年之前的25年間,才表現得比收藏品的報酬高。1946-1988年間,都是股票的報酬率較差。

b)若以1959、1981、1988這3個時點來對照,股票的收益就明顯低於美術收藏。

c)凱恩斯收藏品增值最快的階段,是在逝後的30年內。30年之後增值就慢了,這表示當初的購入價格低廉。他未必是有鑒賞力的藝術家,但確實是有眼光的投資者。

d)整體而言,1959-2013半世紀間,這批收藏品的年平均收益至少有4.2%,比同時期的證劵市場報酬少1.8%左右。

e)證劵市場的增長,受益于全球經濟繁榮,也深受不景氣與金融危機的威脅。

f)證劵市場在半世紀間的報酬率較佳,但短期內激烈起伏的程度,遠高於藝術品。也就是說,你能長期抱著藝術品安心睡覺,但持有股票證劵則需要大量安眠藥。

鄧肯幫凱恩斯畫的像。(資料圖/圖)

接下來討論兩個較次要的問題。

1)藝術品作者的知名度或聲望,會影響長期的投資報酬嗎?

答案:確實會。

凱恩斯的收藏品中,如表1所示,有不少是藝術圈朋友贈送的(購入價格為0),有些作者的名氣較普通,有些則是世界聞名,如畢卡索、塞尚、馬蒂斯。名氣較高的作者,作品的長期增值幅度明顯較高,價值起伏也較穩定。

凱恩斯的收藏品有項特色:價值集中度非常高。他生前投入的1.2萬鎊,80%用在前十項最貴的畫作中。在2013年的估價中,有兩項作品的價值,就占了73項其他作品總價的一半;前十項最有價值的作品,占全部收藏總值的91%。這表示凱恩斯的收藏,如果會增值這麼快速,基本上是由知名畫家如塞尚、馬蒂斯、畢卡索的作品推進。也就是說,愈名不見經傳的畫家,對作品的長期增值幅度,愈不是主要的推動力。

2)購入管道重要嗎?向知名拍賣公司買入的作品,會比向藝廊或私下交易的作品,增值的幅度更穩更高嗎?

答案:會。

原因很明顯:愈有聲譽的拍賣公司,較願意拍賣名家作品。一方面吸引買主;二方面售價高傭金多;三方面,名氣作品在景氣不佳時抗跌性強,景氣良好時增值空間較大。

參考書目

“Bloomsbury group”, Wikipedia, March 2017.

Chambers, David, Elroy Dimson and Christophe Spaenjers (2018??): “Art portfolios”

Dostaler, Gilles (2010): “Keynes, art and aesthetics”, in R.W. Dimand et al. eds.: Keynes’s General Theory after Seventy Years, Springe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Association, pp. 101-19.

Glasglow, Mary (1975): “The concept of the Arts Council”, in Milos Keynes ed. Essays on John Maynard Keynes, pp. 260-71.

Heilbrun, James (1984): “Keynes and the economics of the arts”, Journal of Cultural Economics, 8(2):37-49.

Higgins, Norman (1975): “The Cambridge Arts Theatre”, in Milos Keynes ed. Essays on John Maynard Keynes, pp. 272-9.

Keynes, Milos (1975) ed. Essays on John Maynard Keyn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Moggridge, Donald (2005): “Keynes, the arts, and the state”, History of Political Economy, 37(3):535-55.

Scrase, D., and P. Croft (1983): Maynard Keynes: Collector of Pictures, Books and Manuscripts, Cambridge: The Fitzwilliam Museum.

Shone, Richard and Duncan Grant (1975): “The picture collector”, in Milos Keynes ed. Essays on John Maynard Keynes, pp. 280-9.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