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無產品可賣?不存在!平安、友邦、中信保誠等出招“保險+信託”

2016年連發三文逐步收緊中短存續期產品, 2017年又出臺134號文徹底叫停快速返還年金/兩全+附加萬能帳戶的產品形式, 人身險市場用於“沖規模”的主流保險產品悉數被叫停, 人身險公司面臨“無產品可賣”的窘境。

尷尬的局面如何突破?千萬不要低估中國人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尤其是在事關“生死”的難關面前,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形容的就是人身險公司現在的狀態, 不斷積極嘗試各種產品, 希望既能滿足監管要求, 又能幫助公司快速提升保費規模。

繼“年金主險+萬能主險”的產品組合被大多數業界人士認為是重要的突圍方向之後,

“保險+信託”也正成為多家險企新的發力方向, 平安人壽、友邦保險、中信保誠人壽等均已推出類似產品, 而據『慧保天下』所知, 更多的公司也正在積極研究中。

不過質疑也迅速出現:

這符合當前保險行業“保險姓保”的發展理念嗎?

操作流程是否合規?

中間的銷售誤導如何防範?

信託不保證收益, 也不保證本金, 收益怎麼辦?

……

取代“快速返還年金+附加萬能帳戶”, “保險+信託”漸成新熱點

就在很多業界人士還在愁眉苦臉, 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134號文所帶來的“快速返還年金+附加萬能帳戶”產品組合大面積停售之時, 另外一些保險公司卻已經開始另闢蹊徑, 發力”保險+信託”。

9月6日, 中石油旗下合資壽險公司中意人壽宣佈與兄弟公司——同為中石油旗下企業的昆侖信託聯合推出“臻傳—保險金信託計畫”。

無獨有偶, 平安人壽也正準備在2018年的開門紅中推出類似產品組合, 名為“傳世臻寶”, 多種產品都可以對接信託計畫。

而中信保誠人壽也推出了“年金+信託”的產品組合:樂盈金生年金保險(分紅型)+生存金信託。

更多的公司也在密切研究之中……

這種“保險+信託”的產品組合在國內其實並非新鮮事物, 2014年, 中信保誠人壽(原信誠人壽)就聯手兄弟公司中信信託聯合推出國內首款“保險金信託”。

所謂“保險金信託”, 也稱人壽保險信託, 是一項結合保險與信託的金融服務, 投保人(被保險人)以保險金請求權作為信託財產設立信託, 由保險投保人(被保險人)和信託公司簽訂保險金信託合同, 當被保險人身故發生理賠時, 由保險公司將保險金交付給信託公司, 由信託公司依信託合同的約定管理、運用, 按信託合同約定的方式, 將信託收益分配給受益人, 並於信託終止或到期時, 交付剩餘信託資產給信託受益人。

在保險金信託的基礎上, 2015年, 中信保誠人壽又推出了“生存金信託”, 兩種產品組合類似, 只是保險產品不同, 轉入信託公司的資金從身故保險金變為了生存金。

該類型產品組合主要面向高淨值客戶, 門檻相當之高。 例如平安的“傳世臻寶”, 按照規定, 其指定保單應交總保費至少要達到100萬元;而另外一款終身壽產品, 其保額必須達到200萬元才可以對接信託計畫, 假設45歲男性投保該產品, 如果選擇5年交, 達到200萬保額, 則每年至少需要繳納保費19萬餘元。

據媒體報導, 自中信保誠於2014年在國內推出該類型產品後, 取得了較為快速的發展, 2014年設立信託計畫尚不足60個, 但到2017年, 已經超過了500個。 中信保誠以信託產品圈住高端客戶的做法,

在業界引發效仿, 之後, 平安人壽、中宏人壽、中德安聯、中意人壽等保險公司相繼推出類似產品組合。

其中, 平安人壽是在2017年開門紅期間首度推出此類產品組合, 對於結果也頗為滿意。 其開門紅主推產品“贏越”年交保費30萬以上的保單件數達到9122件, 同比增長134%。 這成為其2018年繼續推動該類產品組合發展的最直接動力。

值得注意的是, 保險公司合作的信託公司基本都是“兄弟單位”。 平安人壽的合作方是平安信託, 中意人壽的合作方是昆侖信託, 而中信保誠人壽的合作方是中信信託, “肥水不流外人田”傾向明顯。

引爭議:“保險+信託”不符合“保險姓保”?收益其實不是主要目的

2018年開門紅即將來臨, 保險公司絞盡腦汁備戰, 在主流產品面臨停售的情況下,“保險+信託”的產品組合方式得到了更多的關注,但與此同時,也引發了一些質疑,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集中於:

“保險+信託”與“保險附加萬能帳戶”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通過理財產品以提升保險產品本身的吸引力,這似與當下監管所宣導的“保險姓保”的理念不相符合。

不過支持者卻認為,在成熟市場,對接信託服務是普遍配置,無需大驚小怪。據悉,在香港保險市場,很多保險產品都帶有“信託條款”。不過據『慧保天下』瞭解,香港保險的信託條款,與內地保險市場漸興起的“保險金信託”還有著本質區別。

香港保險的信託條款,只是保險合同中的一項條款,並非信託產品,簽署該條款,只是意味著身故金可以分期支付給受益人。國內部分保險產品也帶有類似功能,即身故金轉受益人年金。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高淨值客戶選擇“保險+信託”主要目的也並非高收益,因為“風險和收益是匹配的”,設立信託雖然有可能獲得高收益,但同時也面臨較高的風險——信託不承諾保底收益,也不承諾保本,與此同時,無論是設立信託,還是信託公司管理有關信託計畫,都需要客戶繳納一定的費用。

以平安人壽的“保險+信託”產品組合為例,即便是選擇最低檔次的標準信託計畫,至少也需要繳納1.5萬元的設立費,其每年所獲得的收益,信託公司也都會按照一定比例收取費用。

有觀點認為,保險金信託,最大的特點在於降低了信託的門檻。據瞭解,目前國內的家族信託分為兩種,一種為最低300萬-600萬的標準化家族信託,一種是3000萬以上的私人訂制的家族信託,也有的信託公司雖然是以需求為導向的最低門檻設置,但一般情況下,低於300萬也是沒有操作的價值。

而保險金信託則不同,由於保費與保額之間往往存在杠杆,所以只要保額能夠達到家族信託的門檻就可以,這就等於變相降低了設立家族信託的門檻,有些甚至需要100萬的保費即可。

另外,“保險金信託”吸引高淨值客戶的另外一個優勢在於,其可以根據自身的意願來對保險收益進行更為細緻的管理,而不是簡單的分期支付,例如其可以明確規定孩子考入211大學方可獲得XX元的費用等。而這是目前國內的保險產品所不具備的功能。

門檻高、客戶認知度低、過程複雜、制度缺失……“保險+信託”發展阻力重重

保險公司對於“保險+信託”的覬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對於高淨值人群的聚焦。經濟高速發展多年之後,國內的高淨值人群已經巍巍可觀。

據2017年6月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聯合發佈的《2017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的高淨值人群數量達到158萬人,與2014年相比,增加了約50萬人,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3%,相比2012年人群數量更是實現翻倍。其中,超高淨值人群規模約12萬人,可投資資產5千萬以上人士共約23萬人。

相對于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158萬並不是一個大數字,但這158萬高淨值人口卻合計持有49萬億人民幣的可投資資產,占中國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體規模的1/3。

在2009年及2011年的調研中,“創造更多財富”均高居中國高淨值人群的財富目標首位。 2013年,隨著高淨值人士初步完成辛苦打拼事業的奮鬥期,愈發看重如何更好保障自己和家人今後的生活,“保證財富安全”首次躍升首要財富目標,同時“財富傳承”的重要性日益增強。近年來,“保證財富安全”、“財富傳承”和“子女教育”一直作為高淨值人群最關注的財富目標,“創造更多財富”則被擠出前三位。

而保險公司力推“保險+信託”其實也正是看准了這一趨勢,所以可以看到,無論是平安人壽的產品組合,還是中信保誠人壽、中意人壽等公司,“財富傳承”都是其推廣“保險+信託”的產品組合時所主打的概念,而定位也主要是高淨值人群。

根據《2017中國私人財富報告》,保險也的確受到了越來越多高淨值客戶的青睞。

但儘管既如此,很多業內人士短期內仍不看好“保險+信託”的產品組合。

門檻高:

雖然中國的高淨值客戶已經高達158萬,且掌握著全國個人可投資資產的1/3,但對於廣大的保險代理人來說,這樣的客戶依然太過遙遠。

客戶認知度低:

雖然近些年該類產品發展速度較快,但數量依然有限,客戶的認知度較低。保險金信託的期限短則數十年,長則數百年甚至世代傳承,在選擇是否設立保險金信託以及衡量各個保險金信託產品時,高淨值人群往往會產生疑慮,“市場培育”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過程複雜:

保險產品本已經算是複雜的金融產品,但相對於信託,卻是“小巫見大巫”,後者操作流程十分複雜,僅意向書就多達幾十頁,辦理整個流程所需時間也較長,期間涉及專業的法律、稅務等知識,也都需要專業法律、稅務人士的輔助,而國內目前缺少相應的專業人士。

中信保誠人壽保險金顧問設立流程:

制度缺失:

相對于國外較為完善的制度規則,我國還缺乏與保險金信託配套的法規及細則,一些保險金信託的操作流程遊走在法律的模糊地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例如,有保險專業人士就質疑,如果說“萬能險”也屬於跨界經營,是保險和公募基金的結合,那麼保險與信託的結合,怎樣監管才能合規?

在主流產品面臨停售的情況下,“保險+信託”的產品組合方式得到了更多的關注,但與此同時,也引發了一些質疑,其中,最主要的一點就集中於:

“保險+信託”與“保險附加萬能帳戶”有異曲同工之處,都是通過理財產品以提升保險產品本身的吸引力,這似與當下監管所宣導的“保險姓保”的理念不相符合。

不過支持者卻認為,在成熟市場,對接信託服務是普遍配置,無需大驚小怪。據悉,在香港保險市場,很多保險產品都帶有“信託條款”。不過據『慧保天下』瞭解,香港保險的信託條款,與內地保險市場漸興起的“保險金信託”還有著本質區別。

香港保險的信託條款,只是保險合同中的一項條款,並非信託產品,簽署該條款,只是意味著身故金可以分期支付給受益人。國內部分保險產品也帶有類似功能,即身故金轉受益人年金。

也有業內人士認為高淨值客戶選擇“保險+信託”主要目的也並非高收益,因為“風險和收益是匹配的”,設立信託雖然有可能獲得高收益,但同時也面臨較高的風險——信託不承諾保底收益,也不承諾保本,與此同時,無論是設立信託,還是信託公司管理有關信託計畫,都需要客戶繳納一定的費用。

以平安人壽的“保險+信託”產品組合為例,即便是選擇最低檔次的標準信託計畫,至少也需要繳納1.5萬元的設立費,其每年所獲得的收益,信託公司也都會按照一定比例收取費用。

有觀點認為,保險金信託,最大的特點在於降低了信託的門檻。據瞭解,目前國內的家族信託分為兩種,一種為最低300萬-600萬的標準化家族信託,一種是3000萬以上的私人訂制的家族信託,也有的信託公司雖然是以需求為導向的最低門檻設置,但一般情況下,低於300萬也是沒有操作的價值。

而保險金信託則不同,由於保費與保額之間往往存在杠杆,所以只要保額能夠達到家族信託的門檻就可以,這就等於變相降低了設立家族信託的門檻,有些甚至需要100萬的保費即可。

另外,“保險金信託”吸引高淨值客戶的另外一個優勢在於,其可以根據自身的意願來對保險收益進行更為細緻的管理,而不是簡單的分期支付,例如其可以明確規定孩子考入211大學方可獲得XX元的費用等。而這是目前國內的保險產品所不具備的功能。

門檻高、客戶認知度低、過程複雜、制度缺失……“保險+信託”發展阻力重重

保險公司對於“保險+信託”的覬覦,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對於高淨值人群的聚焦。經濟高速發展多年之後,國內的高淨值人群已經巍巍可觀。

據2017年6月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聯合發佈的《2017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2016年,中國的高淨值人群數量達到158萬人,與2014年相比,增加了約50萬人,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3%,相比2012年人群數量更是實現翻倍。其中,超高淨值人群規模約12萬人,可投資資產5千萬以上人士共約23萬人。

相對于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158萬並不是一個大數字,但這158萬高淨值人口卻合計持有49萬億人民幣的可投資資產,占中國個人持有的可投資資產總體規模的1/3。

在2009年及2011年的調研中,“創造更多財富”均高居中國高淨值人群的財富目標首位。 2013年,隨著高淨值人士初步完成辛苦打拼事業的奮鬥期,愈發看重如何更好保障自己和家人今後的生活,“保證財富安全”首次躍升首要財富目標,同時“財富傳承”的重要性日益增強。近年來,“保證財富安全”、“財富傳承”和“子女教育”一直作為高淨值人群最關注的財富目標,“創造更多財富”則被擠出前三位。

而保險公司力推“保險+信託”其實也正是看准了這一趨勢,所以可以看到,無論是平安人壽的產品組合,還是中信保誠人壽、中意人壽等公司,“財富傳承”都是其推廣“保險+信託”的產品組合時所主打的概念,而定位也主要是高淨值人群。

根據《2017中國私人財富報告》,保險也的確受到了越來越多高淨值客戶的青睞。

但儘管既如此,很多業內人士短期內仍不看好“保險+信託”的產品組合。

門檻高:

雖然中國的高淨值客戶已經高達158萬,且掌握著全國個人可投資資產的1/3,但對於廣大的保險代理人來說,這樣的客戶依然太過遙遠。

客戶認知度低:

雖然近些年該類產品發展速度較快,但數量依然有限,客戶的認知度較低。保險金信託的期限短則數十年,長則數百年甚至世代傳承,在選擇是否設立保險金信託以及衡量各個保險金信託產品時,高淨值人群往往會產生疑慮,“市場培育”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過程複雜:

保險產品本已經算是複雜的金融產品,但相對於信託,卻是“小巫見大巫”,後者操作流程十分複雜,僅意向書就多達幾十頁,辦理整個流程所需時間也較長,期間涉及專業的法律、稅務等知識,也都需要專業法律、稅務人士的輔助,而國內目前缺少相應的專業人士。

中信保誠人壽保險金顧問設立流程:

制度缺失:

相對于國外較為完善的制度規則,我國還缺乏與保險金信託配套的法規及細則,一些保險金信託的操作流程遊走在法律的模糊地帶,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

例如,有保險專業人士就質疑,如果說“萬能險”也屬於跨界經營,是保險和公募基金的結合,那麼保險與信託的結合,怎樣監管才能合規?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