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邊界條件決定中國汽車業戰略選擇

在研究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戰略以及區域發展和企業投資時, 通常要以現狀、發展形勢、任務、存在的問題等為基礎, 制定相應的政策和措施,

從而形成發展戰略。 之所以各國、各地區以及各企業的發展路徑各不相同, 就是因為不同層面的邊界條件千差萬別。

目前, 中國汽車產業需要根據面臨的邊界條件來考慮產業發展的戰略選擇。 筆者認為, 影響汽車業發展的邊界條件至少包括八個方面:國際國內的趨勢、產業在趨勢中的變化、與國家發展目標的關係、產業升級的任務、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在區域規劃中的地位、在國際格局變化中可能的機會, 以及技術路線的選擇。

在諸多邊界條件中, 國家層面要有頂層設計, 統籌協調各方面要素, 做好戰略安排;地區和企業則要揚長避短, 發揮優勢, 有所為有所不為。

第一個邊界條件:國際國內趨勢

首先必須明確國內外發展趨勢對於汽車工業的影響。

全球範圍內, 在能源結構轉換、確保環境品質、加快資訊流動性和智慧化普及等發展趨勢影響下, 第四次工業革命的任務已明確提出。 無論是我國的“十三五規劃”, 還是《中國製造2025》, 都可以提煉出三個關鍵字:低碳化、資訊化和智慧化。 這就是中國汽車工業面臨的最重要的趨勢。

1. 低碳化趨勢

低碳化趨勢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改善環境品質。 我國計畫到2020年, 有效控制碳排放總量, 大幅減少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 其中汽車產品在全國碳排放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中的分擔率需大幅降低。 有專家分析, 汽車產品在全國碳排放的分擔率至少有20%, 加上二次合成的比例就更高。

因此, 汽車產業在改善大氣環境方面責任重大。

低碳化趨勢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是改善能源結構。 對於汽車行業而言, 目標是新車總銷量中傳統能源汽車產品逐年減少, 新能源汽車產品比例顯著提高。 以我國目前的技術能力看, 傳統燃油車到2020年實現百公里油耗5L的目標難度很大。 而從國家的能源供給能力來看, 這一指標仍然偏高, 未來還會加嚴。 當前, 國家各職能部門紛紛制定加快治理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的嚴厲措施, 雖然給汽車企業加重了負擔, 但低碳化已是大勢所趨, 沒有迴旋餘地。 當然, 在治理碳排放過程中, 由於參與部門多, 標準不盡相同, 因此需要國家統一相關標準。

2. 資訊化趨勢

資訊化趨勢的特點是資訊從點對點的固定傳輸到移動傳輸,

實現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的轉化。 汽車產品本身的特性決定了其能較好地實現從固定傳輸到移動傳輸, 是全社會實現移動互聯的良好平臺。

3. 智慧化趨勢

智慧化是把虛擬傳輸變成實體傳輸, 形成萬物連通的物聯網的過程。 汽車是推動智慧化的重要平臺, 通過汽車產品這一載體, 可實現從虛擬到實體的轉化, 形成實體世界萬物連通的物聯網體系。

如果說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只與軟體打交道, 那麼物聯網則涉及硬體系統的連接, 不僅設備要與互聯網連接, 設備之間也要形成有機連接。 與互聯網相比, 物聯網更為複雜, 涉及到各方面問題, 如WiFi的普及程度, 對各類設備的不同系統、不同標準、不同反覆運算週期如何形成基本共識等。

此外, 當汽車智慧化最終進階到無人駕駛的過程中, 還涉及法律法規等相關問題。

第一個邊界條件的關鍵內容:改善大氣環境品質、改變能源結構、實現移動互聯和智慧製造。

第二個邊界條件:產業形態的變與不變

筆者認為, 在互聯網+時代, 汽車產業的部分形態可能會產生變化, 但還有一些則保持不變。

1. 不變的是屬性

一是汽車產品屬性不變。 即使將資訊化、智慧化加到汽車產品上, 它仍然是被人們所使用的交通工具, 產品屬性並沒有發生改變。

二是汽車產業屬性不變。 汽車業供應鏈上下游的供應層級和供應商數量可能會有所減少, 但製造基礎、管理邏輯、基本規律沒有根本性改變。

三是汽車的社會責任屬性不變。對於汽車產品安全與品質的要求不但不會變,甚至可能更高。

四是汽車在社會經濟及各產業所處地位的屬性不變。汽車工業自誕生以來,在製造業中始終是先導型產業。進入工業4.0時代,汽車仍然是拉動社會經濟的主要動力,將繼續保持製造業中先導型產業的地位。

2. 改變的是方式

一是產品使用方式的改變。汽車產品或將從市場終端變為公共基礎設施。

二是產業運行方式的改變。汽車產業形態將從製造業轉為製造+服務的產業,需不斷擴展服務領域,從一次性獲利到持續盈利,從汽車製造商到出行服務商。“基礎設施”和“服務業”的屬性,將不斷豐富共用經濟的經營理念和運行方式。

三是利益分配與控制方式的改變。資本運作方式將更加靈活多樣,利益分配與實際控制力將逐步分離。

第二個邊界條件的關鍵內容:不變的是屬性,改變的是方式。

第三個邊界條件:汽車產業與國家戰略目標的關係

可以說,中國的汽車產業是為完成國家戰略目標而誕生、成長、發展起來的。自“七五”開始,國家在每個五年計劃中對汽車都有明確要求,“十三五規劃”中至少有六項目標和汽車業緊密相關。

其一,實現低碳化發展戰略。在“十三五規劃”的主要目標中,有一項是“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其中明確提出“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這與前文提及的全球低碳化目標一致。為實現這一目標,各職能部門都在出臺相應措施,但需解決好五方面關係。一是處理好管理與市場的關係,即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二是協調好管理者之間的關係;三是明確政府與仲介機構的關係;四是要不斷深入參與全球汽車法治化的協調工作,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五是管理法規標準的關係。

其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三五規劃”提出要“促進消費升級”,明確“穩步促進住房、汽車和健康養老等大宗消費”,足見國家對汽車產業的厚望。

其三,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是“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新能源汽車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其四,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戰略。“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完善對外開放戰略佈局”,明確汽車是“深入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重點產業之一。

其五,完善對外開放戰略佈局,提升利用外資水準,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整車合資股比放開與否已討論多年,從國家對外開放的整體格局來看,這是國家戰略層面的考慮。在新一輪對外開放的合作中,汽車業需要關注如何提高放開後的品質。

其六,扶貧戰略。“十三五規劃”明確,到2020年建設15.2萬公里通建制村的瀝青(水泥)路。對此,提供有效的運輸工具就成為一個重要問題,而這與汽車行業亦緊密相關。

第三個邊界條件的關鍵點:實現國家的戰略任務是汽車產業的初心所在。

第四個邊界條件:汽車產業本身的升級問題

沒有一個健壯的體魄不可能實現國家戰略任務。在《中國製造2025》中詳細闡述了中國製造業產業升級的六項任務:全面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加快發展新型製造業;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強品質品牌建設;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前五項任務主要靠企業的創新和市場競爭機制來解決,而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國家開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降低成本釋放生產力,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降成本主要降的是制度性成本和運行成本。制度性成本包括管理部門的設置、政府核准和備案的行政審批事項、行政許可事項、法規標準體系,以及管理政策、管理規定等。運行成本主要包括市場監管、認證和仲裁機制、技術管理機制、示範機制、獎懲補貼機制、消費者權益督查機制等。只有降低這兩項成本,再加上企業做好自身降成本工作,才能更好地實現製造業的升級。

如今汽車產業升級從主要依靠政府推動,開始轉為以新型企業為主體,形成自發和自覺地推動汽車產業升級的真正力量,這將大大提高產業升級的速度。

第四個邊界條件的關鍵點:作為引領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任務的汽車產業,要率先實現《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各項任務。

第五個邊界條件:汽車產業要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汽車產業增長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增長。這就需要汽車行業用創新驅動發展,增強發展協調性,完善相關制度。2016年我國汽車產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隨著政策的調整和市場的變化,未來能否繼續保持是個問題。

第五個邊界條件的關鍵點:汽車產業承擔著和社會經濟適度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

第六個邊界條件:汽車與區域發展的關係

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東北、京津冀環渤海、華中、西南、長三角、珠三角等六大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化的形成促使汽車產業鏈不斷完善,產業縱向延伸和相關產業橫向合作的效率大幅提高,產業鏈協同效應逐步凸顯。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當前的戰略思路。“十三五規劃”提出了區域經濟和大區域規劃的概念,指出以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發展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未來,中國汽車產業集群將在大區域經濟戰略中得到更大發展。

國家正以“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業對外開放,意在不僅用好中國資源,也要有能力配置世界資源。汽車產業集群國際化的歷史使命已提上日程。

第六個邊界條件的關鍵內容:汽車發展非一省一地之力可為。

第七個邊界條件:與國際格局的關係

2000年以來,全球呈現促進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趨勢。中國加入WTO後對內對外經濟迅速發展,汽車產銷量逐年攀升,國際貿易日益活躍。近年來,組建亞投行、深港通、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籃子貨幣(SDR)等有力推動了中國資本的國際化流動。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貿易增長低迷,開始出現反精英、反體制、反融合趨勢,國際局勢更為複雜。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可能會迎來新一波對外開放,我國汽車業需更好地提升實力。

第七個邊界條件的關鍵字:新天地、新輝煌。

第八個邊界條件:技術路線的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出席“科技三會”時強調,要尊重技術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對於汽車行業來說,要發揮國家科技體系建制化優勢,不要排除任何一種技術路線的可能,不要規定或干預企業對技術路徑的選擇。

第八個邊界條件的關鍵內容:政府要積極引導,企業是市場主體。

對於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前景,筆者較為樂觀,如果用三個詞來描述,就是非做不可、非我不可、非成不可。非做不可,即確保國家目標、產業升級、協調發展是戰略之舉、初心所致、使命所在,故非做不可;非我不可,即舉國體制和民營企業的後發優勢是我國有別于歐美日的利器,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戰略及路徑、手段不可能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完全一致,職責擔當非我不可;非成不可,即建設汽車強國的偉大事業非做成不可。

(作者系工信部產業司原副巡視員、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副秘書長)

三是汽車的社會責任屬性不變。對於汽車產品安全與品質的要求不但不會變,甚至可能更高。

四是汽車在社會經濟及各產業所處地位的屬性不變。汽車工業自誕生以來,在製造業中始終是先導型產業。進入工業4.0時代,汽車仍然是拉動社會經濟的主要動力,將繼續保持製造業中先導型產業的地位。

2. 改變的是方式

一是產品使用方式的改變。汽車產品或將從市場終端變為公共基礎設施。

二是產業運行方式的改變。汽車產業形態將從製造業轉為製造+服務的產業,需不斷擴展服務領域,從一次性獲利到持續盈利,從汽車製造商到出行服務商。“基礎設施”和“服務業”的屬性,將不斷豐富共用經濟的經營理念和運行方式。

三是利益分配與控制方式的改變。資本運作方式將更加靈活多樣,利益分配與實際控制力將逐步分離。

第二個邊界條件的關鍵內容:不變的是屬性,改變的是方式。

第三個邊界條件:汽車產業與國家戰略目標的關係

可以說,中國的汽車產業是為完成國家戰略目標而誕生、成長、發展起來的。自“七五”開始,國家在每個五年計劃中對汽車都有明確要求,“十三五規劃”中至少有六項目標和汽車業緊密相關。

其一,實現低碳化發展戰略。在“十三五規劃”的主要目標中,有一項是“生態環境品質總體改善”,其中明確提出“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這與前文提及的全球低碳化目標一致。為實現這一目標,各職能部門都在出臺相應措施,但需解決好五方面關係。一是處理好管理與市場的關係,即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二是協調好管理者之間的關係;三是明確政府與仲介機構的關係;四是要不斷深入參與全球汽車法治化的協調工作,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五是管理法規標準的關係。

其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十三五規劃”提出要“促進消費升級”,明確“穩步促進住房、汽車和健康養老等大宗消費”,足見國家對汽車產業的厚望。

其三,戰略性新興產業戰略。“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是“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新能源汽車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

其四,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戰略。“十三五規劃”提出,要“完善對外開放戰略佈局”,明確汽車是“深入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重點產業之一。

其五,完善對外開放戰略佈局,提升利用外資水準,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整車合資股比放開與否已討論多年,從國家對外開放的整體格局來看,這是國家戰略層面的考慮。在新一輪對外開放的合作中,汽車業需要關注如何提高放開後的品質。

其六,扶貧戰略。“十三五規劃”明確,到2020年建設15.2萬公里通建制村的瀝青(水泥)路。對此,提供有效的運輸工具就成為一個重要問題,而這與汽車行業亦緊密相關。

第三個邊界條件的關鍵點:實現國家的戰略任務是汽車產業的初心所在。

第四個邊界條件:汽車產業本身的升級問題

沒有一個健壯的體魄不可能實現國家戰略任務。在《中國製造2025》中詳細闡述了中國製造業產業升級的六項任務:全面提升工業基礎能力;加快發展新型製造業;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加強品質品牌建設;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前五項任務主要靠企業的創新和市場競爭機制來解決,而降低實體經濟企業成本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國家開展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降低成本釋放生產力,是供給側改革的重要內容。降成本主要降的是制度性成本和運行成本。制度性成本包括管理部門的設置、政府核准和備案的行政審批事項、行政許可事項、法規標準體系,以及管理政策、管理規定等。運行成本主要包括市場監管、認證和仲裁機制、技術管理機制、示範機制、獎懲補貼機制、消費者權益督查機制等。只有降低這兩項成本,再加上企業做好自身降成本工作,才能更好地實現製造業的升級。

如今汽車產業升級從主要依靠政府推動,開始轉為以新型企業為主體,形成自發和自覺地推動汽車產業升級的真正力量,這將大大提高產業升級的速度。

第四個邊界條件的關鍵點:作為引領結構調整產業升級任務的汽車產業,要率先實現《中國製造2025》提出的各項任務。

第五個邊界條件:汽車產業要和社會經濟協調發展

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汽車產業增長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國民經濟的增長。這就需要汽車行業用創新驅動發展,增強發展協調性,完善相關制度。2016年我國汽車產業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但隨著政策的調整和市場的變化,未來能否繼續保持是個問題。

第五個邊界條件的關鍵點:汽車產業承擔著和社會經濟適度協調發展的重要任務。

第六個邊界條件:汽車與區域發展的關係

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東北、京津冀環渤海、華中、西南、長三角、珠三角等六大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產業集群化的形成促使汽車產業鏈不斷完善,產業縱向延伸和相關產業橫向合作的效率大幅提高,產業鏈協同效應逐步凸顯。

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是我國當前的戰略思路。“十三五規劃”提出了區域經濟和大區域規劃的概念,指出以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等發展為引領,形成沿海沿江沿線經濟帶為主的縱向橫向經濟軸帶,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主體功能約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務均等、資源環境可承載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未來,中國汽車產業集群將在大區域經濟戰略中得到更大發展。

國家正以“一帶一路”戰略推進國際產能和裝備製造業對外開放,意在不僅用好中國資源,也要有能力配置世界資源。汽車產業集群國際化的歷史使命已提上日程。

第六個邊界條件的關鍵內容:汽車發展非一省一地之力可為。

第七個邊界條件:與國際格局的關係

2000年以來,全球呈現促進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趨勢。中國加入WTO後對內對外經濟迅速發展,汽車產銷量逐年攀升,國際貿易日益活躍。近年來,組建亞投行、深港通、人民幣加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籃子貨幣(SDR)等有力推動了中國資本的國際化流動。與此同時,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貿易增長低迷,開始出現反精英、反體制、反融合趨勢,國際局勢更為複雜。在這種情況下,我國可能會迎來新一波對外開放,我國汽車業需更好地提升實力。

第七個邊界條件的關鍵字:新天地、新輝煌。

第八個邊界條件:技術路線的選擇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出席“科技三會”時強調,要尊重技術路徑不確定性的特點。對於汽車行業來說,要發揮國家科技體系建制化優勢,不要排除任何一種技術路線的可能,不要規定或干預企業對技術路徑的選擇。

第八個邊界條件的關鍵內容:政府要積極引導,企業是市場主體。

對於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前景,筆者較為樂觀,如果用三個詞來描述,就是非做不可、非我不可、非成不可。非做不可,即確保國家目標、產業升級、協調發展是戰略之舉、初心所致、使命所在,故非做不可;非我不可,即舉國體制和民營企業的後發優勢是我國有別于歐美日的利器,我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戰略及路徑、手段不可能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完全一致,職責擔當非我不可;非成不可,即建設汽車強國的偉大事業非做成不可。

(作者系工信部產業司原副巡視員、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原副秘書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