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溫州“八大王”“兩起兩落“莊吉家族企業“蝶變”失敗

要不是上市公司博雲新材股東內鬥不熄, 從公眾視野中消失許久的溫州“八大王”之一、莊吉創始人鄭元忠, 也不會被重新關注。

9月12日, 博雲新材公告稱, 大股東中南大學“粉冶中心”被其環亞創投告上法庭, 要求判決“粉冶中心”解散。

據此前公告, 占“粉冶中心”13.35%股權、第三大股東環亞創投, 股東有胡旭蒼、鄭元忠等人, 而掌控環亞創投的胡旭蒼, 與鄭元忠是甥舅關係。

莊吉死了, 其創始人鄭元忠個人目前處於破產還債階段。

“大王”重生

鄭元忠是溫州第一批個體工商戶, 初中畢業就開始自食其力, 跑遍全中國四處推銷低壓電器, 辛苦幾年後, 用攢下的1萬元, 辦起了自己的開關廠。

1982年, “電器大王”鄭元忠被安上了“投機倒把罪”和“擾亂經濟秩序”, 後來被關押了186天。

1984年, 鄭元忠無罪釋放, 重拾舊業, 又辦起開關廠。

1986年, 浙江向中央提議建設溫州農村改革試驗區。 這一年, 鄭元忠把他的精益開關廠改造成股份公司,

而且還拿到當時的樂清股份制改造0001號許可證。

1991年秋, 39歲的鄭元忠, 以年薪50萬聘請一個職業經理人打理工廠, 自己跑去溫州大學讀國際貿易專業, 成了全校一個年紀最大的學生。

1993年, 2年時間學完3年大學課程的他, 突然離開低壓電器領域, 轉做服裝, 創辦莊吉服飾有限公司。 三年後, 又創立了莊吉集團。

鄭元忠特別重視品牌戰略, 臺灣著名歌星周華健那句“莊重一身, 吉祥一生”代言廣告, 一時風靡全國。

早在2011年, 莊吉西服就成了中國服飾界家喻戶曉的知名名牌, 他的莊吉集團, 也成了溫州當地舉足輕重的標杆性民企, 企業年產值達30億元。

從“電器大王”, 到“服裝大王”, 鄭元忠演繹了人生舞臺最精彩的上半場。

作為改革開放後溫商早期代表人物, 他也不自覺地成了很多制度、模式先行者的試驗角色, 正是他們一群人, 成就了風靡一時的“溫州模式”。

“蝶變”——家族企業悲傷的宿命?

2015年2月, 鄭元忠的“莊吉系”轟然倒下, 溫州法院分別裁定旗下莊吉服裝、莊吉集團、莊吉船業等六家公司破產重整案。

財經作家吳曉波, 把“莊吉之死”的問題定格在產業轉型上。

他說:“實際上是一場內外交困的併發症。 產業轉型讓競爭格局面目全非, 新的成長邏輯讓所有的經驗煙消雲散, 莊吉是一個縮影, 鄭元忠是一個宿命。 ”

而著名經濟學家、債務重組專家周德文則表示:“莊吉的破產重整, 給企業界留下重要遺產——司法重整不如重組, 晚重組不如早重組。 ”

“船”是個有意思的東西, 可以載你到希望的彼岸, 也可以把人傾覆在可怕的漩渦裡。

表面上, 莊吉系的破產, 造船業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草”, 但“莊吉之死”, 鄭元忠果真是死於跨界嗎?

鄭元忠創建莊吉之時, 曾完成了一次家族企業管理模式的變革。

當時, 他打破家族企業模式, 邀請溫州服裝業少帥陳敏、原精益總管吳邦東, 一起組成莊吉“三劍客”。

他還很早地稀釋股份, 向社會引入資本, 在團隊職業化、資本社會化上, 走在了同時代溫商的前頭。

“八大王”事件前的鄭元忠

不甘滿足於現狀, 是許多溫商的特點, 在鄭元忠身上就顯得更為突出。在商言商,跨界這東西,在輿論眼中,成功了就是轉型、多元化,失敗了就是投機。

當鄭元忠把經營的觸角從生產經營品牌服飾為主導,伸向船舶、礦業、房地產等個領域,他也沒想到這一次會在危機懸崖邊上顫抖。

我們認為,此舉更傾向于鄭元忠的初衷,是想讓莊吉實現新的“蝶變”版本——實現從機會經營的生存模式向能力經營的發展模式的跨越式轉型。

理由很簡單,截至2012年莊吉危機全面爆發之時,莊吉集團造船業共投資12.72億元,總負債10億元。

那麼,造成莊吉陷入債務困局的,僅是這“船仰人翻”的造船業嗎?

船業困局帶垮整個事業線

莊吉始入造船業新領域,是在2006年。在此之前,航運業蓬勃興起,只要手上有貨船,就意味著賺錢。

好景不長,08年國際金融危機,直接導致國際航運業全線虧損,對於在此行業剛起步的莊吉船業公司,遭遇“黑色噩夢”也就在情理之中。

2012年前後,因產業過剩,造船民企因“船”而困,深陷虧損泥潭難以自拔,何止莊吉一家。

鄭元忠的老鄉——東方造船的老闆陳通考,成了被傳“跑路”的悲情船老大;曾喊出要打造中國最大油幫的泰山石化掌舵人蔡天真(祖籍福建石獅的新加坡最大的私營船王),其所打造的規模化原油運輸船隊也分崩離析。

2012年12月,作為溫州標杆性大型企業的莊吉集團,被曝出子公司莊吉船業遭香港船東棄船後,接踵而來的就是銀行連續抽貸、斷貸。

資金鏈面臨斷裂之憂的鄭元忠,只好向政府求助,這一事件被各大媒體輿稱為溫州危機“第二季”。

莊吉資金鏈緊繃之時,銀行的抽貸、壓貸,無疑加重了企業資金困難,進而牽動複雜的“互保”關係,莊吉要“倒”了,也就從傳言變成愈發清晰的棘手問題。

莊吉船舶下水

當時,溫州危機爆發期間成立的“企業風險處置辦”,對鄭元忠的“求助”也是相當重視,著手指導和幫扶工作。“

莊吉債務危機”牽涉多家銀行近50億貸款、互保貸款超300億元。

溫州方面最初用的,是以前對“眼鏡大王”信泰集團胡福林使用過的招數,即“一斷一接”的處置方式。

“斷”,即熔斷危機的蔓延之勢,向涉及向莊吉貸款的中行、廣發等多家銀行發函,要求不抽資壓貸,提供優惠利率,允許企業以等價置換抵押物的方式,盤活資產,增加運營資金。

當時的莊吉,“企業還在正常運營”,還是正負債,政府應急轉貸資金一注入,還是能把企業的經營運作“接”著維持下去,莊吉集團慢慢盤出資金鏈困境也就有了希望的曙光。

問題是,黑夜中鄭元忠,最後也沒有看到“清晨的歡呼”,關鍵是銀行的“積極回應”,多在口頭上,被卡牢了資金鏈,進而直接導致經營深陷困境的莊吉,最終還是走上破產之路。

如何避免莊吉式困境

鄭元忠的莊吉之死,是家族企業“蝶變”失敗的活標本。

素以孤傲著稱的溫商鄭元忠,“二起二落”的坎坷人生路,也許不是他一生下半場的最後注腳,但他走過的失敗印跡,值得好好地總結一下。

一、“莊吉式困境”,是當時溫州和民營企業的縮影,折射了深層的金融問題,銀行應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而非“唯利是圖”和“雨天撤傘”, 樹立正確的信貸決策意識。

也正因為溫州借貸危機的出現,派生了後來的“溫州金改”、“泉州金改”、以及“前海金改”, 決策層加快金融環境的變革,意在增強為民企和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

二、準備充足的資本,應對意想不到的意外,是家族企業的一個關鍵成功因素。

融資難、擔保難,至今仍是制約家族式企業發展的最突出的問題,莊吉就是死在這一問題上的,事實上,今天很多國內家族企業消亡,多是困於資金死結。

企業要擴大規模,財務壓力通常會很大,尤其是長時間較高的資產負債率和較低的資產流動性,將直接影響及經營的安全性,這是鄭元忠必須反思的地方。

圖片源於網路,版權歸屬原作者

三、家族企業任何戰略性佈局的成功,取決於從週期角度出發,對時機的準確把握。

鄭元忠經常說的一句話:“你們的膽子不夠大,應該再放開一點,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寧可讓它犯點錯,可能就會成功。”

膽大是鄭元忠以往成功的要素,為何又失敗呢?道理很簡單,當膽大與經濟週期相契合,就是同步前進的動力,反之,逆週期而行,往往成了“翻車”的強勁逆風。

轉型究竟是什麼呢?手段而已,生存是第一位,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需要轉型,轉型應該充分考慮大的環境與趨勢。

除生產經營品牌服飾主業之外,莊吉涉入的船舶、礦業、房地產這三大領域,的確是前幾年的熱點。可熱得快降溫也快,都被列入抑制或調控的行業,與勢相悖,逆環境而行,結局也就可以預想出來。

經濟景氣是變動的,企業可靈活地轉換自己的思維、調節戰略方向,但市場是“父母”,企業是“孩子”,錯的往往是孩子。

對大多家族企業而言,除非有國企那樣的“保護罩”,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需要轉型的。假如對你的主業有信心,不轉型、不亂“不務正業”,或許更意味著成功。

——溫商家族企業傳承系列之(5)——

在鄭元忠身上就顯得更為突出。在商言商,跨界這東西,在輿論眼中,成功了就是轉型、多元化,失敗了就是投機。

當鄭元忠把經營的觸角從生產經營品牌服飾為主導,伸向船舶、礦業、房地產等個領域,他也沒想到這一次會在危機懸崖邊上顫抖。

我們認為,此舉更傾向于鄭元忠的初衷,是想讓莊吉實現新的“蝶變”版本——實現從機會經營的生存模式向能力經營的發展模式的跨越式轉型。

理由很簡單,截至2012年莊吉危機全面爆發之時,莊吉集團造船業共投資12.72億元,總負債10億元。

那麼,造成莊吉陷入債務困局的,僅是這“船仰人翻”的造船業嗎?

船業困局帶垮整個事業線

莊吉始入造船業新領域,是在2006年。在此之前,航運業蓬勃興起,只要手上有貨船,就意味著賺錢。

好景不長,08年國際金融危機,直接導致國際航運業全線虧損,對於在此行業剛起步的莊吉船業公司,遭遇“黑色噩夢”也就在情理之中。

2012年前後,因產業過剩,造船民企因“船”而困,深陷虧損泥潭難以自拔,何止莊吉一家。

鄭元忠的老鄉——東方造船的老闆陳通考,成了被傳“跑路”的悲情船老大;曾喊出要打造中國最大油幫的泰山石化掌舵人蔡天真(祖籍福建石獅的新加坡最大的私營船王),其所打造的規模化原油運輸船隊也分崩離析。

2012年12月,作為溫州標杆性大型企業的莊吉集團,被曝出子公司莊吉船業遭香港船東棄船後,接踵而來的就是銀行連續抽貸、斷貸。

資金鏈面臨斷裂之憂的鄭元忠,只好向政府求助,這一事件被各大媒體輿稱為溫州危機“第二季”。

莊吉資金鏈緊繃之時,銀行的抽貸、壓貸,無疑加重了企業資金困難,進而牽動複雜的“互保”關係,莊吉要“倒”了,也就從傳言變成愈發清晰的棘手問題。

莊吉船舶下水

當時,溫州危機爆發期間成立的“企業風險處置辦”,對鄭元忠的“求助”也是相當重視,著手指導和幫扶工作。“

莊吉債務危機”牽涉多家銀行近50億貸款、互保貸款超300億元。

溫州方面最初用的,是以前對“眼鏡大王”信泰集團胡福林使用過的招數,即“一斷一接”的處置方式。

“斷”,即熔斷危機的蔓延之勢,向涉及向莊吉貸款的中行、廣發等多家銀行發函,要求不抽資壓貸,提供優惠利率,允許企業以等價置換抵押物的方式,盤活資產,增加運營資金。

當時的莊吉,“企業還在正常運營”,還是正負債,政府應急轉貸資金一注入,還是能把企業的經營運作“接”著維持下去,莊吉集團慢慢盤出資金鏈困境也就有了希望的曙光。

問題是,黑夜中鄭元忠,最後也沒有看到“清晨的歡呼”,關鍵是銀行的“積極回應”,多在口頭上,被卡牢了資金鏈,進而直接導致經營深陷困境的莊吉,最終還是走上破產之路。

如何避免莊吉式困境

鄭元忠的莊吉之死,是家族企業“蝶變”失敗的活標本。

素以孤傲著稱的溫商鄭元忠,“二起二落”的坎坷人生路,也許不是他一生下半場的最後注腳,但他走過的失敗印跡,值得好好地總結一下。

一、“莊吉式困境”,是當時溫州和民營企業的縮影,折射了深層的金融問題,銀行應強化社會責任意識,而非“唯利是圖”和“雨天撤傘”, 樹立正確的信貸決策意識。

也正因為溫州借貸危機的出現,派生了後來的“溫州金改”、“泉州金改”、以及“前海金改”, 決策層加快金融環境的變革,意在增強為民企和實體經濟的服務能力。

二、準備充足的資本,應對意想不到的意外,是家族企業的一個關鍵成功因素。

融資難、擔保難,至今仍是制約家族式企業發展的最突出的問題,莊吉就是死在這一問題上的,事實上,今天很多國內家族企業消亡,多是困於資金死結。

企業要擴大規模,財務壓力通常會很大,尤其是長時間較高的資產負債率和較低的資產流動性,將直接影響及經營的安全性,這是鄭元忠必須反思的地方。

圖片源於網路,版權歸屬原作者

三、家族企業任何戰略性佈局的成功,取決於從週期角度出發,對時機的準確把握。

鄭元忠經常說的一句話:“你們的膽子不夠大,應該再放開一點,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寧可讓它犯點錯,可能就會成功。”

膽大是鄭元忠以往成功的要素,為何又失敗呢?道理很簡單,當膽大與經濟週期相契合,就是同步前進的動力,反之,逆週期而行,往往成了“翻車”的強勁逆風。

轉型究竟是什麼呢?手段而已,生存是第一位,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需要轉型,轉型應該充分考慮大的環境與趨勢。

除生產經營品牌服飾主業之外,莊吉涉入的船舶、礦業、房地產這三大領域,的確是前幾年的熱點。可熱得快降溫也快,都被列入抑制或調控的行業,與勢相悖,逆環境而行,結局也就可以預想出來。

經濟景氣是變動的,企業可靈活地轉換自己的思維、調節戰略方向,但市場是“父母”,企業是“孩子”,錯的往往是孩子。

對大多家族企業而言,除非有國企那樣的“保護罩”,不是所有的企業都需要轉型的。假如對你的主業有信心,不轉型、不亂“不務正業”,或許更意味著成功。

——溫商家族企業傳承系列之(5)——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