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國片“第一”哪有那麼好做,「難夫難妻」上映104周年

影片:[難夫難妻]

導演:張石川、鄭正秋

編劇:鄭正秋

主演:丁夢鶴、王病僧

類型:劇情

上映日期:1913.9.29

紀念原因:電影上映104周年

張石川、鄭正秋, 對懂點中國電影史的人而言, 如雷貫耳。

因為在中國電影起步的歲月, 他們開創了影史上無數個“第一”。

可萬事開頭難, “第一”也不是這麼好做的。

看看中國第一部故事片[難夫難妻], 拍起來有多難, 就知道了。

儘管如此, 還是讓人感歎這對搭檔, 若非其人, 斷不能為其事。

這倆不是一般人

首先, 對於這兩個名字, 我們大多數時候, 只是在閱讀電影史時, 死記硬背。

如果能對這二位性情品貌、過往履歷有個瞭解,

才能讓他們, 在書裡活起來。

先說我們的張石川。

張大導演, 從前得叫張大買辦。

他原名張蝕川, 浙江寧波人, 早年經商, 洋行出身。

▲一看就是一團和氣的老江湖(圖片出自上海圖書館藏書)

雖然他膀闊腰圓方面大耳, 一臉福相, 可惜時運不佳。

之前做生意, 往往蝕本。

他感覺是名字裡頭“蝕”字犯忌, 便改名為張石川。

1912年, 中國第一家外資電影公司“亞細亞影戲公司”開業。

可老闆依什爾和薩弗都是美國人, 不懂中國國情, 不敢瞎拍, 怕觀眾不看。

他們的朋友張石川, 遂被聘為公司顧問。

▲亞細亞影戲公司拍攝工作照,

攝影機後掐腰指揮者, 便是張石川(圖片出自上海圖書館)

張石川交遊廣闊, 認識當時著名的劇評家, 廣東潮州人鄭正秋。

鄭正秋早年做劇評家, 曾因為在報紙上叫過譚鑫培的倒好, 一戰成名。

並且除了京戲, 他還對當時的新戲(中國話劇早期形態, 也稱“文明戲”)極感興趣。

倆人一拍即合, 這對創下中國電影史多個“第一”的導演搭檔, 就這麼成了。

▲青年鄭正秋(圖片來自上海圖書館)

關係好歸好, 二位的脾氣秉性可大不一樣。

張石川有那年月跑商幫的人, 一大毛病:

脾氣暴, 愛罵人。 動輒“娘希匹”出口, 全片場心驚。

但商人有膽有識的魄力, 也使他對電影的商業屬性, 有著獨到見解。

敢第一個拍國產故事片, 敢第一個拍國產有聲片, 敢第一個拍武俠片, 都是他。

要沒這份慧眼識商機的老練, 和敢為天下先的闖勁, 中國電影史早就改寫了。

▲張石川(圖片出自上海圖書館)

他朋友鄭正秋可大不一樣。

前清的富家子弟, 上海育才公學肄業。

詩書傳家, 加之英式教育, 為他的文學修養與進步意識, 打下了極好的基礎。

也是由於滿腹經綸, 在片場人送外號“鄭老夫子”。

▲看這酒瓶底一樣的眼鏡,當知“老夫子”名不虛傳(圖片出自上海圖書館)

這個乾瘦精神的劇作家,在片場總是溫文爾雅,極有耐心地跟演員講戲。

作為一個有進步傾向的文人,他對電影的的追求,與張石川的商業訴求不同:

文明戲也好,電影也好,必須有社會意義,要啟迪民眾,傳播新思想。

就這樣,倆人一編一導,一文藝一商業,相輔相成。

萬事開頭難

1913年,張石川牽頭“亞細亞”,請鄭正秋為新片[難夫難妻]編寫劇本,同年拍竣。

拍攝的過程,由於當時與西方影壇缺乏交流,全是自己摸索著來。

所以,整個土洋結合過程,令人嘖嘖稱奇。

▲[難夫難妻]流傳下來的唯一劇照,已模糊難辨

導演?不好意思,那會兒中國沒這詞。

張石川和鄭正秋,倆人現場指揮,張負責攝像和機位,鄭負責指導演員。

表演嘛,由於請來的全是文明戲演員,沒有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的區別,全是話劇演法。

並且所有角色,都是男性扮演。

▲1912年4月,新劇劇社“春柳社”演出文明戲《家庭恩怨記》劇照

攝影方面,只有一台攝影機,在場景內找好位置,定好一個畫面,讓演員在畫中演。

全程機位元不動,一鏡到底。

有時演員演到一半,突然膠片沒了。

演員只好保持姿勢,瞬間定住不動,等換上膠片,再繼續演。

(沒跟梅裡愛商量,就自主發明停機再拍了?)

▲當時的攝影機,想換個機位確實困難

至於服裝、道具、場記諸君,一概不設。

後果就是演員在同一場戲拍攝間隙,亂換戲服,最後戲都連不上。

換作今天,導演早在片場罵娘了。

▲[難夫難妻]片場照

更逗的,是置景。

由於拍攝,是按照文明戲的方式,又沒有攝影棚。

大家找個地方,架上三面壁板(今天叫“景片”),畫成牆的樣子,就這麼拍。

連掛衣鉤、自鳴鐘一類道具,都無實物,全是畫在牆上的。

更要命的是,場景裡的新式傢俱,由於租價太貴,劇組難以負擔。

他們愣是找了紮出殯用紙人紙馬的紮紙匠,紮了一套出來……

還有這種操作……

▲民國時富家出殯,紙人紙馬是標配

整個過程,用一句話概括:虧他們想的出來。

不過,也就是這份初次嘗試,無所畏懼的勇氣,逼得他們動腦,去克服一切困難。

分分合合的老搭檔

影片公映後,很受觀眾歡迎。

畢竟,大家平時看的,不是西片就是紀錄片。

第一次看到中國人的故事,被中國人搬上銀幕,必然欣喜。

▲當時刊登在《申報》上的[難夫難妻]廣告

可拍完後,張石川和鄭正秋,卻因為拍攝理念的不合,分道揚鑣。

鄭正秋離開後,張石川在“亞細亞”獨力苦撐了一陣。

結果1914年,一戰爆發,德國膠片供應不上,“亞細亞影戲公司”執笠停業。

又搞了一陣電影后,張石川只好回去經商,開股票交易所。

沒成想,“張蝕川”又失敗了。

幾年後,他跟帶著劇社全國奔走的鄭正秋,又碰了頭。

▲“明星”董事暨監察集體合影,左五為張石川,右五為鄭正秋(圖片出自上海圖書館)

兩人索性再次合作,於1922年,開辦了中國電影史上大名鼎鼎的“明星影片公司”。

中國電影史的黃金一頁,又要由這對搭檔,大書特書了。

(本文封面圖出自上海圖書館,左起為洪深、張石川、鄭正秋)

▲看這酒瓶底一樣的眼鏡,當知“老夫子”名不虛傳(圖片出自上海圖書館)

這個乾瘦精神的劇作家,在片場總是溫文爾雅,極有耐心地跟演員講戲。

作為一個有進步傾向的文人,他對電影的的追求,與張石川的商業訴求不同:

文明戲也好,電影也好,必須有社會意義,要啟迪民眾,傳播新思想。

就這樣,倆人一編一導,一文藝一商業,相輔相成。

萬事開頭難

1913年,張石川牽頭“亞細亞”,請鄭正秋為新片[難夫難妻]編寫劇本,同年拍竣。

拍攝的過程,由於當時與西方影壇缺乏交流,全是自己摸索著來。

所以,整個土洋結合過程,令人嘖嘖稱奇。

▲[難夫難妻]流傳下來的唯一劇照,已模糊難辨

導演?不好意思,那會兒中國沒這詞。

張石川和鄭正秋,倆人現場指揮,張負責攝像和機位,鄭負責指導演員。

表演嘛,由於請來的全是文明戲演員,沒有戲劇表演和電影表演的區別,全是話劇演法。

並且所有角色,都是男性扮演。

▲1912年4月,新劇劇社“春柳社”演出文明戲《家庭恩怨記》劇照

攝影方面,只有一台攝影機,在場景內找好位置,定好一個畫面,讓演員在畫中演。

全程機位元不動,一鏡到底。

有時演員演到一半,突然膠片沒了。

演員只好保持姿勢,瞬間定住不動,等換上膠片,再繼續演。

(沒跟梅裡愛商量,就自主發明停機再拍了?)

▲當時的攝影機,想換個機位確實困難

至於服裝、道具、場記諸君,一概不設。

後果就是演員在同一場戲拍攝間隙,亂換戲服,最後戲都連不上。

換作今天,導演早在片場罵娘了。

▲[難夫難妻]片場照

更逗的,是置景。

由於拍攝,是按照文明戲的方式,又沒有攝影棚。

大家找個地方,架上三面壁板(今天叫“景片”),畫成牆的樣子,就這麼拍。

連掛衣鉤、自鳴鐘一類道具,都無實物,全是畫在牆上的。

更要命的是,場景裡的新式傢俱,由於租價太貴,劇組難以負擔。

他們愣是找了紮出殯用紙人紙馬的紮紙匠,紮了一套出來……

還有這種操作……

▲民國時富家出殯,紙人紙馬是標配

整個過程,用一句話概括:虧他們想的出來。

不過,也就是這份初次嘗試,無所畏懼的勇氣,逼得他們動腦,去克服一切困難。

分分合合的老搭檔

影片公映後,很受觀眾歡迎。

畢竟,大家平時看的,不是西片就是紀錄片。

第一次看到中國人的故事,被中國人搬上銀幕,必然欣喜。

▲當時刊登在《申報》上的[難夫難妻]廣告

可拍完後,張石川和鄭正秋,卻因為拍攝理念的不合,分道揚鑣。

鄭正秋離開後,張石川在“亞細亞”獨力苦撐了一陣。

結果1914年,一戰爆發,德國膠片供應不上,“亞細亞影戲公司”執笠停業。

又搞了一陣電影后,張石川只好回去經商,開股票交易所。

沒成想,“張蝕川”又失敗了。

幾年後,他跟帶著劇社全國奔走的鄭正秋,又碰了頭。

▲“明星”董事暨監察集體合影,左五為張石川,右五為鄭正秋(圖片出自上海圖書館)

兩人索性再次合作,於1922年,開辦了中國電影史上大名鼎鼎的“明星影片公司”。

中國電影史的黃金一頁,又要由這對搭檔,大書特書了。

(本文封面圖出自上海圖書館,左起為洪深、張石川、鄭正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