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面對熊孩子無計可施?教你比懲罰更有效的方式

“我昨晚又在家裡發脾氣了。 ”皮皮爸爸一上班就開始訴說昨晚對兒子皮皮大發脾氣的經過。

“真是不該取個名字叫皮皮, 可頑皮了。

白天帶去商場各種不服管, 把人家精品店的東西碎了。 晚上又直接碎了我的蘋果手機屏, 看來他也知道蘋果出新款了。 ”

聽完他的敘述, 大家不禁啞然失笑。 “我實在忍不住打了他的屁股, 對這個熊孩子, 我真是什麼方法都用過了, 除了懲罰仿佛沒有更有效的方式啊!”

“我什麼方法都用過了, 我無計可施。 ”——背後寫滿了家長面對熊孩子時的心酸和無奈。 所謂“打在兒身、痛在娘心”, 懲罰不僅讓家長心中難受, 也在孩子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 且隨著懲罰頻率的提高, 效果也隨之大打折扣。

懲罰帶給孩子太多負面情緒

科學研究顯示, 小時候經常接受父母懲罰、尤其是體罰的孩子, 長大後性格偏激、暴躁的幾率明顯偏高, 犯罪率也高於其他孩子。

懲罰一方面給孩子造成不安全感和恐慌, 引發自卑的心理;另一方面也讓孩子接受到了家長的負面情緒——憤怒、失望等, 對於心理的成長和性格的養成都非常不利。

懲罰的有效期往往短暫

用懲罰的手段來對付熊孩子的你會發現, 懲罰往往只是看上去控制了局面, 但對於長時間的行為約束並沒有效果, 而且懲罰會讓熊孩子的“臉皮”越來越厚, 除非你能不斷地加重懲罰, 否則懲罰會漸漸失去效果。 有時候, 懲罰不僅不會控制局面, 還會激化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矛盾, 引發大戰。

那麼問題來了, 除了懲罰, 家長真的沒有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嗎?以下幾招或許比懲罰更有效:

丟掉“不要”句式

家長在制止熊孩子時通常喜歡採用“不要”句式:

“不要在馬路上亂跑!”“不要在家裡跳繩!”這類句式經常帶著命令的語氣、激烈的情緒, 但是效果卻一般。 熊孩子在遇到制止時往往會選擇“反其道而行之”——不要我做我偏做。 這種明顯不聽話的行為會刺激家長, 進而採用懲罰手段。

因此, 避免懲罰手段首先可從丟掉“不要”句式開始, 用“要”替代“不要”:

“在馬路上要慢點走。 ”“要跳繩去樓下的廣場上跳。 ”換一種表達方式, 不僅去掉了語言中的負能量, 也避免激發孩子的逆反情緒, 更是給予孩子直接有效的建議, 孩子會更願意之間接受並去做。

用疑問句引發孩子反思

除了丟掉不要“句式”, 家長也可以利用疑問句這種溫和的方式指出孩子的不當行為, 引發孩子思考後主動修正。

“圖書館裡這麼安靜, 你覺得在這大喊大叫會不會影響其他人呢?”“你在店子裡這麼快速的奔跑, 周圍都是商品, 如果撞到了會怎麼樣?”很多時候, 熊孩子不需要來自家長的制止和指責, 而只是缺乏一個提醒的聲音, 當他全身心地投入在玩樂中,

往往意識不到自己的某些行為會造成不好的後果, 家長的一個提問能夠幫助他們發現問題並且意識到自己的不足, 主動改正。

用承擔後果代替懲罰

說到懲罰, 謾駡、體罰、沒收心愛之物等是家長常用的懲罰方式, 但你是否發現, 這些懲罰並不“對症”?只是為了懲罰而懲罰,孩子無需對自己的行為承擔任何的後果。長此以往,孩子甚至會在做妖之前思考:就這麼做吧,被爸媽發現大不了打一頓。

所以,讓孩子承擔後果遠比懲罰更有意義。如果孩子頑皮打碎了家中的物品,那就讓他收拾殘局。如果孩子欺負了別的孩子,就讓他當面道歉。讓孩子明白,即便是小孩,也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樣才能讓他慢慢學會在行動前多思考:我要這麼做嗎?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懲罰都是家長對付孩子的唯一方法,但現在的新手爸媽們,都在不斷思考著如何用更行之有效的方法與孩子溝通、處理矛盾。我想,這就是教育的意義所在。

這些懲罰並不“對症”?只是為了懲罰而懲罰,孩子無需對自己的行為承擔任何的後果。長此以往,孩子甚至會在做妖之前思考:就這麼做吧,被爸媽發現大不了打一頓。

所以,讓孩子承擔後果遠比懲罰更有意義。如果孩子頑皮打碎了家中的物品,那就讓他收拾殘局。如果孩子欺負了別的孩子,就讓他當面道歉。讓孩子明白,即便是小孩,也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這樣才能讓他慢慢學會在行動前多思考:我要這麼做嗎?這麼做會有什麼後果?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裡,懲罰都是家長對付孩子的唯一方法,但現在的新手爸媽們,都在不斷思考著如何用更行之有效的方法與孩子溝通、處理矛盾。我想,這就是教育的意義所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