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精彩“三月三”,東方“狂歡節”(圖)

“二月二, 龍抬頭;三月三, 生軒轅”。 農曆三月初三, 相傳是黃帝的誕辰, 古稱上巳節。 魏晉以後, 上巳節改為“三月三”, 後代沿襲, 成為水邊飲宴、郊外遊春的節日。

隨著歲月的流逝, “三月三”更為少數民族同胞所重視。 今天, 就讓我們一起到廣西、貴州、海南等地, 和少數民族同胞們一起體驗歡樂“三月三”。

海南黎族

黎族稱“三月三”為“孚念孚”, 又稱愛情節、談愛日, 是海南黎族人民紀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幸福美好愛情嚮往的傳統節日。

每逢“三月三”, 各村寨的黎族同胞聚會于曠野上, 挑著山蘭米酒, 帶上竹筒飯, 舉行打粉槍、射箭比賽以及吟歌對唱、跳竹竿舞等活動。

2006年, 在國務院公佈的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 海南省申報的“黎族三月三節”榜上有名。

貴州布依族、侗族

布依族

每年“三月三”, 貴州各地的布依族同胞都會歡聚一堂, 舉行祭祀、對歌等活動。 2011年, 貴州省貞豐縣、望謨縣的布依族“三月三”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祭山活動是貞豐布依族“三月三”的主要活動之一。 這天, 除了去參加祭祀山神活動的人, 家中其他人都要上山“躲蟲”, 意即躲避各種蟲害、災難和瘟疫。 去“躲蟲”時, 各家都事先煮好五色糯米飯、圓糖粑, 蒸好香腸、臘肉等, 帶山頭的大樹下或草地上吃。 直到寨老主持儀式把害蟲“封死”後, 方可回家。

望謨“三月三”祭山有著講究的程式:三月初二祭山神,

祈求山神保佑全年風調雨順、六畜興旺;三月初三上午蒸五色糯米飯及烹製各種特色菜肴, 闔家共進午餐後, 下午各家互送五色糯米飯, 青年男女會友交心談心、對山歌等。

侗族

侗族“三月三”又名“播種節”, 俗稱“討蔥節”。 傳說侗家是以桐子樹開花為播種時節, 但有一年桐子樹沒有開花, 結果誤了農時, 致當年饑荒。 於是, 寨老決定不再以桐子開花為播種的日子, 而是以每年“三月三”為播種的日子。

節日期間, 要舉行搶花炮、鬥牛、鬥馬、對歌、踩堂等活動。 2014年, 國務院公佈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擴展項目名錄中, 貴州省鎮遠縣的“報京三月三”入選。

景寧佘族

佘族以“三月三”為谷米的生日。 據傳唐代佘族英雄雷萬興率義軍抗擊官軍, 以烏稔果充饑而軍威大振, 於“三月三”這天突圍成功, 連戰連捷。 佘族群眾為紀念此事, 每年“三月三”都要吃烏米飯, 集會對歌。 因為“三月三”前後是春耕, 所以吃“烏米飯”也有禱祝豐年之意。

在佘族民間, “三月三”是可以與春節相提並論的重大節日。 每當這天, 家家都要宰殺牲口, 祭祀祖先。 夜幕降臨時, 則舉行篝火對歌會。 節日裡, 人們還要趕舞場, 跳火把舞、木拍靈刀舞、竹竿舞、龍燈舞、獅子舞、魚燈舞等。

2008年, 國務院公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浙江省景寧申報的“佘族三月三”入列其中。

廣西壯族

廣西壯族“三月三”對山歌。

“三月三”是壯族人民盛大的節日,

相傳為紀念壯族歌仙劉三姐而形成, 故又稱歌仙節。 “三月三”這天, 壯族人民趕歌圩、搭歌棚、舉辦歌會, 青年男女們對歌、碰蛋、拋繡球, 談情說愛。 這一天, 家家戶戶還要做五色糯飯, 染彩色蛋。

2014年, 國務院公佈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擴展項目名錄中, 廣西壯族自治區武鳴縣的“壯族三月三”名列其中。

廣西百色田陽縣敢壯山歌圩。

搶花炮是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富祿鎮侗族同胞“三月三”最重要的活動。 花炮由一鐵筒製成, 放在鼓樓場中央, 舉行簡單儀式後, 即下令點燃花炮, 一聲巨響, 鐵環飛向高空, 雙方隊員爭先恐後去搶, 能夠將鐵環送上主席臺一方為勝。

“三月三”的花炮節, 素有“東方橄欖球、中國式狂歡節”美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