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麥當勞的勁敵!僅靠3種漢堡,開出313家門店……


作者|何姍

編輯|東青

功能表上只有 3 種漢堡, 3 種奶昔, 薯條和軟飲。

313 家分店, 全部堆積在美國的 6 個州, 其中大多數都位於加州。

這種宅男策略,

發生在一家已經有近 70 年歷史的速食企業頭上, 你不禁會想, 它還有幾年活路呢?

但你可能要失望了, 宅男逆襲成功, 它活得相當好。

(怎麼看都很過時的風格)

它是 In-N-Out, 一家看上去有點土的漢堡店。

最近幾年, 它連續在美國國家餐飲網的年度讀者票選裡排名第一;因為超過平均時薪的高工資,

它在雇員的評價裡也長期位列前茅。 在主流商業媒體 Business Insider 的速食排行榜裡, 它的價值是首位, 每家分店比麥當勞多值 50% 的錢呢。

In-N-Out 證明了這樣一件事情, 就是不邁開腳步擴張, 在限定地區開出一堆產品單一的門店, 也能順順當當地發展。

加州的天, 是晴朗的天。

塑造地方認同, 聚集地方勢能

先來看一張美國速食勢力分佈圖, 西南部的幾大洲, 非常亮眼的黃色, 都是 In-N-Out 的地盤。 它是西海岸才有的漢堡, 它是當地人的童年回憶, 它是沒吃等於沒來過加州的超級“土特產”。

(西南一抹明黃, 就是 In-N-Out 的天下)

而 In-N-Out 最鐵的加州老鄉, 就有好萊塢。

在 85 屆奧斯卡頒獎典禮之後, 獲得最佳導演的李安, 可能不小心成為了 In-N-Out 在亞洲地區的最佳代言人。 他一手拿著小金人一手抓著漢堡吃到五官全擠一處的樣子, 成為了一流的廣告。

這只是 In-N-Out “抱明星大腿”的一小個側面, 每年奧斯卡頒獎完畢後, 饑腸轆轆的明星們前往“名利場”晚宴大快朵頤, 而 In-N-Out 就為晚宴提供過食品,

800 個漢堡由一輛餐車直接開進現場製作, 每一個狼吞虎嚥的都是極具新聞價值的明星, 而每一個明星身邊都圍滿了長槍短炮, 講真, 每年做這一回廣告, 也就夠了。

(典禮上的每一個人可能都會成為 In-N-Out 的看板)

集中門店、集中經營, 品牌更容易把握當地“局勢”,

甚至成為當地“局勢”的奠定者, 老話說得好, 強龍不及地頭蛇。 通過深耕特定地域, 引發起強烈的地域自豪感和集體回憶, 是一個品牌百試不爽的利劍, 也是它最容易被人所記憶的標籤之一——畢竟沒有人記得麥當勞、達美樂、賽百味的根在哪兒。

保證產品品質

313 家分店, 每一家都是 In-N-Out 直營, 也難怪媒體會稱呼它的掌門人 Lynsi Snyder女士為“漢堡皇后”(Burger Queen)。

深究它的食品製作, In-N-Out 可能不那麼像一家速食店——甚至會比休閒餐還慢。 漢堡坯需要 48 小時自然發酵後烘烤;肉餅新鮮非速凍, 現點現煎;土豆僅僅在中央工廠完成削皮處理, 之後在店中用巨大的鋼錠壓制成薯條, 現壓現炸保證新鮮;雪糕不摻水, 純靠牛奶。

這是一家沒有冰箱、微波爐、加溫燈的速食連鎖。

(設備“寥寥”的 In-N-Out 廚房)

為了做到這一點,品牌一共設置了 4 個中央工廠,分別位於加州、猶他州、亞利桑那州、德州,每一家門店都必須位於中央工廠 300 英里的配送範圍之內,每一天都有印著 In-N-Out 圖案的大卡車在公路上飛馳,將新鮮的蔬菜肉類麵包送到各家門店。

品牌“大門不邁二門不出”,不只是因為擔心加盟帶來的品控管理難度,更是為了對得起品牌口號——“嘗得出的品質”(Quality You Can Taste)。這種高度聚集的門店佈局,讓品牌可以自信地打出“新鮮牌”、“品質牌”,而這些特性正是當下消費者所追捧的。

(高懸在每家店鋪裡的品質保證口號)

不輕易出門,一出必是遠門

In-N-Out 不是個美國西海岸死宅。深諳遊擊之道的它,每次空降總能卷起千層浪,也讓這個不出國開店,看上去非常“地方主義”的品牌,有著非常“國際主義”的影響力。

In-N-Out 幹這件事情已經幹出了套路,他們總是在擁有很強消費力的國際都會,選擇一家位於不起眼街區的不起眼小店,提前 2 天左右靜悄悄地披露消息,然後靜候著當天的人潮。

(In-N-Out 的排隊日常)

按照常理,人們會以為這是在當地開業前的造勢工作,狠就狠在,以下這些快閃過的城市目前都沒有開出 In-N-Out 的分店,統統都是一夜情。

In-N-Out 漢堡曾舉行各種試吃、試賣活動以測試市場反應。

2012 年 6 月,In-N-Out 在新加坡限量銷售,實現了銷售最快紀錄 —— 5 分鐘,300 個。

2014 年 3 月和 2016 年 4 月,臺北光復南路開設限量快閃店,每次都只售賣 300 份漢堡,藝人也來湊熱鬧。

(范范範瑋琪,吃吃吃漢堡)

2016 年 1 月,早晨 6 點不到人龍已經在悉尼一家餐廳門口形成,為中午開始發售的 In-N-Out 屏息等待。工作人員為了防止渾水摸魚和一家通吃,要求一個人只能買一塊漢堡,同時給排隊的人員分發手環確認身份。

2016 年 9 月,倫敦也出現了 In-N-Out 的身影,這個消息只在兩天前一家小報上出現,11 點開賣的時候已經有 300 人等在店門口,最久的一位等了五個小時才吃上一口熱乎的。

今年 1 月,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盛夏,In-N-Out 又去摻了一腳。

而今年 3 月 22 日,本是 In-N-Out 上海限量快閃試賣的日子,無奈由於消息太早被披露,活動在 3 月 20 日慘遭取消。回看互聯網,從 3 月 2 日開始,基本所有的上海本地生活自媒體和大量生活方式媒體,都對事件進行了報導,這樣的傳播能力,就可以看出 In-N-Out 的遊擊手段意圖何在,即使沒有在當地開店,聚集足夠的國際影響力,讓消費者到美國的時候自然地想起這個名字。

這種先抑後揚、偷偷摸摸的玩法,輕易地將消費者玩弄于鼓掌之中,有的人本來沒什麼好奇心(可能不認識品牌,可能相距太遠),也因為產品限量、消息神秘,而被吊足了胃口。

(設備“寥寥”的 In-N-Out 廚房)

為了做到這一點,品牌一共設置了 4 個中央工廠,分別位於加州、猶他州、亞利桑那州、德州,每一家門店都必須位於中央工廠 300 英里的配送範圍之內,每一天都有印著 In-N-Out 圖案的大卡車在公路上飛馳,將新鮮的蔬菜肉類麵包送到各家門店。

品牌“大門不邁二門不出”,不只是因為擔心加盟帶來的品控管理難度,更是為了對得起品牌口號——“嘗得出的品質”(Quality You Can Taste)。這種高度聚集的門店佈局,讓品牌可以自信地打出“新鮮牌”、“品質牌”,而這些特性正是當下消費者所追捧的。

(高懸在每家店鋪裡的品質保證口號)

不輕易出門,一出必是遠門

In-N-Out 不是個美國西海岸死宅。深諳遊擊之道的它,每次空降總能卷起千層浪,也讓這個不出國開店,看上去非常“地方主義”的品牌,有著非常“國際主義”的影響力。

In-N-Out 幹這件事情已經幹出了套路,他們總是在擁有很強消費力的國際都會,選擇一家位於不起眼街區的不起眼小店,提前 2 天左右靜悄悄地披露消息,然後靜候著當天的人潮。

(In-N-Out 的排隊日常)

按照常理,人們會以為這是在當地開業前的造勢工作,狠就狠在,以下這些快閃過的城市目前都沒有開出 In-N-Out 的分店,統統都是一夜情。

In-N-Out 漢堡曾舉行各種試吃、試賣活動以測試市場反應。

2012 年 6 月,In-N-Out 在新加坡限量銷售,實現了銷售最快紀錄 —— 5 分鐘,300 個。

2014 年 3 月和 2016 年 4 月,臺北光復南路開設限量快閃店,每次都只售賣 300 份漢堡,藝人也來湊熱鬧。

(范范範瑋琪,吃吃吃漢堡)

2016 年 1 月,早晨 6 點不到人龍已經在悉尼一家餐廳門口形成,為中午開始發售的 In-N-Out 屏息等待。工作人員為了防止渾水摸魚和一家通吃,要求一個人只能買一塊漢堡,同時給排隊的人員分發手環確認身份。

2016 年 9 月,倫敦也出現了 In-N-Out 的身影,這個消息只在兩天前一家小報上出現,11 點開賣的時候已經有 300 人等在店門口,最久的一位等了五個小時才吃上一口熱乎的。

今年 1 月,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盛夏,In-N-Out 又去摻了一腳。

而今年 3 月 22 日,本是 In-N-Out 上海限量快閃試賣的日子,無奈由於消息太早被披露,活動在 3 月 20 日慘遭取消。回看互聯網,從 3 月 2 日開始,基本所有的上海本地生活自媒體和大量生活方式媒體,都對事件進行了報導,這樣的傳播能力,就可以看出 In-N-Out 的遊擊手段意圖何在,即使沒有在當地開店,聚集足夠的國際影響力,讓消費者到美國的時候自然地想起這個名字。

這種先抑後揚、偷偷摸摸的玩法,輕易地將消費者玩弄于鼓掌之中,有的人本來沒什麼好奇心(可能不認識品牌,可能相距太遠),也因為產品限量、消息神秘,而被吊足了胃口。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