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雲嶺頌”橫空出世榮獲大賽獎,錫文化傾心者今朝撰寫《白銀賦》

頒 獎

10月1日, “個舊市2017年手作金屬工藝品大展賽”評選結果出爐, 紅河個舊金彩陶瓷文化實業有限責任公司金曉弟作品“雲嶺頌”,

榮獲本次手作金屬工藝品大展賽銀製品的大賽獎, 上面鐫刻一篇洋洋灑灑的《銀賦》, 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讚譽。

《雲嶺頌》鐫刻《銀賦》榮獲大賽獎

個舊市因錫而立, 因錫而盛, 因錫而名, 是中國最大的現代化錫工業基地、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產錫基地。 事實上,

雲南個舊錫多金屬礦體, 是以錫為主, 共(伴)生有銅、鎢、鉍、鉛、銀等多種金屬。 個舊錫工藝品享譽世界, 而個舊的錫工藝品方興未艾。 在“個舊市2017年手作金屬工藝品大展賽”, “金彩文化”金曉弟作品“雲嶺頌”橫空出世、奪人眼球, 該銀缸通體鐫刻《銀賦》, 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漢唐以來, 中國描寫金銀銅鐵錫的詩詞不勝枚舉, 而是否有名家為白銀作賦尚難考證。

商討《銀賦》的深度創作(納建忠 攝影)

在“個舊市2017年手作金屬工藝品大展賽”現場, 知情人士介紹, “雲嶺頌”上鐫刻的《銀賦》, 系“金彩文化”負責人金曉弟特邀雲南省作家協會趙俊峰創作, 個舊市群藝館館長、錫都著名書法家孫振華書寫。 據悉, 傾心“錫文化”而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首先提出“錫文化”概念的的趙俊峰, 曾經為個舊形象片《富錫之城》、大型歷史人文紀錄片《錫都個舊》撰寫文字腳本, 在中央電視臺播出, 並出版個人專著《開在大錫額頭的蕎花》。 這次, 又欣然提筆, 撰寫了1300餘字的《銀賦》。 趙俊峰表示:“個舊不僅僅是世界錫都, 除了錫和鉛國際免檢,

銀產量在中國乃至世界也是屈指可數, 為這個金屬大都立文, 責無旁貸。 ”

商討《銀賦》的深度創作(納建忠 攝影)

為了推動紅河銀工藝品的發展與繁榮, “金彩文化”的金曉弟又著手成立 “銀壺”公司, 致力於讓雲南紅河的銀器, 也走向世界。

這次榮獲“個舊市2017年手作金屬工藝品大展賽”銀製品大賽獎的銀缸“雲嶺頌”, 正是金曉弟發展和推動雲南紅河銀器工藝的一項成功實踐和有益嘗試。

附原文:《銀賦》

六合乾坤, 萬物仰賴, 九九尊名, 賜族銀壺。 爾雅釋地, 溢美西南寶藏, 昭緯傲物, 悔不當初冶銀。 今有匠石運斤者,甘為銀工,以天地為大爐,煉雲嶺之氣質;以造化為大冶,揚紅河之弦韻;以鍥雕為大道,立蓋世之邦寶。

百歲光陰夢蝶兮,翩翩漸離塵境,飛入瑤台銀闕。銀蠶躭勤織錦兮,粲如火樹銀花,泛灩萬傾銀河。更喜一壺春聚,數巡香茗,笑談風月無邊,欲挾飛仙。世域至真至純者,莫過於斯,皎皎而晶明焉,梨花雪蕊猶未能及。

美哉,大器銀壺,賞心悅目,獨鶴雞群;魅哉,琳琅銀壺,瑞氣盈門,鳳鳴麟出。曾如深閨雅秀,美目盼兮,風情萬種,鮮為人識。今猶虹共美人,巧目倩兮,風隨少女,喜躍抃舞。

銀者,金屬符號,地質元素。脫胎天地兮,得百福降祥,寵沐日月兮,汲人文精華。質樸,甚於雨花;靈秀,不遜水晶;溫潤,堪比璠璵。

覽太極,寰球銀樸,五千春秋,金銀銅鐵錫鉛汞,順序鳴世爍古今。不列顛英鎊,大中華銀餅,皆銀銅合金。精光閃耀,貴有常尊,銀葩如水,秀色氤氳。是故,明大學士賦詩,春雨貴如油,埃及王朝典章,白銀貴于金。

判玄黃,渾沌太古,溯源銀根,土耳其首誕采場,亞細亞銀匠輩出。金梭銀梭,石火不須臾,白駒隙中馳。滄海客槎,哥倫布慧眼,發現新大陸。秘魯墨西哥銀礦炙手可熱,玻利維亞淘寶族蜂擁而至。白銀盛業,快馬青雲,歷史巔峰,扶搖直上。

道古今,神州赤縣,地肥物豐,先民繁衍,民族交融。人與白銀,相與為一,造型工藝,巧奪天工。商周,簡約靈巧;春秋,清新活潑;兩漢,雄渾工整;宋元,典雅端秀;明清,精巧華麗。所向風靡,當數大唐,獨領風騷,高山仰止。

至於白銀鑄幣,規模于唐宋。銀錠元寶,興盛於元朝。清代遣銀官,閩陝諸省督開採;銀冶銀場局,分設大理葛容溪;銀元本位幣通市,“光緒元寶”稱龍洋。噫噓,民國統一幣制,豈料白銀風潮起貪婪,異邦掠奪喪心狂;銀本位幣,眷然淡出江湖,大浪淘沙,誰人力挽狂瀾?

星移斗轉,雄雞唱白天下,日月經天,金銀管理有方。養精蓄銳,百業代興,國家儲備,階漸殷實。世紀新元,開放市場,白銀興業,盛況空前。倫敦金屬交易所如夢初醒,世界白銀驚看中國,中國白銀驚耀全球。

誠然,斯物也,能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萬物合其生。

更愛彩雲之南,金屬王國遐邇聞名,銀器文化異彩紛呈。德欽永芝,戰國頭飾序寫滇王國銀器開篇,與鼎沉劍重之青銅文化並肩而立;撫今懷昔,黑螞井鳳燈“見則天下和”,銀銅錫鉛得天獨厚,工業搖籃孕育冠世大都。

且看,《漢書•地理志》金屬華章:“賁古,北采山出錫,西羊山出銀、鉛,南烏山出錫。”《元史•食貨志》亦載:“雲南金銀銅課均為全國之冠”。

雲南銀器,風生水起,問鼎中原,如神龍之舉,永變不窮;滇南銀器,精騖八極,心游萬仞,似風鵬之動,比翼滇西。壺、碗、杯、盞、百家鎖,芸芸眾生,愛不釋手;釵、環、簪、鐲、彩鳳冠,眾裡尋她,君子好逑。

嗟乎白銀,三才諧和。相濡以沫,福佑安康。如《本草綱目》載:“銀可安五臟,定心神,止驚悸,除邪氣”。銀壺方興,順乎國運民生,一片冰心,融入健康中國。

正所謂,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鑄造、錘揲、鎏金、掐絲、焊綴、焊接、鏨刻、鑲嵌……十萬精工,千年典藝,百世本枝,一點靈犀。

千金散盡,但求銀壺。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商討《銀賦》的深度創作(納建忠 攝影)

趙俊峰解讀《銀賦》:

對於洋洋灑灑的《銀賦》,作者趙俊峰解讀如下:

上下和東西南北構成的天地宇宙,是萬物生長的基礎,造物主至高無上,為此地賜名“銀壺”。《爾雅•釋地》記載和讚美:“西南之美者,有華山之金石焉”。恃才傲物的唐代詩人薛昭緯作《謝銀工》詩:“早知文字多辛苦,悔不當初學冶銀”,遺憾沒有從事白銀行業。今天,有(掄斧砍掉郢人鼻尖上的白灰,而沒有碰傷郢人鼻子)技藝精湛超群的匠人,甘心和樂於從事白銀加工製造,以天地為大爐,熔煉雲南的氣質;以造化神功為大冶,弘揚及演繹紅河的特色及風韻;以鍥而不捨、精雕細刻為崇高追求和原則,致力於打造世界級、國寶級的白銀藝術製品。

百歲光陰一夢蝶(《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而今,夢想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漸漸脫俗,飛離紅塵喧囂的世界,飛入了裝飾華麗的樓臺宮闕。銀蠶吐絲,不辭辛勞(托物言志,表達匠人們的兢兢業業),織成美麗的錦繡啊,燦爛得就像張燈結綵或大放焰火,照亮了星光璀璨的萬傾銀河。更喜歡一次春意盎然的聚會,數巡喝茶品茗,欣賞和談論(“銀壺”莊園)風景之佳勝,連仙人都被這裡的風光美景吸引飛來。世界上至真至純的東西,莫過於這銀器,像皎潔的月亮,光澤明亮,連雪白的梨花都不能夠相比。

美不勝收啊,大氣超凡的銀壺,讓人看到就心情愉快,就像一隻鶴站在雞群中。魅力四射啊,琳琅滿目的銀壺工藝製品,瑞氣升騰,縈繞在門庭,就像鳳凰鳴唱,麒麟出現。曾經,銀壺的工藝製品就像大家閨秀,美目傳神,風姿綽約,卻很少被人認識。而今,就像虹橋上聚集的美女們,目如秋水,亭亭玉立,像清風縈繞,情不自禁為之歡呼舞蹈。

銀,一種金屬符號,一種地質構成元素。它脫胎于天地,得益於大自然的賜福和吉祥,得到日月的恩澤,汲取了人文精華。(白銀)的質樸,勝過雨花石;靈秀,不亞於水晶;溫潤,就好比是美玉。

銀,閱覽太極(古代哲學家稱最原始的混沌之氣。太極運動而分化出陰陽,由陰陽而產生四時變化,繼而出現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推衍為宇宙萬事萬物),全世界開採銀礦石,已經有五千年歷史。金銀銅鐵錫鉛汞,人類順序發現了這些金屬,震古鑠今。英國的英鎊和中國的銀元,其實都是銀銅合金的。明亮的光澤,富貴常在,像月色和秋水,流淌銀輝。所以,中國的明朝大學士解縉《春雨》寫道“春雨貴如油”,而古埃及的法典曾經規定,白銀的價值高於黃金。(西元前1780至1580年間,埃及王朝的法典規定,銀的價值為金的2倍,甚至到了17世紀,日本金、銀的價值還是相等的。)

銀器大賽獎《銀賦》製作過程

分辨天地的形成,追索遙遠的古代和世界開採白銀的歷史,安納托利亞(現在的土耳其)被認為是首個開採白銀的主要發源地,為小亞細亞地區的工匠提供原料。安納托利亞地區為近東、克裡特和希臘地區的西方文明提供白銀資源。日月運行,光陰更迭,慢慢流逝。茫茫大海,航海家哥倫布1492年發現了新大陸,從而發現墨西哥、玻利維亞和秘魯的銀礦,成為白銀生產的重要分水嶺,引發了白銀產量數量級式的增長,因此帶來了世界白銀生產快速增長的巔峰時期。

談古論今,中華大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祖先們生生繁衍不息,民族團結融合。人與白銀,也與人類發展進步相輔相成,造就了巧奪天工的白銀工藝。中國金銀器工藝,以商周時的簡約靈巧,春秋戰國時的清新活潑,兩漢時的雄渾工整,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既堅持民族特色又兼收異域文化的勃勃生機,宋元時的典雅秀麗,明清時的精巧華麗,成為世界金銀器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最風靡一時的,是在大唐盛世,中國的銀器在世界獨領風騷,到達頂尖水準,讓世人景仰。

至於中國古代把白銀用做貨幣大量使用,是在唐宋以後的事情。到了元代,銀本位制得到進一步強化,政府把白銀作為一種主要貨幣,“銀錠”“元寶”出現。到明清,銀本位制不斷鞏固加強,銀幣在明朝成為正式貨幣,元寶、碎銀和銀元成為清朝法定貨幣,白銀在明清王朝的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1933年3月,民國政府財政部決定先在上海試行”廢兩改元”。根據規定,自3月10日起,上海各業的交易往來,一律改用銀幣計算。之後,財政部又頒佈了相應的鑄造條例,規定由中央造幣廠統一鑄造銀本位幣,銀本位幣定名為”元”,每枚重26.6971克,成色0.88,即含銀量為88%,含銅量為12%,公差不超過3‰。”廢兩改元”確立了銀本位制度,統一了全國貨幣;白銀貨幣由計重改為計數,有利於發揮其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功能,削弱了錢莊和外國銀行的勢力,有利於國內銀行的加速發展。一直到1935年中國國民政府宣佈發行法幣、取消銀本位,白銀作為貨幣的使用才受到限制,但銀元在民間一直流通到1949年。

然而,銀本位制的確立也有一定的不足。由於大量的白銀被用作幣材,原本白銀產量不豐的中國更顯出白銀短缺,白銀不得不依賴進口,因此,世界銀市的波動直接影響到中國貨幣幣值的穩定,進而影響到中國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

星移斗轉,改天換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為了穩定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於1950年4月制定下發了《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實行統購統配政策,嚴厲打擊銀元投機倒把和走私活動。這一政策的實施增加了國家儲備,鞏固了人民幣的本幣地位。新中國的白銀工業,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管理體制的變革蓬勃發展,國內白銀也從過去供應不足,一躍成為世界主要的白銀生產國之一,每年還大量出口。中國的白銀工業已經在全球具有重要的地位,白銀消費也不斷增加,成為全球白銀市場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之一。

2000年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取消白銀的”統銷統購”政策,白銀市場放開。白銀放開後,允許白銀生產企業與用銀單位產銷直接見面,白銀徵收17%增值稅;取消對白銀製品加工、批發、零售業務的授權管理制度(銀幣除外),對白銀生產經營活動按照一般商品的有關規定管理;國家對白銀出口實行配額管理。白銀放開促進了國內白銀生產、流通、貿易、產品深加工的不斷發展,中國白銀工業進一步蓬勃發展。2003年3月,經原國家經貿委批准和國家民政部登記註冊,全國性社會仲介組織——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金銀分會宣佈成立,我國白銀生產企業終於有了自己的行業管理組織。中國白銀產量從以前的國有企業生產伴生副產、原生白銀,變為國有民營外資企業、副產原生再生並存的局面,生產加工用銀量也連年擴大,供需市場得到不斷培育,從倫敦金屬交易所資料,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白銀應用消費的一個新興市場,白銀產量世界之首。

的確如此,白銀,與世界發展、人類發展相生相榮。

更喜歡雲南,中國著名的資源大省,素有有色金屬王國之稱。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居住著26個世居民族。雲南銀器文化是雲南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植根于豐饒的礦產資源之中,孕育於民族文化之上。它蟾光清冰,鼎沉劍重的滇王國青銅文化並肩而立。雲南發現最早的銀器為雲南德欽永芝出土的4件銀頭飾,年代為戰國中晚期。雲南銀的出現晚于中原,但銀器的出現卻與中原相同,同為戰國時期,歷史同樣悠久。而雲南紅河州黑螞井發現的鳳燈,“見則天下和”,證明了這塊土地早就就有青銅文明和冶金文明,銀銅錫鉛得天獨厚,儲量豐富,工業搖籃不僅僅成就了世界錫都,並且,這塊土地的白銀產量,在雲南首屈一指,在世界也倍受矚目。

雲南豐富的銀礦資源,為雲南銀器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早在《漢書•地理志》裡就有益州郡載:“律高(今米勒南部)……東南盢町山出銀”,“賁古(今蒙自個舊)……西羊山出銀”。東漢時期的朱提(今昭通)、堂狼(今巧家、會澤、東川)也有出產銅、銀、鉛的記載,而且“朱提錢”在東漢的價格很高,有“重以八兩為一流,直(值)一千五百八十(錢),他銀一流直一千”的記載。樊綽在《雲南志》裡也述及,“銀,會同川銀山出...”《元史•食貨志》所載,“雲南金銀銅課均為全國之冠...銀占全國二分之一弱。”並載:“產銀之所有楚威、大理、金齒(保山)、臨安(今建水)、元江等地。”元代時期,江浙、湖廣、雲南為主要的金銀器生產地區,特別以雲南的金銀產量為最盛。據《元史•雜貨志》載,其時已有專管銀匠技藝的銀局載雲南設立,其規模可想而知。

在雲南,大量金銀的用途,主要是製造首飾器皿,其規模和造詣,可以媲美中原。

依託著銀礦資源與其地域文化,歷史上雲南銀器的加工生產形成了幾大板塊:

——以省會昆明為主的加工產銷地。由於是商賈雲集,官僚流患,難來北往,常年不絕,又加上本地富豪及民眾對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追求,市場的供求關係自然產生。在小南城外形成銀器行業的產銷集散地。最有代表性的當數入清以來因大量生產銀點翠工藝飾品而得名的“翠花街”(此名沿用到50年代後期)。但因地域文化限制,昆明生產的銀器,主要為中原傳統風格,較為守舊,其產品多為本地婦女和兒童的飾品(如釵、環、簪、手鐲、帽飾、勒飾、百家鎖等)及官僚富豪所用的器皿(杯、盤、碗、盞、壺、筷、鳳冠等)。據舊志記載,至民國末期,昆明金銀器液仍有83家之多,其工匠多為本地漢人。

——依託滇南各銀礦及重鎮民生需求所形成的通海銀器業,一直是滇南跟銀器業的龍頭。滇南地區是雲南較為富庶的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經濟發達,並有較好的供求關係。通海銀器業服務于滇南各族民眾,其主要匠人為世代相傳的明代江南移民,銀器製造以漢文化風格為主。

——依託元江、新平等銀礦及其地域文化形成的思茅、普洱銀器業。除一部分工匠為漢族移民外,其餘大部分為傣族銀匠,所以產品大多帶有東南亞風格及周圍其他民族的風格。

——依託滇東北地區銀礦及地域文化而形成的昭通、會澤銀器業。昭通為古老的朱提銀產地,清代則開有所屬鎮雄州“銅長坡銀廠”(“銀廠”“銀場”皆為古時銀礦的稱謂),魯甸縣“樂馬銀場”以及附近的“天財”、“開泰”、“裕豐”、“元龍”四口產銀礦井。會澤在明代即為銅礦主要產地,鑄錢之銅多取於此,兼產銀。清代開採有“金牛銀廠”、“棉花地銀廠”、“角麟銀廠”及“礦山銀廠”。豐富的銀礦資源為兩地的銀器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滇東北為喜愛銀飾飾的彝族主要居住區,同時也是歷史悠遠的漢文化區域。會澤縣曾是明清產銅鑄錢之重鎮,引得萬商雲集,百匠薈萃。故滇東北這一個板塊銀器的流行,經久不衰。其工匠基本上為當地漢人,大多來自明代江南移民中的工匠後裔。除生產傳統民族銀器外,還生產其他少數民族所需的多種產品,其產品除在本地區銷售外,還銷往與其相連的川、黔等地區。

——滇西永昌府(今保山市)和騰躍州(今騰沖),以及與永昌府相連接的順寧府(今鳳慶縣)的銀器製作業,所依託的銀廠為永昌“茂隆銀廠”、順甯“湧金銀廠”、“悉宜銀廠”等。所生產的產品,除漢文化風格的銀器外,還有其他兄弟民族佩帶使用的銀器,如佤族、德昂族、景頗族、傣族、阿昌族等,其製作工匠抓藥為漢族和阿昌族。

——依託滇西楚雄、雙柏、大姚、雲龍、鄧川、鶴慶等地的銀礦:“白馬銀廠”、“蒲羊塘銀廠”、“南北衙銀廠”、麗江的“回龍銀廠”、德欽的“古學銀廠”等,產生了大理、鶴慶白族匠人銀器製造業。其除生產本民族風格的銀器外,業生產周邊地區,尤其德欽、西藏等地所需的各種銀器。為滇中大宗銀器生產地,自南詔時歷經各代不衰。

豐富的銀礦資源,良好的供求關係,使雲南除了以上所述的幾個重點加工生產銀器的中心外,小規模的銀器加工製作幾乎遍佈全省各州縣。每逢趕街天,就是銀匠師傅們忙碌的日子,除了現成的各種飾品銷售外,修殘補破、翻新、改制當為他們的主要活計。雲南銀制生活用器品種繁多,杯、盞、盤、壺、盆、香爐、筷子等日常用品,多有用銀來製作,讓人喜愛,捨不得放下。

滇西銀器著名,曾以“鶴慶匠人”名揚海內外。而其實,紅河州銀器(銀壺)淵源流傳,方興未艾,與滇西比翼齊飛,推動雲南銀器大發展。

啊,白銀,天地人和諧,賜福和護佑人民安康。如《本草綱目》載:“銀可安五臟,定心神,止驚悸,除邪氣”。銀壺的銀器製作,不僅順應國家大發展,而且合乎國家大健康戰略,初衷至誠,前景無量。

正如習近平常常引用:“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一位元真正的金屬藝人,需要掌握鑄造、錘揲、鎏金、錯金、掐絲、焊綴、焊接、鏨刻、鑲嵌、燒藍等十數門技術,精細複雜,無以復加。在此之上,他們還要不斷修煉領悟個中美學淵源。萬苦不辭,千年經典,百年大業,人與白銀,獲得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生命與交流。

寧可捨棄所有的錢財,但願求得一把精緻的銀壺!真的是感慨萬千,寫下這篇文賦。

記者 段傑 報導

今有匠石運斤者,甘為銀工,以天地為大爐,煉雲嶺之氣質;以造化為大冶,揚紅河之弦韻;以鍥雕為大道,立蓋世之邦寶。

百歲光陰夢蝶兮,翩翩漸離塵境,飛入瑤台銀闕。銀蠶躭勤織錦兮,粲如火樹銀花,泛灩萬傾銀河。更喜一壺春聚,數巡香茗,笑談風月無邊,欲挾飛仙。世域至真至純者,莫過於斯,皎皎而晶明焉,梨花雪蕊猶未能及。

美哉,大器銀壺,賞心悅目,獨鶴雞群;魅哉,琳琅銀壺,瑞氣盈門,鳳鳴麟出。曾如深閨雅秀,美目盼兮,風情萬種,鮮為人識。今猶虹共美人,巧目倩兮,風隨少女,喜躍抃舞。

銀者,金屬符號,地質元素。脫胎天地兮,得百福降祥,寵沐日月兮,汲人文精華。質樸,甚於雨花;靈秀,不遜水晶;溫潤,堪比璠璵。

覽太極,寰球銀樸,五千春秋,金銀銅鐵錫鉛汞,順序鳴世爍古今。不列顛英鎊,大中華銀餅,皆銀銅合金。精光閃耀,貴有常尊,銀葩如水,秀色氤氳。是故,明大學士賦詩,春雨貴如油,埃及王朝典章,白銀貴于金。

判玄黃,渾沌太古,溯源銀根,土耳其首誕采場,亞細亞銀匠輩出。金梭銀梭,石火不須臾,白駒隙中馳。滄海客槎,哥倫布慧眼,發現新大陸。秘魯墨西哥銀礦炙手可熱,玻利維亞淘寶族蜂擁而至。白銀盛業,快馬青雲,歷史巔峰,扶搖直上。

道古今,神州赤縣,地肥物豐,先民繁衍,民族交融。人與白銀,相與為一,造型工藝,巧奪天工。商周,簡約靈巧;春秋,清新活潑;兩漢,雄渾工整;宋元,典雅端秀;明清,精巧華麗。所向風靡,當數大唐,獨領風騷,高山仰止。

至於白銀鑄幣,規模于唐宋。銀錠元寶,興盛於元朝。清代遣銀官,閩陝諸省督開採;銀冶銀場局,分設大理葛容溪;銀元本位幣通市,“光緒元寶”稱龍洋。噫噓,民國統一幣制,豈料白銀風潮起貪婪,異邦掠奪喪心狂;銀本位幣,眷然淡出江湖,大浪淘沙,誰人力挽狂瀾?

星移斗轉,雄雞唱白天下,日月經天,金銀管理有方。養精蓄銳,百業代興,國家儲備,階漸殷實。世紀新元,開放市場,白銀興業,盛況空前。倫敦金屬交易所如夢初醒,世界白銀驚看中國,中國白銀驚耀全球。

誠然,斯物也,能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萬物合其生。

更愛彩雲之南,金屬王國遐邇聞名,銀器文化異彩紛呈。德欽永芝,戰國頭飾序寫滇王國銀器開篇,與鼎沉劍重之青銅文化並肩而立;撫今懷昔,黑螞井鳳燈“見則天下和”,銀銅錫鉛得天獨厚,工業搖籃孕育冠世大都。

且看,《漢書•地理志》金屬華章:“賁古,北采山出錫,西羊山出銀、鉛,南烏山出錫。”《元史•食貨志》亦載:“雲南金銀銅課均為全國之冠”。

雲南銀器,風生水起,問鼎中原,如神龍之舉,永變不窮;滇南銀器,精騖八極,心游萬仞,似風鵬之動,比翼滇西。壺、碗、杯、盞、百家鎖,芸芸眾生,愛不釋手;釵、環、簪、鐲、彩鳳冠,眾裡尋她,君子好逑。

嗟乎白銀,三才諧和。相濡以沫,福佑安康。如《本草綱目》載:“銀可安五臟,定心神,止驚悸,除邪氣”。銀壺方興,順乎國運民生,一片冰心,融入健康中國。

正所謂,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鑄造、錘揲、鎏金、掐絲、焊綴、焊接、鏨刻、鑲嵌……十萬精工,千年典藝,百世本枝,一點靈犀。

千金散盡,但求銀壺。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商討《銀賦》的深度創作(納建忠 攝影)

趙俊峰解讀《銀賦》:

對於洋洋灑灑的《銀賦》,作者趙俊峰解讀如下:

上下和東西南北構成的天地宇宙,是萬物生長的基礎,造物主至高無上,為此地賜名“銀壺”。《爾雅•釋地》記載和讚美:“西南之美者,有華山之金石焉”。恃才傲物的唐代詩人薛昭緯作《謝銀工》詩:“早知文字多辛苦,悔不當初學冶銀”,遺憾沒有從事白銀行業。今天,有(掄斧砍掉郢人鼻尖上的白灰,而沒有碰傷郢人鼻子)技藝精湛超群的匠人,甘心和樂於從事白銀加工製造,以天地為大爐,熔煉雲南的氣質;以造化神功為大冶,弘揚及演繹紅河的特色及風韻;以鍥而不捨、精雕細刻為崇高追求和原則,致力於打造世界級、國寶級的白銀藝術製品。

百歲光陰一夢蝶(《莊子·齊物論》:“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適志與,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而今,夢想像翩翩起舞的蝴蝶,漸漸脫俗,飛離紅塵喧囂的世界,飛入了裝飾華麗的樓臺宮闕。銀蠶吐絲,不辭辛勞(托物言志,表達匠人們的兢兢業業),織成美麗的錦繡啊,燦爛得就像張燈結綵或大放焰火,照亮了星光璀璨的萬傾銀河。更喜歡一次春意盎然的聚會,數巡喝茶品茗,欣賞和談論(“銀壺”莊園)風景之佳勝,連仙人都被這裡的風光美景吸引飛來。世界上至真至純的東西,莫過於這銀器,像皎潔的月亮,光澤明亮,連雪白的梨花都不能夠相比。

美不勝收啊,大氣超凡的銀壺,讓人看到就心情愉快,就像一隻鶴站在雞群中。魅力四射啊,琳琅滿目的銀壺工藝製品,瑞氣升騰,縈繞在門庭,就像鳳凰鳴唱,麒麟出現。曾經,銀壺的工藝製品就像大家閨秀,美目傳神,風姿綽約,卻很少被人認識。而今,就像虹橋上聚集的美女們,目如秋水,亭亭玉立,像清風縈繞,情不自禁為之歡呼舞蹈。

銀,一種金屬符號,一種地質構成元素。它脫胎于天地,得益於大自然的賜福和吉祥,得到日月的恩澤,汲取了人文精華。(白銀)的質樸,勝過雨花石;靈秀,不亞於水晶;溫潤,就好比是美玉。

銀,閱覽太極(古代哲學家稱最原始的混沌之氣。太極運動而分化出陰陽,由陰陽而產生四時變化,繼而出現天、地、風、雷、水、火、山、澤八種自然現象,推衍為宇宙萬事萬物),全世界開採銀礦石,已經有五千年歷史。金銀銅鐵錫鉛汞,人類順序發現了這些金屬,震古鑠今。英國的英鎊和中國的銀元,其實都是銀銅合金的。明亮的光澤,富貴常在,像月色和秋水,流淌銀輝。所以,中國的明朝大學士解縉《春雨》寫道“春雨貴如油”,而古埃及的法典曾經規定,白銀的價值高於黃金。(西元前1780至1580年間,埃及王朝的法典規定,銀的價值為金的2倍,甚至到了17世紀,日本金、銀的價值還是相等的。)

銀器大賽獎《銀賦》製作過程

分辨天地的形成,追索遙遠的古代和世界開採白銀的歷史,安納托利亞(現在的土耳其)被認為是首個開採白銀的主要發源地,為小亞細亞地區的工匠提供原料。安納托利亞地區為近東、克裡特和希臘地區的西方文明提供白銀資源。日月運行,光陰更迭,慢慢流逝。茫茫大海,航海家哥倫布1492年發現了新大陸,從而發現墨西哥、玻利維亞和秘魯的銀礦,成為白銀生產的重要分水嶺,引發了白銀產量數量級式的增長,因此帶來了世界白銀生產快速增長的巔峰時期。

談古論今,中華大地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祖先們生生繁衍不息,民族團結融合。人與白銀,也與人類發展進步相輔相成,造就了巧奪天工的白銀工藝。中國金銀器工藝,以商周時的簡約靈巧,春秋戰國時的清新活潑,兩漢時的雄渾工整,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既堅持民族特色又兼收異域文化的勃勃生機,宋元時的典雅秀麗,明清時的精巧華麗,成為世界金銀器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最風靡一時的,是在大唐盛世,中國的銀器在世界獨領風騷,到達頂尖水準,讓世人景仰。

至於中國古代把白銀用做貨幣大量使用,是在唐宋以後的事情。到了元代,銀本位制得到進一步強化,政府把白銀作為一種主要貨幣,“銀錠”“元寶”出現。到明清,銀本位制不斷鞏固加強,銀幣在明朝成為正式貨幣,元寶、碎銀和銀元成為清朝法定貨幣,白銀在明清王朝的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至關重要。1933年3月,民國政府財政部決定先在上海試行”廢兩改元”。根據規定,自3月10日起,上海各業的交易往來,一律改用銀幣計算。之後,財政部又頒佈了相應的鑄造條例,規定由中央造幣廠統一鑄造銀本位幣,銀本位幣定名為”元”,每枚重26.6971克,成色0.88,即含銀量為88%,含銅量為12%,公差不超過3‰。”廢兩改元”確立了銀本位制度,統一了全國貨幣;白銀貨幣由計重改為計數,有利於發揮其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功能,削弱了錢莊和外國銀行的勢力,有利於國內銀行的加速發展。一直到1935年中國國民政府宣佈發行法幣、取消銀本位,白銀作為貨幣的使用才受到限制,但銀元在民間一直流通到1949年。

然而,銀本位制的確立也有一定的不足。由於大量的白銀被用作幣材,原本白銀產量不豐的中國更顯出白銀短缺,白銀不得不依賴進口,因此,世界銀市的波動直接影響到中國貨幣幣值的穩定,進而影響到中國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

星移斗轉,改天換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為了穩定人民幣,中國人民銀行於1950年4月制定下發了《金銀管理辦法》(草案),凍結民間金銀買賣,由中國人民銀行經營管理,實行統購統配政策,嚴厲打擊銀元投機倒把和走私活動。這一政策的實施增加了國家儲備,鞏固了人民幣的本幣地位。新中國的白銀工業,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管理體制的變革蓬勃發展,國內白銀也從過去供應不足,一躍成為世界主要的白銀生產國之一,每年還大量出口。中國的白銀工業已經在全球具有重要的地位,白銀消費也不斷增加,成為全球白銀市場最具發展潛力的新興市場之一。

2000年1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宣佈取消白銀的”統銷統購”政策,白銀市場放開。白銀放開後,允許白銀生產企業與用銀單位產銷直接見面,白銀徵收17%增值稅;取消對白銀製品加工、批發、零售業務的授權管理制度(銀幣除外),對白銀生產經營活動按照一般商品的有關規定管理;國家對白銀出口實行配額管理。白銀放開促進了國內白銀生產、流通、貿易、產品深加工的不斷發展,中國白銀工業進一步蓬勃發展。2003年3月,經原國家經貿委批准和國家民政部登記註冊,全國性社會仲介組織——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金銀分會宣佈成立,我國白銀生產企業終於有了自己的行業管理組織。中國白銀產量從以前的國有企業生產伴生副產、原生白銀,變為國有民營外資企業、副產原生再生並存的局面,生產加工用銀量也連年擴大,供需市場得到不斷培育,從倫敦金屬交易所資料,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白銀應用消費的一個新興市場,白銀產量世界之首。

的確如此,白銀,與世界發展、人類發展相生相榮。

更喜歡雲南,中國著名的資源大省,素有有色金屬王國之稱。在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居住著26個世居民族。雲南銀器文化是雲南民族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植根于豐饒的礦產資源之中,孕育於民族文化之上。它蟾光清冰,鼎沉劍重的滇王國青銅文化並肩而立。雲南發現最早的銀器為雲南德欽永芝出土的4件銀頭飾,年代為戰國中晚期。雲南銀的出現晚于中原,但銀器的出現卻與中原相同,同為戰國時期,歷史同樣悠久。而雲南紅河州黑螞井發現的鳳燈,“見則天下和”,證明了這塊土地早就就有青銅文明和冶金文明,銀銅錫鉛得天獨厚,儲量豐富,工業搖籃不僅僅成就了世界錫都,並且,這塊土地的白銀產量,在雲南首屈一指,在世界也倍受矚目。

雲南豐富的銀礦資源,為雲南銀器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早在《漢書•地理志》裡就有益州郡載:“律高(今米勒南部)……東南盢町山出銀”,“賁古(今蒙自個舊)……西羊山出銀”。東漢時期的朱提(今昭通)、堂狼(今巧家、會澤、東川)也有出產銅、銀、鉛的記載,而且“朱提錢”在東漢的價格很高,有“重以八兩為一流,直(值)一千五百八十(錢),他銀一流直一千”的記載。樊綽在《雲南志》裡也述及,“銀,會同川銀山出...”《元史•食貨志》所載,“雲南金銀銅課均為全國之冠...銀占全國二分之一弱。”並載:“產銀之所有楚威、大理、金齒(保山)、臨安(今建水)、元江等地。”元代時期,江浙、湖廣、雲南為主要的金銀器生產地區,特別以雲南的金銀產量為最盛。據《元史•雜貨志》載,其時已有專管銀匠技藝的銀局載雲南設立,其規模可想而知。

在雲南,大量金銀的用途,主要是製造首飾器皿,其規模和造詣,可以媲美中原。

依託著銀礦資源與其地域文化,歷史上雲南銀器的加工生產形成了幾大板塊:

——以省會昆明為主的加工產銷地。由於是商賈雲集,官僚流患,難來北往,常年不絕,又加上本地富豪及民眾對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追求,市場的供求關係自然產生。在小南城外形成銀器行業的產銷集散地。最有代表性的當數入清以來因大量生產銀點翠工藝飾品而得名的“翠花街”(此名沿用到50年代後期)。但因地域文化限制,昆明生產的銀器,主要為中原傳統風格,較為守舊,其產品多為本地婦女和兒童的飾品(如釵、環、簪、手鐲、帽飾、勒飾、百家鎖等)及官僚富豪所用的器皿(杯、盤、碗、盞、壺、筷、鳳冠等)。據舊志記載,至民國末期,昆明金銀器液仍有83家之多,其工匠多為本地漢人。

——依託滇南各銀礦及重鎮民生需求所形成的通海銀器業,一直是滇南跟銀器業的龍頭。滇南地區是雲南較為富庶的地區,礦產資源豐富,經濟發達,並有較好的供求關係。通海銀器業服務于滇南各族民眾,其主要匠人為世代相傳的明代江南移民,銀器製造以漢文化風格為主。

——依託元江、新平等銀礦及其地域文化形成的思茅、普洱銀器業。除一部分工匠為漢族移民外,其餘大部分為傣族銀匠,所以產品大多帶有東南亞風格及周圍其他民族的風格。

——依託滇東北地區銀礦及地域文化而形成的昭通、會澤銀器業。昭通為古老的朱提銀產地,清代則開有所屬鎮雄州“銅長坡銀廠”(“銀廠”“銀場”皆為古時銀礦的稱謂),魯甸縣“樂馬銀場”以及附近的“天財”、“開泰”、“裕豐”、“元龍”四口產銀礦井。會澤在明代即為銅礦主要產地,鑄錢之銅多取於此,兼產銀。清代開採有“金牛銀廠”、“棉花地銀廠”、“角麟銀廠”及“礦山銀廠”。豐富的銀礦資源為兩地的銀器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滇東北為喜愛銀飾飾的彝族主要居住區,同時也是歷史悠遠的漢文化區域。會澤縣曾是明清產銅鑄錢之重鎮,引得萬商雲集,百匠薈萃。故滇東北這一個板塊銀器的流行,經久不衰。其工匠基本上為當地漢人,大多來自明代江南移民中的工匠後裔。除生產傳統民族銀器外,還生產其他少數民族所需的多種產品,其產品除在本地區銷售外,還銷往與其相連的川、黔等地區。

——滇西永昌府(今保山市)和騰躍州(今騰沖),以及與永昌府相連接的順寧府(今鳳慶縣)的銀器製作業,所依託的銀廠為永昌“茂隆銀廠”、順甯“湧金銀廠”、“悉宜銀廠”等。所生產的產品,除漢文化風格的銀器外,還有其他兄弟民族佩帶使用的銀器,如佤族、德昂族、景頗族、傣族、阿昌族等,其製作工匠抓藥為漢族和阿昌族。

——依託滇西楚雄、雙柏、大姚、雲龍、鄧川、鶴慶等地的銀礦:“白馬銀廠”、“蒲羊塘銀廠”、“南北衙銀廠”、麗江的“回龍銀廠”、德欽的“古學銀廠”等,產生了大理、鶴慶白族匠人銀器製造業。其除生產本民族風格的銀器外,業生產周邊地區,尤其德欽、西藏等地所需的各種銀器。為滇中大宗銀器生產地,自南詔時歷經各代不衰。

豐富的銀礦資源,良好的供求關係,使雲南除了以上所述的幾個重點加工生產銀器的中心外,小規模的銀器加工製作幾乎遍佈全省各州縣。每逢趕街天,就是銀匠師傅們忙碌的日子,除了現成的各種飾品銷售外,修殘補破、翻新、改制當為他們的主要活計。雲南銀制生活用器品種繁多,杯、盞、盤、壺、盆、香爐、筷子等日常用品,多有用銀來製作,讓人喜愛,捨不得放下。

滇西銀器著名,曾以“鶴慶匠人”名揚海內外。而其實,紅河州銀器(銀壺)淵源流傳,方興未艾,與滇西比翼齊飛,推動雲南銀器大發展。

啊,白銀,天地人和諧,賜福和護佑人民安康。如《本草綱目》載:“銀可安五臟,定心神,止驚悸,除邪氣”。銀壺的銀器製作,不僅順應國家大發展,而且合乎國家大健康戰略,初衷至誠,前景無量。

正如習近平常常引用:“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一位元真正的金屬藝人,需要掌握鑄造、錘揲、鎏金、錯金、掐絲、焊綴、焊接、鏨刻、鑲嵌、燒藍等十數門技術,精細複雜,無以復加。在此之上,他們還要不斷修煉領悟個中美學淵源。萬苦不辭,千年經典,百年大業,人與白銀,獲得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生命與交流。

寧可捨棄所有的錢財,但願求得一把精緻的銀壺!真的是感慨萬千,寫下這篇文賦。

記者 段傑 報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