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汽車>正文

最尷尬的購車預算?15萬買啥車才不後悔?

每天我們都能看到不同款式的導購文章“XX萬能買什麼車”, 這已經是一種簡單的套路文了, 但你結合實際市場來看, 這個價格又顯得有些尷尬, 理由無他——“落地價”三個字足矣。 貓哥最近有多位朋友有購車需求, 價格要控制在十五萬之內, 突然發現, 這個價要面臨無數個“艱難的選擇”。

首先要明確一個道理, 指導價15萬內的產品, 如果4S店報出七折以下且不含附加條件, 那只能說你和這家4S店的老總關係硬到“老鐵送個飛機”的地步, 大家都清楚, 4S店賺錢的主要管道早就不是賣車了。 現在韓系車不景氣吧, 貓哥陪朋友看K3, 1.6L最低配自動擋車型指導價10.68萬, 綜合優惠2.5萬, 車價優惠1.2萬。 這中間的1.3萬跑哪去了心裡沒數?

網上的新車落地攻略一抓一大把, 上牌保險就算自己辦理也不會太麻煩, 但各位可以嘗試和4S店去談一下“裸車開走”這件事的複雜程度。 至少貓哥買車的時候, 有家店銷售明確表示, 不在店內保險+上牌, 不賣。 想要裸車又想要優惠, 在目前4S店銷售體系下基本不存在的。

13.99萬的1.5T思域自動擋最低配的必交稅費, 突破15萬沒商量

如果能裸車價優惠兩萬以上, 基本上保險和購置稅就算送的了, 最終的落地價會比指導價更低,

但就15萬內的產品而言, 能裸車優惠兩萬的不多, 大家基本上看的都是“綜合優惠”。

15萬落地真的有很多選擇嗎?如果你要合資品牌的話, “緊湊級轎車+小型SUV”可以囊括完了, 還得是中配以下, 如果是要本田, 馬自達這些品牌的時尚個性之選, 如思域, 昂克賽拉這類, 那15萬還有些懸念。

合資品牌配置低, 已經不是談資而是行規了, 但從近幾年推出的新車來看, 低配車型的“難以直視”已經成為常識。 宣傳片裡的LED帥吧, 大螢幕多好用, 真皮座椅縫線多好······15萬之內, 這些基本不存在的, 和4S店多要點優惠, 後期能自己裝的去外面裝吧。

車是拿來開的, 但能接受“買發動機送車”的用戶到底有多少呢?國內很多使用者為首次購車, 受預算所限, 配置上沒得挑, 同時有些功能要用過才知道重要性, 在選車時被淡化了, 於是就出現了普通用戶難以發現的“省成本”。 貓哥最近試駕的一款合資小型SUV, 頂配車型都沒有主駕駛化妝鏡, 這種細節首購用戶不太可能留心到。

15萬落地的話,優惠完基本上也只能要個次低配車型,就當為品牌和機械性能買單,哦,還有一點很重要,主流合資品牌的二手保值率還是不錯的,低配車剛提回來時看著確實難受,用久了習慣了就好。

自主品牌的上升區集中在SUV領域,關鍵是:自主品牌在15萬內能買到眾多緊湊級SUV產品,合資撐死就個小型,用戶對於尺寸大小很敏感,目前在市場站穩腳跟的自主SUV,都在合資SUV之下找到了自己的空間。而且在外觀設計上追上了合資的步伐。

經常都能看到一篇車型導購文章下面的評論中會出現諸如“中國人買中國車”的言論,現在他們說這句話應該不用像幾年前那樣咬牙切齒了。時下自主品牌中不缺乏明星車型,在一些方面達到了與合資品牌五五開的水準,同時在向更好的方面發展,可能再過幾年,我們對自主品牌的印象不僅是“配置高,價格低”。

貓哥最近進行了一些市場調查,很多普通購車者對汽車產品的認識並不算高,選車基本延續“品牌—顏值—價格”依次步進,這也是自主品牌在第一輪就出局的原因,15萬內選擇自主品牌會有很大的產品空間,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知道的很多有顧慮。只說“配置和價格”被人認為是花架子,自主品牌還需要更多的時間為自己正名。

這並不是一篇導購,15萬落地確實是一個尷尬的選擇,它不像20萬落地能夠有“雞頭鳳尾”之選,要麼老實上低配,要麼自主緊湊級SUV。如果沒有品牌忠誠度還好說,如果是想:“我要買本田,我要地球夢,我要創馳藍天”,那除掉發動機以外,其它的東西也就不要多講究了。

買車就像堆積木,就算你是大神,想要堆個別墅至少也得積木夠多,而15萬內的產品卻只給你一個搭房頂的量,是只堆個房頂出來還是改成一個雜物間?花15萬購車就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性能、外觀、內飾、價格、品牌,每一項都擺在那裡,凸顯這一項就減去那一項,你還不會選?那就遇事不決上豐田啊!

15萬落地的話,優惠完基本上也只能要個次低配車型,就當為品牌和機械性能買單,哦,還有一點很重要,主流合資品牌的二手保值率還是不錯的,低配車剛提回來時看著確實難受,用久了習慣了就好。

自主品牌的上升區集中在SUV領域,關鍵是:自主品牌在15萬內能買到眾多緊湊級SUV產品,合資撐死就個小型,用戶對於尺寸大小很敏感,目前在市場站穩腳跟的自主SUV,都在合資SUV之下找到了自己的空間。而且在外觀設計上追上了合資的步伐。

經常都能看到一篇車型導購文章下面的評論中會出現諸如“中國人買中國車”的言論,現在他們說這句話應該不用像幾年前那樣咬牙切齒了。時下自主品牌中不缺乏明星車型,在一些方面達到了與合資品牌五五開的水準,同時在向更好的方面發展,可能再過幾年,我們對自主品牌的印象不僅是“配置高,價格低”。

貓哥最近進行了一些市場調查,很多普通購車者對汽車產品的認識並不算高,選車基本延續“品牌—顏值—價格”依次步進,這也是自主品牌在第一輪就出局的原因,15萬內選擇自主品牌會有很大的產品空間,但大多數人不知道,知道的很多有顧慮。只說“配置和價格”被人認為是花架子,自主品牌還需要更多的時間為自己正名。

這並不是一篇導購,15萬落地確實是一個尷尬的選擇,它不像20萬落地能夠有“雞頭鳳尾”之選,要麼老實上低配,要麼自主緊湊級SUV。如果沒有品牌忠誠度還好說,如果是想:“我要買本田,我要地球夢,我要創馳藍天”,那除掉發動機以外,其它的東西也就不要多講究了。

買車就像堆積木,就算你是大神,想要堆個別墅至少也得積木夠多,而15萬內的產品卻只給你一個搭房頂的量,是只堆個房頂出來還是改成一個雜物間?花15萬購車就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性能、外觀、內飾、價格、品牌,每一項都擺在那裡,凸顯這一項就減去那一項,你還不會選?那就遇事不決上豐田啊!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