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唐朝詠蟬詩三絕,你最喜歡哪一首?

詠物詩是古典詩詞中最為常見的類型, 表面上是詠物, 實際上作者都有所寄託, 或者明志, 或者說理, 並非單純的摹寫物態。

詠物詩最常見的描寫物件是梅、蘭、竹、菊, 這是古代君子的象徵。 不過, 我今天想說的是比較另類的一種事物, 蟬。

在唐詩中, 關於蟬的詩歌並不少, 若論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以下三首。 第一首來自初唐的名臣兼書法家虞世南:

《蟬》

垂緌飲清露, 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 非是藉秋風。

此詩首兩句寫景, 摹寫蟬的行為習慣, 後兩句是全篇的主旨所在, 闡明了一個道理:立身品格高潔的人, 並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藉, 自能聲名遠播。

虞世南的詠蟬詩是對日常生活的感悟, 相比之下, 駱賓王的詠蟬詩則處於一種比較特殊的情況, 創作於獄中, 寄託的感情又有所不同:

《在獄詠蟬》

西陸蟬聲唱, 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鬢影, 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 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 誰為表予心。

好詩, 不但要有詩眼, 以放“靈光”, 而且有時須作“龍吟”, 以發“仙聲”。 在這首詩裡, 最後兩句的卒章顯志是駱賓王感情的宣洩, 將胸中的不滿和盤托出。

不僅尾聯發龍吟, 此詩的頸聯也極為精煉, 以蟬的遭遇暗喻世道渾濁, 以至於有志之士才不得申。

最後一首來自晚唐時的李商隱, 和駱賓王詠蟬類似, 也是李商隱的牢騷之語:

《蟬》

本以高難飽, 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 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 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 我亦舉家清。

此詩首兩句就直抒胸臆, 借蟬的不平而鳴澆自己之塊壘。

接下來的頷聯和頸聯毋寧說是寫蟬, 不如說是作者的自我告白, 每一句都意有所指。

這三首詩同為詠蟬, 同樣工於比興寄託, 但由於作者的地位、遭際、氣質的不同, 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面貌, 堪稱唐代文壇詠蟬詩的三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