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行業報告」已有538家P2P完成銀行存管(附名單)

繼銀監會出臺存管指引之後,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也發佈了《互聯網金融個體網路借貸資金存管系統規範》和《互聯網金融個體網路借貸資金存管業務規範》徵求意見稿, 進一步規範了銀行資金存管的基本模式和業務流程。 另外, 近期有個別銀行存管的平臺出現問題, 甚至有部分銀行要求平臺下架相關宣傳資訊, 引起了行業人士激烈討論。

本文將對銀行存管總體情況、雙系統並行和屬地化等方面進行統計分析, 並對網貸平臺存管資料做一更新。

銀行存管總體情況

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

截至2017年9月24日, 已有廣東華興銀行、江西銀行、徽商銀行和浙商銀行等49家銀行佈局P2P網貸平臺資金直接存管業務, 共有772家正常運營平臺宣佈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定(含已完成資金存管系統對接並上線的平臺), 約占同期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總數量的37.38%, 其中有538家正常運營平臺與銀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統對接並上線(含上線存管系統但未發存管標的平臺), 占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總數量的26.05%。

 銀行分佈

在與平臺簽訂直接存管協議的銀行中, 廣東華興銀行與100家平臺簽訂協定, 繼續位居榜首, 占簽約總數的12.95%;其次是江西銀行, 簽約87家;重慶富民銀行在存管指引出臺後態度最為積極, 簽約數排名第三, 已簽約61家;上海銀行和海口聯合農商銀行分別排名第四和第五,

分別簽約53家和49家, 這五家銀行簽約平臺數占簽約總數的45.34%;其餘銀行分別簽約1-42家。 總體來看目前城商行仍是開展網貸資金存管業務的主力軍, 態度最為積極。

地域分佈方面, 全國已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定的平臺分佈在29個省市,

不少省市平臺存管簽約數實現“零”的突破。 其中廣東地區簽訂直接存管協定的平臺仍為最多, 有192家;其次是北京, 有187家;上海和浙江排名第三和第四, 分別有113家和102家。 這四個地區簽訂直接存管協定的平臺數排全國前四, 占全國已簽訂直接存管協議平臺總數的76.94%。 這四個地區的P2P網貸平臺數量較多且經濟較發達, 並有地方性銀行如廣東華興銀行、上海銀行和浙江民泰商業銀行涉足P2P網貸平臺直接存管業務。

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 截至2017年9月24日, 共有538家正常運營平臺與銀行完成直接存管系統對接並上線, 其中廣東華興銀行完成上線的平臺最多, 有83家平臺上線直接存管系統;其次是江西銀行, 有73家平臺成功對接並上線直接存管系統;浙商銀行、恒豐銀行和海口聯合農商銀行並列第三, 分別對接上線39家平臺, 這五家銀行完成上線的平臺總數占全國上線總數的50.74%;其餘銀行分別對接上線了1-31家。

 使用雙系統並行的平臺情況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佈的存管系統規範及業務規範明確要求從接入存管系統之日起, 所有網貸業務的客戶資金應由存管系統進行管理, 其實在此之前, 銀監會發佈的存管指引也明確指出委託人開展網路借貸資金存管業務, 應指定唯一一家存管人作為資金存管機構, 但目前仍有不少上線銀行存管平臺採用的是協力廠商支付系統與銀行存管系統並存的模式,甚至有部分平臺雖上線存管系統,但僅發佈少量存管標,甚至不發存管標,仍主要走協力廠商支付系統,還有部分平臺的存管系統僅針對新註冊使用者,不對老用戶開放,老使用者仍走協力廠商支付系統。所以投資人在投資上線存管系統的平臺時應注意識別投資的標的是否為存管標。

使用雙系統並行的平臺總體情況

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在完成銀行直接存管系統對接並上線的538家平臺中,其中有73家平臺採用的是協力廠商支付系統與銀行存管系統並存模式(不包括雖是雙系統並存,但老平臺已不發新標,僅供進行原有交易明細查詢及提現申請),占總完成直接存管對接平臺數的13.57%;465家平臺已全部轉換為銀行資金存管系統,占總完成直接存管平臺數的86.43%。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平臺已實現全存管,但仍有不少平臺採用雙系統並行模式,這些平臺未來可能需要儘快整改,實現全銀行存管模式。

在這73家採用協力廠商支付系統與銀行存管系統並存模式的平臺存管行分佈來看,主要分佈在13家銀行中,其中廣東華興銀行存管的使用雙系統並行模式的平臺最多,有45家,占使用雙系統並行模式的平臺總數的61.64%;其次是浙商銀行,有9家;江西銀行有3家平臺使用雙系統並行模式,其餘平臺分別有1-3家。

上海和深圳地區存管屬地化情況

上海和深圳地區在此前出臺的《上海市網路借貸資訊仲介機構業務管理實施辦法(徵求意見稿)》和《深圳市網路借貸資訊仲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均提出存管屬地化,這也使得不符合要求的平臺近期紛紛選擇換存管行。本文將對上海和深圳地區平臺存管屬地化進行分析。

上海地區平臺屬地化情況

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9月24日,共有113家上海網貸平臺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占上海正常運營平臺總數的40.21%,其中完成直接存管系統對接並上線的平臺有71家。另外,據網貸之家完全統計,有52家平臺與在上海未設分支機搆的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定(含已完成系統對接並上線的平臺),其中有35家完成直接存管系統對接並上線,占上海平臺上線存管總數的49.3%。總體來看,上海仍有不少平臺是與外省市城商行簽訂存管協議,這些平臺可能將面臨換存管行的風險。

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9月24日,共有142家深圳網貸平臺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占深圳正常運營平臺數的45.08%,其中完成直接存管系統對接並上線的平臺有96家。另外,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有64家平臺與在深圳未設分行的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定(含已完成系統對接並上線的平臺),其中有38家完成直接存管系統對接並上線,占深圳地區上線總數的39.58%。

 總結

近期越來越多的平臺完成銀行資金存管對接,可以看出銀行存管並沒有之前那麼難對接。並且近期個別上線銀行存管的平臺也開始出現提現困難,甚至跑路等負面消息,據不完全統計,已有17家上線銀行存管的平臺出現停業、提現困難和跑路等問題。所以投資人在投資的時候需認清銀行存管的本質,銀行並不審核專案的真實性,不保證收益,不承擔資金管理運用風險,投資人需自行判斷真實性和承擔責任。投資人不可過分神聖化銀行存管,銀行存管只是平臺合規的基本一步,也並非是選擇平臺的唯一的標準,還需多方觀察平臺的資質情況。

作者:王海梅

本文轉載自網貸之家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發佈方立場無關。發佈方不對其中包含或引用的資訊的準確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證。對於任何因直接或間接採用、轉載本資訊造成的損失,發佈方均不承擔責任。如本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與發佈方聯繫。

但目前仍有不少上線銀行存管平臺採用的是協力廠商支付系統與銀行存管系統並存的模式,甚至有部分平臺雖上線存管系統,但僅發佈少量存管標,甚至不發存管標,仍主要走協力廠商支付系統,還有部分平臺的存管系統僅針對新註冊使用者,不對老用戶開放,老使用者仍走協力廠商支付系統。所以投資人在投資上線存管系統的平臺時應注意識別投資的標的是否為存管標。

使用雙系統並行的平臺總體情況

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在完成銀行直接存管系統對接並上線的538家平臺中,其中有73家平臺採用的是協力廠商支付系統與銀行存管系統並存模式(不包括雖是雙系統並存,但老平臺已不發新標,僅供進行原有交易明細查詢及提現申請),占總完成直接存管對接平臺數的13.57%;465家平臺已全部轉換為銀行資金存管系統,占總完成直接存管平臺數的86.43%。可以看出,目前大部分平臺已實現全存管,但仍有不少平臺採用雙系統並行模式,這些平臺未來可能需要儘快整改,實現全銀行存管模式。

在這73家採用協力廠商支付系統與銀行存管系統並存模式的平臺存管行分佈來看,主要分佈在13家銀行中,其中廣東華興銀行存管的使用雙系統並行模式的平臺最多,有45家,占使用雙系統並行模式的平臺總數的61.64%;其次是浙商銀行,有9家;江西銀行有3家平臺使用雙系統並行模式,其餘平臺分別有1-3家。

上海和深圳地區存管屬地化情況

上海和深圳地區在此前出臺的《上海市網路借貸資訊仲介機構業務管理實施辦法(徵求意見稿)》和《深圳市網路借貸資訊仲介機構備案登記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均提出存管屬地化,這也使得不符合要求的平臺近期紛紛選擇換存管行。本文將對上海和深圳地區平臺存管屬地化進行分析。

上海地區平臺屬地化情況

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9月24日,共有113家上海網貸平臺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占上海正常運營平臺總數的40.21%,其中完成直接存管系統對接並上線的平臺有71家。另外,據網貸之家完全統計,有52家平臺與在上海未設分支機搆的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定(含已完成系統對接並上線的平臺),其中有35家完成直接存管系統對接並上線,占上海平臺上線存管總數的49.3%。總體來看,上海仍有不少平臺是與外省市城商行簽訂存管協議,這些平臺可能將面臨換存管行的風險。

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截至2017年9月24日,共有142家深圳網貸平臺與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議,占深圳正常運營平臺數的45.08%,其中完成直接存管系統對接並上線的平臺有96家。另外,據網貸之家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有64家平臺與在深圳未設分行的銀行簽訂直接存管協定(含已完成系統對接並上線的平臺),其中有38家完成直接存管系統對接並上線,占深圳地區上線總數的39.58%。

 總結

近期越來越多的平臺完成銀行資金存管對接,可以看出銀行存管並沒有之前那麼難對接。並且近期個別上線銀行存管的平臺也開始出現提現困難,甚至跑路等負面消息,據不完全統計,已有17家上線銀行存管的平臺出現停業、提現困難和跑路等問題。所以投資人在投資的時候需認清銀行存管的本質,銀行並不審核專案的真實性,不保證收益,不承擔資金管理運用風險,投資人需自行判斷真實性和承擔責任。投資人不可過分神聖化銀行存管,銀行存管只是平臺合規的基本一步,也並非是選擇平臺的唯一的標準,還需多方觀察平臺的資質情況。

作者:王海梅

本文轉載自網貸之家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發佈方立場無關。發佈方不對其中包含或引用的資訊的準確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證。對於任何因直接或間接採用、轉載本資訊造成的損失,發佈方均不承擔責任。如本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與發佈方聯繫。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