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文>正文

海上升明月 天涯共此 中秋明月千里萬里寄相思!(2)

年年中秋, 今又中秋!

今夜圓月人盡望, 皎皎空月思故人!

每到中秋, 月色皎潔, 正是團圓、思念情濃時分, 古往今來, 多少文人墨客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

客居他鄉的遊子, 更是以月來寄託深情。

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 低頭思故鄉”, 杜甫的“露從今夜白, 月是故鄉明”, 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 無數經典的佳句都是借皎潔的月華訴說著一份切切的思念之情。

遠古時期, 文人賞月多是出於對月亮的崇拜, 也有讚美月色皎潔之美的。 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陳風-月出》就有:“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的詩句, 讚美了柔美月色。

魏晉南北朝時期, 文人玩月蔚為風尚。 魏晉風流名士們崇尚自然、超然物外,

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 萬古如一的朗朗明月是他們最為欣賞對象之一。 春風春鳥, 秋月秋蟬, 夏雲暑雨, 冬月祁寒, 四時的特色風景已成為那個時期詩人文士所吟詠的對象, 而秋季之明月更成為秋季詩歌讚美的主要對象。

唐朝, 社會安定, 政治開明, 經濟繁榮,

思想空前地開放自由, 唐人也繼承了魏晉風度的瀟灑。 這種盛唐氣象導致賞月活動更加風行, 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唐詩中賞月的詩歌很多, 記載農曆八月十五或其前後賞月的詩歌驟然出現很多。 檢索全唐詩, 唐朝的八月十五賞月詩共111首, 出自65個詩人之手。

八月十五賞月從初唐開始已經成為文人士大夫階層廣泛流行的習俗。 你看唐代詩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樹棲鴉, 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 不知秋思落誰家?”“人盡望”一句就明確點出了八月十五日賞月已是一種深入人心和全社會的風俗了。

從詩歌的數量、品質、深度、廣度、文學價值等各方面來看,唐代詩人留下的賞月詩詞歌賦最多、品質也是最高的。

唐代中秋賞月詩不少帶著濃厚的思鄉、盼望團圓的感情。賞月一般是親友聚集在一起,一邊宴飲,一邊賞月聊天,文人則對月賦詩。也有人獨自賞月,而獨賞明月留下的大多是思鄉、思友的詩作。一個人離開親人,身處家外,遠離故土,面對圓月,不由得想到家中親人也在欣賞明月,因此很容易產生月圓人不圓的傷感,詩人多把這種憾恨寫在詩歌中。

如張九齡這首《望月懷遠》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祜的《中秋月》:“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絕域行應久,高城下更遲。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上半寫中秋美景,下半寫自己久處邊塞,在月圓之夜不能與親人團圓的愁緒離情,字裡行間透露的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杜甫的《月夜憶舍弟》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八月十五夜月》有“滿目飛明境,歸心折大刀”之句。唐詩中這樣的思鄉、思念親人的詩歌佳句不勝枚舉。

白居易詠中秋詩尤多,詩題中標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樣的就有7首,如《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華陽洞裡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寫的是中秋月夜與友人聚會賞月之事。晚唐詩人殷文圭作有《八月十五夜》,寫中秋之夜獨身在外的鄉愁,開頭兩句為“萬里無雲境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其中“最團圓”即指月圓也暗喻人的團圓,說明當時已有親人團聚賞月的習俗了。

月圓人團圓,那是最美好的佳節共度;月圓人不能團圓,怎不讓人憑添思鄉離愁,

歷代賞月的詩詞雖多,但我最最喜愛的是唐代張若虛的這首千古絕佳之《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令無數人折服、傾倒!聞一多先生譽它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張若虛一生僅留下兩首詩,而這一首,就是“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永遠載入史冊,傳誦千秋萬代。

《春江花月夜》唐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複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感謝關注黃愛西東的頭條號,感謝您的點擊閱讀、收藏、轉發和點評,願與你分享美好的一切。

從詩歌的數量、品質、深度、廣度、文學價值等各方面來看,唐代詩人留下的賞月詩詞歌賦最多、品質也是最高的。

唐代中秋賞月詩不少帶著濃厚的思鄉、盼望團圓的感情。賞月一般是親友聚集在一起,一邊宴飲,一邊賞月聊天,文人則對月賦詩。也有人獨自賞月,而獨賞明月留下的大多是思鄉、思友的詩作。一個人離開親人,身處家外,遠離故土,面對圓月,不由得想到家中親人也在欣賞明月,因此很容易產生月圓人不圓的傷感,詩人多把這種憾恨寫在詩歌中。

如張九齡這首《望月懷遠》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張祜的《中秋月》:“碧落桂含姿,清秋是素期,一年逢好夜,萬里見明時。絕域行應久,高城下更遲。人間系情事,何處不相思。”上半寫中秋美景,下半寫自己久處邊塞,在月圓之夜不能與親人團圓的愁緒離情,字裡行間透露的是“每逢佳節倍思親”的情感。杜甫的《月夜憶舍弟》說“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八月十五夜月》有“滿目飛明境,歸心折大刀”之句。唐詩中這樣的思鄉、思念親人的詩歌佳句不勝枚舉。

白居易詠中秋詩尤多,詩題中標出“八月十五”或“中秋”字樣的就有7首,如《華陽觀中八月十五日夜招友玩月》:“人道秋中明月好,欲邀同賞意如何?華陽洞裡秋壇上,今夜清光此處多。”寫的是中秋月夜與友人聚會賞月之事。晚唐詩人殷文圭作有《八月十五夜》,寫中秋之夜獨身在外的鄉愁,開頭兩句為“萬里無雲境九州,最團圓夜是中秋”。其中“最團圓”即指月圓也暗喻人的團圓,說明當時已有親人團聚賞月的習俗了。

月圓人團圓,那是最美好的佳節共度;月圓人不能團圓,怎不讓人憑添思鄉離愁,

歷代賞月的詩詞雖多,但我最最喜愛的是唐代張若虛的這首千古絕佳之《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令無數人折服、傾倒!聞一多先生譽它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張若虛一生僅留下兩首詩,而這一首,就是“孤篇橫絕,竟為大家”,永遠載入史冊,傳誦千秋萬代。

《春江花月夜》唐 張若虛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擣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複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感謝關注黃愛西東的頭條號,感謝您的點擊閱讀、收藏、轉發和點評,願與你分享美好的一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