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你知道為什麼中國人過中秋都要賞月?他們在月亮裡看到了什麼?

春花秋月!

春天的鮮花秋天的明月, 自古以來一直是中國人吟誦謳歌的。

月到中秋分外圓, 中秋賞月是中國人過中秋節的重要習俗。

每到八月中秋, 全世界的華人不管身在何處, 不管身份地位如何, 都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 抬頭望遙望那一輪郎朗清月, 看見它, 遊子思念著故鄉, 離人想念著心中的愛人, 懷念那些已經去了天堂的親人。 一輪圓滿的中秋月, 上面滿滿的都是中國人的情感!

中秋賞月習俗, 《禮記》中就有記載“秋暮夕月”, 即祭拜月神。 賞月始于魏晉時期, 到了唐宋更是十分鼎盛了, 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由此, 歌詠明月的詩句數不勝數, 可能是所有詩詞中占比最高的物件吧?

不同時代的人, 賞月的情感也是不一樣的。 最初賞月由祭月而來, 所以最初的賞月更多是嚴肅而沉重的。

不同朝代的古人, 中秋賞月的習俗活動是有所變化的。

周代, 每逢中秋夜都要舉行迎寒和祭月。 擺設大香案, 上面油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 而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西瓜切成蓮花狀擺在香案上。

到了唐朝, 賞月成為了民間的一種歡快、娛樂的節日。

唐人精神浪漫、親近自然, 唐朝雖沒有中秋節日, 但中秋賞月、玩月已成為文人的時尚。 人們將清秋明月視為可賞可玩的自然奇觀, 吟詠中秋明月的華章麗句尋常可見。

而在賞月風俗的流行中, 中秋節便正式形成了。

唐朝,社會安定,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思想空前地開放自由,唐人也繼承了魏晉風度的瀟灑。這種盛唐氣象導致賞月活動更加風行,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唐詩中賞月的詩歌很多,記載農曆八月十五前後賞月的詩歌特別多。全唐詩中,唐朝八月十五賞月詩一共有111首,出自65個詩人之手。

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世態,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

除了傷感,宋人過中秋同時也是一種世俗歡愉的節日,《東京夢華錄》裡面是這麼記載的:“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怎麼樣?宋代人過中秋節賞月絕對是“狂歡之夜”吧?比我們現代人吃吃月餅,看一眼郎朗清月要熱烈太多了吧!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一年四季皆有明月,為何要在中秋賞?歐陽詹在《玩月》詩序中試圖解釋了這個問題:“月之為玩,冬則繁霜太寒,夏則蒸雲太熱,雲蔽月,霜侵人,蔽與侵俱害玩。秋之于時,後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則寒暑均;取之月數,則蟾魄圓。”他從天氣角度給出了解釋,這個解釋在今天的科學角度看來是合理的,秋季中期,北方乾冷氣流迫使夏季一直迴旋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上空的暖濕空氣向南退去,空氣中水汽降低,天空中的雲霧少了,因而出現秋高氣爽、夜空如洗的天氣,所以月亮顯得分外皎潔,使人產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覺。

除了自然原因外,人們選擇一年中的“中秋”前後賞月還有歷史原因,早期月亮祭祀選擇在秋季進行,那時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月亮上,能充分領略到平常習焉不察的月亮之美。而當時上層人士對月亮的認識開始趨於理性,不再是單純的崇拜,就漸漸把圓月當成了一種美麗的自然景象進行欣賞。所謂的“良辰美景”心態,便是如此。從歷代賞月詩歌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神話的痕跡,桂樹、白兔、嫦娥是常見的意象,也證明了古代月亮神話對賞月風尚的濃厚影響。

為什麼中國人過中秋都要賞月?他們在一輪圓滿的圓月中尋找什麼?看到了什麼?在中國人心中,一輪皎皎明月是美好、高潔的象徵,在一輪滿月身上寄託著太多太多美好的期望,有團員、有思鄉、有思念、有懷念、有祝福、有期盼,所以,歌詠中秋明月的詩句更是數不勝數,不勝枚舉,黃愛西東會接下來會和大家一起,共同欣賞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千古經典佳句,一起來感受一輪明月美好的詩情畫意。

感謝您關注黃愛西東的頭條號,感謝您的閱讀、收藏、轉發和點評,願與您分享美好的一切。

唐朝,社會安定,政治開明,經濟繁榮,思想空前地開放自由,唐人也繼承了魏晉風度的瀟灑。這種盛唐氣象導致賞月活動更加風行,一個重要表現就是唐詩中賞月的詩歌很多,記載農曆八月十五前後賞月的詩歌特別多。全唐詩中,唐朝八月十五賞月詩一共有111首,出自65個詩人之手。

與唐人不同,宋人賞月更多的是感物傷懷,常以陰晴圓缺,喻人情世態,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飾不住宋人的傷感。

除了傷感,宋人過中秋同時也是一種世俗歡愉的節日,《東京夢華錄》裡面是這麼記載的:“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貴家結飾台榭,民家爭占酒樓玩月,笙歌遠聞千里,嬉戲連坐至曉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營業,玩月遊人,達旦不絕。”怎麼樣?宋代人過中秋節賞月絕對是“狂歡之夜”吧?比我們現代人吃吃月餅,看一眼郎朗清月要熱烈太多了吧!

明清以後,中秋節賞月風俗依舊,許多地方形成了燒鬥香、樹中秋、點塔燈、放天燈、走月亮、舞火龍等特殊風俗。

一年四季皆有明月,為何要在中秋賞?歐陽詹在《玩月》詩序中試圖解釋了這個問題:“月之為玩,冬則繁霜太寒,夏則蒸雲太熱,雲蔽月,霜侵人,蔽與侵俱害玩。秋之于時,後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之中。稽之天道,則寒暑均;取之月數,則蟾魄圓。”他從天氣角度給出了解釋,這個解釋在今天的科學角度看來是合理的,秋季中期,北方乾冷氣流迫使夏季一直迴旋在我國大部分地區上空的暖濕空氣向南退去,空氣中水汽降低,天空中的雲霧少了,因而出現秋高氣爽、夜空如洗的天氣,所以月亮顯得分外皎潔,使人產生月到中秋分外明的感覺。

除了自然原因外,人們選擇一年中的“中秋”前後賞月還有歷史原因,早期月亮祭祀選擇在秋季進行,那時人們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月亮上,能充分領略到平常習焉不察的月亮之美。而當時上層人士對月亮的認識開始趨於理性,不再是單純的崇拜,就漸漸把圓月當成了一種美麗的自然景象進行欣賞。所謂的“良辰美景”心態,便是如此。從歷代賞月詩歌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神話的痕跡,桂樹、白兔、嫦娥是常見的意象,也證明了古代月亮神話對賞月風尚的濃厚影響。

為什麼中國人過中秋都要賞月?他們在一輪圓滿的圓月中尋找什麼?看到了什麼?在中國人心中,一輪皎皎明月是美好、高潔的象徵,在一輪滿月身上寄託著太多太多美好的期望,有團員、有思鄉、有思念、有懷念、有祝福、有期盼,所以,歌詠中秋明月的詩句更是數不勝數,不勝枚舉,黃愛西東會接下來會和大家一起,共同欣賞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千古經典佳句,一起來感受一輪明月美好的詩情畫意。

感謝您關注黃愛西東的頭條號,感謝您的閱讀、收藏、轉發和點評,願與您分享美好的一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