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淺談兩類專家的長短

我這裡指的兩類專家, 一類是中國解放初進各省市體制內(國家級博物館), 一直到八十年代末這個時期的從業人員。 他們掌管著某個部門展品的鑒定和甄別權, 也就是說他們有一定的話語權。 這個話語權的影響力很大, 主管領導信他們的話, 很多老百姓信他們的認定, 那些閃著照牌光環的學術研討部門認同他們的結論。 另一類專家是有市場檢驗壓力的專家, 國外博物館的掌眼人和真正的收藏家。 綜合以上兩類專家的眼光, 誰優誰劣?我經常會遇到行內人士的諮詢, 讓我表態, 究竟信那一類專家好?由此,

激發了我寫此文的動機。

平心而論, 第一類專家的人群從那個年代過來, 受傳統觀念的薰陶, 一板一眼, 執著而認真, 少功利的誘惑, 心也沉靜, 是學術研討最需具備的先決條件。 但是, 他們最受限制的是所能見到的東西往往範圍較窄:一,

大多是殘、破、舊的展品。 二, 不存在新老之爭, 因那時新仿幾乎沒有, 要仿也是老仿, 只作具體年代之別。 三, 以古陶瓷為例來說, 只從已有的型制、色彩髮式、畫工特點作些認真的記憶。 因為新仿品自九十年代開始才大量面世, 伴隨新仿品的大量面世, 各地隨著開發熱和盜墓熱的盛行, 特別是那些圓明園被掠走的大量精、尖、稀的御用珍品開始湧現和回流, 各種以前從未見過的千奇百怪、形形式式的東西大量出現, 像八月十八的錢江潮, 辟面蓋臉沖向社會, 也沖向這些一直固歩守舊的專家。 一時, 他們被沖得暈頭轉向, 一概不認是正常的, 認才怪呢!他們只認那些書本上有記載的, 館藏有實物的, 情有可原!別說他們沒見過這些新的器型和髮式,
就是他們的老師, 那些書本的撰寫者也壓根兒沒見過, 加之新湧現出來的又是那麼的複雜, 有新仿的, 意造的、出土的、圓明園被搶後首次露臉的等等, 你讓他們怎麼適應和確認?唯一的方法捂上眼睛, 不看、不聽、不認, 一概予以揺頭!唯有這樣才能保全他們固有的身份, 確立他們所管轄部門的地位和聲譽。 據我所瞭解, 這類專家中(暫專指古陶瓷)雖然大多學歷不高, 但曾經過短期培訓, 七十年代在北京故宮舉辦過幾個月的短訓, 長的有半年, 這些人現在大多退休了, 目前還在任職的大多是八十年代, 在南京舉辦的十五天速成班出來的, 可以想見, 這樣的短訓究竟能起到多大的眼力提升?我直接面對面地交流過幾位經過這些短訓班培訓過的專家,
眼力實在不敢恭維。 所以, 在這群人把關下的各地博物館, 怎麼能征到精、尖、稀的藏品?由此, 很多人感歎“為什麼我們博物館內的古陶瓷展品都是那麼殘, 那麼舊, 品相那麼差?而在國外博物館見到的卻又是那麼完整, 那麼亮麗, 那麼完美無缺?”這就是掌眼人的眼力決定的結果!

要想提高各大博物館的藏品檔次, 首先要提高各館掌眼人的眼力!而眼力的提高只靠短期的幾天學習班是沒啥用的, 這裡完全可以借鑒國外博物館的先進理念:即以藏養藏的運作模式。 最近, 我因落實赴國外幾大博物館的巡展之事, 接洽中才知道, 國外各大博物館都推行以藏養藏的方式!就連那麼著名的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也不例外, 最近, 選揀出一些藏品委託拍賣行拍賣, 以填補不足的開支。 有了這個市場為扛杆的壓力, 掌眼人徵集藏品就不能濫竽充數和不懂裝懂。 雖然, 他們掌眼人自主權力很大, 但也由此壓力更大, 真假好壞最後由市場說了算, 掌眼人幾乎就是個收藏者,象我們國內的掏真金白銀的私人藏家那樣,壓力是很大的。如果由他們親手徵集來的東西某一天要變現而不成,那就是不可原諒的失職!更有甚者,當他們決定要徵集某一件藏品時,款項還需自己去籌集,雙重的壓力才能練就出火眼金睛。如果我們各個博物館的專家也有市場檢驗的壓力,他們能不拚命提升自己的業務水準嗎?進了博物館就進了保險箱,混到退休至少混個付硏究員,會搞關係的,或者省級以上報刋發了兩篇論文的還能拿個正的!能不能鑒定,或者眼力如何不作為評職稱的條件,因而誰也不會在這方面下功夫!眼力的差異也由此產生了!

而且還存在一個職業操守的道德問題,是一心為館追逐利益還是為自己謀取利益?在我們身邊的一些機構中,就存在為私利而說違心話的現象。這又直接影響了博物館的藏品質量。要想提升博物館藏品的檔次,首先要提高館內掌眼人的眼力。

掌眼人幾乎就是個收藏者,象我們國內的掏真金白銀的私人藏家那樣,壓力是很大的。如果由他們親手徵集來的東西某一天要變現而不成,那就是不可原諒的失職!更有甚者,當他們決定要徵集某一件藏品時,款項還需自己去籌集,雙重的壓力才能練就出火眼金睛。如果我們各個博物館的專家也有市場檢驗的壓力,他們能不拚命提升自己的業務水準嗎?進了博物館就進了保險箱,混到退休至少混個付硏究員,會搞關係的,或者省級以上報刋發了兩篇論文的還能拿個正的!能不能鑒定,或者眼力如何不作為評職稱的條件,因而誰也不會在這方面下功夫!眼力的差異也由此產生了!

而且還存在一個職業操守的道德問題,是一心為館追逐利益還是為自己謀取利益?在我們身邊的一些機構中,就存在為私利而說違心話的現象。這又直接影響了博物館的藏品質量。要想提升博物館藏品的檔次,首先要提高館內掌眼人的眼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