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正是因為這些遺跡,它才被稱為文明古國

除了中國,

印度應該也算得上另外一個文明古國了。

要想瞭解這古國文明,

觀看它的文物估計自然是再好不過的了,

截至2015 年8 月,

印度共有32 項世界遺產,

其中包括25 項文化遺產,

7 項自然遺產, 總數排名第7 位。

這些世界遺產分為文物古跡與自然景觀,

這些令人歎為觀止的奇景,

是印度送給世界最珍貴的禮物。

阿格拉堡

阿格拉堡原本是洛提王朝的碉堡, 1565 年阿克巴大帝在統一北印度後,

將莫臥兒(Moghol)

帝國的政府機關自德里遷往阿格拉, 才使得阿格拉堡逐漸演變成皇宮。 阿格拉堡周圍環繞著護城河以及長約2.5 千米、高約21 米的城牆。 阿克巴大帝採用紅砂岩修建阿格拉堡, 並且加入大理石和錯綜複雜的裝飾元素。 一直到他的孫子沙賈汗執政時, 阿格拉堡才有現今的規模。 阿格拉堡是印度最奢華的宮殿之一, 整個古堡約有500 座建築, 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建築藝術之大成, 十分莊嚴、華麗。

阿旃陀石窟

阿旃陀石窟屬於佛教石窟, 30 座石窟分散在馬蹄形峽谷中, 開鑿約始於西元前200 年到西元650 年間, 比埃洛拉石窟群的歷史更為久遠, 是印度重要佛教石窟代表之一。 其石窟基本分為兩大類:支提(Chaitya)和毗訶羅(Vihara)。 阿旃陀石窟內有精美的壁畫, 是印度古代壁畫的主要代表作。 這些壁畫是在西元前2 世紀到西元5 世紀間創作的, 壁畫內容多是描述佛祖的生平與前世的本生故事(Jataka tales), 以及笈多王朝(Gupta Dynasty)時期生動的人民生活與街景。

埃洛拉石窟群

埃洛拉石窟群位於奧蘭加巴德(Aurangabad)附近, 其與阿旃陀石窟並列為印度石窟藝術代表作。 石窟開鑿于長達2 千米、南北走向的新月形玄武石岩壁上。 34 座石窟區分為佛教、印度教、耆那教三種, 其中有12 座佛教石窟(600—800 年)、17 座印度教石窟(600—900 年)和5 座耆那教石窟(800—1000 年)。 埃洛拉石窟群以精緻的雕刻聞名, 這些石雕雖然分屬為三個不同宗教,

但在風格上都受到印度教藝術的影響。 凱拉薩神廟是埃洛拉石窟群的最大看點, 該寺廟祭拜印度教濕婆神, 是全世界最大的巨石雕刻神廟。

默哈伯利布勒姆古跡

整座遺址就坐落於孟加拉灣的海岸邊, 呈橢圓形分佈。 岩石雕刻的洞穴聖堂、巨石構成的神壇、戰車型的神殿,以及巨大的露天石雕,都是帕拉瓦藝術風格的代表,至今石雕的傳統仍然延續著,在周遭許多雕刻工作室,都還能聽到鐵錘、鑿子敲打的聲音,這些聲響已經持續了上千年。

太陽神廟

太陽神廟位於印度東部的奧立薩(Orissa)邦,這座為了敬奉太陽神蘇利耶(Surya)而建的神廟,整體造型為一輛戰車,以12 對輪子載著太陽神橫越天空。神廟建於13 世紀,以其華麗的雕刻著稱,神與鬼、國王與平民、大象與馬等都栩栩如生地表現在浮雕上,這也是印度最著名的婆羅門聖殿。

果阿教堂和修道院

果阿舊城曾是葡萄牙人殖民印度時期的首都,城內留下了很多教堂和修道院,於1986 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最著名的是慈悲耶穌大殿(Basilica of Bom Jesus)。整體說來,這些紀念性建築風格各異,從樸素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到華麗的巴羅克(Baroque),甚至還有更矯飾的葡萄牙曼奴埃爾式(Manueline)。

法塔赫布林西格裡

坐落於阿格拉城以西40 千米處的法塔赫布林西格裡,又名勝利之城,是阿克巴大帝於16 世紀後半期所建,用來紀念伊斯蘭教蘇非教派聖者沙利姆·奇斯蒂(Salim Chishti)的新都。

法塔赫布林西格裡古城擁有6 千米的城牆、7座城門,城內有皇宮、公眾大廳、土耳其蘇丹宮、社交天井、流動涼水池、後宮、陵墓和印度最大的清真寺。由於當時動用了來自印度各地的工匠與建築人員,因此在這片獨特的建築群中,除了伊斯蘭建築元素外,還可以看見印度教與耆那教的裝飾藝術特色。

亨比古跡

亨比是南印度最後一個王朝維賈揚納加帝國(Vijayanagar)的最後一個首都,14—16 世紀,王室在這個亂石林立的都城裡,建立了許多達羅毗荼式(Dravidian)的寺廟和宮殿。1565 年時,亨比遭到伊斯蘭聯軍的洗劫,時間長達6 個月。帝國滅亡後,亨比仍為重要的宗教中心,現在亦是旅遊勝地。

克久拉霍古跡

克久拉霍的寺廟雕刻,無論形狀、線條、姿態和表情,都是精彩絕倫的藝術創作。寺廟樣式屬於典型的北印度寺廟風格,特色就是中央的圓錐形屋頂(Shikara)。早期印度寺廟只有一個山形圓頂,代表神祇所居住的山峰,後來有些寺廟開始出現多重圓頂。印度教寺廟裡

面供奉神像的地方,稱為胎房(Garbha- Grihya),其中濕婆神廟供奉濕婆林伽,毗濕奴神廟供奉毗濕奴神像或各種化身,大衛女神廟有的供奉女神各種化身,有的則是無形的象徵。

埃勒凡塔石窟

埃勒凡塔石窟位於孟買附近,是一座中世紀印度教石窟,整座石窟鑿空山岩而建,雖然面積。

不大,卻具有重要的地位。石窟是在450—750年佛教衰落、印度教興起的期間開鑿的,當時稱作石窟宮殿(Gharapuri)。石窟的雕刻風格偏向笈多古典主義,在石窟門廊兩側與窟內的天然岩壁上,共有9 幅以濕婆神為主的巨型浮雕。

朱羅神廟

朱羅王朝是繼帕拉瓦王朝之後南印度最大的印度教王朝,曾經統治過大半個印度半島,創造出許多朱羅式建築,尤其以神廟建築最為著名。朱羅神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主要有三處,分別是坦賈武爾(Thanjavur)的布裡哈迪錫瓦拉神廟、康凱康達秋裡斯瓦拉姆神廟和達拉蘇拉姆的艾拉瓦德斯瓦拉神廟,其中以坦賈武爾的布裡哈迪錫瓦拉神廟最為著名。這些寺廟都充分展現了朱羅王朝在建築、雕刻和鑄造銅器方面的高超工藝技術。

帕塔達卡爾古跡

帕塔達卡爾是印度西南部卡納塔克(Karnataka)邦的一座古城。西元7—8 世紀是該城最昌盛的時期,時值查路克亞王朝(ChalukyaDynasty),城內的寺廟多建造於該時期。其中最著名的是洛克什瓦利(Lokeshwari)和韋魯派克沙(Virupaksha)寺廟,這些建築充分展現了折中與融合,南印度和北印度的建築特色在此處非常和諧地交融在一起。

胡馬雍陵墓

混合紅色砂岩和黑、白大理石的胡馬雍陵墓,是印度第一座具有花園的陵墓。此陵墓從多方面展現了濃厚的波斯建築元素,例如三面高大的拱門設計、高聳顯目的中央圓頂,以及多彩的瓷磚,而雙層圓頂更是首次在印度出現。儘管如此,陵墓建築本身仍採用印度建築樣式,只是外觀採取簡單的色調設計,並在拱門內部的牆上嵌入了波斯文。

金巴納—巴瓦加德考古公園

這座考古公園裡集中了大量保存完整的文化遺跡。從石器、銅器時代,到早期印度都城的山丘堡壘,再到16 世紀古吉拉突邦(Gujarat)的首都都城遺跡,記錄年代之長,實屬罕見。考古公園裡的遺跡還包括8—14 世紀的防禦工事、宮殿、宗教性建築、民居院落、農業灌溉系統等。巴瓦加德山丘上的卡力卡瑪達寺(Kalikamata)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座神壇,每年都會吸引不少朝聖者前來。

岩石雕刻的洞穴聖堂、巨石構成的神壇、戰車型的神殿,以及巨大的露天石雕,都是帕拉瓦藝術風格的代表,至今石雕的傳統仍然延續著,在周遭許多雕刻工作室,都還能聽到鐵錘、鑿子敲打的聲音,這些聲響已經持續了上千年。

太陽神廟

太陽神廟位於印度東部的奧立薩(Orissa)邦,這座為了敬奉太陽神蘇利耶(Surya)而建的神廟,整體造型為一輛戰車,以12 對輪子載著太陽神橫越天空。神廟建於13 世紀,以其華麗的雕刻著稱,神與鬼、國王與平民、大象與馬等都栩栩如生地表現在浮雕上,這也是印度最著名的婆羅門聖殿。

果阿教堂和修道院

果阿舊城曾是葡萄牙人殖民印度時期的首都,城內留下了很多教堂和修道院,於1986 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最著名的是慈悲耶穌大殿(Basilica of Bom Jesus)。整體說來,這些紀念性建築風格各異,從樸素的文藝復興(Renaissance),到華麗的巴羅克(Baroque),甚至還有更矯飾的葡萄牙曼奴埃爾式(Manueline)。

法塔赫布林西格裡

坐落於阿格拉城以西40 千米處的法塔赫布林西格裡,又名勝利之城,是阿克巴大帝於16 世紀後半期所建,用來紀念伊斯蘭教蘇非教派聖者沙利姆·奇斯蒂(Salim Chishti)的新都。

法塔赫布林西格裡古城擁有6 千米的城牆、7座城門,城內有皇宮、公眾大廳、土耳其蘇丹宮、社交天井、流動涼水池、後宮、陵墓和印度最大的清真寺。由於當時動用了來自印度各地的工匠與建築人員,因此在這片獨特的建築群中,除了伊斯蘭建築元素外,還可以看見印度教與耆那教的裝飾藝術特色。

亨比古跡

亨比是南印度最後一個王朝維賈揚納加帝國(Vijayanagar)的最後一個首都,14—16 世紀,王室在這個亂石林立的都城裡,建立了許多達羅毗荼式(Dravidian)的寺廟和宮殿。1565 年時,亨比遭到伊斯蘭聯軍的洗劫,時間長達6 個月。帝國滅亡後,亨比仍為重要的宗教中心,現在亦是旅遊勝地。

克久拉霍古跡

克久拉霍的寺廟雕刻,無論形狀、線條、姿態和表情,都是精彩絕倫的藝術創作。寺廟樣式屬於典型的北印度寺廟風格,特色就是中央的圓錐形屋頂(Shikara)。早期印度寺廟只有一個山形圓頂,代表神祇所居住的山峰,後來有些寺廟開始出現多重圓頂。印度教寺廟裡

面供奉神像的地方,稱為胎房(Garbha- Grihya),其中濕婆神廟供奉濕婆林伽,毗濕奴神廟供奉毗濕奴神像或各種化身,大衛女神廟有的供奉女神各種化身,有的則是無形的象徵。

埃勒凡塔石窟

埃勒凡塔石窟位於孟買附近,是一座中世紀印度教石窟,整座石窟鑿空山岩而建,雖然面積。

不大,卻具有重要的地位。石窟是在450—750年佛教衰落、印度教興起的期間開鑿的,當時稱作石窟宮殿(Gharapuri)。石窟的雕刻風格偏向笈多古典主義,在石窟門廊兩側與窟內的天然岩壁上,共有9 幅以濕婆神為主的巨型浮雕。

朱羅神廟

朱羅王朝是繼帕拉瓦王朝之後南印度最大的印度教王朝,曾經統治過大半個印度半島,創造出許多朱羅式建築,尤其以神廟建築最為著名。朱羅神廟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主要有三處,分別是坦賈武爾(Thanjavur)的布裡哈迪錫瓦拉神廟、康凱康達秋裡斯瓦拉姆神廟和達拉蘇拉姆的艾拉瓦德斯瓦拉神廟,其中以坦賈武爾的布裡哈迪錫瓦拉神廟最為著名。這些寺廟都充分展現了朱羅王朝在建築、雕刻和鑄造銅器方面的高超工藝技術。

帕塔達卡爾古跡

帕塔達卡爾是印度西南部卡納塔克(Karnataka)邦的一座古城。西元7—8 世紀是該城最昌盛的時期,時值查路克亞王朝(ChalukyaDynasty),城內的寺廟多建造於該時期。其中最著名的是洛克什瓦利(Lokeshwari)和韋魯派克沙(Virupaksha)寺廟,這些建築充分展現了折中與融合,南印度和北印度的建築特色在此處非常和諧地交融在一起。

胡馬雍陵墓

混合紅色砂岩和黑、白大理石的胡馬雍陵墓,是印度第一座具有花園的陵墓。此陵墓從多方面展現了濃厚的波斯建築元素,例如三面高大的拱門設計、高聳顯目的中央圓頂,以及多彩的瓷磚,而雙層圓頂更是首次在印度出現。儘管如此,陵墓建築本身仍採用印度建築樣式,只是外觀採取簡單的色調設計,並在拱門內部的牆上嵌入了波斯文。

金巴納—巴瓦加德考古公園

這座考古公園裡集中了大量保存完整的文化遺跡。從石器、銅器時代,到早期印度都城的山丘堡壘,再到16 世紀古吉拉突邦(Gujarat)的首都都城遺跡,記錄年代之長,實屬罕見。考古公園裡的遺跡還包括8—14 世紀的防禦工事、宮殿、宗教性建築、民居院落、農業灌溉系統等。巴瓦加德山丘上的卡力卡瑪達寺(Kalikamata)是其中最重要的一座神壇,每年都會吸引不少朝聖者前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