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細讀《資治通鑒》:第一個問題

要讀這一本書, 是一個大工程。

(《資治通鑒》書影)

柏楊先生曾稱中國的史學著作中只有兩部歷史著作可以稱得上好書, 一部是司馬遷先生寫的《史記》,

一部是司馬光先生寫的《資治通鑒》。 其他的歷史書柏楊先生沒有說明為啥不好, 但我們先來讀他認為好的, 總不至於有大的問題。

選了《資治通鑒》來讀是因為中國歷史上有太多的大人物推薦過這本書。 不再一一說了。

一本由大臣編寫, 而由皇帝(宋神宗)寫序命名、講歷史的書為啥會獲得如此的關注本身就是很有意思的問題了, 更何況, 這部書的成書時期也正是司馬光政治上不得意(或者處於低潮期)時期的作品, 這跟司馬遷寫《史記》如出一轍, 一個人在遭受了相應的挫折之後, 往往能靜下心來寫出有價值的東西來, 這我們不用強調了, 具體可以見司馬遷的《報任安書》:

(司馬光)

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 乃賦《離騷》;左丘失明, 厥有《國語》;孫子臏腳, 《兵法》修列;不韋遷蜀, 世傳《呂覽》;韓非囚秦, 《說難》《孤憤》;《詩》三百篇, 此皆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鬱結, 不得通其道, 故述往事、思來者。 乃如左丘無目, 孫子斷足, 終不可用, 退而論書策以舒其憤,

思垂空文以自見。

雜話不多說, 需要對這部書做一些前置的話的話, 可以記以下這幾句:

1、《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

2、《資治通鑒》是由皇帝作序, 並由皇帝命名的書, 後來反對派(其實是改革派)要查封這部書時, 保守派就說, 你們這是反對皇帝啊, 於是, 這套書得以保留;

3、雖然寫這本書時, 司馬光政治上不得意, 但是宋神宗給他了足夠優裕的條件讓他編書, 一方面供給他足夠的資金支援, 並且不要求進度, 一方面提供國家圖書館、資料館的資料讓他隨意查閱, 並且寫完之後, 以聖旨的方式推薦發行。

好了, 以上都是題外相關的話, 轉正文:

開編就是一句:

起著雍攝提格, 盡玄黓困敦, 凡三十五年。

新人容易犯迷糊,

這是寫得啥?其實就是一個紀年方式。 寫歷史總要紀年, 而司馬光不用西元紀年, 那太不中國了, 那為什麼不用某朝某代的年號呢?因為是通史, 就涉及某個歷史時期的多個王朝並存, 用誰的年號不用誰的年號呢, 司馬光老練, 我誰的也不用, 我就用中國最通用的干支紀年, 跟誰都不相干。

《爾雅》有載:

太歲在甲曰閼逢, 在乙曰旃蒙, 在丙曰柔兆, 在丁曰強圉, 在戊曰著雍, 在己曰屠維, 在庚曰上章, 在辛曰重光, 在壬曰玄黓, 在癸曰昭陽.——歲陽。

太歲在寅曰攝提格, 在卯曰單閼, 在辰曰執徐, 在巳曰大荒落, 在午曰敦牂, 在未曰協洽, 在申曰涒灘, 在酉曰作噩, 在戌曰閹茂, 在亥曰大淵獻, 在子曰困敦, 在醜曰赤奮若。

這牽涉中國最早的太歲紀年與歲星紀年。

太歲:是古代天文學中假想的歲星, 又稱歲陰或太陰。 在上古時期, 人們以歲星(其實就是木星)每年運行一個星次來紀年, 把周天分為12份, 依次為星紀、玄枵(xiāo消)、諏(zōu鄒)訾(zī姿)、降婁、大樑、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稱為12次。 此紀年法被稱為歲星紀年法 。 此法的起源年代至少是周代初期, 至春秋、戰國時期很盛行。 由於古人又將黃道劃分有十二辰, 用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支表示, 但其方向與順序正好與歲星紀年法中的十二次相反, 為了能順應十二辰, 就假想了一個太歲, 順十二辰而運行。 於是有了太歲紀年。 古人還為這十二個太歲年分別取了古怪的名稱以表示, 如困敦(讀dùn頓)、赤奮若等。

歲陽:大約戰國末期或西漢初期, 曆家又為太歲紀年增取了十個名稱,“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等,以表示歲陽。

太歲紀年:將十個歲陽名依次和十二個太歲年名相配,組成六十個年名,以“閼逢·攝提格”為第一年,“旃蒙·單閼”為第二年,由此類推,六十年周而復始。從此太歲紀年完善為每六十年一周。這為後來干支紀年打下了基礎。

《史記》中也用相應的稱呼,但用字會略有不同,但總歸都是由此組成的60年為週期的紀年方法,後來的干支紀年,由此發展而來。不想深究曆法,這一點就不必深究,如《資治通鑒》的這句話,意思就是:起於戊寅年,盡於壬子年,總共三十五年。

即卷一周紀一,就是寫的這35年之間的事情。

(圖片來自網路)

曆家又為太歲紀年增取了十個名稱,“閼逢、旃蒙、柔兆、強圉、著雍……”等,以表示歲陽。

太歲紀年:將十個歲陽名依次和十二個太歲年名相配,組成六十個年名,以“閼逢·攝提格”為第一年,“旃蒙·單閼”為第二年,由此類推,六十年周而復始。從此太歲紀年完善為每六十年一周。這為後來干支紀年打下了基礎。

《史記》中也用相應的稱呼,但用字會略有不同,但總歸都是由此組成的60年為週期的紀年方法,後來的干支紀年,由此發展而來。不想深究曆法,這一點就不必深究,如《資治通鑒》的這句話,意思就是:起於戊寅年,盡於壬子年,總共三十五年。

即卷一周紀一,就是寫的這35年之間的事情。

(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