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司馬遷的千古箴言:“強本幹,弱枝葉”

我們知道漢政權建立之初郡、國並行, 此後高祖劉邦幾乎滅了所有的異姓王, 同時分封劉姓子弟為王, 並發出誓言“非劉姓而王, 天下共擊之”。 可是, 劉姓王侯同樣對中央政權構成威脅。

網路配圖

司馬遷在《史記·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中寫道:“漢定百年之間, 親屬益疏, 諸侯或驕奢, 邪臣計謀為淫亂, 大者叛逆, 小者不軌於法, 以危其命, 殞身亡國。 ”最嚴重的是景帝時吳王劉濞起頭的“七國之亂”, 國家調動大批軍隊用了三個月的時間, 才把這一場叛亂鎮壓下去。 至漢武帝時, “天子觀于上古, 然後加惠, 使諸侯得推恩分子弟國邑”。 由於“推恩令”的施行“齊國分為七, 趙分為六, 梁分為五, 淮南分三, 及天子支庶為王, 王子支庶為侯, 百有餘焉”。

趣歷史官方微信號:qulilshi_v5

這些越分越小的百十個諸侯國, 小到什麼程度呢?“大國不過十餘城, 小國不過數十裡”。 而整個國家範圍內, “漢郡八九十”,

也就是作為直屬中央的郡占全國國土面積的80%——90%, 而且“形錯諸侯間, 犬牙相臨, 秉其扼塞地利”, 意思是這些郡總是穿插進諸侯國土之間, 郡的土地與諸侯國的土地犬牙交錯, 使諸侯國不能連成片, 並且郡縣總是佔據或扼守著有利地形。 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抗衡, 中央集權得到有力的鞏固。

接下去司馬遷突然用一點睛之筆發出議論:“強本幹, 弱枝葉之勢, 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矣!”“本幹”是皇帝可以直接任免官員的郡, 而“枝葉”是一時還不能取消的小小的諸侯國。 司馬遷稱郡與國的新格局為“強本幹, 弱枝葉”, 這種新勢頭應該得到加強。

所謂“尊卑明而萬事各得其所”, “尊”與“卑”的概念是承接上文來的, 主幹應受到尊敬, 枝葉應受處於卑位。 如果能做到“強本幹, 弱枝葉”和“尊卑明”, 那麼萬事就能各得其所, 國家也就能興旺發達了。

該強的強, 該弱的弱;該尊的尊, 該卑的卑。 如果不是這樣, 本幹不強, 枝葉反強, 該尊的受卑, 該卑的反受尊, 這個國家本末倒置, 其命運就可想而知了。

司馬遷為了強調他的看法, 在這個年表的最後說:“臣謹記高祖以來至太初諸候。 譜其下益損之時, 令後世得覽。 ”意思是, 我所以謹慎而恭敬地記下從高祖到漢武帝太初年間的諸侯, 譜寫他們的益與損之事, 只是令後人得以覽閱, 從中得到收益和教訓。

司馬遷自己明確地告訴讀者:記下這個諸侯王表, 並不是為了當朝, 它的全部價值在於告誡後人。 因此, 筆者認為, 他的“強本幹、弱枝葉”具有千古箴言的不朽意義。

後人對“強本幹、弱枝葉”的理解當根據當時的情況, 一千年後、兩千年後、三千年後中國可能沒有諸侯國了, 但“強本幹、弱枝葉”箴言的價值依然存在。

《史記》為什麼千百年來為人們所傳讀, 經久不衰, 歷史學的意義不就很清楚了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