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好萊塢的醬油,中國影星還要打多久

九局發[2017]031號

文藝九局·司機小馬

《金剛:骷髏島》上映至今, 各種影評普遍關注在兩個方面:一是打怪獸的金剛, 二是打醬油的景甜。

老實講, 《金剛:骷髏島》作為一部爆米花電影是合格的, 但也因為是爆米花, 所以可講的不多。

除非你是金剛IP或者怪獸電影的忠實粉絲, 不然, 我們還是來聊聊打醬油的景甜吧——準確講, 是來聊聊“打醬油”這件事兒本身。

景甜在該片的“打醬油”未被看好, 大致源於兩個原因。

其一是扮相出戲, 景甜在自然環境十分嚴酷的骷髏島上, 一眾角色都滿身泥濘、風塵僕僕, 唯有景甜明眸皓齒、髮型不亂, 眼線唇彩妝容整齊, 顯得與整部影片的“畫風”格格不入, 被網友批“像是去劇組觀光合影的遊客”。

其二是角色不吃重, 總體上屬於 “多她一個不多, 少他一個不少, 換個人演也沒毛病”的迷之角色。 在敏感挑剔的觀眾眼裡, 這種明顯的贅肉肯定是有礙觀瞻的。

中國演員在好萊塢大片裡打醬油, 並不是什麼新鮮事。 比較近的例子, 譬如範冰冰在《X戰警:逆轉未來》中出演的變種人Blink, “人狠話不多”, 扮相酷炫, 戲份寥寥。

另一位“冰冰”李冰冰在《生化危機5》裡扮演的艾達•王, 在遊戲原作裡是一個很有魅力的角色, 李冰冰在電影裡的扮相得到不少“原作粉”的首肯, 但較之原作, 電影裡該角色的戲份並不吃重。

《獨立日2》中的 Angelababy , 確實“理論上講”算得上是重要角色, 但終究屬於“主要角色裡要有中國人”的“功能型角色”, 加之未能奉獻優異的演技, 其存在感依舊和她的招牌笑容一樣“迷”。

至於《變形金剛4》中“亂入”感爆棚的韓庚, 以及《蝙蝠俠黑暗騎士》中出場以秒計算的陳冠希, 與其說是“打醬油”, 倒不如說是考驗觀眾眼力的彩蛋了。

曾幾何時,“在好萊塢打醬油”確實是一件令演員和粉絲都臉上有光的事情。但是時過境遷,今日大半的中國觀眾已經過了“哇我家XX在好萊塢大片露臉了呀好棒棒”的階段,許多觀眾對“打好萊塢醬油”不屑一顧,甚至出言調侃,一些醬油角色已經成了影星不願再提的“黑歷史”。

其實,中國演員在好萊塢打醬油,一樣可以打得有聲有色、令人難忘。

比如“駭客帝國”系列中出演“六翼天使”的鄒兆龍。這位經常與李連傑、甄子丹搭戲演大反派的實力派打星,在“駭客帝國”中完美地融入影片氛圍,不僅毫無跳戲感,優秀的角色設定和淩厲的動作表演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搶去了主演基努裡維斯的不少戲份,成為“駭客帝國”系列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氣場和人氣都是主角級別。

而且更有中國演員在好萊塢超越“打醬油”,當上名正言順的主角,比如“中國首位好萊塢A級製作女主角”章子怡,還有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成龍。

然而有趣的是,他們對於好萊塢卻並不是很追捧。

章子怡曾經在訪談節目中吐槽好萊塢“給亞洲人的角色都是很表面化”“酬勞低”“欺負亞洲人”;

成龍也不止一次吐槽過在好萊塢的處處掣肘:

之前在香港我已經算是明星了,在美國我加一點意見都不行,人家不聽你的,有種種現場的崗位去牽制著你……我很用心地去打,他們也不喜歡,拍出來的鏡頭被剪剪剪……動作不受認同,英文又不會,挑的劇本根本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有時候他們提出一些要求,我說我不能做,他們問為什麼,我說因為香港沒有人看,他們會說“香港不是我們的市場,不用管香港”。香港回歸後,我再講到中國香港,他們會說“中國不是我們的市場,不用管中國”……

以及好萊塢高度產業化帶來的“唯利是圖”,不願意為一個真刀真槍的鏡頭反復NG。

其他有著國際聲譽的中國影人,如鞏俐、張藝謀,也都吐槽調侃過好萊塢在處理亞洲元素時的僵化之處。

所以說,真的是好萊塢的醬油比本國的美酒還醇香嗎?這些過來人說,未見得。

確實,在某個特定時期和市場環境下,在好萊塢“打醬油”可以為演員提供更多的曝光率和更好看的履歷單,也有可能因此踏上好萊塢星途。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在中國電影市場體量今非昔比的今天,依舊沉迷於好萊塢拋來的醬油瓶,則應該在思考一下其中的利弊得失。

正如前面提到的,好萊塢不會平白無故給中國演員重要角色,在白人佔據現實利益高地、黑人佔據政治正確高地的好萊塢,黃種人的地位本來就很“醬油”。

而為數不多的亞洲面孔角色,也需要和日本、韓國演員分享。看看日韓兩國駐紮的美國大兵,這裡面的親疏遠近自然也就不必多提。

其結果就是,中國演員想在好萊塢從小角色一步一步成長成主角,是個看上去很美卻不太現實的星夢。

“打醬油”不僅打不成大咖,從個人內在提升角度,打醬油也難以磨練演技而自我提升,更難以產生成名角色。這也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戲份少,舞臺小,發揮的空間也很有限,甚至不需要你去發揮,只要乖乖做好花瓶就好。從這個角度講,“打醬油”並不能算演員對自我的“積累”,更像是一種“消費”,把大好的時間用來出演“佈景”。

誠然,給好萊塢大片“打醬油”可以增加明星的曝光度,為自己聚斂人氣和流量,但流量明星也不應該是演員的唯一追求,不然大可去做網紅或者“毯星”,沒必要從事表演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業。

作為一個演員,理應有幾部代表作、代表角色傍身,而這是“打醬油”所不能給你的。

出演自己可觸及的主要角色, 通過被人爭論有沒有演技而曝光,也總比通過“國民七大姑八大姨”的設定、或者“胖了瘦了又胖了又瘦了”帶流量更符合一個演員的本分。

作為最終為影星們買單的觀眾,觀眾也有必要讓影星們瞭解我們到底如何看待這一瓶一瓶的醬油,以及會不會因為影星嫺熟的打醬油技巧就對他們另眼相看——我個人的答案是:不會。

事實上,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和逐步開放,中國影界與世界的溝通合作已非同往昔。

近年來大熱的影片中,已不少見中外合拍片的身影,如中美合拍的《臥虎藏龍2》《絕地逃亡》《功夫熊貓3》,中英合拍的《美人魚》《寒戰2》《我的特工爺爺》《我們誕生在中國》(中美英合拍)等,尤其是去年張藝謀的《長城》,雖然口碑褒貶不一,但無可爭辯的是它將合拍片的投資規模、合作高度和公眾關注度都帶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與此同時,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也越來越多,華人形象也在日趨正面化,成龍曾經遭遇的“中國不是我們的市場”的尷尬如今更是無從談起。這些好的變化都是影迷看得見的。

這算是中國電影產業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雖然距離趕超好萊塢還有漫漫前路,但在國際影壇的聲量已經有了。

電影上的事務,我們已經可以坐下來“談”,而不是“求”。

中國演員想要走向世界,已經有了比“打醬油”更好的選擇。

文章版權所有 圖片選自網路

文藝九局,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有關部門

曾幾何時,“在好萊塢打醬油”確實是一件令演員和粉絲都臉上有光的事情。但是時過境遷,今日大半的中國觀眾已經過了“哇我家XX在好萊塢大片露臉了呀好棒棒”的階段,許多觀眾對“打好萊塢醬油”不屑一顧,甚至出言調侃,一些醬油角色已經成了影星不願再提的“黑歷史”。

其實,中國演員在好萊塢打醬油,一樣可以打得有聲有色、令人難忘。

比如“駭客帝國”系列中出演“六翼天使”的鄒兆龍。這位經常與李連傑、甄子丹搭戲演大反派的實力派打星,在“駭客帝國”中完美地融入影片氛圍,不僅毫無跳戲感,優秀的角色設定和淩厲的動作表演更是令人印象深刻,甚至搶去了主演基努裡維斯的不少戲份,成為“駭客帝國”系列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之一,氣場和人氣都是主角級別。

而且更有中國演員在好萊塢超越“打醬油”,當上名正言順的主角,比如“中國首位好萊塢A級製作女主角”章子怡,還有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成龍。

然而有趣的是,他們對於好萊塢卻並不是很追捧。

章子怡曾經在訪談節目中吐槽好萊塢“給亞洲人的角色都是很表面化”“酬勞低”“欺負亞洲人”;

成龍也不止一次吐槽過在好萊塢的處處掣肘:

之前在香港我已經算是明星了,在美國我加一點意見都不行,人家不聽你的,有種種現場的崗位去牽制著你……我很用心地去打,他們也不喜歡,拍出來的鏡頭被剪剪剪……動作不受認同,英文又不會,挑的劇本根本不是我自己想要的。

有時候他們提出一些要求,我說我不能做,他們問為什麼,我說因為香港沒有人看,他們會說“香港不是我們的市場,不用管香港”。香港回歸後,我再講到中國香港,他們會說“中國不是我們的市場,不用管中國”……

以及好萊塢高度產業化帶來的“唯利是圖”,不願意為一個真刀真槍的鏡頭反復NG。

其他有著國際聲譽的中國影人,如鞏俐、張藝謀,也都吐槽調侃過好萊塢在處理亞洲元素時的僵化之處。

所以說,真的是好萊塢的醬油比本國的美酒還醇香嗎?這些過來人說,未見得。

確實,在某個特定時期和市場環境下,在好萊塢“打醬油”可以為演員提供更多的曝光率和更好看的履歷單,也有可能因此踏上好萊塢星途。

但是此一時彼一時,在中國電影市場體量今非昔比的今天,依舊沉迷於好萊塢拋來的醬油瓶,則應該在思考一下其中的利弊得失。

正如前面提到的,好萊塢不會平白無故給中國演員重要角色,在白人佔據現實利益高地、黑人佔據政治正確高地的好萊塢,黃種人的地位本來就很“醬油”。

而為數不多的亞洲面孔角色,也需要和日本、韓國演員分享。看看日韓兩國駐紮的美國大兵,這裡面的親疏遠近自然也就不必多提。

其結果就是,中國演員想在好萊塢從小角色一步一步成長成主角,是個看上去很美卻不太現實的星夢。

“打醬油”不僅打不成大咖,從個人內在提升角度,打醬油也難以磨練演技而自我提升,更難以產生成名角色。這也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戲份少,舞臺小,發揮的空間也很有限,甚至不需要你去發揮,只要乖乖做好花瓶就好。從這個角度講,“打醬油”並不能算演員對自我的“積累”,更像是一種“消費”,把大好的時間用來出演“佈景”。

誠然,給好萊塢大片“打醬油”可以增加明星的曝光度,為自己聚斂人氣和流量,但流量明星也不應該是演員的唯一追求,不然大可去做網紅或者“毯星”,沒必要從事表演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業。

作為一個演員,理應有幾部代表作、代表角色傍身,而這是“打醬油”所不能給你的。

出演自己可觸及的主要角色, 通過被人爭論有沒有演技而曝光,也總比通過“國民七大姑八大姨”的設定、或者“胖了瘦了又胖了又瘦了”帶流量更符合一個演員的本分。

作為最終為影星們買單的觀眾,觀眾也有必要讓影星們瞭解我們到底如何看待這一瓶一瓶的醬油,以及會不會因為影星嫺熟的打醬油技巧就對他們另眼相看——我個人的答案是:不會。

事實上,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和逐步開放,中國影界與世界的溝通合作已非同往昔。

近年來大熱的影片中,已不少見中外合拍片的身影,如中美合拍的《臥虎藏龍2》《絕地逃亡》《功夫熊貓3》,中英合拍的《美人魚》《寒戰2》《我的特工爺爺》《我們誕生在中國》(中美英合拍)等,尤其是去年張藝謀的《長城》,雖然口碑褒貶不一,但無可爭辯的是它將合拍片的投資規模、合作高度和公眾關注度都帶上了一個新的層次。

與此同時,好萊塢電影中的中國元素也越來越多,華人形象也在日趨正面化,成龍曾經遭遇的“中國不是我們的市場”的尷尬如今更是無從談起。這些好的變化都是影迷看得見的。

這算是中國電影產業走向世界的一個縮影:雖然距離趕超好萊塢還有漫漫前路,但在國際影壇的聲量已經有了。

電影上的事務,我們已經可以坐下來“談”,而不是“求”。

中國演員想要走向世界,已經有了比“打醬油”更好的選擇。

文章版權所有 圖片選自網路

文藝九局,為人民服務的文藝有關部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