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細讀《資治通鑒》:司馬光為啥要從“三國分晉”開始寫起

《資治通鑒》當是司馬光對他自己看的歷史書的讀書筆記。 而他大量的各種觀點, 都用特別的段落標注了出來, 段落開頭都說:“臣光曰”, 這跟司馬遷《史記》中的“太史公曰”有相似之處, 都是以議論史事、表達思想的文體。 寫歷史寫了一段了, 自己有自己的看法, 或者自己的見解和認識是啥, 就通過這樣的段落表達出來, 這像是讀歷史的讀書筆記, 但跟我們平常的讀書筆記並不相同, 他的讀書筆記在書寫之前就已經明白, 這是要留給人看的, 而以《資治通鑒》這樣的成書規模, 它一定是打算留傳後世的, 因此,

這些讀書筆記的品質是靠得住的, 我們讀這些文字其實是在讀司馬光的思想精華, 用司馬光的原話說“臣之精力, 盡於此書”(《進通鑒表》), 這一部書寫完, 我所有的精力都用完了。 從他的去世年代說來, 也確實是用完了。

(《資治通鑒》)

其實, 《資治通鑒》這樣的書,

一輩子耗盡精力寫一部, 足矣!

一部《資治通鑒》, 據資料載, 毛主席一生曾經讀這部書17遍, 可以說, 這部書幾乎陪伴了他的一生, 他的床頭總是放著一部《資治通鑒》, 而且他的這部書, 基本上讓他讀爛了, 他“一讀就是半天, 他說每讀一遍都獲益匪淺, 是一部難得的好書。 ”(郭金榮《讀破了的一部<資治通鑒>》)。 因此, 我覺得我這項工作是有價值的, 一方面自己替自己梳理一下自己讀書時的心得(這也是我的讀書筆記), 一方面可以給願意讀這部書的朋友一些額外的資料。

一部大書, 294卷, 寫了1362年的史事, 這樣的大書, 我要做的就是一點一點的摳出來, 因此, 成文就會比較瑣碎, 希望我能把這件事完完整整地做完。

(司馬光彩像)

以上是廢話, 相當於“某某曰”, 接下來是正文。

《資治通鑒》的第一句話就是:

二十三年 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三國分晉)

這是《資治通鑒》時間軸的上限, 就是說, 這部書寫歷史, 是從“三家分晉”這件事情發生開始的。

西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周威烈王封三家為諸侯。 《資治通鑒》的記載就從這一事件開始, 而這個時間點, 也基本上被認為是春秋與戰國的分界。 也基本上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 春秋五霸之一的晉國名存實亡了, 戰國七雄中的韓、趙、魏三國產生了, 由此奴隸社會開始向封建社會過渡, 霸權政治結束,

七雄兼併的戰國序幕揭開。

其實這跟《史記》中的《六國年表》有出入, 司馬遷的《史記》把476或者475年這個時間點作為春秋和戰國分界線。 何以司馬光要把另外的時間點作為春秋戰國分界線, 而這個時間點又選在這一年呢?當然, 這件事很重要, 重要的甚至可以用來劃分時代, 但司馬光之所以選擇這個時間點做為顯然額外另有深意。

之前的晉國其實就在魏、趙、韓三大家族的控制之下, 國君也只不過是徒有虛名罷了, 但在形式上, 晉國仍是一個完整的獨立封國, 也就是在這一年, 就是威烈王姬午, 下令擢升晉國的三位國務官(大夫):其中魏斯擔任魏國國君, 趙籍擔任趙國國君, 韓虔擔任韓國國君, 晉國的廣袤國土從此被三家瓜分殆盡, 只剩下一小片國土。其實,這三家早就占了大部分晉國土的,只是到這西元前403年這一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

(周天子的封拜儀式)

問題就出現在裡,三家分晉國的土地可以,但周天子的分封是實質性的,三家由此有了“名分”,名正言順地分晉了,“名分”這件事讓司馬光大發議論,就是緊接下來的第一自然段:

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 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天子最重要的責任,莫過於遵守禮教,而禮教中最重要的,就是官位,官位中最重要的就是名分。什麼是禮教?禮教就是綱紀。什麼是官位,官位就是君主、臣民。什麼是名分,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這些官爵在政府中的關係和位置。

顯然這才是重點,司馬光是保守派的代表,他是堅決抵制改革的,他對變法改革,要做堅決的抵制,因此,他要借史說事,歷史上周王朝連名義上的王朝也不存在的原因就起始於“三家分晉”,而發生這件事的原因是威烈王分封魏、趙、韓這件事,這件事,周王朝的前任帝五是沒有做過的,是威烈王改變了禮,改變了分,改變了名。因此,以史為鑒,我們大宋也不能改革啊。

(王安石變法)

不過在宋英宗讓他開始寫書的兩年之後就去世了,然後是激進的宋神宗繼位,雖然宋神宗還讓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繼續寫下去,並供應一切應有的條件,但宋神宗更喜歡(或者是崇拜)變法者王安石,因此,在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的大部分時間裡,司馬光都跟他的政敵王安石在做鬥爭,一部書寫了十九年,寫完時,司馬光已經66歲了,政治生命隨著在自然法則的無情之下基本走到盡頭,儘管《資治通鑒》寫完的第二年,也就是1085年,宋神宗就去世了,王安石的變法也基本由此宣告失敗。

但顯然,寫書的時間段內,司馬光的情感基調全是對禮法、對名分,對“成法”的維護,他從骨子裡反對變革。因此,司馬光拿“三家分晉”這件事說事“起興”就有的思想源頭了。

如果司馬光能活得久些,估計他還有可能為保守派多做些事情,只是,當宋神宗死後,宋哲宗登基保守派占主動後的第二年,1086年,司馬光就精力耗光,終於死去了,他為保守派做的事情就是以保守派的思想(其中以“三家分晉”為開頭也是這樣的思想)為基礎,寫成了《資治通鑒》這部大書。

不過他也不是對保守派什麼事情都沒有做,他把反對王安石新法而遭迫害的劉摯、範純仁、李常、蘇軾、蘇轍等人召回朝中任職,也算繼續了他的政治生命。

(圖片來自網路)

只剩下一小片國土。其實,這三家早就占了大部分晉國土的,只是到這西元前403年這一年,韓、趙、魏三家打發使者上洛邑去見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認也沒有用,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為諸侯。

(周天子的封拜儀式)

問題就出現在裡,三家分晉國的土地可以,但周天子的分封是實質性的,三家由此有了“名分”,名正言順地分晉了,“名分”這件事讓司馬光大發議論,就是緊接下來的第一自然段:

臣聞天子之職莫大於禮,禮莫大於分,分莫大於名。何謂禮?紀綱是也; 何謂分?君臣是也;何謂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天子最重要的責任,莫過於遵守禮教,而禮教中最重要的,就是官位,官位中最重要的就是名分。什麼是禮教?禮教就是綱紀。什麼是官位,官位就是君主、臣民。什麼是名分,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這些官爵在政府中的關係和位置。

顯然這才是重點,司馬光是保守派的代表,他是堅決抵制改革的,他對變法改革,要做堅決的抵制,因此,他要借史說事,歷史上周王朝連名義上的王朝也不存在的原因就起始於“三家分晉”,而發生這件事的原因是威烈王分封魏、趙、韓這件事,這件事,周王朝的前任帝五是沒有做過的,是威烈王改變了禮,改變了分,改變了名。因此,以史為鑒,我們大宋也不能改革啊。

(王安石變法)

不過在宋英宗讓他開始寫書的兩年之後就去世了,然後是激進的宋神宗繼位,雖然宋神宗還讓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繼續寫下去,並供應一切應有的條件,但宋神宗更喜歡(或者是崇拜)變法者王安石,因此,在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的大部分時間裡,司馬光都跟他的政敵王安石在做鬥爭,一部書寫了十九年,寫完時,司馬光已經66歲了,政治生命隨著在自然法則的無情之下基本走到盡頭,儘管《資治通鑒》寫完的第二年,也就是1085年,宋神宗就去世了,王安石的變法也基本由此宣告失敗。

但顯然,寫書的時間段內,司馬光的情感基調全是對禮法、對名分,對“成法”的維護,他從骨子裡反對變革。因此,司馬光拿“三家分晉”這件事說事“起興”就有的思想源頭了。

如果司馬光能活得久些,估計他還有可能為保守派多做些事情,只是,當宋神宗死後,宋哲宗登基保守派占主動後的第二年,1086年,司馬光就精力耗光,終於死去了,他為保守派做的事情就是以保守派的思想(其中以“三家分晉”為開頭也是這樣的思想)為基礎,寫成了《資治通鑒》這部大書。

不過他也不是對保守派什麼事情都沒有做,他把反對王安石新法而遭迫害的劉摯、範純仁、李常、蘇軾、蘇轍等人召回朝中任職,也算繼續了他的政治生命。

(圖片來自網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