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從參賽節目看世界雜技藝術發展三大趨勢:精·美·新

雜技這一古老藝術形式, 經過了漫長曲折的發展歷程, 如今以嶄新的姿態綻放于藝術之林。 每一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不僅讓觀眾直觀而真切地感受到雜技藝術所發散出的魅力, 還讓來自世界各地的雜技業內人士從中領略到藝術創作空間的拓展。 第十六屆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的29個參賽節目亮點紛呈、各具特色, 耀眼綻放在“東方雜技大賽場”上。 挑戰極限的雜技技巧跨界融合各種藝術形態, 傳統節目優勢不斷擴大, 利用高科技巧妙構思出新意, 這些參賽節目傳達出了當今世界雜技藝術發展的三大趨勢。

趨勢一:精, 傳統節目“深耕細作”

不斷挑戰極限, 增加表演難度係數。 本屆雜技節上, 不少參賽節目進一步強調高、難、險, 彰顯惟一性和原創性, 使傳統項目優勢再擴大。

在歷屆吳橋雜技節上, 朝鮮的高空節目優勢都十分明顯。 《空中飛人》節目是吳橋雜技節的“常客”, 也是朝鮮的傳統保留節目。 本屆雜技節, 朝鮮平壤國立雜技團將這一傳統項目進行了再創新。 此前的表演都是一個人在空中飛行, 此次加入了難度更高的雙人對向互飛。 演員拋接點也由原來的4個增加到5個, 後空翻四周抓手動作難度在世界雜技界首屈一指。

深耕細作傳統節目, 讓其優勢不斷擴大。 在本屆雜技節上, 不少國家的優勢節目都表現出了這一趨勢。

河北省雜技團演藝有限公司的《搏回藍天——女子集體車技》, 在傳統優勢節目車技表演中融入舞蹈美學元素;俄羅斯尼古靈馬戲團的《頂杆》曾多次在世界各大馬戲節獲獎, 此次增加了“搖杆”“雙扛杆飛杆”等技巧, 形式新穎, 觀賞性強;蒙古馬戲發展中心的傳統保留節目《大跳板》, 經過重新編排後, 演員在跳板上彈起並旋轉6周落地, 難度再次提升。

“中外雜技藝術界人士攜帶著引領時代發展潮流的優秀作品紛至遝來, 我們又一次看到了傳統優勢項目的提升, 努力找尋突破, 這就是雜技的魅力。 ”省政協副主席、本屆吳橋雜技節評委會主席邊發吉說。 正是因為創作和表演上的精益求精, 為傳統經典雜技節目注入了生生不息的活力。

“義大利有一句俗語‘各有所好, 各有所長’。 雜技藝術要長盛不衰, 就不應該忘記其傳統。 ”義大利國際馬戲節總裁法比奧·蒙蒂科表示, 以自身傳統項目優勢為基礎, 不斷進行“升級”式創新, 是世界雜技發展趨勢之一。

趨勢二:美, 抒情表達傳遞新理念

如果說傳統強勢節目技巧的不斷“升級”讓人驚喜, 那麼, 將故事和抒情引入雜技表演, 則讓雜技藝術向著全新的精神審美層面轉型。 本屆雜技節上, 多個節目中蘊含著舉重若輕的雜技表演新理念。

由俄羅斯莫斯科國家大馬戲公司帶來的雜技節目《四人技巧》, 4名身著藍色西裝的帥氣男演員, 在一曲抒情歌曲的伴隨下, 或托舉, 或倒立, 行雲流水般演繹著高難的技巧動作。

現場觀眾被形神俱佳的表演帶進了“兄弟情深”的劇情中。

對於劇場內的眾多普通觀眾而言, 也許他們並不能完全看懂雜技動作難度的高點, 但是與舞臺表演產生情感上的呼應和共鳴, 則會更加令他們感到欣喜。

蒙古馬戲發展中心表演的《大跳板》, 兼具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高難新奇的動作設計, 但傳遞出的卻是一種輕鬆活潑的飄逸之感。 演員團身後空翻三周、後空翻兩周站上三人疊起的“人梯”等高難度動作, 配合輕快的曲風和舒展的表演, 帶給觀眾韻律美感。 舉重若輕的詮釋方式, 讓觀眾眼前一亮。 “顯難不為難”的節目編排, 給那些被雜技創新所困擾的雜技編導們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創作思路。

“高難度技巧是雜技的基礎, 情節、情境、情感的巧妙融入, 讓原本高、難、險的緊張狀態被舒緩輕鬆的演繹取代, 演員展現出的是雜技藝術的靈動之美。 ”北部戰區陸軍前進雜技團副團長董爭臻對這種舉重若輕的藝術呈現方式大加讚賞。

所有的藝術形態都在尋求自己的發展之路, 雜技亦是如此。 最初, 雜技的意義只局限於挑戰極限。 如今, 面對新的觀眾群體, 雜技藝術創作緊跟時代步伐, 不斷引入新理念, 在節目創排上注入更多情感表達元素, 兼顧演員的動作技巧和觀眾的觀看體驗。

趨勢三:新, 雜技藝術閃耀科技之光

與從前雜技主要活躍於街頭巷尾不同, 當今雜技最主要的生存空間在舞臺上, 與技巧相比, 舞臺呈現更為重要。多媒體影像效果、聲光電技術手段與表演技巧相結合,讓雜技藝術閃耀著科技之光。

本屆雜技節上,很多節目呈現出雜技與科技相結合的發展趨勢。比如保加利亞斯蒂凡尼藝術公司《魔屏——魔術》,一位元演員與舞臺中間螢幕上的演員互動表演,一真一假兩人配合得天衣無縫,讓觀眾驚歎“科技改變藝術”。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的《中國功夫——蹬人流星秀》,對道具進行大膽革新,將水流星通體安裝了LED彩燈帶,以科技力量助力演出效果呈現,舞臺呈現極具美感。中國臺北非常棒國際創意股份有限公司的《扯林至尊》,同樣對道具進行了改造,在空竹上安裝軸承提高轉速,加裝通體彩燈營造絢麗視覺效果。

“來自世界各地的雜技表演藝術家們,向我們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極具創新性的東西,包括雜技設備和前沿科技等。”加拿大太陽馬戲團選角總監帕弗爾·科托夫說,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極大地提高了雜技表演的藝術性,也是雜技在時代大潮中發展的新趨勢。

舞臺呈現更為重要。多媒體影像效果、聲光電技術手段與表演技巧相結合,讓雜技藝術閃耀著科技之光。

本屆雜技節上,很多節目呈現出雜技與科技相結合的發展趨勢。比如保加利亞斯蒂凡尼藝術公司《魔屏——魔術》,一位元演員與舞臺中間螢幕上的演員互動表演,一真一假兩人配合得天衣無縫,讓觀眾驚歎“科技改變藝術”。河北吳橋雜技藝術學校的《中國功夫——蹬人流星秀》,對道具進行大膽革新,將水流星通體安裝了LED彩燈帶,以科技力量助力演出效果呈現,舞臺呈現極具美感。中國臺北非常棒國際創意股份有限公司的《扯林至尊》,同樣對道具進行了改造,在空竹上安裝軸承提高轉速,加裝通體彩燈營造絢麗視覺效果。

“來自世界各地的雜技表演藝術家們,向我們展示了前所未有的、極具創新性的東西,包括雜技設備和前沿科技等。”加拿大太陽馬戲團選角總監帕弗爾·科托夫說,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極大地提高了雜技表演的藝術性,也是雜技在時代大潮中發展的新趨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