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預測准了“冷門”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是怎樣的體驗?

今年諾獎文學獎得主很冷門?然而還是有書評週刊讀者準確預測了。

作為石黑一雄的讀者和研究者, 本文作者王凱在國慶日發了一條朋友圈, 預測石黑一雄是今年的諾獎獲得者, 竟真的一語言中。 興奮之餘, 他寫了這篇文章, 帶領我們深入瞭解石黑一雄的生平、作品和思想。

讀者特約撰文|王凱

今晚8點多, 同窗兼好友喵小姐發來一條微信:“雲生, 你說個彩票號碼, 我立刻去買!”語氣之熱誠令我一時懵住, 這是怎麼了?在朋友圈裡, 我可是出了名的常年水逆患者, 哪來中彩票的運氣?遂以真誠的態度詢問了喵小姐的精神狀況,

而後得知:一個小時之前公佈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 正是我在研究的作家——石黑一雄。 更顯戲劇性的是, 國慶日那天我發了一條朋友圈, 預測了他是今年的諾獎獲得者!

情緒中的驚訝僅有一瞬, 取而代之的是一抹理所當然, 繼而是無比的欣慰。 欣慰的理由不是因為自己的預測成真(事實上我對石黑一雄獲獎的期待由來已久), 也不是因為自己的論文會“顯得”更有價值, 而是因為, 石黑的獲獎勢必會引來更多讀者關注他的作品, 而我堅信, 這些作品所展示出的作家對人性最為細膩幽微之處的洞察, 必將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 賦予處在種種人生困境中的普通人以強大的精神能量, 引領人們走向更光明的所在,

走向寬容, 走向理解, 走向多元, 走向接受。 所以, 真的很想在第一時間和大家一起聊聊石黑一雄的創作之路。

低產高質的國際化作家

石黑一雄是英國當代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 與拉什迪、奈保爾並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作家三雄”。

石黑一雄迄今共出版長篇小說七部, 短篇小說集一部, 除問世不久的新作《被掩埋的巨人》之外, 其餘作品均獲得各大文學獎的肯定。 石黑一雄每部作品的創作週期都較長, 不算是高產的作家, 但其作品的品質一直保持著高水準, 從其四次造訪“布克獎”可見一斑。 如今更是捧得諾獎, 證明了自己的實力。

石黑一雄出生於日本長崎, 六歲時移居英國, 1979年進入東英吉利亞大學的研究生院, 攻讀創作型寫作專業的碩士學位, 師從在安吉拉•卡特。 在學校裡, 他接受的是傳統的西方教育, 回到家則是用日語與家人交流, 他本人同時受到英國和日本兩種文化的薰陶。 但是, 他對這兩種文化同時保持著一種客觀的態度, 提到日本人或者英國人,

他的指稱都是“他們”。 這種冷靜的態度也反映在他的文學創作中, 使得他不同于一般的移民作家, 石黑一雄本人從來不刻意去操作亞裔的族群認同, 國族認同或移民主題從來就不是他的關注所在。

在石黑一雄眼中, “這個世界己經變得日益國際化, 這是毫無疑問的事實。 在過去, 對於任何政治、商業、社會變革模式和文藝方面的問題, 完全可以進行高水準的討論而毋庸參照任何國際相關因素。 然而, 我們現在早己超越了這個歷史階段。 如果小說能夠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進入下一個世紀, 那是因為作家們己經成功地把它塑造成為一種令人信服的國際化文學載體。 我的雄心壯志就是要為它做出貢獻。

事實上, 石黑一雄一直自詡為國際化小說作家, 立志要使自己的作品對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產生意義, 認為真正的國際化作家“必須能夠鑒別那些真正為國際讀者所關心的主題。 ”他也一直是這樣做的:石黑一雄筆下的主人公們雖出入于繁複的歐亞文明之間, 但憑藉含蓄、幽微的筆法, 以及模糊的敘事, 小說的文化背景被虛化, 日本、英國或是中國都僅僅只是一個個文化的符號, 在《無可慰藉》中, 甚至沒有出現具體的國家或城市名字, 《別讓我走》更是虛構了一個人類與克隆人共存的世界, 最大程度的超越地域與國族的限制, 他希望能夠在作品中體現國際化的生存意識, 展現人類在不同境遇之下共通的失落與不安。

根據石黑一雄《長日將盡》改編的電影《告別有情天》海報。

關注家庭問題和追尋人生意義的個體

作家的創作往往與其本人的成長及生活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石黑一雄也不例外。在石黑一雄的創作中,無論是家庭環境,教育背景或是社會工作經歷都一直刺激著他對於各類人生困境的關注與思考。

石黑一雄的父親石黑繁雄是一名海洋研究專家,母親是石黑靜子。父親的工作很忙,石黑一雄成長的最初6年,他的父母基本上都是缺席的,主要是和自己的祖父生活在一起。在日本成長的這段時間正處於他童年的早期,這一時期的典型特點就是人對父母的強烈依戀感,不僅僅是身體上依賴父母,需要父母的陪伴,更在精神層面上離不開父母的照顧。然而對於石黑一雄來說,這種情感上的希冀只能由祖父來實現,這實際上構成了一種他對於家庭倫理秩序的好奇。如果我們觀照到石黑的作品中,經常會發現一些形象:疏于與親人相處的繁忙的父親(如《無法慰藉》,瑞德),缺乏關愛的尋找雙親身影的孤兒(如《上海孤兒》,班克斯),關愛孫子性格傳統的祖父(如《無法慰藉》,古斯塔法),這些形象的塑造,以及石黑對於家庭內部成員關係的探討,都構成了其自身家庭問題之迷思的一種映射。1960年,由於父親的工作調動,石黑一雄一家遷居英國,石黑一雄也因此離開了祖父。對於年幼的石黑一雄來說,這構成了一種痛感,也加深了其對於家庭問題的思考。

作為一個日本小孩,石黑一雄在學校裡始終是個外來者,對待外界有一種天然的疏離感,加上石黑的母親不會英語,在家中與石黑一雄交流時,都用日文,就更保留了他身上的日本質素,從而加深了他的疏離感。這種對待外界的疏離感,使得石黑一雄有一種天然的包容,在對待各種是非倫理的判斷時,顯得更加的中立,客觀。

而高中畢業後,石黑一雄去到美國和加拿大旅行,並堅持記日記,為他日後的創作積累了素材。同時他還做過不少的兼職,開拓了眼界。事實上,在二戰之後,英國的霸權地位逐漸過渡到美國,這一事實對英國的國民性造成了一定影響,英國人普遍對此有些唏噓,於宮廷內生活的人更是如此,這種政治大環境的變化對人的影響,石黑一雄在這段經歷之中也頗有體會。他後來的作品《長日留痕》中的男主人公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英國勳爵的管家,在政治環境改變後,對自己的人生做出了反思。

文學創作,離不開生活實踐的滋養。受到專業影響,石黑一雄進行了更多的社會實踐,在倫敦西區昔勒尼慈善機構諾丁山幫助安置無家可歸的人。通過做社工、與做慈善,石黑一雄得以認識許多不同的人,間接的同這個社會更緊密的聯繫在一起,透過瞭解這些人的經歷,石黑一雄在人與社會的問題上,或者說在政治維度,對倫理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他的作品中,經常有受到時代裹挾的個體,他們在政治環境的更迭中反思自我,顯示出人性的幽微,比如《浮世畫家》中的小野,《長日留痕》中的史蒂文斯,他們都曾為了當初的成就而驕傲,堅信自己的付出是有意義的,可是面對時代的洪流,他們都變得迷惘,焦慮。

根據石黑一雄作品《別讓我走》改編的同名電影海報。

豐繁的時代背景帶來的反思

石黑一雄成長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回首當時的世界,正是西方社會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漲的年代,經濟的飛速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城市化、工業化、全球化都是現代化的典型特徵。社會發展的核心是為改善和提高生活水準而奮鬥:過得更好,做的更好,得到的更好。這種狀態一直持續至今,但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也產生了種種問題。

首先,消費主義伴隨著現代化的經濟發展滋生出來,面對生產過剩,商人們鼓吹消費至上,引起人們物欲的極大膨脹,人們通過消費,獲得虛假的滿足,以物欲享受代替精神的充盈,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都與消費主義掛鉤。然而,人們在物欲得到滿足之後,必將面對的仍將是精神的空虛。人們依舊沒有獲得真正的幸福,反而受到了異化,在一種扭曲了的生命感覺面前,找不到真我。文學作品作為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觀照,將普通人在經濟社會中受到的擠壓呈現出來,從而起到啟蒙和打破的作用,在現代化的文學創作中,始終是一個受到關注的部分。

石黑一雄也關注到這類問題,並以自己獨特的感性視角切入,來呈現這種現代性對人的扭曲。短篇小說集《小夜曲》正是這樣一部作品,映射出現代社會當中功利主義對藝術家們的影響。事實上,在石黑一雄成為作家之前,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音樂家,對於這部小說集的創作也算作是取材於生活,但小說集的主人公們以藝術家作為主體並非僅僅因為這一點,而是對於藝術家來說,消費主義、功利主義對其產生的異化與壓迫往往更明顯,藝術領域總是受到經濟社會最深刻的挑戰。

而現代化社會的另一個很重要的表現,便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以改善生活品質,享受科技成果為名,進行各式各樣的實驗與發明,並應用於人類社會。而在這中間也產生了問題,科技的邊界在哪裡?在人類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有沒有一些尺度來衡量科技行動的正當性?事實上,當這類問題矗立在人類面前時,人們不得不就此做出回答,比如克隆問題。對於由科技牽涉到的倫理問題,不僅受到科學家的關注,更影響了不少的文學創作者,石黑一雄是其中一個。在他的第五部長篇小說《別讓我走》中,他虛構了一個克隆人作為人類器官捐獻者合法存在的世界,直白地展現出技術中心主義極端化後的世界,刺激引發了人們對於科技發展面前,人類道德底線的思考。

除了對當下的人們的處境進行深入的思考,石黑一雄也對過去半個世紀中人類社會的大事件進行了深刻反思。在世界範圍內,戰爭與暴力一直存在,令石黑一雄對文明社會中的黑暗深感失望。這些往日的衝突帶給人類創痛,也讓人處在倫理的困境之中,無法獲得幸福,無法知曉生命中的應然,石黑一雄對此很同情。長篇小說《被掩埋的巨人》聚焦于戰爭帶來的歷史記憶,講述了一個奇幻的故事,以此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個寓言,激發讀者對於和平與戰爭的倫理思考。

無論是回望過去,還是思考當下,石黑一雄都受到時代的大背景的召喚,對現實中的種種人生困境進行觀照,並以作家特有的眼光和視角進行透視和創作,展現出其作為一名世界文學創作者的責任意識。在現代性的維度,石黑一雄針對經濟之於人的異化、以及科技倫理道德的底線問題進行創作,引發人們的思考;在戰爭與歷史記憶的維度中,石黑一雄給予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以關懷,以作品傳遞反思與警示,體現出作家對於人類的悲憫。

石黑一雄創作國際化小說的志業一直在進行著,並逐漸獲得世界的認可。2008年英國《泰晤士報》將石黑一雄列為“1945年以來英國最偉大的50位作家”之一,這位現年62歲的英籍日裔作家,其畫像已經懸掛于英國首相府中。在國際化成為一種潮流的當下,石黑一雄作品之生命力無疑將愈加旺盛。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或者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根據石黑一雄《長日將盡》改編的電影《告別有情天》海報。

關注家庭問題和追尋人生意義的個體

作家的創作往往與其本人的成長及生活經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石黑一雄也不例外。在石黑一雄的創作中,無論是家庭環境,教育背景或是社會工作經歷都一直刺激著他對於各類人生困境的關注與思考。

石黑一雄的父親石黑繁雄是一名海洋研究專家,母親是石黑靜子。父親的工作很忙,石黑一雄成長的最初6年,他的父母基本上都是缺席的,主要是和自己的祖父生活在一起。在日本成長的這段時間正處於他童年的早期,這一時期的典型特點就是人對父母的強烈依戀感,不僅僅是身體上依賴父母,需要父母的陪伴,更在精神層面上離不開父母的照顧。然而對於石黑一雄來說,這種情感上的希冀只能由祖父來實現,這實際上構成了一種他對於家庭倫理秩序的好奇。如果我們觀照到石黑的作品中,經常會發現一些形象:疏于與親人相處的繁忙的父親(如《無法慰藉》,瑞德),缺乏關愛的尋找雙親身影的孤兒(如《上海孤兒》,班克斯),關愛孫子性格傳統的祖父(如《無法慰藉》,古斯塔法),這些形象的塑造,以及石黑對於家庭內部成員關係的探討,都構成了其自身家庭問題之迷思的一種映射。1960年,由於父親的工作調動,石黑一雄一家遷居英國,石黑一雄也因此離開了祖父。對於年幼的石黑一雄來說,這構成了一種痛感,也加深了其對於家庭問題的思考。

作為一個日本小孩,石黑一雄在學校裡始終是個外來者,對待外界有一種天然的疏離感,加上石黑的母親不會英語,在家中與石黑一雄交流時,都用日文,就更保留了他身上的日本質素,從而加深了他的疏離感。這種對待外界的疏離感,使得石黑一雄有一種天然的包容,在對待各種是非倫理的判斷時,顯得更加的中立,客觀。

而高中畢業後,石黑一雄去到美國和加拿大旅行,並堅持記日記,為他日後的創作積累了素材。同時他還做過不少的兼職,開拓了眼界。事實上,在二戰之後,英國的霸權地位逐漸過渡到美國,這一事實對英國的國民性造成了一定影響,英國人普遍對此有些唏噓,於宮廷內生活的人更是如此,這種政治大環境的變化對人的影響,石黑一雄在這段經歷之中也頗有體會。他後來的作品《長日留痕》中的男主人公就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英國勳爵的管家,在政治環境改變後,對自己的人生做出了反思。

文學創作,離不開生活實踐的滋養。受到專業影響,石黑一雄進行了更多的社會實踐,在倫敦西區昔勒尼慈善機構諾丁山幫助安置無家可歸的人。通過做社工、與做慈善,石黑一雄得以認識許多不同的人,間接的同這個社會更緊密的聯繫在一起,透過瞭解這些人的經歷,石黑一雄在人與社會的問題上,或者說在政治維度,對倫理問題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在他的作品中,經常有受到時代裹挾的個體,他們在政治環境的更迭中反思自我,顯示出人性的幽微,比如《浮世畫家》中的小野,《長日留痕》中的史蒂文斯,他們都曾為了當初的成就而驕傲,堅信自己的付出是有意義的,可是面對時代的洪流,他們都變得迷惘,焦慮。

根據石黑一雄作品《別讓我走》改編的同名電影海報。

豐繁的時代背景帶來的反思

石黑一雄成長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回首當時的世界,正是西方社會現代化程度越來越高漲的年代,經濟的飛速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城市化、工業化、全球化都是現代化的典型特徵。社會發展的核心是為改善和提高生活水準而奮鬥:過得更好,做的更好,得到的更好。這種狀態一直持續至今,但是在現代化的過程中也產生了種種問題。

首先,消費主義伴隨著現代化的經濟發展滋生出來,面對生產過剩,商人們鼓吹消費至上,引起人們物欲的極大膨脹,人們通過消費,獲得虛假的滿足,以物欲享受代替精神的充盈,享樂主義、拜金主義、功利主義都與消費主義掛鉤。然而,人們在物欲得到滿足之後,必將面對的仍將是精神的空虛。人們依舊沒有獲得真正的幸福,反而受到了異化,在一種扭曲了的生命感覺面前,找不到真我。文學作品作為對現實生活的一種觀照,將普通人在經濟社會中受到的擠壓呈現出來,從而起到啟蒙和打破的作用,在現代化的文學創作中,始終是一個受到關注的部分。

石黑一雄也關注到這類問題,並以自己獨特的感性視角切入,來呈現這種現代性對人的扭曲。短篇小說集《小夜曲》正是這樣一部作品,映射出現代社會當中功利主義對藝術家們的影響。事實上,在石黑一雄成為作家之前,他的夢想是成為一名音樂家,對於這部小說集的創作也算作是取材於生活,但小說集的主人公們以藝術家作為主體並非僅僅因為這一點,而是對於藝術家來說,消費主義、功利主義對其產生的異化與壓迫往往更明顯,藝術領域總是受到經濟社會最深刻的挑戰。

而現代化社會的另一個很重要的表現,便是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以改善生活品質,享受科技成果為名,進行各式各樣的實驗與發明,並應用於人類社會。而在這中間也產生了問題,科技的邊界在哪裡?在人類追求幸福的過程中,有沒有一些尺度來衡量科技行動的正當性?事實上,當這類問題矗立在人類面前時,人們不得不就此做出回答,比如克隆問題。對於由科技牽涉到的倫理問題,不僅受到科學家的關注,更影響了不少的文學創作者,石黑一雄是其中一個。在他的第五部長篇小說《別讓我走》中,他虛構了一個克隆人作為人類器官捐獻者合法存在的世界,直白地展現出技術中心主義極端化後的世界,刺激引發了人們對於科技發展面前,人類道德底線的思考。

除了對當下的人們的處境進行深入的思考,石黑一雄也對過去半個世紀中人類社會的大事件進行了深刻反思。在世界範圍內,戰爭與暴力一直存在,令石黑一雄對文明社會中的黑暗深感失望。這些往日的衝突帶給人類創痛,也讓人處在倫理的困境之中,無法獲得幸福,無法知曉生命中的應然,石黑一雄對此很同情。長篇小說《被掩埋的巨人》聚焦于戰爭帶來的歷史記憶,講述了一個奇幻的故事,以此作為人類社會的一個寓言,激發讀者對於和平與戰爭的倫理思考。

無論是回望過去,還是思考當下,石黑一雄都受到時代的大背景的召喚,對現實中的種種人生困境進行觀照,並以作家特有的眼光和視角進行透視和創作,展現出其作為一名世界文學創作者的責任意識。在現代性的維度,石黑一雄針對經濟之於人的異化、以及科技倫理道德的底線問題進行創作,引發人們的思考;在戰爭與歷史記憶的維度中,石黑一雄給予現實生活中的人們以關懷,以作品傳遞反思與警示,體現出作家對於人類的悲憫。

石黑一雄創作國際化小說的志業一直在進行著,並逐漸獲得世界的認可。2008年英國《泰晤士報》將石黑一雄列為“1945年以來英國最偉大的50位作家”之一,這位現年62歲的英籍日裔作家,其畫像已經懸掛于英國首相府中。在國際化成為一種潮流的當下,石黑一雄作品之生命力無疑將愈加旺盛。

直接點擊 關鍵字查看以往的精彩~

或者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