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中國人思鄉,何以月為媒?

《中國人思鄉, 何以月為媒?》

文/白旭

當年在大學外國文學課上, 老師分析文本《簡愛》中關於月光的描寫時說道, 月亮在西方語境下代表著瘋狂,

在東方則是思鄉。

中國文學作品中的故鄉意象, 在地為桑梓, 在天為明月。

文學作品中的月亮往往有著豐富的潛臺詞, 可以興觀群怨。 皓月當空, 遊子羈旅天涯, 以月思人懷鄉, 再合適不過 。

追本溯源, 《詩經》中以月亮入詩的有一首《月出》: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舒窈糾兮, 勞心悄兮。 意譯過來就是你問我愛你有幾分, 月亮代表我的心。

可見在春秋早期, 月亮是愛情信物, 正所謂馬上觀壯士, 月下觀美人。 這種民族審美綿延數千年, 至今仍不失為一種美學觀照。

大抵先秦兩漢的經貿交通都不發達, 遊子較少, 月亮可以單純地出現在文學作品中。 但是到了唐代, 月亮密集入詩, 引申義開始發生變化。

中國浪漫主義殿堂級大師李白用詩歌為月亮命名:舉頭忘明月,

低頭思故鄉。

時隔數年, 另一位中國現實主義殿堂級大師杜甫心有靈犀, 亦以月入詩:月是故鄉明, 露從今夜白。

也許從這一刻起, 月亮在中國詩壇的身份便已經被確證, 後世詩人面對月亮, 眼前有景道不得, 李杜題詩在上頭。

自唐以降的士林學子都是打小兒就吟著這些詩歌長大的, 每當對月感懷, 這種“月之故鄉”便成了躲不開的養料或者是干擾。

於是, 月亮成為開啟鄉愁的鑰匙, 經過綿延千年的積澱, 而成為一種民族認同。 東方的審美含蓄內斂, 願意把一切美好的事物賦予故鄉, 月光皎潔柔和, 可寄愁心。 身在異鄉為異客, 唯有明月知我心。

無論身在何方, 畢竟十五的月亮, 照在家鄉,

照在邊關。

哪怕身邊一切都是陌生, 至少還有這月亮是家鄉的, 於是月亮成為了異鄉人的情感慰藉。

今天, 你在抬頭望月時,

是否憶起了故鄉的模樣?

編輯丨白旭 美編丨李天嬌

本期責編丨白旭

校對丨潘健

主編丨李季

鮁天下™出品

猜你想看

←點擊下載鮁天下APP

本地移動互聯第一平臺丨鮁魚圈廣播電視臺

Hot

Hot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