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永陵丨中國第一個科學考古帝王陵傳奇(陸):幕後英雄——李濟、郭有守 一生的守陵人——劉複章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本公眾號

幕後英雄——李濟、郭有守

老照片:網友“衆人都是”、文物照片:永陵博物館

文 • 閆佳楠

抗日戰爭期間, 西南地區作為中國戰略後方, 全民族不約而同地認識到建設西南的重要性。

文化學術界開始積極調查西南邊疆地區、研究西南邊疆問題。 作為考古學家的李濟也主持擬定了一份西南考古的宏大計畫, 計畫書稱:“過去十餘年來, 華北考古之結果, 證明中華遠古之文化,

確有一部分來自西南, 吾人為欲瞭解全部中國文化之淵源起見, 現擬按照下列計畫, 從事西南考古。 茲擬實地調查西南古跡, 頒藉吾人所熟知之漢族遺物為線索, 先求漢族遺跡之分佈, 再就地層先後, 以推求漢化以前之他族文化, 及漢化後所產出之特色……”。 在李濟的推動下, “史語所”組織了多次田野調查和考古發掘, 以期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在川省內顯示之特點以及川省文化與中原文化之關係,特別致力於文化之構成、流傳與分佈三種研究”。 1941年永陵的發現提供了絕好機會。

李濟

李濟深知永陵發掘的重要意義, 積極與他的好友兼同鄉馮漢驥聯繫, 而馮漢驥也瞭解“史語所”的學術實力。 在李馮二人的默契合作下“撫琴台整理工作團”組建。 李濟對永陵考古發掘抱有極大的熱情, 在“撫琴台整理工作團”成立典禮上, 四川省政府主席張群、“史語所”李濟相繼發言祝賀。 發掘開始後, 李濟坐鎮李莊遙控指揮, 不斷收到吳金鼎的發掘報告。

3月20日, “本星期以前門之探掘為重要工作,

下星期再挖淤泥。 ”

3月27日, “墓南端拱門頂部已掘出, 淤泥之成因已明, 至今可自南探坑北端與墓內對話。 ”

4月15日, “此間工作規模逐漸擴大, 希於雨季前一切粗工可得完畢, 動工以來, 一般情形堪稱滿意, 新預算現餘款顯不敷用, 聞張公嶽軍

一生的守陵人——劉複章

發掘容易, 保護難。

永陵發掘結束後, 由於政府無法提供更多的資金用於永陵的後期整理和修復, 地宮被迫封存。 為了躲避日軍飛機轟炸掃射, 四川省博物館一度將永陵出土文物埋於地下。

1949年底,國民政府擬對博物館職工每人發給三月工資予以遣散,令其各奔前程,自尋生路。 馮漢驥當即對全館職工說:“你們不要走,把文物保管好,共產黨來了還是要保護文物辦博物的。

1949年王建墓外景

1949年後, 四川省博物館將文物從地下取出,隨之將其收藏于成都市中區的皇城內。 此外永陵地宮本體也得到妥善保護, 將已坍塌的墓門重新修繕恢復。 為了更好地保護永陵地宮, 根據中央文物局的檔政策, 時川西行署文教廳派劉複章專職守護永陵。 這一守便是劉複章的一生。

1956年王建墓前門

劉複章

劉複章與永陵的結緣始於1942年永陵第一階段考古發掘,當時身為四川大學普通工作人員的他隨馮漢驥教授參與了發掘工作,從此醉心于文博事業。受命守護永陵後,劉複章舉家搬遷至當時還屬成都郊外的永陵旁邊。1961年3月,國務院公佈永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1973年11月,設王建墓文物保管所。既是所長又是辦事人員的劉複章,為節約開支,動員全家負責墓地旁邊的清潔衛生工作,包括為墓頂除雜草。文革期間,紅衛兵闖進永陵搗亂,由於擔心永陵遭受滅頂之災,劉複章帶領全家住進了永陵地宮,一家人就這樣在地宮中住了兩年多,以這樣極端的方式來保衛地宮安全。劉複章後人劉剛曾回憶:“我們在地宮中打地鋪,裡面潮濕得嚇人,所有的衣服、被子都是濕的......我們都很理解父親,能保護永陵,我們感到自豪”。

除了盡心守護永陵,劉複章憑一己之力調查收集文物資料。有時遇到一些不願交出文物的人,他甚至會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拿錢將文物買下來,然後捐獻給博物館。劉複章先後向永陵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館、武侯祠博物館等館藏機構捐獻文物2000餘件。可以說沒有劉複章就沒有永陵。

2005年5月1日,91歲的劉複章與89歲的蘇立文再次相逢于成都永陵。兩名發掘永陵的見證者在63年之後奇跡般地再次握手、擁抱,堪稱奇緣。只是綠柏依舊,烏絲變白頭。

2008年1月6日,劉複章因肺心病在成都去世,從他的衣服口袋裡只找出一張報紙,報紙的邊欄有一則關於永陵的小消息,劉複章至死不忘永陵。

微信號:cdfzjn

金牛區數字方志館

1956年王建墓前門

劉複章

劉複章與永陵的結緣始於1942年永陵第一階段考古發掘,當時身為四川大學普通工作人員的他隨馮漢驥教授參與了發掘工作,從此醉心于文博事業。受命守護永陵後,劉複章舉家搬遷至當時還屬成都郊外的永陵旁邊。1961年3月,國務院公佈永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1973年11月,設王建墓文物保管所。既是所長又是辦事人員的劉複章,為節約開支,動員全家負責墓地旁邊的清潔衛生工作,包括為墓頂除雜草。文革期間,紅衛兵闖進永陵搗亂,由於擔心永陵遭受滅頂之災,劉複章帶領全家住進了永陵地宮,一家人就這樣在地宮中住了兩年多,以這樣極端的方式來保衛地宮安全。劉複章後人劉剛曾回憶:“我們在地宮中打地鋪,裡面潮濕得嚇人,所有的衣服、被子都是濕的......我們都很理解父親,能保護永陵,我們感到自豪”。

除了盡心守護永陵,劉複章憑一己之力調查收集文物資料。有時遇到一些不願交出文物的人,他甚至會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拿錢將文物買下來,然後捐獻給博物館。劉複章先後向永陵博物館、四川省博物館、武侯祠博物館等館藏機構捐獻文物2000餘件。可以說沒有劉複章就沒有永陵。

2005年5月1日,91歲的劉複章與89歲的蘇立文再次相逢于成都永陵。兩名發掘永陵的見證者在63年之後奇跡般地再次握手、擁抱,堪稱奇緣。只是綠柏依舊,烏絲變白頭。

2008年1月6日,劉複章因肺心病在成都去世,從他的衣服口袋裡只找出一張報紙,報紙的邊欄有一則關於永陵的小消息,劉複章至死不忘永陵。

微信號:cdfzjn

金牛區數字方志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