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創新驅動,開啟廣東未來的發展之門

廣州首個創投小鎮——海珠洋灣島 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邱偉榮 通訊員海宣 攝

打破體制牢籠, 為高校科技成果進入市場“鬆綁”;鼓勵科研人員離崗創業,

激發人才活力;打造國際風投創投中心, 讓金融助力科技騰飛;提供市場環境保障, 讓企業放心、安心研發新產品……過去五年, 廣東從改革體制機制入手, 激發創新主體活力, 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緊密融合, 初步構建起有利於各類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高效配置的創新生態。 (10月4日《廣州日報》)

很多時候, 體制是創新的一大掣肘。 一項審批、一個檔、一個制度, 就可能湮滅一個創新的火花, 讓創新的種子胎死腹中。 正是看到這一點, 廣東以體制改革為抓手, 激發創新主體活力, 在全國率先出臺創新驅動發展的系列突破性政策舉措, 打出創新驅動政策“組合拳”, 塑造了務實高效的創新生態, 激發了廣東全域的創新熱情,

開啟了廣東未來的發展之門。

創新發展、制度先行。 只有在制度上予以保障, 創新才能煥發生機與活力。 為了點燃廣東的創新火焰, 廣東首先在制度上進行創新體制改革。 比如2015年, 廣東出臺《關於加快科技創新的若干政策意見》, 其後又出臺《激勵企業研究開發財政補助試行方案》《廣東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等一系列配套措施, 這些措施不僅啟動創新活力, 更為廣東的發展插上制度之翼。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 不論是科技創新, 還是技術進步, 人才都是核心要素。 為啟動人才活力, 過去五年廣東一方面通過實施“珠江人才”計畫等重大人才工程, 努力吸引國內外一流人才。 另一方面,

不斷鼓勵大學教授離崗創業, 衍生更多創新成果。 在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及活躍的市場需求下, 目前廣東研發人員規模長期位居全國第一位, 並呈持續較快增長態勢, 廣東越來越成為全國的人才高地、創新高地。

資本是創新的發動機。 無論是滴滴打車、共用單車, 還是美團、餓了麼, 只有資本保障, 創新模式才能得以延續、發展。 正是看到這一點, 廣東努力打造國際風投創投中心, 促進技術與資本深度融合。 2015年, 廣東先後出臺《關於廣東金融業促進創新驅動發展的若干意見》《廣東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指導意見》等檔, 建成全國第一個“互聯網+”眾創金融示範區。 這些舉措讓創新成為有源之水, 不斷孵化新的成果, 為廣東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栽下梧桐樹, 引得鳳凰來。 一流的環境, 才能吸引一流的人才, 不斷點燃創新之火。 為完善智慧財產權保護, 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 廣東成立了全國第二家智慧財產權法院, 在鎮區建立了專利“快速申請、快速授權、快速確權、快速維權”的智慧財產權維權中心。 正是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不斷加大, 廣東營造出尊重知識、保護創新的良好氛圍, 進而不斷迸發出創新活力, 為創新發展提供源源動力。

創新驅動, 開啟廣東未來的發展之門。 當前, 廣東正處於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要實現廣東新發展、新跨越, 就需要我們堅持創新發展理念, 深入挖掘人才的力量, 抓好產業對接, 不斷吸引人才, 掌握核心科技,

實現創新驅動。 進而用創新發展推動各項事業“芝麻開花節節高”, 開啟廣東未來的發展之門。 (南方網薛家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