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老企業”騰地方“釋放青島發展“綠色紅利”

原標題:老企業環保搬遷釋放“綠色紅利”

青島火車北站, 自2014年1月至今, 日均客流量3.4萬人次, 在青島“迎來送往”的交通版圖中成績矚目。 這裡地鐵交通、商業網點密集分佈。 如今, 它已經不僅僅是一座客運樞紐站, 而是向著“交通新城”快速推進。

熟悉青島發展規劃的人都清楚, 這塊覆蓋1.9平方公里的交通商務區崛起於老企業搬遷後騰空的地塊。 當初, 國棉六廠、黃海橡膠等19家企業陸續從這一帶搬遷, “讓”出了地塊, 更“讓”出了青島轉型發展的新空間。

截至目前, 全市129戶規劃內搬遷企業中, 已關停的搬遷企業117戶,

其中涉及污染企業67戶。 初步統計, 關停的污染搬遷企業, 使市區每年減少工業廢水排放量2318萬噸, 占市區排放總量的72%;減少COD (化學需氧量)排放量1805噸, 占市區排放總量的71%;減少氨氮排放量127噸, 占市區排放總量的71%;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5480噸, 占市區排放總量的23%;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5890噸, 占市區排放總量的30%;減少煙(粉)塵排放量15863噸, 占市區排放總量的80%。 這批高能耗、高污染企業的搬遷和轉型, “騰”出了青島城市升級發展的“淨空”。

“騰籠換鳥”, 顧名思義, 騰出空間, 讓新的生靈入駐。

在青島, 這場從2008年開始啟動的戰役, 著眼於淘汰落後產能, 以老企業環保搬遷、化解過剩產能為突破口, 不斷加速企業轉型發展, 提升城市生態效能, 意義深遠。

青鋼是我市老企業環保搬遷 “大軍”中的重要一員。

2012年搬遷啟動伊始, 他們一方面加快新廠址建設, 一方面在原廠區繼續推進節能減排工程建設, 實現了“乾乾淨淨”搬遷。 2013年, 青鋼提前關停焦化廠, 打響搬遷改造“第一槍”。 據測算, 焦化廠關停後, 每年減少二氧化硫排放超過4300噸, 減排氮氧化物148.68噸, 減排揚塵6720噸、煙塵40.8噸, 年可節約5.85萬噸標煤, 污染源全部得到根治, 為李滄城區恢復環境自淨功能發揮了重大作用。

離開“老家”, 去往西海岸新廠區, 讓青鋼借此全面實現了清潔生產、綠色發展的大計。 據估算, 現在的青鋼, 環保投資占總投資的11%左右, 年節能11萬噸標準煤, 相當於減排27.5萬噸二氧化碳, 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均達到鋼鐵行業清潔生產標準一級水準,

與老廠區相比, 煙(粉)塵、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別減少89%、38%, COD (化學需氧量)實現零排放。

青鋼並非個例。 據不完全統計, 青島堿業發展有限公司在生產氯化鈣時產生的副產品二氧化碳, 過去只能排放到大氣中。 搬遷後, 新專案將二氧化碳作為原料生產小蘇打, 每年可減排二氧化碳2萬噸以上。 2008年即被列為首批搬遷企業的雙桃精細化工公司, 一期專案就不斷加大安全環保投入, 研發完成十余項迴圈經濟、清潔生產的方案, 讓廢水、廢渣、廢氣零排放, 每年為企業帶來近億元經濟效益。 此番種種, 讓這家老牌化工企業嘗到了“綠色紅利”的甜頭。 最新統計資料顯示, 雙桃搬遷後的新項目, 每年可減少廢水排放量15萬噸。

隨著一批批老企業的遷出,

青島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環保搬遷走向縱深, 為全市改善生態環境增加了“底氣”。

日前, 山東省環保廳揭曉今年上半年全省17城市生態補償資金結果, 我市環境空氣品質持續改善, 獲獎1677萬元;

今年上半年, 我市空氣品質優良率為 79%。 細顆粒物(PM2.5)、 可 吸 入 顆 粒 物(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濃度均同比改善, 為2013年以來同期最好水準;

“十二五”期間, 省控重點河流化學需氧量、氨氮兩項污染物平均濃度分別為26.5毫克/升、0.42毫克/升, 同比分別改善20.4%、72.9%, 改善幅度均居全省第一。

……

成效不是唯一, 深處其間的居民更有切身的體會。

“作為居民來說, 很難以數字直接量化環保改善的效果。 但在此前, 空氣裡時不時傳來的怪味, 會讓我心裡充滿擔心。 化工廠在家附近,

總會讓人心裡覺得不踏實。 ”隨著海晶化工的搬遷, 家住四流南路的王女士心裡“放下了一塊大石頭”。

隨著我市一批老企業陸續完成整體搬遷, 不僅大幅緩解了困擾原區域數十年的空氣、噪音等污染問題, 而且“騰”出的新天地, 也在不斷實現著經濟轉型升級發展。

按照總體規劃, 這些騰出的地塊主要用來整體成片開發, 轉型發展商貿服務、文化創意等高端服務業, 有的已建設成大型基礎設施, 讓老城區的空間優勢和生態優勢重新釋放。

據統計, 目前我市老企業環保搬遷騰出土地中, 約30%的土地用於學校、幼稚園、老年公寓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以及城市道路和綠地建設, 同時配建了7700餘套保障性住房, 提取保障性住房基金6億多元, 解決棚戶區安置用房約9000套。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劉 萍

[編輯:芃芃]

解決棚戶區安置用房約9000套。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記者 劉 萍

[編輯:芃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