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咸陽興平的特產美滋滋

第一個:興平地處關中平原腹地, 地勢平坦, 土壤肥沃, 光照充足, 雨量適中, 是大蒜的最佳適生區。 大蒜種植歷史悠久, 在民間早有"唐蒜"之說,

"大蒜之鄉"的美稱也早已飲譽全國。 興平大蒜以蒜頭肥、瓣個大、包衣緊、味辛辣為特點, 蒜苔以翠綠鮮嫩清香、甘甜辛辣適中、體長均勻、味道鮮美為特點, 久負盛名。 1986年被陝西省人民政府列為陝西省大蒜生產基地, 產品遠銷到日本、韓國等國際市場, 國內遠銷到山西、北京、河南、內蒙、甘肅、四川、新疆、青海、廣州等省、市自治區。

第二個:甑(zèng)糕是關中地區特有的傳統風味小吃, 是用糯米、紅棗或蜜棗、紅豆置鐵甑上蒸制而成, 故名甑糕。 此小吃歷史悠久。 甑, 是中國古代一種非常古老的蒸器, 有陶制、銅制、鐵制等, 後經民間傳承, 將鐵甑保留至今, 而用之蒸制的粘糕也別有風味。

第三個:愛咥(die)面是老陝的飲食習慣。 日常變著花樣吃麵條, biangbiang面、棍棍面、韭葉面、刀削麵, 湯的、幹的、炒的、油潑的、炸醬的輪番上陣, 可有一種面, 不止是口感好, 更多的是寓意深遠, 無論是嫁女娶妻, 生子添喜, 還是老人祝壽, 都離不開細長的掛麵, 家家吃掛麵, 祝福長壽平安。

手工掛麵自古就是秦地的特產, 可以說沒有吃過手工掛麵的陝西人肯定不是真正的“老陝”。 雖說如今生活越來越好, 可是陝西人還是放不下這筋滑的手工掛麵, 這倒也不能說別的東西就都不好吃, 就像“老北京”就是喜歡酸澀的豆汁兒一樣, 要的就是那個味兒。 而興平的時下村就是遠近聞名的手工掛麵專業村,

這裡的掛麵可謂面中一絕。 村民們用最傳統的工藝, 做出的掛麵獨具特色, 是遠近有名的地方特產。

為了親眼目睹手工掛麵的全程, 我們不畏嚴寒, 走進了興平市東城街道辦時下村四組解都信的家。

時下村的手工掛麵足足有千年左右的歷史, “在我爺爺那時, 村上掛麵的人更多”解都信說。 掛麵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 該村幾乎家家都會這種從祖上傳下來的手藝。 要做好這樣的“掛”面, 可不是件輕鬆的事, 必須經歷近20小時、8道主要工序。 做手工掛麵的頭道工序是和麵揉面, 先將上等麥粉按一定比例加鹽, 然後用力攪拌, 現在除了和麵這項用上了機械, 其餘均為純手工操作。 面要和的不軟不硬, 然後放到黑瓷盆裡,

蓋上厚厚的棉被, 起到保暖和防風作用。 等面發酵我們就叫醒面。

約摸一個多小時, 面就醒了, 接下來就得把醒好的面上案盤條。 盤條要盤三次, 先將醒好的面放到案板上, 揉搓成胳膊那麼粗的麵條, 再一圈一圈盤在瓷盆裡, 這叫盤大條。 大條盤好後, 又再次醒面, 這個過程需要一個多小時。 之後開始進行倒二條和三條了, 三條有指頭般粗細, 盤完三條就開始簡單吃中午的飯了。 下午能休息一會, 一般到淩晨一兩點鐘時, 就開始上面, 就是把下午盤好放在缸的三條, 纏在兩根叉開的竹棍上(我們叫上面), 熟練的上一百斤面需一個多小時, 麵條在他們的手中如銀蛇飛舞。 上好的面就放在面窖裡, 每次纏六七十根, 之後要在面窖上蓋上厚厚的草簾和棉被,使面窖的溫度和濕度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到了早上四點多把纏好的面放在專門的架子上進行開面,開完面繼續放在面窖裡進行醒面,就等著太陽出來拿出來曬了。

早上九點多,太陽出來時就開始了掛麵過程,將面窖裡的面拿到院子,將竹棍一端插在面架上,另外一個人攥住另一根竹棍慢慢往下拽,上面的人就用兩根長點的竹棍劃面,主是使面不會粘在一起,麵條被拉長變細,吊在面架上晾乾。掛麵絲兒長長的,細細的,白白的,在陽光下閃著銀光,一條街望過去,煞是好看。

天氣好的話下午三點面就曬乾了,就把面切長短節,紮成捆,並用粗麻紙三捆一包裝,手工掛麵就算做成了。只要天氣好,每天就重複著這個過程,也享受著這個過程。

解都信介紹說這種製作工藝沒有任何文字說明,完全是靠父輩們的經驗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手工掛麵有一定的季節性,一般都是在冬季做,冬季的面最好吃,要想做出好的掛麵一要手藝精,二要天氣好,最好是豔陽高照且無風的天氣,掛麵必須是通過太陽曬乾,而不是晾乾或烘乾,這樣做出來的手工掛麵不僅細如髮絲又光又筋而且味道鮮美,極易消化。

解都信全家老少五口人主要經濟來源就依靠掛麵手藝,他和愛人許美玲每天要和一百斤麵粉,“掛麵的總長度在四十公里以上,從興平可以拉到西安。”他說。現在全村每天能出成品掛麵二萬餘斤,有人專門上門收購,賣到各地。掛掛麵是個苦活,現在年輕人都沒人願意再做了,差不多都出外打工了,從事這項手藝的大都在四五十歲。

傳統在消逝,傳統抵擋不過現代進步,抵擋不過都市更新的壓力,這是很多傳統工藝的現狀,越來越少有年輕人願意花費時間去學這些古老的技藝。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已經忘記了傳統,不再珍惜古早的味道了?

精湛的手工技藝創造了飲食文化,細如髮絲的掛麵更有傳承的必要,我們有理由相信,掛麵會越掛越“長”。

第四個:石子饃是陝西關中地區流行的風味食品。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又稱砂子饃、餑餑、幹饃。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饃歷史非常悠久,石子饃具有明顯的石器時代“石烹”遺風。

據傳:“神農時,驚訝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這就說明,石子饃是由遠古的“燔黍”演變而來的,經過了一個長久流傳,不斷改進的過程。 唐代叫做“石鏊餅”,並曾以此餅向皇帝進貢。到了清代,石子饃傳入金陵,稱為“天然餅”。石子饃是用燒熱的石子作為炊具烙燙而製成的饃。它油酥咸香,經久耐放,因此很受人們的喜愛,就連就外賓吃後也大加讚賞。

石子饃傳說,關於石子饃,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相傳唐時,同州(今大荔縣)曾將此餅作為貢品,當時叫鏊餅。由於同州人生性剛強、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時,“必懷此餅而去,用備狴牢之糧”。是說早有準備,一旦被投入牢獄時,因帶有石子饃,不至於挨餓。清代袁牧在《隋園食單》裡,稱石子饃為“天然餅”並對它的製作方法做了詳細的總結記述。

石子饃,作為出遠門、長途旅行所帶的食品,已同速食麵同領風騷。雖然現在吃的人已不是很多了,但是偶爾還能在街頭看到賣石子饃的鄉下人,一塊錢可以買好幾張,又便宜又實惠,帶回家去還能吃個新鮮。

石子饃,又稱幹饃、砂子饃,是用上白麵粉,放入調料、油、鹽 (糖),(必須要有雞蛋要不不會酥的)!!!要不製成餅胚,把洗淨的小鵝卵石子,放在大鐵鍋裡加熱,把製成的餅胚放在石子上,上面再鋪上一層從鍋裡舀上來的熱石子,焙制而成。油酥咸香,營養豐富,攜帶方便,經久耐貯。不僅可以饋贈親友、招待嘉賓和產婦臨蓐後食用,也是旅遊者的理想食品。

第五個:興平素有“布衣之鄉”的美譽,民間盛行土布紡織,歷史上的張良賣布即源於此。

土織布是世代沿用的一種純棉手工紡織品,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國紡織史上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關中農村是純棉土織布的發源地,它歷史悠久,在關中農村一直延續農閒時婦女們在家紡線織布的習俗。

土織布所具有的民族圖案、古老民間工藝等特點已使它成為了一項文化遺產。在當今崇尚綠色、回歸自然的消費潮流中,受到廣泛追捧。

第六個:興平云云饃是陝西省咸陽市興平縣地方風味特產小吃,俗稱眼鏡饃,因看起來像一朵彩雲,又像一副沒帶把的眼鏡而得名。興平云云饃造型美觀,黃白色相襯,清香酥脆,越嚼越香,且久存不易變質。

這種饃的做法是:選用一斤精粉,加菜油和白糖各二兩,水三兩半。把稱好的白麵中間刨個坑,把白糖用開水化開,和油一起倒在面坑中,然後把面和成面絮,面要和硬些,用杠子壓好。等面回軟以後,一斤揪成二十個左右的面塊,再把面塊搓成長條,中間壓扁兩頭圓,把兩頭一正一反卷成兩個圓圈形,放在鏊上烘烤一小時就成了。

第七個:興平市從2002年開始引種清水蓮菜,經過10多年的發展,種植面積已由起步時的5畝增至3.6萬畝,全市清水蓮菜產值突破1.6億元,種植區域涉及到興平市的阜寨鎮、莊頭鎮、豐儀鎮、湯坊鎮、桑鎮等6個鎮(辦),有近2萬名農民群眾從事清水蓮菜生產、加工和銷售,興平市清水蓮菜園區已被列入咸陽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成為西北地方最大的清水蓮菜基地。

在清水蓮菜產業的發展壯大中,興平市先後與武漢市蔬菜科學研究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立長期技術合作關係,共同設立“陝西·興平蓮藕良種繁育及新技術示範基地”,引進“鄂蓮5號”、“鄂蓮6號”、“鄂蓮7號”等新品種5個,制定了“地下建池、農膜覆水、井水灌溉”清水蓮菜栽培技術規程,先後註冊了“井冠”、“佳荷美”、“藕絲蓮”等商標,通過了省級無公害產地產品認證,清水蓮菜產品在楊淩農高會上榮獲“優秀新產品獎”。

興平市積極發展訂單農業、超市農業,與咸陽新陽光批發市場簽訂長期供貨合同,使興平市清水蓮菜成功打入沃爾瑪、人人樂等大型連鎖超市。興平市清水蓮菜產業已走上了“無公害種植、標準化管理、統一包裝銷售、品牌化經營”的道路。

為了樹立興平“清水蓮菜之鄉”的美名,打造特色蓮菜品牌,加快建設沿渭生態觀光農業產業帶,興平市已成功舉辦了五屆“陝西·興平荷花節”,吸引了20多萬人前來觀光、休閒,達到了宣傳推介、做亮品牌、提升影響的顯著效果。四川、甘肅等地的幹部群眾紛紛來興平市參觀學習,省、市領導也多次來興平調研,對清水蓮菜產業發展給予了高度肯定,中央電視臺、陝西電視臺、《陝西日報》等媒體先後多次進行了專題報導,產生了廣泛影響。

第八個:陝西人離不開辣椒,辣椒已經成為陝西人日常生活和陝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秦椒”是辣椒中的佳品,素有“椒中之王”的美稱。陝西種植辣椒的地方很多,位於關中平原腹部的興平就是陝西辣椒的主要種植地區之一。興平北依莽山,南臨渭水,地勢平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鑲嵌在關中平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興平辣椒種植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大規模種植始於明代。興平辣椒與興平大蒜被形容為興平人民致富的“紅白二將軍”。辣椒採收後,各家的女人們就會圍坐在一起,拿著針線,如同納鞋底縫衣裳似的,串著紅辣椒。於是在各家的門前屋後廊簷下,在窗前,在門邊,都掛上了鮮紅的辣椒串兒。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錢串子”。

興平辣椒在陝西乃至全國都享有盛譽。陝西關中“八大怪”中這樣描述興平辣椒:“關中八大怪,油潑辣子一道菜”,“雖說湘川能吃辣,老陝吃辣讓人怕,辣面拌鹽熱油潑,調面夾饃把飯下。”在關中吃面,第一個惦記的就是油潑辣子,人們常說:“沒有辣子哭爹喊娘”,可見辣椒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在關中平原還流行著關於興平辣椒的順口溜:“端一碗燃面喜氣洋洋,沒有油潑辣子嘟嘟啷啷。”《可愛的興平》一書這樣描述興平辣椒:興平辣椒具有椒身細長、皺紋均勻、顏色鮮紅、膘肥籽多、油分大、辣味強6大特點。砸成面,用油一潑,芬芳四溢,滿室生香;調菜佐食,滿口生津,辣香醇厚,味道鮮美。

興平肥沃的土壤、適宜的氣候、優質的地下水資源及悠久的栽種歷史和椒農純熟的栽種技術造就了興平辣椒獨特的風味。長期以來,興平實行大蒜、辣椒連作倒茬種植,逐年施入一定的農家肥,土壤有機質不斷提高,大蒜分泌的大蒜素還是天然的土壤殺蟲殺菌劑。興平光照充足,全年日照率達到50%,成熟期白天光照強,光合作用強,易於辣椒膨大和轉紅;夜溫低,溫差大,有利於養分積累。同時,興平歷代椒農長期以來總結積累了豐富的辣椒種植經驗,保證了辣椒品質的純正。另一方面,興平椒農習慣於辣椒整株收穫搭架自然風乾,保持了辣椒原有的品質特色和外觀特點,顏色鮮紅,味道鮮美。

近年來,興平辣椒的產量已由最初的單產75公斤增加到現在的350公斤,種植面積擴大到現在的3000公頃以上。目前,興平年產興平辣椒幹15000噸,加工辣椒粉和辣椒油20000噸。全市擁有各類辣椒加工企業50餘家,年加工辣椒產品4000多噸。興平辣椒出口到新加坡、泰國、美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1000噸以上,創匯100萬美元。興平辣椒還成為康師傅、錦豐速食麵和阿香婆辣椒醬等著名食品企業的重要原料。

第九個:興平油桃,陝西省興平市西吳鎮地處八百里秦川腹地,北依茂陵,南瀕渭水,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是油桃生長的最適宜區。來祁寨村位於西吳鎮北部原區,從2000年開始種植大棚油桃,並于2007年成立陝西省興平市晨光大棚油桃專業合作社。目前,興平市大棚油桃和露地油桃種植面積已近萬畝,是陝西省農業廳認定的無公害油桃生產基地。4月-6月上市的漢茂牌油桃,果面潔淨、色澤鮮豔、果肉紅中透白、果味香甜,已銷售到咸陽、西安、北京、雲南、新疆等地。

第十個:興平趙家醪糟,陝西興平趙家醪糟始於清代,祖傳至今已是-傳人。該系列產品有憶壽牌醪糟罐頭和醪糟汁,採用傳統工藝下曲發酵,加上現代科學技術,產品營養豐富、綿甜可口、舒筋活血、健胃增食、消暑祛寒,形成了該廠獨特風味,暢銷西北五省,遠銷臺灣、美國、日本等地,被人們稱為“興平一絕”。

興平趙家醪糟先後被《陝西日報》、《西安晚報》、《大眾商報》、《咸陽日報》等多家媒體報導,並被編入《陝西海外旅遊采供大全》、《興平縣誌》、《興平文史資料》及《可愛的家鄉》等叢書。 

 興平趙家醪糟酒麴廠現又開發了辣油香、家鄉玉米糝、手工掛麵等產品,辣油香選用優質秦椒加工而成,突出香、新、鮮的特色;家鄉玉米糝,選用興平優質玉米做原料。玉米是雜糧營養高、口感好的食品。用玉米糝煮成的玉米粥,粒如珍珠、軟粘稠糊,若配以紅棗、紅小豆和枸杞等,可製成八寶珍珠粥,口感更佳。

之後要在面窖上蓋上厚厚的草簾和棉被,使面窖的溫度和濕度保持在一定的範圍,到了早上四點多把纏好的面放在專門的架子上進行開面,開完面繼續放在面窖裡進行醒面,就等著太陽出來拿出來曬了。

早上九點多,太陽出來時就開始了掛麵過程,將面窖裡的面拿到院子,將竹棍一端插在面架上,另外一個人攥住另一根竹棍慢慢往下拽,上面的人就用兩根長點的竹棍劃面,主是使面不會粘在一起,麵條被拉長變細,吊在面架上晾乾。掛麵絲兒長長的,細細的,白白的,在陽光下閃著銀光,一條街望過去,煞是好看。

天氣好的話下午三點面就曬乾了,就把面切長短節,紮成捆,並用粗麻紙三捆一包裝,手工掛麵就算做成了。只要天氣好,每天就重複著這個過程,也享受著這個過程。

解都信介紹說這種製作工藝沒有任何文字說明,完全是靠父輩們的經驗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手工掛麵有一定的季節性,一般都是在冬季做,冬季的面最好吃,要想做出好的掛麵一要手藝精,二要天氣好,最好是豔陽高照且無風的天氣,掛麵必須是通過太陽曬乾,而不是晾乾或烘乾,這樣做出來的手工掛麵不僅細如髮絲又光又筋而且味道鮮美,極易消化。

解都信全家老少五口人主要經濟來源就依靠掛麵手藝,他和愛人許美玲每天要和一百斤麵粉,“掛麵的總長度在四十公里以上,從興平可以拉到西安。”他說。現在全村每天能出成品掛麵二萬餘斤,有人專門上門收購,賣到各地。掛掛麵是個苦活,現在年輕人都沒人願意再做了,差不多都出外打工了,從事這項手藝的大都在四五十歲。

傳統在消逝,傳統抵擋不過現代進步,抵擋不過都市更新的壓力,這是很多傳統工藝的現狀,越來越少有年輕人願意花費時間去學這些古老的技藝。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已經忘記了傳統,不再珍惜古早的味道了?

精湛的手工技藝創造了飲食文化,細如髮絲的掛麵更有傳承的必要,我們有理由相信,掛麵會越掛越“長”。

第四個:石子饃是陝西關中地區流行的風味食品。因其是將餅坯放在燒熱了的石子上烙製成的,故而得名,又稱砂子饃、餑餑、幹饃。由於它歷史悠久,加工方法原始,因而被稱為我國食品中的活化石。石子饃歷史非常悠久,石子饃具有明顯的石器時代“石烹”遺風。

據傳:“神農時,驚訝食谷,釋米加燒石上而食之”。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于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這就說明,石子饃是由遠古的“燔黍”演變而來的,經過了一個長久流傳,不斷改進的過程。 唐代叫做“石鏊餅”,並曾以此餅向皇帝進貢。到了清代,石子饃傳入金陵,稱為“天然餅”。石子饃是用燒熱的石子作為炊具烙燙而製成的饃。它油酥咸香,經久耐放,因此很受人們的喜愛,就連就外賓吃後也大加讚賞。

石子饃傳說,關於石子饃,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相傳唐時,同州(今大荔縣)曾將此餅作為貢品,當時叫鏊餅。由於同州人生性剛強、耿直不屈,因而被官府抓去時,“必懷此餅而去,用備狴牢之糧”。是說早有準備,一旦被投入牢獄時,因帶有石子饃,不至於挨餓。清代袁牧在《隋園食單》裡,稱石子饃為“天然餅”並對它的製作方法做了詳細的總結記述。

石子饃,作為出遠門、長途旅行所帶的食品,已同速食麵同領風騷。雖然現在吃的人已不是很多了,但是偶爾還能在街頭看到賣石子饃的鄉下人,一塊錢可以買好幾張,又便宜又實惠,帶回家去還能吃個新鮮。

石子饃,又稱幹饃、砂子饃,是用上白麵粉,放入調料、油、鹽 (糖),(必須要有雞蛋要不不會酥的)!!!要不製成餅胚,把洗淨的小鵝卵石子,放在大鐵鍋裡加熱,把製成的餅胚放在石子上,上面再鋪上一層從鍋裡舀上來的熱石子,焙制而成。油酥咸香,營養豐富,攜帶方便,經久耐貯。不僅可以饋贈親友、招待嘉賓和產婦臨蓐後食用,也是旅遊者的理想食品。

第五個:興平素有“布衣之鄉”的美譽,民間盛行土布紡織,歷史上的張良賣布即源於此。

土織布是世代沿用的一種純棉手工紡織品,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鮮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國紡織史上占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關中農村是純棉土織布的發源地,它歷史悠久,在關中農村一直延續農閒時婦女們在家紡線織布的習俗。

土織布所具有的民族圖案、古老民間工藝等特點已使它成為了一項文化遺產。在當今崇尚綠色、回歸自然的消費潮流中,受到廣泛追捧。

第六個:興平云云饃是陝西省咸陽市興平縣地方風味特產小吃,俗稱眼鏡饃,因看起來像一朵彩雲,又像一副沒帶把的眼鏡而得名。興平云云饃造型美觀,黃白色相襯,清香酥脆,越嚼越香,且久存不易變質。

這種饃的做法是:選用一斤精粉,加菜油和白糖各二兩,水三兩半。把稱好的白麵中間刨個坑,把白糖用開水化開,和油一起倒在面坑中,然後把面和成面絮,面要和硬些,用杠子壓好。等面回軟以後,一斤揪成二十個左右的面塊,再把面塊搓成長條,中間壓扁兩頭圓,把兩頭一正一反卷成兩個圓圈形,放在鏊上烘烤一小時就成了。

第七個:興平市從2002年開始引種清水蓮菜,經過10多年的發展,種植面積已由起步時的5畝增至3.6萬畝,全市清水蓮菜產值突破1.6億元,種植區域涉及到興平市的阜寨鎮、莊頭鎮、豐儀鎮、湯坊鎮、桑鎮等6個鎮(辦),有近2萬名農民群眾從事清水蓮菜生產、加工和銷售,興平市清水蓮菜園區已被列入咸陽市級現代農業園區,成為西北地方最大的清水蓮菜基地。

在清水蓮菜產業的發展壯大中,興平市先後與武漢市蔬菜科學研究所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建立長期技術合作關係,共同設立“陝西·興平蓮藕良種繁育及新技術示範基地”,引進“鄂蓮5號”、“鄂蓮6號”、“鄂蓮7號”等新品種5個,制定了“地下建池、農膜覆水、井水灌溉”清水蓮菜栽培技術規程,先後註冊了“井冠”、“佳荷美”、“藕絲蓮”等商標,通過了省級無公害產地產品認證,清水蓮菜產品在楊淩農高會上榮獲“優秀新產品獎”。

興平市積極發展訂單農業、超市農業,與咸陽新陽光批發市場簽訂長期供貨合同,使興平市清水蓮菜成功打入沃爾瑪、人人樂等大型連鎖超市。興平市清水蓮菜產業已走上了“無公害種植、標準化管理、統一包裝銷售、品牌化經營”的道路。

為了樹立興平“清水蓮菜之鄉”的美名,打造特色蓮菜品牌,加快建設沿渭生態觀光農業產業帶,興平市已成功舉辦了五屆“陝西·興平荷花節”,吸引了20多萬人前來觀光、休閒,達到了宣傳推介、做亮品牌、提升影響的顯著效果。四川、甘肅等地的幹部群眾紛紛來興平市參觀學習,省、市領導也多次來興平調研,對清水蓮菜產業發展給予了高度肯定,中央電視臺、陝西電視臺、《陝西日報》等媒體先後多次進行了專題報導,產生了廣泛影響。

第八個:陝西人離不開辣椒,辣椒已經成為陝西人日常生活和陝西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秦椒”是辣椒中的佳品,素有“椒中之王”的美稱。陝西種植辣椒的地方很多,位於關中平原腹部的興平就是陝西辣椒的主要種植地區之一。興平北依莽山,南臨渭水,地勢平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是鑲嵌在關中平原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興平辣椒種植歷史悠久,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大規模種植始於明代。興平辣椒與興平大蒜被形容為興平人民致富的“紅白二將軍”。辣椒採收後,各家的女人們就會圍坐在一起,拿著針線,如同納鞋底縫衣裳似的,串著紅辣椒。於是在各家的門前屋後廊簷下,在窗前,在門邊,都掛上了鮮紅的辣椒串兒。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錢串子”。

興平辣椒在陝西乃至全國都享有盛譽。陝西關中“八大怪”中這樣描述興平辣椒:“關中八大怪,油潑辣子一道菜”,“雖說湘川能吃辣,老陝吃辣讓人怕,辣面拌鹽熱油潑,調面夾饃把飯下。”在關中吃面,第一個惦記的就是油潑辣子,人們常說:“沒有辣子哭爹喊娘”,可見辣椒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在關中平原還流行著關於興平辣椒的順口溜:“端一碗燃面喜氣洋洋,沒有油潑辣子嘟嘟啷啷。”《可愛的興平》一書這樣描述興平辣椒:興平辣椒具有椒身細長、皺紋均勻、顏色鮮紅、膘肥籽多、油分大、辣味強6大特點。砸成面,用油一潑,芬芳四溢,滿室生香;調菜佐食,滿口生津,辣香醇厚,味道鮮美。

興平肥沃的土壤、適宜的氣候、優質的地下水資源及悠久的栽種歷史和椒農純熟的栽種技術造就了興平辣椒獨特的風味。長期以來,興平實行大蒜、辣椒連作倒茬種植,逐年施入一定的農家肥,土壤有機質不斷提高,大蒜分泌的大蒜素還是天然的土壤殺蟲殺菌劑。興平光照充足,全年日照率達到50%,成熟期白天光照強,光合作用強,易於辣椒膨大和轉紅;夜溫低,溫差大,有利於養分積累。同時,興平歷代椒農長期以來總結積累了豐富的辣椒種植經驗,保證了辣椒品質的純正。另一方面,興平椒農習慣於辣椒整株收穫搭架自然風乾,保持了辣椒原有的品質特色和外觀特點,顏色鮮紅,味道鮮美。

近年來,興平辣椒的產量已由最初的單產75公斤增加到現在的350公斤,種植面積擴大到現在的3000公頃以上。目前,興平年產興平辣椒幹15000噸,加工辣椒粉和辣椒油20000噸。全市擁有各類辣椒加工企業50餘家,年加工辣椒產品4000多噸。興平辣椒出口到新加坡、泰國、美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量1000噸以上,創匯100萬美元。興平辣椒還成為康師傅、錦豐速食麵和阿香婆辣椒醬等著名食品企業的重要原料。

第九個:興平油桃,陝西省興平市西吳鎮地處八百里秦川腹地,北依茂陵,南瀕渭水,土地肥沃,日照充足,是油桃生長的最適宜區。來祁寨村位於西吳鎮北部原區,從2000年開始種植大棚油桃,並于2007年成立陝西省興平市晨光大棚油桃專業合作社。目前,興平市大棚油桃和露地油桃種植面積已近萬畝,是陝西省農業廳認定的無公害油桃生產基地。4月-6月上市的漢茂牌油桃,果面潔淨、色澤鮮豔、果肉紅中透白、果味香甜,已銷售到咸陽、西安、北京、雲南、新疆等地。

第十個:興平趙家醪糟,陝西興平趙家醪糟始於清代,祖傳至今已是-傳人。該系列產品有憶壽牌醪糟罐頭和醪糟汁,採用傳統工藝下曲發酵,加上現代科學技術,產品營養豐富、綿甜可口、舒筋活血、健胃增食、消暑祛寒,形成了該廠獨特風味,暢銷西北五省,遠銷臺灣、美國、日本等地,被人們稱為“興平一絕”。

興平趙家醪糟先後被《陝西日報》、《西安晚報》、《大眾商報》、《咸陽日報》等多家媒體報導,並被編入《陝西海外旅遊采供大全》、《興平縣誌》、《興平文史資料》及《可愛的家鄉》等叢書。 

 興平趙家醪糟酒麴廠現又開發了辣油香、家鄉玉米糝、手工掛麵等產品,辣油香選用優質秦椒加工而成,突出香、新、鮮的特色;家鄉玉米糝,選用興平優質玉米做原料。玉米是雜糧營養高、口感好的食品。用玉米糝煮成的玉米粥,粒如珍珠、軟粘稠糊,若配以紅棗、紅小豆和枸杞等,可製成八寶珍珠粥,口感更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