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2017年制革行業現狀分析、市場競爭格局分析及未來發展趨勢預測

根據中國證監會發佈的《上市公司行業分類指引》的行業目錄及行業分類原則。 廣義的皮革分為天然革和非天然革(包括合成革和人造革)兩大類。 除非有特別說明, 本文所稱皮革產品均指天然皮革或真皮皮革。

(一)行業管理體制

1、國家發改委

制革行業由國家發改委承擔宏觀管理職能。 國家發改委負責制訂國民經濟社會中長期發展規劃, 制定產業政策、進行項目審批、指導、技術改造, 推進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等。

2、國家工信部

制革行業由國家工信部提出工業化發展戰略。 國家工信部主要負責行業管理與戰略研究, 對行業技術法規和行業標準進行擬訂, 促進節能、資源綜合利用和清潔生產等。

3、中國皮革協會

制革行業由中國皮革協會進行自律管理。 中國皮革協會成立於 1988 年, 下設九個專業委員會, 主要負責開展市場調研, 制定行業發展規劃,

參與國家行業標準審定, 組織宣貫執行, 宣導科技進步, 組織技術培訓, 主辦行業刊物網站, 提供資訊與諮詢服務等。

(二)行業主要法律法規及產業政策

1、行業法律法規

2、行業產業政策

制革行業系輕工業中的重要產業, 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 承擔著繁榮市場、增加出口、擴大就業、服務“三農”的重要任務,

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 為支持制革行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國家、地方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產業政策, 具體如下:

調整產業結構, 鼓勵先進生產

工信部 2009 年 12 月下發《關於制革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工信部消費[2009]605 號), 要求“推進行業結構調整, 改善產業佈局, 加強企業自主創新, 促進產品優化升級, 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工農業相互促進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把我國制革行業綜合競爭力提高到一個新水準”;要求“淘汰年加工 3 萬標張以下的制革生產線, 嚴格限制投資新建年加工 10 萬標張以下的制革專案, 淘汰落後技術和產能, 到 2011 年淘汰落後制革產能 3,000 萬標張”等。

該指導意見還為制革行業的發展提出了增加國內原料皮供給、調整產業佈局、調整產品結構、推動技術改造等具體任務和發展目標。 在產品結構上, 要推進制革機械、皮革化工等配套行業的快速發展, 優化提升制革技術, 豐富花色品種, 提高產品附加值;在穩定鞋面革、服裝革和包袋革需求的基礎上, 提高家私革和汽車革的比重。

發改委 2013 年 2 月下發《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 年本)》(2013 年修正版), 將皮革產品分為鼓勵類、限制類和淘汰類三大類。 主要鼓勵清潔生產、迴圈生產和高檔皮革用功能性化工產品開發、生產與應用等, 主要限制、淘汰小規模制革生產線。 其中“制革及毛皮加工清潔生產、皮革後整飾新技術開發及關鍵設備製造、皮革廢棄物綜合利用”被列入鼓勵類項目。

工信部 2016 年 8 月制定《輕工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 指出“支持開發綠色、智慧、健康的多功能中高端產品, 支援骨幹企業加快高檔皮革製品等開發和市場推廣;進一步優化企業兼併重組環境, 支持皮革、造紙、傢俱等規模效益顯著行業企業的戰略合作和兼併重組, 培育一批核心競爭力強的企業集團, 發揮其在產品開發、技術示範、資訊擴散和銷售網路中的輻射帶動作用;推動皮革工業向綠色、高品質、時尚化、個性化、服務化方向發展”。

3、皮革產品特性

天然皮革的構造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和皮下組織。表皮層約占皮厚的 1%,沒有使用價值,在準備工段通過灰堿處理除去,皮下組織約占皮厚的 15%,在準備階段通過機械處理除去。真皮層位於表皮層和皮下組織之間,主要由膠質蛋白纖維編織而成,約占皮厚的 84%,皮革由真皮層加工而成的。真皮層又分為粒面層和網狀層,粒面層靠近表皮,厚度約為真皮層厚的 20%-50%,在整張皮上厚度一致,由細纖維編織而成;網狀層由較粗的纖維束編織而成,厚度約為真皮層皮厚的 50%-80%,在皮上不同部位的厚度不同,頸部、背部較厚,邊膁部位較薄。

鑒於天然皮革所具有的以上生物特性,與人造合成革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耐熱性、耐寒性、耐濕性、耐腐蝕性和透氣性,具有較好的著色能力和光澤度,以及自然舒適的手感,因此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皮革製品具有不可替代性。

4、皮革產品分類

按原料類別劃分

皮革按原料皮種類可分為牛皮革、羊皮革、豬皮革等,用途最大最廣泛的為牛皮革。 根據中國皮革協會統計, 我國牛皮約占 70%, 羊皮占 18%, 豬皮占 10%,其他原皮約占 2%。牛皮革可分為黃牛革、水牛革和犛牛革,其中黃牛革約占 90%。

按用途劃分

皮革按用途可分為家私革、汽車革、鞋面革、服裝革等。根據工信部發佈的《關於制革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對於產品結構的意見, 未來制革行業將“在穩定鞋面革、服裝革和包袋革需求的基礎上,提高家私革和汽車革的比重”。

按計量方式劃分

皮革按照計量方式可分為重革和輕革。輕革指用無機鞣劑或合成鞣劑或結合幾種鞣劑鞣制而成的皮革,出售時以面積計量,常見的輕革有汽車革、家私革、鞋面革、服裝革、包袋革等;而重革指用植物鞣劑鞣制而成的皮革,質地厚重結實,出售時以品質計量,常見的重革有鞋底革、裝具革、輪帶革、護油圈革等。

按皮革層次及特性劃分

按皮革層次,牛皮革一般分為頭層革和二層革。頭層革面上保留完好的天然粒面,毛孔清晰、細小、緊密、表面豐滿細緻,富有彈性及良好的透氣性和透水性,價格較高。二層革是用片皮機剖層而得,是纖維組織較疏鬆的二層部分,僅有疏鬆的纖維組織層, 經過塗飾或貼膜等系列工序製成, 其牢度耐磨性相對較差。

按鞣制方法劃分

通過鞣劑使生皮變成革的物理化學過程稱鞣制,是制革的重要工序。按鞣制方法可將皮革分為鉻鞣革、植鞣革、油鞣革、醛鞣革、有機鞣革、結合鞣革等。

按原料皮的產地來源分類

從原料皮產地分佈來看,世界五大原料皮生產地為美國、中南美洲、歐洲、澳大利亞和非洲。其中澳大利亞因氣候溫和、地廣人稀、水源豐富、牧草肥沃等自然人文原因,養牛業十分發達,牛原料皮品質上乘,大小、規格、厚度較統一,出口量較大,在世界牛皮貿易中佔有重要份額。

5、制革行業狀況與競爭格局

全球制革行業狀況與競爭格局

現代制革行業發軔於十九世紀中葉,產業中心長期位於工業化程度、社會經濟水準較高的發達國家, 由不發達國家向其提供大批量原料皮。進入二十一世紀,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制革行業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形成了全球分工協作、差異化競爭的嶄新格局。以義大利、西班牙、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制革工業,因環保法規的日益嚴格而逐年萎縮,皮革生產、皮革貿易形勢日顯嚴峻。亞洲地區充分利用豐富的原料皮資源、廉價的勞動成本,以廣闊的皮革消費市場為後盾,取得了長足發展,是世界重要的原料皮和成品革生產基地。尤其東南亞地區制革工業迅速崛起,以中國、越南、印度、泰國等為代表,制革工業突飛猛進,進一步搶佔了國際市場, 且越發注重提高產品附加值, 發展皮革產品深加工。 以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為代表的美洲皮革生產國家,憑藉原料皮資源優勢、較先進的制革技術, 由原料皮供應逐漸向皮革生產的角色轉變, 與亞洲皮革生產國家形成競爭。

非洲地區擁有豐富的原材料資源,但皮革工業發展緩慢。全球畜牧業不斷發展,現代制革工藝逐漸成熟,居民消費水準與消費檔次不斷提升,促使皮革使用領域逐漸擴大,帶動皮革需求量逐年增長,全球輕革產量近年來呈現上升態勢, 2014 年全球輕革產量達到 145.40 億平方英尺。

2010 年—2014 年全球輕革產量

從世界生產狀況來看,以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和葡萄牙為代表的歐洲地區皮革生產量占世界總生產量的 27%,原料皮生產量占世界總生產量的 18%;北美和中美地區皮革生產量占世界總生產量的 10%, 原料皮生產量占世界總生產量的 17%;南美洲地區皮革生產量占世界總生產量的 8%,原料皮生產量占世界總生產量的 13%;亞洲地區皮革生產量占世界總生產量的 53%,原料皮生產量占世界總生產量的 40%。世界的皮革加工與銷售中心已從歐洲轉移到了亞洲。

全球皮革與原料皮市場競爭情況

從原料皮來源看,以牛皮為主約占 70%,羊皮占 18%,豬皮占 10%。從產品用途來看,以鞋面革為主約占 53%,家私革約占 16%,汽車革約占 10%,服裝革約占 10%。皮革過去多用於皮鞋、家私等傳統領域,近年來,鞋面革、家私革市場已趨於平穩成熟,隨著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人們對於汽車內飾品質與檔次要求逐漸提升,真皮座椅越來越受到消費者喜愛,需求呈直線上升趨勢,未來汽車革將成為拉動行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增長點。

全球成品革來源與用途分類

當今全球消費者對於時尚設計、品種檔次、品質、時尚、品質品牌要求越來越高,全球制革行業歷久彌新不斷進步,品種、花色、樣式更加豐富多樣,工藝技術更加先進完善,生產設備更加自動精密,整體向多樣化、個性化、智慧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三)我國制革行業狀況、競爭格局

1、我國制革行業狀況

我國制革行業起步較晚,但經過百餘年發展已成為世界公認的制革大國,我國制革行業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A、 1910-1949 年,建立起最早的一批現代制革廠,主要採用硝面、煙熏、植鞣等傳統鞣法; B、 1949-1989 年,自我恢復發展提高階段,技術手段、生產設備、品質產量大大提高,鉻鞣法逐漸成為輕革鞣制的主流; C、 1990 年至今,制革行業高速發展,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的改革福利不斷釋放,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逐漸加快,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戰略深入推進,制革行業出口不斷增長,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節能減排意識不斷加強,整體向著多樣化、個性化、智慧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我國既是皮革生產大國,也是原料皮資源大國、出口創匯大國和皮革製品消費大國,制革行業作為輕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承擔著由“大國”向“強國”轉變的重要歷史任務,產業梯度轉移和區域聚集發展正步入規範、整合、調整、升級的階段,將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創新驅動,不斷提升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行業已進入動力轉換、結構優化、全面提升行業發展品質的關鍵時期。

近年來, 我國制革行業步入平穩發展新常態。 2012 年我國輕革產量達到 7.47億平方米,為近五年峰值, 2013 年我國輕革產量較 2012 年出現下滑,主要系整體市場低迷、企業消化庫存的影響,以及原料牛皮的市場供給不足導致的採購成本上升所致。 2014 年以來,隨著環保標準以及行業規範的實施,制革行業開展了廣泛深入的整頓提升工作,區域結構調整基本完成,制革行業整體回暖。全球經濟復蘇,上游原料皮供應量穩步回升,下游製品生產增質提速,我國輕革產量開始逐年增長, 2016 年輕革產量達到 7.35 億平方米,較 2013 年增長了 33.46%。

2011 年—2016 年全國輕革產量

2、我國制革行業競爭格局

近幾年,我國制革企業逐漸從大中城市向小城市、鄉鎮轉移, 70%的企業集中在沿海一帶,如福建、浙江、廣東等省份,但以小型企業為主體,形成規模的大型企業較少,生產集中度較低。

根據《中國皮革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導意見》、《皮革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及《關於制革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方針,經過調整優化結構,我國皮革產業集群快速發展,已初步形成上中下游產品相互配套、專業化強、分工明確、特色突出、對拉動當地經濟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產業集群地區。 空間佈局上東部和中西部協調發展, 推動產業有序專業和有效承接。 四川、河北、山東等地憑藉勞動力與皮源優勢,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在新技術、新平臺上實現新跨越,走轉移與轉型結合、提升與擴張共進的新型產業化發展之路。2015 年,全國規模以上皮革行業共有 8,114 家企業,相比上年新增 301 家,浙江省 1,728 家,廣東省 1,698 家,福建省 1,280 家,四川省 166 家,我國皮革產業集群概況如下:

四川省歷來具有皮革原料、加工技術、產業基礎和產品市場等優勢,制革技術水準較高,四川皮革及其製品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享有較高聲譽,已躋身我國十大輕革產區, 2015 年輕革產量占全國產量 2.46%。經過多年發展,四川已初步形成了以制革、制鞋為主體,皮革化工、皮革機械、皮革科研配套完整的工業體系,呈現出制革生產與皮革製品生產和皮革配套產業協調、快速發展的良好產業格局。

3、我國制革行業發展趨勢

當前我國制革行業經過多年快速發展,已經進入產業提升期。我國制革行業將以科技、創新、協調、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市場為導向,以人才為支撐,全力做好創新驅動、智慧轉型,結構優化、品質為先,綠色發展和全球融合,著力改進生產模式,實施“品種、品質、品牌”戰略,穩增長、調結構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革大國”向“制革強國”邁進的跨越式發展。未來,制革行業將呈現以下趨勢:

創新驅動,提升有效供給水準

當前制革行業整體研發設計能力偏低,發展理念急需提升,創新投入不足加劇了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制約了企業創新發展。未來,制革行業要以創新為支撐,引領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來有效推動行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一方面,制革行業終端消費產品包括家私、汽車內飾、鞋、服飾、箱包等都是流行產品,未來制革行業需加大新產品的研發設計力度,加強產品流動趨勢研究,深度挖掘消費需求,適應和引領消費升級趨勢,推進企業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滿足消費者差異化需求。

另一方面,制革行業將繼續推進生產過程清潔化改造,從源頭削減污染物產生為切入點,革新傳統生產工藝裝備,加強基礎共性技術及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加大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的研發設計力度,促進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 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研發和完善無鉻鞣製劑、 環保型染整塗飾材料、生物酶制革技術、節鹽技術、廢水分質預處理及深度處理技術等核心技術,實現無氨脫灰軟化、鉻減排、廢液迴圈、制革污泥處理技術的大規模運用,以科技創新,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重點發展時尚、個性、綠色、優質、健康、智慧等行業新供給。

品質為先,加強智慧製造

目前制革行業整體品牌影響力偏弱,品牌附加值較低,中低端產品過剩。因此弘揚“工匠精神”,發展精品製造,深入開展全面品質管制將是制革行業的共識。全行業將進一步加強從原料採購到生產製造、市場管道全流程品質管控,品質為先全面推進行業品牌建設。針對制革行業尤其是產品附加值較低的中小企業“兩化融合”動力不足,自動化改造方面進展不大,生產效率提升緩慢以及存在大量落後產能問題, 未來制革行業將以智慧製造為突破口, 全面提升勞動生產率,強化產業整體競爭力。開發推動制革生產過程的自動輸送線,轉鼓全自動控制系統,擠水、拉軟、乾燥過程的機械自動化傳輸生產線,提高制革機械關鍵設備如去肉機、剖層機、削勻機、輥塗機、乾燥機等設備的自動化程度和加工精度,提升生產全過程自動化水準。積極採用 3D 設計,逐步實現研發設計的數位化、標準化,在產品、流行方式、款式、色彩等時尚元素方面,不斷縮短與國際流行前沿的差距,提高研發回應速度,減少物料消耗,增加品牌附加值,提升品牌影響力。

區域結構優化,增強集群競爭力

集中生產是制革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式, 也是國際制革行業發展的先進經驗。目前我國制革行業在快速發展中,存在著結構性矛盾,制革行業生產集中度較低、企業規模較小、數量較多。未來制革行業將繼續引導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梯度轉移,東部區域立足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中西部高起點承接轉移,充分利用區位、資源、分工協作、產銷網路等優勢,做到承接轉移與升級同步,優化產業分工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未來制革行業上下游資源將進一步向產業集群聚集,構建以大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相互配套協作,上下游連結緊密的產業組織體系,通過產業集群明確定位、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實現全行業差異化競爭。

綠色製造,發展生態皮革

推行清潔生產,改變單一的末端污染治理,實行工業污染的全程序控制,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開創制革行業污染防治新局面的戰略性措施。開展節能減排,保護環境,轉變增長方式,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發展生態綠色皮革是制革行業的發展方向。生態皮革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制革生產過程對環境無害;二是皮革產品使用過程中對人體無害;三是皮革產品可生物降解,不會成為新的污染源。在生產過程中, 制革行業將更加注重清潔化生產技術的應用, 開發綠色化學品和無污染工藝,並注重工藝內的再利用與迴圈。具體包括研發和完善無鉻鞣劑,環保型染整和塗飾材料,生物酶制革技術,節鹽技術,廢水分質預處理及深度處理系統,制革污泥處理技術及減排裝備和清潔生產技術集成等。

(四)行業與上、下游行業間的關聯性

1、行業產業鏈

上游行業為畜牧業、皮革化工業;皮革產品主要用於製造傢俱、汽車座椅及內飾、皮鞋、皮革服飾、箱包皮具等,因此下游行業如下:

2、本行業與上游行業的關聯性

畜牧業

制革行業是畜牧業的延伸,是迴圈經濟的重要環節。一方面制革行業對畜牧業的副產品牛原皮進行加工再利用, 畜牧業的健康發展為下游提供更多的原料資源;另一方面皮革行業的健康發展又刺激原皮需求,促進畜牧業發展;從而達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工農業相互促進。

世界範圍來看,養牛業平穩發展,存欄量穩步增長。 2010 年-2015 年,牛存欄總量分別為 161,943.10 萬頭、 163,514.90 萬頭、 164,253.10 萬頭、 166,194.10萬頭、 167,428.30 萬頭、 167,481.40 萬頭6。其中印度、巴西、中國 2015 年牛存欄量分別為 33,431.80 萬頭、 22,056.60 萬頭、 10,497.70 萬頭7,分列世界總量前三。

我國已形成了東北、西北、中原、西南四大肉牛產業帶, 2014 年活牛出欄量達到 4,900 萬頭。但我國活牛出欄量增長緩慢,尤其 2012 年之後,國內活牛出欄量和存欄量基本處於停滯狀態8。並且我國畜牧業仍以粗放經營為主,原料皮部位差大、傷殘多、原料皮質量不穩定影響了成品革的品質,優質原料皮供應不足, 50%仍需進口。

2003 年—2015 年我國牛出欄量、存欄量

因此, 國內制革企業有的從國外進口牛原料皮應對國內優質牛原料皮供應稍顯不足的情況。澳大利亞因氣候溫和、地廣人稀、水源豐富、牧草肥沃等自然人文原因,養牛業十分發達,已經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昆士蘭州中部向南延伸,經過新南威爾士州坡地至維多利亞北部和南澳大利亞農業區,是半乾旱至濕潤氣候的過渡區,是澳大利亞主要養牛帶,其現代化牧場養殖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牛飼養量、牛屠宰量、牛皮品質均比較穩定,牛皮大小、規格、厚度比較統一。

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BS)統計, 2011 年-2015 年澳大利亞牛存欄量分別為 2,850.60 萬頭、 2,841.80 萬頭、 2,929.10 萬頭、2,910.30 萬頭、 2,741.29 萬頭。總體來看,澳大利亞畜牧業發達,牛原皮皮面細膩、傷殘較少、供應量穩定。

2003 年—2015 年澳大利亞牛屠宰量與存欄量

皮革化學工業

皮革化學工業是皮革工業的基礎,皮革化學品技術含量高、應用性強、品種多、批量小、精細化高,其材料的組成、性能的優劣不僅直接影響到皮革的品質和檔次,也對皮革工業的清潔化水準具有重要影響。皮革的流行趨勢、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又極大地促進了皮革化學品的快速發展。皮革化學原料主要包括皮革助劑、皮革鞣劑、皮革加脂劑及皮革塗料等。各類功能性皮革化學品的應用,可使皮革成品達到理化性能指標以及柔軟、豐滿、豔麗、手感舒適自然等品質風格,並按需求使之具有一定的防水、防汙、耐光、耐水洗等特性。皮革化工業不斷向環保化、精細化、功能化發展,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未來皮革化工行業的發展趨勢。

本行業與下游行業的關聯性

制革行業的發展對下游行業提升產品檔次、促進產品的多樣化與生態化、推動國際品牌創立起到了積極作用。未來我國傢俱、汽車、皮鞋製造等行業競爭實力的不斷增強,下游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又將推動制革行業快速、健康發展。

3、皮革產品特性

天然皮革的構造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和皮下組織。表皮層約占皮厚的 1%,沒有使用價值,在準備工段通過灰堿處理除去,皮下組織約占皮厚的 15%,在準備階段通過機械處理除去。真皮層位於表皮層和皮下組織之間,主要由膠質蛋白纖維編織而成,約占皮厚的 84%,皮革由真皮層加工而成的。真皮層又分為粒面層和網狀層,粒面層靠近表皮,厚度約為真皮層厚的 20%-50%,在整張皮上厚度一致,由細纖維編織而成;網狀層由較粗的纖維束編織而成,厚度約為真皮層皮厚的 50%-80%,在皮上不同部位的厚度不同,頸部、背部較厚,邊膁部位較薄。

鑒於天然皮革所具有的以上生物特性,與人造合成革相比,具有無可比擬的耐熱性、耐寒性、耐濕性、耐腐蝕性和透氣性,具有較好的著色能力和光澤度,以及自然舒適的手感,因此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皮革製品具有不可替代性。

4、皮革產品分類

按原料類別劃分

皮革按原料皮種類可分為牛皮革、羊皮革、豬皮革等,用途最大最廣泛的為牛皮革。 根據中國皮革協會統計, 我國牛皮約占 70%, 羊皮占 18%, 豬皮占 10%,其他原皮約占 2%。牛皮革可分為黃牛革、水牛革和犛牛革,其中黃牛革約占 90%。

按用途劃分

皮革按用途可分為家私革、汽車革、鞋面革、服裝革等。根據工信部發佈的《關於制革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對於產品結構的意見, 未來制革行業將“在穩定鞋面革、服裝革和包袋革需求的基礎上,提高家私革和汽車革的比重”。

按計量方式劃分

皮革按照計量方式可分為重革和輕革。輕革指用無機鞣劑或合成鞣劑或結合幾種鞣劑鞣制而成的皮革,出售時以面積計量,常見的輕革有汽車革、家私革、鞋面革、服裝革、包袋革等;而重革指用植物鞣劑鞣制而成的皮革,質地厚重結實,出售時以品質計量,常見的重革有鞋底革、裝具革、輪帶革、護油圈革等。

按皮革層次及特性劃分

按皮革層次,牛皮革一般分為頭層革和二層革。頭層革面上保留完好的天然粒面,毛孔清晰、細小、緊密、表面豐滿細緻,富有彈性及良好的透氣性和透水性,價格較高。二層革是用片皮機剖層而得,是纖維組織較疏鬆的二層部分,僅有疏鬆的纖維組織層, 經過塗飾或貼膜等系列工序製成, 其牢度耐磨性相對較差。

按鞣制方法劃分

通過鞣劑使生皮變成革的物理化學過程稱鞣制,是制革的重要工序。按鞣制方法可將皮革分為鉻鞣革、植鞣革、油鞣革、醛鞣革、有機鞣革、結合鞣革等。

按原料皮的產地來源分類

從原料皮產地分佈來看,世界五大原料皮生產地為美國、中南美洲、歐洲、澳大利亞和非洲。其中澳大利亞因氣候溫和、地廣人稀、水源豐富、牧草肥沃等自然人文原因,養牛業十分發達,牛原料皮品質上乘,大小、規格、厚度較統一,出口量較大,在世界牛皮貿易中佔有重要份額。

5、制革行業狀況與競爭格局

全球制革行業狀況與競爭格局

現代制革行業發軔於十九世紀中葉,產業中心長期位於工業化程度、社會經濟水準較高的發達國家, 由不發達國家向其提供大批量原料皮。進入二十一世紀,在經濟全球化浪潮下,制革行業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形成了全球分工協作、差異化競爭的嶄新格局。以義大利、西班牙、德國為代表的歐洲制革工業,因環保法規的日益嚴格而逐年萎縮,皮革生產、皮革貿易形勢日顯嚴峻。亞洲地區充分利用豐富的原料皮資源、廉價的勞動成本,以廣闊的皮革消費市場為後盾,取得了長足發展,是世界重要的原料皮和成品革生產基地。尤其東南亞地區制革工業迅速崛起,以中國、越南、印度、泰國等為代表,制革工業突飛猛進,進一步搶佔了國際市場, 且越發注重提高產品附加值, 發展皮革產品深加工。 以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為代表的美洲皮革生產國家,憑藉原料皮資源優勢、較先進的制革技術, 由原料皮供應逐漸向皮革生產的角色轉變, 與亞洲皮革生產國家形成競爭。

非洲地區擁有豐富的原材料資源,但皮革工業發展緩慢。全球畜牧業不斷發展,現代制革工藝逐漸成熟,居民消費水準與消費檔次不斷提升,促使皮革使用領域逐漸擴大,帶動皮革需求量逐年增長,全球輕革產量近年來呈現上升態勢, 2014 年全球輕革產量達到 145.40 億平方英尺。

2010 年—2014 年全球輕革產量

從世界生產狀況來看,以義大利、西班牙、法國和葡萄牙為代表的歐洲地區皮革生產量占世界總生產量的 27%,原料皮生產量占世界總生產量的 18%;北美和中美地區皮革生產量占世界總生產量的 10%, 原料皮生產量占世界總生產量的 17%;南美洲地區皮革生產量占世界總生產量的 8%,原料皮生產量占世界總生產量的 13%;亞洲地區皮革生產量占世界總生產量的 53%,原料皮生產量占世界總生產量的 40%。世界的皮革加工與銷售中心已從歐洲轉移到了亞洲。

全球皮革與原料皮市場競爭情況

從原料皮來源看,以牛皮為主約占 70%,羊皮占 18%,豬皮占 10%。從產品用途來看,以鞋面革為主約占 53%,家私革約占 16%,汽車革約占 10%,服裝革約占 10%。皮革過去多用於皮鞋、家私等傳統領域,近年來,鞋面革、家私革市場已趨於平穩成熟,隨著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人們對於汽車內飾品質與檔次要求逐漸提升,真皮座椅越來越受到消費者喜愛,需求呈直線上升趨勢,未來汽車革將成為拉動行業跨越式發展的新增長點。

全球成品革來源與用途分類

當今全球消費者對於時尚設計、品種檔次、品質、時尚、品質品牌要求越來越高,全球制革行業歷久彌新不斷進步,品種、花色、樣式更加豐富多樣,工藝技術更加先進完善,生產設備更加自動精密,整體向多樣化、個性化、智慧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三)我國制革行業狀況、競爭格局

1、我國制革行業狀況

我國制革行業起步較晚,但經過百餘年發展已成為世界公認的制革大國,我國制革行業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 A、 1910-1949 年,建立起最早的一批現代制革廠,主要採用硝面、煙熏、植鞣等傳統鞣法; B、 1949-1989 年,自我恢復發展提高階段,技術手段、生產設備、品質產量大大提高,鉻鞣法逐漸成為輕革鞣制的主流; C、 1990 年至今,制革行業高速發展,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的改革福利不斷釋放,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逐漸加快,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戰略深入推進,制革行業出口不斷增長,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節能減排意識不斷加強,整體向著多樣化、個性化、智慧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我國既是皮革生產大國,也是原料皮資源大國、出口創匯大國和皮革製品消費大國,制革行業作為輕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承擔著由“大國”向“強國”轉變的重要歷史任務,產業梯度轉移和區域聚集發展正步入規範、整合、調整、升級的階段,將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創新驅動,不斷提升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行業已進入動力轉換、結構優化、全面提升行業發展品質的關鍵時期。

近年來, 我國制革行業步入平穩發展新常態。 2012 年我國輕革產量達到 7.47億平方米,為近五年峰值, 2013 年我國輕革產量較 2012 年出現下滑,主要系整體市場低迷、企業消化庫存的影響,以及原料牛皮的市場供給不足導致的採購成本上升所致。 2014 年以來,隨著環保標準以及行業規範的實施,制革行業開展了廣泛深入的整頓提升工作,區域結構調整基本完成,制革行業整體回暖。全球經濟復蘇,上游原料皮供應量穩步回升,下游製品生產增質提速,我國輕革產量開始逐年增長, 2016 年輕革產量達到 7.35 億平方米,較 2013 年增長了 33.46%。

2011 年—2016 年全國輕革產量

2、我國制革行業競爭格局

近幾年,我國制革企業逐漸從大中城市向小城市、鄉鎮轉移, 70%的企業集中在沿海一帶,如福建、浙江、廣東等省份,但以小型企業為主體,形成規模的大型企業較少,生產集中度較低。

根據《中國皮革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導意見》、《皮革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 年)》及《關於制革行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等政策方針,經過調整優化結構,我國皮革產業集群快速發展,已初步形成上中下游產品相互配套、專業化強、分工明確、特色突出、對拉動當地經濟起著舉足輕重作用的產業集群地區。 空間佈局上東部和中西部協調發展, 推動產業有序專業和有效承接。 四川、河北、山東等地憑藉勞動力與皮源優勢,承接產業梯度轉移,在新技術、新平臺上實現新跨越,走轉移與轉型結合、提升與擴張共進的新型產業化發展之路。2015 年,全國規模以上皮革行業共有 8,114 家企業,相比上年新增 301 家,浙江省 1,728 家,廣東省 1,698 家,福建省 1,280 家,四川省 166 家,我國皮革產業集群概況如下:

四川省歷來具有皮革原料、加工技術、產業基礎和產品市場等優勢,制革技術水準較高,四川皮革及其製品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享有較高聲譽,已躋身我國十大輕革產區, 2015 年輕革產量占全國產量 2.46%。經過多年發展,四川已初步形成了以制革、制鞋為主體,皮革化工、皮革機械、皮革科研配套完整的工業體系,呈現出制革生產與皮革製品生產和皮革配套產業協調、快速發展的良好產業格局。

3、我國制革行業發展趨勢

當前我國制革行業經過多年快速發展,已經進入產業提升期。我國制革行業將以科技、創新、協調、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市場為導向,以人才為支撐,全力做好創新驅動、智慧轉型,結構優化、品質為先,綠色發展和全球融合,著力改進生產模式,實施“品種、品質、品牌”戰略,穩增長、調結構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革大國”向“制革強國”邁進的跨越式發展。未來,制革行業將呈現以下趨勢:

創新驅動,提升有效供給水準

當前制革行業整體研發設計能力偏低,發展理念急需提升,創新投入不足加劇了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制約了企業創新發展。未來,制革行業要以創新為支撐,引領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來有效推動行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一方面,制革行業終端消費產品包括家私、汽車內飾、鞋、服飾、箱包等都是流行產品,未來制革行業需加大新產品的研發設計力度,加強產品流動趨勢研究,深度挖掘消費需求,適應和引領消費升級趨勢,推進企業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滿足消費者差異化需求。

另一方面,制革行業將繼續推進生產過程清潔化改造,從源頭削減污染物產生為切入點,革新傳統生產工藝裝備,加強基礎共性技術及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加大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的研發設計力度,促進數位化、網路化、智慧化, 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 研發和完善無鉻鞣製劑、 環保型染整塗飾材料、生物酶制革技術、節鹽技術、廢水分質預處理及深度處理技術等核心技術,實現無氨脫灰軟化、鉻減排、廢液迴圈、制革污泥處理技術的大規模運用,以科技創新,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重點發展時尚、個性、綠色、優質、健康、智慧等行業新供給。

品質為先,加強智慧製造

目前制革行業整體品牌影響力偏弱,品牌附加值較低,中低端產品過剩。因此弘揚“工匠精神”,發展精品製造,深入開展全面品質管制將是制革行業的共識。全行業將進一步加強從原料採購到生產製造、市場管道全流程品質管控,品質為先全面推進行業品牌建設。針對制革行業尤其是產品附加值較低的中小企業“兩化融合”動力不足,自動化改造方面進展不大,生產效率提升緩慢以及存在大量落後產能問題, 未來制革行業將以智慧製造為突破口, 全面提升勞動生產率,強化產業整體競爭力。開發推動制革生產過程的自動輸送線,轉鼓全自動控制系統,擠水、拉軟、乾燥過程的機械自動化傳輸生產線,提高制革機械關鍵設備如去肉機、剖層機、削勻機、輥塗機、乾燥機等設備的自動化程度和加工精度,提升生產全過程自動化水準。積極採用 3D 設計,逐步實現研發設計的數位化、標準化,在產品、流行方式、款式、色彩等時尚元素方面,不斷縮短與國際流行前沿的差距,提高研發回應速度,減少物料消耗,增加品牌附加值,提升品牌影響力。

區域結構優化,增強集群競爭力

集中生產是制革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式, 也是國際制革行業發展的先進經驗。目前我國制革行業在快速發展中,存在著結構性矛盾,制革行業生產集中度較低、企業規模較小、數量較多。未來制革行業將繼續引導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梯度轉移,東部區域立足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中西部高起點承接轉移,充分利用區位、資源、分工協作、產銷網路等優勢,做到承接轉移與升級同步,優化產業分工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未來制革行業上下游資源將進一步向產業集群聚集,構建以大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相互配套協作,上下游連結緊密的產業組織體系,通過產業集群明確定位、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實現全行業差異化競爭。

綠色製造,發展生態皮革

推行清潔生產,改變單一的末端污染治理,實行工業污染的全程序控制,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開創制革行業污染防治新局面的戰略性措施。開展節能減排,保護環境,轉變增長方式,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發展生態綠色皮革是制革行業的發展方向。生態皮革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制革生產過程對環境無害;二是皮革產品使用過程中對人體無害;三是皮革產品可生物降解,不會成為新的污染源。在生產過程中, 制革行業將更加注重清潔化生產技術的應用, 開發綠色化學品和無污染工藝,並注重工藝內的再利用與迴圈。具體包括研發和完善無鉻鞣劑,環保型染整和塗飾材料,生物酶制革技術,節鹽技術,廢水分質預處理及深度處理系統,制革污泥處理技術及減排裝備和清潔生產技術集成等。

(四)行業與上、下游行業間的關聯性

1、行業產業鏈

上游行業為畜牧業、皮革化工業;皮革產品主要用於製造傢俱、汽車座椅及內飾、皮鞋、皮革服飾、箱包皮具等,因此下游行業如下:

2、本行業與上游行業的關聯性

畜牧業

制革行業是畜牧業的延伸,是迴圈經濟的重要環節。一方面制革行業對畜牧業的副產品牛原皮進行加工再利用, 畜牧業的健康發展為下游提供更多的原料資源;另一方面皮革行業的健康發展又刺激原皮需求,促進畜牧業發展;從而達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工農業相互促進。

世界範圍來看,養牛業平穩發展,存欄量穩步增長。 2010 年-2015 年,牛存欄總量分別為 161,943.10 萬頭、 163,514.90 萬頭、 164,253.10 萬頭、 166,194.10萬頭、 167,428.30 萬頭、 167,481.40 萬頭6。其中印度、巴西、中國 2015 年牛存欄量分別為 33,431.80 萬頭、 22,056.60 萬頭、 10,497.70 萬頭7,分列世界總量前三。

我國已形成了東北、西北、中原、西南四大肉牛產業帶, 2014 年活牛出欄量達到 4,900 萬頭。但我國活牛出欄量增長緩慢,尤其 2012 年之後,國內活牛出欄量和存欄量基本處於停滯狀態8。並且我國畜牧業仍以粗放經營為主,原料皮部位差大、傷殘多、原料皮質量不穩定影響了成品革的品質,優質原料皮供應不足, 50%仍需進口。

2003 年—2015 年我國牛出欄量、存欄量

因此, 國內制革企業有的從國外進口牛原料皮應對國內優質牛原料皮供應稍顯不足的情況。澳大利亞因氣候溫和、地廣人稀、水源豐富、牧草肥沃等自然人文原因,養牛業十分發達,已經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昆士蘭州中部向南延伸,經過新南威爾士州坡地至維多利亞北部和南澳大利亞農業區,是半乾旱至濕潤氣候的過渡區,是澳大利亞主要養牛帶,其現代化牧場養殖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牛飼養量、牛屠宰量、牛皮品質均比較穩定,牛皮大小、規格、厚度比較統一。

根據澳大利亞統計局(Australian Bureau of Statistics, ABS)統計, 2011 年-2015 年澳大利亞牛存欄量分別為 2,850.60 萬頭、 2,841.80 萬頭、 2,929.10 萬頭、2,910.30 萬頭、 2,741.29 萬頭。總體來看,澳大利亞畜牧業發達,牛原皮皮面細膩、傷殘較少、供應量穩定。

2003 年—2015 年澳大利亞牛屠宰量與存欄量

皮革化學工業

皮革化學工業是皮革工業的基礎,皮革化學品技術含量高、應用性強、品種多、批量小、精細化高,其材料的組成、性能的優劣不僅直接影響到皮革的品質和檔次,也對皮革工業的清潔化水準具有重要影響。皮革的流行趨勢、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又極大地促進了皮革化學品的快速發展。皮革化學原料主要包括皮革助劑、皮革鞣劑、皮革加脂劑及皮革塗料等。各類功能性皮革化學品的應用,可使皮革成品達到理化性能指標以及柔軟、豐滿、豔麗、手感舒適自然等品質風格,並按需求使之具有一定的防水、防汙、耐光、耐水洗等特性。皮革化工業不斷向環保化、精細化、功能化發展,全面推行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技術,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未來皮革化工行業的發展趨勢。

本行業與下游行業的關聯性

制革行業的發展對下游行業提升產品檔次、促進產品的多樣化與生態化、推動國際品牌創立起到了積極作用。未來我國傢俱、汽車、皮鞋製造等行業競爭實力的不斷增強,下游市場需求的快速增長,又將推動制革行業快速、健康發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