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為了創業,父親病危不回家,想成功就必須六親不認?

關注【金融八卦女頻道】公眾號, 回復關鍵字【入群】, 我們免費提供各行業財經報告和高端金融人士人脈圈

文/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 伊馮

1

《後漢書·馮異傳》裡有這麼一句話: 失之東隅, 收之桑榆。 意思是, 在某處先有所失, 在另一處終有所得。 這在現實中一定會成立嗎?我看未必。

前幾天, 一則創業者的故事讓人不勝唏噓。

9月24日, 一個名叫“尋找中國創客”的公眾號發表了一篇文章, 文中提到一位匿名創業者的分享:

有人說, 這是創業者在賣苦, 以博取投資人的同情。 事實上, 一個稍有閱歷的投資人都不會輕易為此埋單。 資本是逐利的, 並非慈善機構。

這世上並不是失之東隅, 就一定能收之桑榆。

2015年是資本寒冬, 投資人手裡的錢不多了, 這只會驅使他們越來越理性地看待項目。

暫且不談通過一場電視路演就能拿到融資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 從創業成功概率來看,

即使此次順利拿下天使輪融資, 後續專案依然沒法保證一定能成功, 畢竟導致創業成功的因素太多、太複雜。 從老父親病危角度來看, 失去父親是必然事件。

孰輕孰重, 不言自明。

這種所謂的創業代價, 有著無盡的無奈。 諸如, 犧牲個人健康、家庭生活。 創業被賦予了太多的期望、太多悲情的色彩, 如果創業必須以犧牲為代價, 那創業似乎被神聖化了。

事實上, 創業只是一份工作, 和其他工作一樣, 都是為了實現某種目的的手段, 甚至不是實現目的的唯一途徑。 它不是暴露人性弱點、為錯誤遮羞的藉口。

為了創業, 你願意犧牲什麼?這實際上是對創業的認知問題。

2

在2002年, 關於創業認知, Mitchen和Busenitz等學者提出了一個被廣泛接受的定義:人們用來進行評估、判斷的知識架構,

或者對機會評價、公司創造和成長所做的決策。

認知決定行為, 而價值觀會對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 要談創業認知, 就不得不提到創業價值觀。

創業價值觀有兩個層面, 從宏觀角度來看, 就是創業的動機, 為什麼創業;另一個角度就是微觀層面, 也就是在創業過程中你認為什麼東西才是最重要的。

著名投資人兼創業導師李開複先生曾患淋巴癌, 4期, 20多個腫瘤。 癌症讓李開複徹底明白生活與工作、事業與家庭的真實份量, 在紀錄片《我修的死亡學分》裡, 他對自己過去的經歷做了深刻的反省。

對於父親, 他最愧疚的是, 沒有在父親生前深入地認識他。

對於為自己付出最多的母親, 他坦言母親病中沒能多抽時間陪伴左右, 沒有及時表達對母親的感激之情表示非常遺憾。

對於妻子, 他坦言因為過度關注工作和所謂成功, 而對妻子為家庭的付出缺乏關注。

對疏于陪伴小女兒的成長,他直言自己不是一個及格的父親。

過去無法彌補,現在的他希望與家人有更多的相處時間。

滙豐私人銀行在近期發佈的全球調查報告《企業的本質》顯示,內地90後創業初衷與他們前輩創業者們的出發點有所不同。

他們將追求夢想、自我完善和增加財富作為最主要的三大創業動機。相比內地60後企業家為家人提供最好的生活是他們最主要的創業初衷(比例達31%),90後創業者的價值取向更多元化、個性化,他們甚至看似更努力了。

調查發現,他們平均每天工作超過11小時,高出全球平均值的10小時,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和香港。歐美90後受訪者的工作時間則普遍少於內地,約為9個半小時。

不難想像,創業者以減少運動與睡眠、縮減陪伴家人的時間來換取工作時間,雖然在業績上可能略有成效,但卻是以其家庭與個人身體健康作為籌碼,長期來看,風險很大。

3

每年公佈的創業公司陣亡名單裡,沒有一位創業者不是全力以赴、犧牲無數的。

光靠努力拼搏和犧牲就能成功嗎?答案顯然是No。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面對成功的焦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缺乏對創業的正確認知,淪為了創業炮灰。

多如牛毛的電視真人秀、路演活動、創業特訓營,創業從戴著神秘的面紗,到遍地開花、隨處可見的孵化器、投融資平臺,創業的條件和氛圍似乎比以往更好了。而另一邊,每年公佈的創業公司陣亡名單,數量之多、陣亡速度之快,讓人不勝唏噓。

經歷過創業洗練的創業者都知道,成功真的沒那麼簡單。創業之殤有千千萬萬種,除了健康、生活的犧牲之外,還得應付諸多問題與風險。

生於1998年的神奇百貨CEO王凱歆高中輟學創業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我是獨角獸》節目中,她坦言為了創業一度與父母斷絕關係。後續發展過程中,搬家、裁員事件到最後的破產,幾乎曇花一現的經歷,讓人不禁唏噓。

而在此之前,不乏余佳文、馬佳佳之類相似的案件。這終究是個魚龍混雜的圈子,既要警惕成為資本的玩偶,也要避免成為坑爹的創業者。

《創業家》雜誌曾調查了177位創始人,同時採訪了上十位投資人,第一次全方位地勾勒了創投圈的“VC潛規則”:投資人成為最大股東、投資人不尊重創始團隊、不尊重商業機密、缺乏耐心、在投資過程中謀求個人占股索要回扣等等。這些問題,也只是無數創業問題中,創業者可能會遇到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作為一個新手創業者,和自己的天花板對抗、和人性的弱點對抗、和競爭對手的廝殺,你完全有可能倒在以上任意一個坑上。在不斷的打怪升級路上,還伴隨著運氣的左右。

4

在全球範圍內創業成功率不足1%的概率面前,每個創業者都相信自己會贏。

華創資本合夥人熊偉銘曾在知乎就問題“哪些因素決定了初創公司的成敗”,做過一個分享:

創業團隊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創始人的素質。我們一般從兩個角度來衡量:德(Virtues)與藝(Skills)。

德藝雙馨的創業者少,其中品德是造就偉大企業的根基,一生不會改變,遠大的志向、堅韌的毅力、寬廣的胸懷、腳踏實地的做事方式……

這些品質能夠吸引同樣出色的隊員加入企業;能力方面最容易判斷,創業者過去的成就和他前後左右同事朋友的評價就比較容易勾畫出創業者的能力圈。

你看,在判斷創業者是否可靠,VC會有各自沉澱的方法論。價值觀不正的創業者,沒有投資的價值。

這幾年聽到最多的是,投資人也開始關注創業者的私生活了。會見創業者的妻子(丈夫),瞭解一下創業者的家庭情況。這些細節雖然看似平淡,但往往能折射出一些商業計畫書上面沒有的關鍵資訊:創業者如何經營家庭及其分工角色、選擇伴侶的眼光、為人處世等等,往往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

我們都知道創業有犧牲在所難免,但更提倡做一個德藝雙馨的創業者。

那位為路演而缺席父親臨終床前的創業者,我相信他的創業動機裡,一定有“給家人提供最好的生活”這一選項。

但諷刺又無奈的是,當家人最需要他的時候,他不在家人身邊。這是他迫不得已的選擇嗎?我們無從得知,但從他對創業的認知角度來看,至少說明他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如果一開始就對創業有正確的認知、正確的創業價值觀,進而理性地做出評估、權衡取捨,如今他應該不會如此悔恨當初的決定。

錢很重要,但不是決定創業成功的唯一因素。就算融資成功,也是萬里長征的其中一步。最可怕的是,創業沒有成功,而心中卻留下了比創業失敗更大的遺憾。

— THE END —

關於作者【伊馮】: 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89後,ENTJ(統帥型)職場女性,創過業、混過大公司。喜歡傾聽和分享,是一枚熱愛寫作的女青年。

對疏于陪伴小女兒的成長,他直言自己不是一個及格的父親。

過去無法彌補,現在的他希望與家人有更多的相處時間。

滙豐私人銀行在近期發佈的全球調查報告《企業的本質》顯示,內地90後創業初衷與他們前輩創業者們的出發點有所不同。

他們將追求夢想、自我完善和增加財富作為最主要的三大創業動機。相比內地60後企業家為家人提供最好的生活是他們最主要的創業初衷(比例達31%),90後創業者的價值取向更多元化、個性化,他們甚至看似更努力了。

調查發現,他們平均每天工作超過11小時,高出全球平均值的10小時,僅次於沙烏地阿拉伯、阿聯酋和香港。歐美90後受訪者的工作時間則普遍少於內地,約為9個半小時。

不難想像,創業者以減少運動與睡眠、縮減陪伴家人的時間來換取工作時間,雖然在業績上可能略有成效,但卻是以其家庭與個人身體健康作為籌碼,長期來看,風險很大。

3

每年公佈的創業公司陣亡名單裡,沒有一位創業者不是全力以赴、犧牲無數的。

光靠努力拼搏和犧牲就能成功嗎?答案顯然是No。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今天,面對成功的焦慮,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缺乏對創業的正確認知,淪為了創業炮灰。

多如牛毛的電視真人秀、路演活動、創業特訓營,創業從戴著神秘的面紗,到遍地開花、隨處可見的孵化器、投融資平臺,創業的條件和氛圍似乎比以往更好了。而另一邊,每年公佈的創業公司陣亡名單,數量之多、陣亡速度之快,讓人不勝唏噓。

經歷過創業洗練的創業者都知道,成功真的沒那麼簡單。創業之殤有千千萬萬種,除了健康、生活的犧牲之外,還得應付諸多問題與風險。

生於1998年的神奇百貨CEO王凱歆高中輟學創業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我是獨角獸》節目中,她坦言為了創業一度與父母斷絕關係。後續發展過程中,搬家、裁員事件到最後的破產,幾乎曇花一現的經歷,讓人不禁唏噓。

而在此之前,不乏余佳文、馬佳佳之類相似的案件。這終究是個魚龍混雜的圈子,既要警惕成為資本的玩偶,也要避免成為坑爹的創業者。

《創業家》雜誌曾調查了177位創始人,同時採訪了上十位投資人,第一次全方位地勾勒了創投圈的“VC潛規則”:投資人成為最大股東、投資人不尊重創始團隊、不尊重商業機密、缺乏耐心、在投資過程中謀求個人占股索要回扣等等。這些問題,也只是無數創業問題中,創業者可能會遇到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作為一個新手創業者,和自己的天花板對抗、和人性的弱點對抗、和競爭對手的廝殺,你完全有可能倒在以上任意一個坑上。在不斷的打怪升級路上,還伴隨著運氣的左右。

4

在全球範圍內創業成功率不足1%的概率面前,每個創業者都相信自己會贏。

華創資本合夥人熊偉銘曾在知乎就問題“哪些因素決定了初創公司的成敗”,做過一個分享:

創業團隊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創始人的素質。我們一般從兩個角度來衡量:德(Virtues)與藝(Skills)。

德藝雙馨的創業者少,其中品德是造就偉大企業的根基,一生不會改變,遠大的志向、堅韌的毅力、寬廣的胸懷、腳踏實地的做事方式……

這些品質能夠吸引同樣出色的隊員加入企業;能力方面最容易判斷,創業者過去的成就和他前後左右同事朋友的評價就比較容易勾畫出創業者的能力圈。

你看,在判斷創業者是否可靠,VC會有各自沉澱的方法論。價值觀不正的創業者,沒有投資的價值。

這幾年聽到最多的是,投資人也開始關注創業者的私生活了。會見創業者的妻子(丈夫),瞭解一下創業者的家庭情況。這些細節雖然看似平淡,但往往能折射出一些商業計畫書上面沒有的關鍵資訊:創業者如何經營家庭及其分工角色、選擇伴侶的眼光、為人處世等等,往往反映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

我們都知道創業有犧牲在所難免,但更提倡做一個德藝雙馨的創業者。

那位為路演而缺席父親臨終床前的創業者,我相信他的創業動機裡,一定有“給家人提供最好的生活”這一選項。

但諷刺又無奈的是,當家人最需要他的時候,他不在家人身邊。這是他迫不得已的選擇嗎?我們無從得知,但從他對創業的認知角度來看,至少說明他做了一個錯誤的選擇——如果一開始就對創業有正確的認知、正確的創業價值觀,進而理性地做出評估、權衡取捨,如今他應該不會如此悔恨當初的決定。

錢很重要,但不是決定創業成功的唯一因素。就算融資成功,也是萬里長征的其中一步。最可怕的是,創業沒有成功,而心中卻留下了比創業失敗更大的遺憾。

— THE END —

關於作者【伊馮】: 金融八卦女特約作者,89後,ENTJ(統帥型)職場女性,創過業、混過大公司。喜歡傾聽和分享,是一枚熱愛寫作的女青年。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