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視覺震撼!清湖村上演千年傳統習俗,四龍翻騰噴火花鬧中秋!

月影火龍賀中秋, 清湖起鼓火龍舞。 八月十五月兒明, 在均禾街清湖村內, 正上演和傳承著一場千年傳統習俗——舞火龍。

當天晚上, 只見香火插滿龍身, 四條火龍沖天而起, 姿勢翻騰, 帶著村民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闔家平安的願望, 舞出希望和信心。

與時俱進:舞火龍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

據均禾街清湖村村民李志倫介紹, 中秋舞火龍是白雲區代代相傳的傳統中秋習俗, 當中以清湖村火龍最為盛名, 現已有1000多年歷史, 於2015年列為廣州市第五批非遺名錄。

當天上午, 記者在清湖村李氏祠堂看到, 村民李繼添正忙著給龍頭調試線路, 檢查燈光效果。 他介紹, 僅僅是龍頭就用了40多種材料, 製作一個龍頭要耗費半個月甚至更久。 今年38歲的李繼添12歲就開始舞火龍, 從龍尾舞到龍頭。 近5年來, 他還接手了火龍製作的事宜。 他自學了電路, 親自負責龍頭效果的製作,

而龍身和龍尾相對簡單, 村裡誰有空就過來幫忙。

“看著村裡每年中秋節都這麼熱鬧歡騰, 自己也會很開心。 ”說起火龍技藝的傳承, 李繼添表示, 火龍的製作與時俱進, 但也保留傳統。 例如, 龍身用榕樹枝紮成, 以榕樹樹葉做龍鱗, 用帶葉的榕樹枝做龍尾。

他認為, 民俗的東西還是要有自己的特色, 就地取材又環保。 “與以往不同的是, 今年的龍嘴還能上下咬合, 寓意咬金。 ”他說。

記者眼前的火龍龍頭, 在金燦燦的銅片映襯下十分搶眼。 在龍頭身後, 有十多名青壯年正在裝飾龍身。 李繼添介紹, 整條火龍約20米長,

需要50名年輕力壯的男子才能將整條火龍舞動起來, 當天晚上將由多批舞龍手輪流上陣。 “在龍珠的引導下, 由4名新婚男子合力揮舞龍頭, 寓意添丁發財。 ”他說, 如果村民祈盼來年添丁的都會來摸摸龍頭, 舞火龍就是一種祈求平安、風調雨順的傳統習俗。

四龍巡遊:展現傳統習俗的獨特魅力

當天晚上18時許, 祠堂門前掛著大小燈籠, 沿途彩燈與彩旗隨風飄揚, 隨著鑼鼓聲起, 4條火龍沖天而起, 在經過拜祭龍神、紅雞開光、火龍點睛後, 舉龍珠的引導者一吹響口哨, 已經點起火焰的整條龍便相應著上下舞動, 舞出團結, 舞出吉祥。

銀色龍角、金色龍頭、綠色龍眼、紅色龍口,接上電,龍的眼睛便亮起來,龍頭後閃起斑斕的光,嘴巴有規律地一張一合,栩栩如生。

在長達兩小時的火龍遊街中,4條火龍穿梭於村裡的大街小巷,村民們跟著歡呼呐喊。記者在現場看到,舞龍手舞動起來時高時低來回轉動,進退並齊,場面壯觀,非常熱鬧。

到了晚上21時30分,清湖村的4條火龍齊聚牌坊廣場,開啟了中秋之夜最熱鬧的4龍會合巡遊。只見火龍身上、龍嘴不時噴出耀眼的火花,龍角及龍眼都有明亮的燈光射出,在舞龍手的齊聲呐喊中翻騰轉動,為前來助慶的觀眾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巡遊。

“好多年沒在中秋節看到這麼熱鬧的舞火龍習俗,很是熱鬧和喜慶。”家住嘉禾望崗的尹小姐表示,今年國慶中秋長假回家過節,特地與朋友結伴到此來觀看這傳統習俗的獨特魅力。

李志倫告訴記者,從祠堂出發巡村到4龍會合牌坊廣場,都是一路走、一路鬥龍,一路上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這一過程持續了近兩個小時,現場的氣氛和人潮都達到了最高峰。“火龍最終將歸於大海,象徵著回歸大自然,年年繼續還複來。”他說。

據悉,活動結束之後,所有參與舞龍活動的人員還會重新回到祠堂,吃火龍宴,火龍宴一般安排有魚頭粥、麵包、水果等。

文|劉喜冰

圖|石建華

視頻| 陳首玲

通訊員|李志倫

排版|陳若蘭

(本文由“白雲時事”原創發佈,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公眾號不得轉載改編。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銀色龍角、金色龍頭、綠色龍眼、紅色龍口,接上電,龍的眼睛便亮起來,龍頭後閃起斑斕的光,嘴巴有規律地一張一合,栩栩如生。

在長達兩小時的火龍遊街中,4條火龍穿梭於村裡的大街小巷,村民們跟著歡呼呐喊。記者在現場看到,舞龍手舞動起來時高時低來回轉動,進退並齊,場面壯觀,非常熱鬧。

到了晚上21時30分,清湖村的4條火龍齊聚牌坊廣場,開啟了中秋之夜最熱鬧的4龍會合巡遊。只見火龍身上、龍嘴不時噴出耀眼的火花,龍角及龍眼都有明亮的燈光射出,在舞龍手的齊聲呐喊中翻騰轉動,為前來助慶的觀眾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巡遊。

“好多年沒在中秋節看到這麼熱鬧的舞火龍習俗,很是熱鬧和喜慶。”家住嘉禾望崗的尹小姐表示,今年國慶中秋長假回家過節,特地與朋友結伴到此來觀看這傳統習俗的獨特魅力。

李志倫告訴記者,從祠堂出發巡村到4龍會合牌坊廣場,都是一路走、一路鬥龍,一路上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這一過程持續了近兩個小時,現場的氣氛和人潮都達到了最高峰。“火龍最終將歸於大海,象徵著回歸大自然,年年繼續還複來。”他說。

據悉,活動結束之後,所有參與舞龍活動的人員還會重新回到祠堂,吃火龍宴,火龍宴一般安排有魚頭粥、麵包、水果等。

文|劉喜冰

圖|石建華

視頻| 陳首玲

通訊員|李志倫

排版|陳若蘭

(本文由“白雲時事”原創發佈,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公眾號不得轉載改編。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