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奈曼旗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新模式”

為推進農村資產收益扶貧機制改革, 破解“空殼村”問題, 奈曼旗探索實施資產收益扶貧機制改革, 即將部分專項資金投入到幫扶企業或農民專業合作社, 用以啟動貧困戶各種沉睡資產, 以優先股的形式量化給貧困戶。 貧困戶可以採取土地託管、畜禽托養和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等多種方式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合作, 確保“分紅”底線, 使其充分享受到資產收益所帶來的“紅利”, 實現脫貧致富。

建立多方立體式產業扶貧鏈

以奈曼旗大沁他拉鎮昂乃村為例, 2016年, 該村利用“三到村三到戶”專項資金和科技扶貧資金共390萬元,

購買了400頭基礎母牛, 並將其作為村集體資產, 投放到昂乃養殖社區, 由哈達公司負責經營與管理。 雙方達成養殖協定, 無論盈虧, 哈達公司每年年底都要向村裡返利24萬元。 平均一頭牛能返600元, 主要用在幫扶精准扶貧戶上, 貧困戶每人都分到了1000元。 如此一來, 昂乃村圍繞牛產業形成的“支部+公司+農戶”合作運行模式, 不但拓寬了特色養殖業發展空間, 也為貧困戶帶來了收益。

“資金”變“股金” 雙方獲益

奈曼旗黃花塔拉太平莊嘎查貧困戶無條件入股養驢合作社, 讓貧困戶成為股東。 嘎查村養殖社區以養驢合作社為基礎, 採取“合作社+公司+農戶”的模式, 租賃給奈曼旗侯氏養驢有限公司統一經營管理,

該公司和貧困戶簽訂入股分紅協定, 貧困戶將通過扶貧資金補貼購買的基礎母驢入股合作社, 連續享受三年分紅, 每年1000元/人, 三年後, 可以將自家母驢牽回飼養, 在此期間, 如果出現母驢病死等意外風險, 一概由該公司承擔。 目前, 該養殖社區存欄驢近200頭, 今年計畫增至1000頭, 人均增收3000元。

合作社帶動為貧困戶提供致富新希望

東明鎮雙合興村貧困戶劉寶友除了享受入股鑫泉合作社的待遇外, 還到合作社打工, 每月都有3000元的工資。 “勞務收益”讓劉寶友一家有了致富的信心。 貧困戶購買的牲畜可以放到合作社寄養, 合作社負責飼養, 所產生的效益合作社和貧困戶五五分成, 既解決了單獨飼養沒有棚舍、草料以及缺乏技術等問題,

也解放了勞動力。 合作社實行“合作社+貧困戶”養殖模式, 除了合作社寄養外, 還有一種是針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 簽訂協定後, 合作社免費給貧困戶提供基礎母牛和草料, 貧困戶牲畜放在家裡自養, 效益雙方五五分成, 項目補貼資金直補給貧困戶。 目前, 合作社存欄牛200餘頭、驢20餘頭, 並已接收寄養了5戶貧困戶的18頭基礎母牛。

資產收益扶貧這種新模式, 讓貧困戶以財政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的方式, 建立“政府+專業合作社+農戶”的立體式產業扶貧鏈, 讓貧困戶享受保底收益+二次分紅+寄養、種植養殖收益(或勞務收益), 真正獲得財政資金帶來的股金收益。 這樣, 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實力, 同時也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管道。

(王子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