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評彈名家高博文談“吳門書劄吟唱”:吳儂軟語演繹明代名士

上海博物館與上海評彈團合作, 推出“吳門書劄吟唱”項目, 以評彈說唱的方式, 再現書劄中蘊含的生動歷史和故事, 將聽眾帶回江南四大才子風雲際會的年代。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為此專訪了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 他認為, 寫手劄和評彈表演好像跟這個社會有一點節拍上的不合, 但是仔細看, 評彈和書信包含中華文化傳統底蘊, 包含人的基本內涵, 所以兩者是十分貼合的。

澎湃新聞:用評彈來唱書劄, 是否可算比較

正在上海博物館舉辦的“遺我雙鯉魚——明代吳門書畫家書劄精品展”將持續至10月22日,

展覽遴選出館藏明代吳門著名書畫家手劄精品49通, 其內容上至朝政民生, 下至家事兒女, 或文章酬唱, 或藝苑交遊, 幾乎無所不包。

若想體驗這些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珍品, 除親臨現場一睹真跡外, 還有一種方式——聆聽。 繼“吳門書劄誦讀”專案之後, 上海博物館又與上海評彈團合作, 推出了“吳門書劄吟唱”項目, 以評彈說唱的方式, 再現書劄中蘊含的生動歷史和故事。

祝允明致文貴劄

祝允明字希哲, 號枝山。 與唐寅、文征明、徐禎卿合稱吳中四大才子。 那天登高望遠, 一陣大風吹掉了帽子。 風雨交加百無聊賴, 因駝蹄蒸熟香氣四溢, 故修書邀請好友文貴速抵家中品嘗美味, 吟詩作賦。

開篇唱詞響起, 上海評彈團的生動演繹, 將聽眾帶回了江南四大才子風雲際會的年代。 祝枝山家灶臺上駝蹄的香氣也仿佛隨著音樂流瀉而出蕩漾開來……

這次“吳門書劄吟唱”項目, 從展出的49封信劄中遴選出言辭優美、情節生動的7個片段, 由上海評彈團在原文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化的改編和演繹。

陳元素致青霞劄

用原汁原味的蘇州話來講述吳門文人的故事, 可以說是再合適不過了, 另一方面, 而今保留下來的富有藝術性的蘇州語言就是蘇州評彈。 因此, 當上海博物館找到了上海評彈團, 雙方可謂一拍即合。 負責此次特展的孫丹妍認為吳門信劄和蘇州評彈頗有共通之處,

她表示:“兩者最大的共通之處是語言。 可能評彈會比較通俗易懂, 而文人的信雖然寫得比較直白但還是比較文的。 但二者畢竟產生於同一個地方, 他們的審美是共通的。 吳地的審美是比較優雅、文秀、秀雅、雅致的, 書劄和評彈語言的氣質應該是相通的。 ”

蔡羽致王守王寵劄

從7封書劄, 到7篇彈唱。 上海評彈團僅僅花了不到2個月時間, 就完成了全部的改編和演繹工作, 細品唱詞和曲調, 可知其中頗有講究。 配合書信中不同的敘事內容, 改編者借用評彈不同的藝術流派和風格進行詮釋。 例如《蔡羽致王守王寵劄》, 講述了蔡羽邀請王寵王守兄弟倆來家裡看牡丹芍藥花, 其開篇運用了徐麗仙創始的麗調演唱, 曲調華麗嫵媚、情感豐富、甜潤味濃, 正好表達對滿園開放的花卉讚賞和喜愛。 針對《祝允明致文貴劄》, 其開篇則運用了蔣月泉創始的蔣調演唱, 曲調端莊大方、穩重醇厚、飄逸清脫, 用來抒發祝允明此刻頹唐心情非常合適。

目前, 5首評彈演唱曲目已經錄製完成並通過上海博物館的微信公眾號公佈。 讀者可以直接線上聆聽,遙想吳門名士的生動故事,領略那份江南特有的儒雅蘊藉。

10月20日,由上海博物館和上海評彈團合作推出的“吳門書劄吟唱”活動將會在上海博物館大堂舉行現場演出。屆時,除了這已經上線的5首作品,上海評彈團還會演繹新增加的曲目。

專訪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評彈和書劄都包含著中華文化傳統底蘊

澎湃新聞:看到這些文本的時候,有什麼印象和感受?

高博文:看到這些書劄,首先被書法驚豔到。因為這些寫書劄的人,首先是書畫家,書法都是鐵畫銀鉤,非常有感染力。因此,還沒看內容,就能從書法感受到文人高深的書法造詣。

唐寅致施敬亭劄

澎湃新聞:將書劄改編為評彈的唱詞,是怎樣的過程?

高博文:原來也想過唱原詞,但(信劄)雖然是文言文,但用語還是很口語化的,平仄、韻律都不太符合,要完全這樣唱,無法藝術性地表達。改編上也不能像報流水帳一樣,需要一些藝術化的處理。韻律上,每通信劄韻律都不同,不能都唱同一個韻。所以周亞君、朱維德兩位老師花了很大的功夫,先做研究,然後動筆。選擇流派、男聲唱還是女聲唱方面,我們根據每封信敘述的事情、寫信人和受信人的性格,從書劄和其他資料中做了一些瞭解,目前看來還是比較貼切的。

朱維德、周亞君

澎湃新聞:這次改編對於原文有不少藝術化的發揮,例如《茶經》那一段,為何特意對茶的種類做了細緻介紹?

高博文:從評彈欣賞方式與表演場所來講,評彈與茶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因為從明末就開始有茶樓,有評彈的表演,喝茶和聽書是完全聯繫在一起的一種文化形式。所以寫茶對評彈來說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茶的講究很多,我們在開篇的時候就將它(擴展得)更加豐富,把茶的特色羅列清楚,更加豐富這封信的內容。評彈的唱詞和詩詞有點像,平仄、調和,講究韻律,以七字句為主。但評彈唱詞比較靈動,不局限於格式,可以有一些破格的唱法,演員在唱的過程中可以突破平仄的講究,讓人在聽覺上感覺到變化。所以這個開篇還是比較生動,把茶的特性表達出來。

王寵致王守劄

澎湃新聞:你親自演唱了《王寵致王守書劄》,有何感想體會?

高博文:對王寵(以前)不太瞭解。後來一看,他也是蘇州人、著名書畫家,而且他的身世坎坷,屢試不中,四十歲就故去了,在藝術上的成就很高。所以唱這封信心情也是蠻複雜的。這封信雖然是寫給兄長的繁瑣家事,但裡面有幾個轉折。一個轉折是祖母去世,他辦後事,借錢,財政上、經濟上瑣瑣碎碎的事。(王寵)在家守持家業不容易,比較清苦,處理祖母的事情他作為第三代,可見孝心。豐收了有錢趕緊還給人家,還有一部分留給傭人,表現了(他的)寬厚和講誠信。從瑣碎的事情中看出王寵的有孝心、寬厚、講誠信,在演唱時候帶入情感在唱。在曲調上,祖母去世,選擇陳調唱腔,表現得比較肅穆,因為是辦喪事。後面瑣碎的事羅列得比較緊湊,但有的地方還是要帶著情感去唱。古代藝術家還是蠻清苦的,在封建制度下他們的想法在(書劄)中也有體現。所以這個開篇,雖然是一封信,也沒什麼大事,但也折射出當時的歷史背景、文人境遇、生活場景、人與人的關係。

高博文

澎湃新聞:書劄和評彈有何共通之處?

高博文:評彈的表現方式、欣賞方式和現在社會好像不太合拍,因為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工作壓力也大,現代人好像一直是忙忙碌碌的。評彈是江南人追求愜意生活、品質生活的體現,現代人沒有時間喝茶聽書消遣欣賞藝術,但是我覺得這種方式應在當代收到推崇,也會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因為人的物質生活豐富,精神生活浮躁,評彈是一種很好的心理按摩,把你帶回唐朝、明朝的歷史中,說說前朝往事,風花雪月英雄豪傑。在這樣的情境中又有評彈的彈唱,又有故事推進,又有噱頭,大家在放鬆的時刻將煩惱和壓力化解。

書劄也是這樣,首先書法非常好,都是名人。現在還有幾個人寫信?當時包括若干年前,寫信是人與人之間主要的溝通方式,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留念和回味的。現在一些老觀眾會經常寫信給我,而且每個字都十分工整、認真,我覺得是十分寶貴的。不像我們現在是微信,很方便,像寫信這種文字組織和書寫在人類社會還是很重要的。所以看似寫信和評彈的表演好像跟這個社會有一點節拍上的不合適,但是仔細看,(評彈和書信)包含中華文化傳統底蘊,包含人的基本內涵。我相信,今後大家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但在追求精神生活的時候這種方式會重新受到大家的關注,所以兩者結合是十分貼合的。

澎湃新聞:用評彈來唱書劄,是否可算比較原汁原味的一種複現?

高博文:評彈講的是吳儂軟語,明朝的吳語怎麼講現在不清楚,但和現在是有淵源的。古人講話,之乎者也,講究文言,評彈唱詞中蘇州話的運用也是文言的,是蘇州話與中州韻結合起來。用這個吐字方法加上評彈唱腔,來唱吳地書畫家們寫的書信,那是非常貼切的。所以我們在唱腔、吐字上力求工整,講究傳統復古的韻味,在樂器伴奏上力求風雅的境界。

讀者可以直接線上聆聽,遙想吳門名士的生動故事,領略那份江南特有的儒雅蘊藉。

10月20日,由上海博物館和上海評彈團合作推出的“吳門書劄吟唱”活動將會在上海博物館大堂舉行現場演出。屆時,除了這已經上線的5首作品,上海評彈團還會演繹新增加的曲目。

專訪上海評彈團團長高博文:評彈和書劄都包含著中華文化傳統底蘊

澎湃新聞:看到這些文本的時候,有什麼印象和感受?

高博文:看到這些書劄,首先被書法驚豔到。因為這些寫書劄的人,首先是書畫家,書法都是鐵畫銀鉤,非常有感染力。因此,還沒看內容,就能從書法感受到文人高深的書法造詣。

唐寅致施敬亭劄

澎湃新聞:將書劄改編為評彈的唱詞,是怎樣的過程?

高博文:原來也想過唱原詞,但(信劄)雖然是文言文,但用語還是很口語化的,平仄、韻律都不太符合,要完全這樣唱,無法藝術性地表達。改編上也不能像報流水帳一樣,需要一些藝術化的處理。韻律上,每通信劄韻律都不同,不能都唱同一個韻。所以周亞君、朱維德兩位老師花了很大的功夫,先做研究,然後動筆。選擇流派、男聲唱還是女聲唱方面,我們根據每封信敘述的事情、寫信人和受信人的性格,從書劄和其他資料中做了一些瞭解,目前看來還是比較貼切的。

朱維德、周亞君

澎湃新聞:這次改編對於原文有不少藝術化的發揮,例如《茶經》那一段,為何特意對茶的種類做了細緻介紹?

高博文:從評彈欣賞方式與表演場所來講,評彈與茶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因為從明末就開始有茶樓,有評彈的表演,喝茶和聽書是完全聯繫在一起的一種文化形式。所以寫茶對評彈來說是非常有意思的。但是茶的講究很多,我們在開篇的時候就將它(擴展得)更加豐富,把茶的特色羅列清楚,更加豐富這封信的內容。評彈的唱詞和詩詞有點像,平仄、調和,講究韻律,以七字句為主。但評彈唱詞比較靈動,不局限於格式,可以有一些破格的唱法,演員在唱的過程中可以突破平仄的講究,讓人在聽覺上感覺到變化。所以這個開篇還是比較生動,把茶的特性表達出來。

王寵致王守劄

澎湃新聞:你親自演唱了《王寵致王守書劄》,有何感想體會?

高博文:對王寵(以前)不太瞭解。後來一看,他也是蘇州人、著名書畫家,而且他的身世坎坷,屢試不中,四十歲就故去了,在藝術上的成就很高。所以唱這封信心情也是蠻複雜的。這封信雖然是寫給兄長的繁瑣家事,但裡面有幾個轉折。一個轉折是祖母去世,他辦後事,借錢,財政上、經濟上瑣瑣碎碎的事。(王寵)在家守持家業不容易,比較清苦,處理祖母的事情他作為第三代,可見孝心。豐收了有錢趕緊還給人家,還有一部分留給傭人,表現了(他的)寬厚和講誠信。從瑣碎的事情中看出王寵的有孝心、寬厚、講誠信,在演唱時候帶入情感在唱。在曲調上,祖母去世,選擇陳調唱腔,表現得比較肅穆,因為是辦喪事。後面瑣碎的事羅列得比較緊湊,但有的地方還是要帶著情感去唱。古代藝術家還是蠻清苦的,在封建制度下他們的想法在(書劄)中也有體現。所以這個開篇,雖然是一封信,也沒什麼大事,但也折射出當時的歷史背景、文人境遇、生活場景、人與人的關係。

高博文

澎湃新聞:書劄和評彈有何共通之處?

高博文:評彈的表現方式、欣賞方式和現在社會好像不太合拍,因為現在的生活節奏很快,工作壓力也大,現代人好像一直是忙忙碌碌的。評彈是江南人追求愜意生活、品質生活的體現,現代人沒有時間喝茶聽書消遣欣賞藝術,但是我覺得這種方式應在當代收到推崇,也會越來越受到大家的歡迎。因為人的物質生活豐富,精神生活浮躁,評彈是一種很好的心理按摩,把你帶回唐朝、明朝的歷史中,說說前朝往事,風花雪月英雄豪傑。在這樣的情境中又有評彈的彈唱,又有故事推進,又有噱頭,大家在放鬆的時刻將煩惱和壓力化解。

書劄也是這樣,首先書法非常好,都是名人。現在還有幾個人寫信?當時包括若干年前,寫信是人與人之間主要的溝通方式,我覺得這是非常值得留念和回味的。現在一些老觀眾會經常寫信給我,而且每個字都十分工整、認真,我覺得是十分寶貴的。不像我們現在是微信,很方便,像寫信這種文字組織和書寫在人類社會還是很重要的。所以看似寫信和評彈的表演好像跟這個社會有一點節拍上的不合適,但是仔細看,(評彈和書信)包含中華文化傳統底蘊,包含人的基本內涵。我相信,今後大家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但在追求精神生活的時候這種方式會重新受到大家的關注,所以兩者結合是十分貼合的。

澎湃新聞:用評彈來唱書劄,是否可算比較原汁原味的一種複現?

高博文:評彈講的是吳儂軟語,明朝的吳語怎麼講現在不清楚,但和現在是有淵源的。古人講話,之乎者也,講究文言,評彈唱詞中蘇州話的運用也是文言的,是蘇州話與中州韻結合起來。用這個吐字方法加上評彈唱腔,來唱吳地書畫家們寫的書信,那是非常貼切的。所以我們在唱腔、吐字上力求工整,講究傳統復古的韻味,在樂器伴奏上力求風雅的境界。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