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愛在別鄉的季節》兩位主角的表演,排得上香港電影殿堂級表演了

或許, 這部影片還達不到殿堂級水準, 但是兩位主角的表演, 卻排得上香港電影的殿堂級的表演了。

一般認為, 張曼玉邁入表演巔峰,

是從與王家衛合作《旺角卡門》開始的, 時間是1988年。 但我認為, 真正讓張曼玉表演形成個人風格的, 是同年與關錦鵬合作的《人在紐約》。 而這部《人在紐約》, 就是張曼玉表演風格真正的開始, 兩年後, 《愛在別鄉的季節》, 再到1996年的《甜蜜蜜》, 貢獻出生涯最好的表演。

這三部影片, 之于張曼玉, 有著共同的內核, 一脈相承。 張曼玉在三部影片中, 飾演的角色, 都是身在異鄉的平凡女性。 而其中, 在精神上的共性, 則是一種孤獨, 和疏離感。 而這種情感上的特徵(單指表演), 其它女演員, 無論是鞏俐、章子怡, 還是林青霞、王祖賢, 在華語電影圈, 單單張曼玉獨有。 而這, 便是張曼玉能夠成為華語電影圈女演員代表的最大原因。

當然, 這三部影片, 張曼玉的表演是從青澀到成熟的, 從《旺角卡門》開始, 張曼玉領略到了內心戲的表演方法, 然後以《人在紐約》形成這種表演風格, 再到《愛在別鄉的季節》中對這種表演風格加以沉澱, 在之後的幾年, 又通過《阮玲玉》、《阿飛正傳》等等, 不斷地磨練, 最終到《甜蜜蜜》中,

貢獻出最為偉大的作品, 在這之後, 除了《花樣年華》之外, 再無超越, 甚至接近的表演了。

具體到本部影片《愛在別鄉的季節》, 如果單單拎出來, 當然足以稱之為優秀的表演, 甚至可以說是殿堂級, 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尤其是對於演員自身的其它作品。 如果把張曼玉的演員生涯就這部影片劃分前後兩段, 前段相比這部影片, 就是垃圾, 就算是《旺角卡門》、《人在紐約》相比之下都顯得不夠格, 但對比之後的《阮玲玉》、《甜蜜蜜》、《花樣年華》等作品, 則這部作品的表演, 就顯得有些過火, 不夠成熟了。

在這部影片中, 因為影片敘事的緣故, 張曼玉的演出段落是不夠完整的, 比較碎片化, 人物的特質與變化, 都是通過他人回憶或者側面展現出來的,

這對演員來說, 既是挑戰, 也是藏拙。

挑戰的是, 人物的變化需要演員自己不斷的思考, 根據影片中的時間線所呈現的不同時期, 在表演細節上必須有所改變, 才能達到變化的要求。

藏拙則可以理解成為, 碎片化的表演, 則可以直接在影片中體現出人物的變化,

這種變化的視覺效果足夠明顯, 有足夠的落差。

張曼玉在這部《愛在別鄉的季節》中, 兩者都完成地不錯, 但對比《甜蜜蜜》、《阮玲玉》等作品來說, 在藏拙上還不夠, 沒有達到她個人最為優秀的層次, 用大眾化的語言來說, 就是在某些細節上還不夠內斂。

而梁家輝, 我個人認為, 這部影片才是他演技的最高體現。

梁家輝相比張曼玉來說, 他的表演風格, 除了多變, 並沒有統一的定論。 但根據他的演員生涯, 也可以大致畫出一條脈絡。

梁家輝除去生涯前幾部作品之外, 自1984年, 出演電影《雪兒》可以視作他第一段表演風格的開端。 這部作品是新浪潮導演譚家明代表作之一。 自這部作品開始, 梁家輝開始形成自身文化老實人的表演形象, 自身表演風格更加貼近於現實主義,具有其獨特的文藝風範。像之後的《監獄風雲》、《愛在別鄉的季節》、《何日君再來》、《情人》都是這種風格。

而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則是梁家輝另一種表演風格的開始。自此片開始,到後來的《水滸傳之英雄本色》、《東邪西毒》等,梁家輝所飾演的武俠人物,其自身都自帶一種儒雅、瀟灑,風流倜儻的氣質。

同年,《92黑玫瑰對黑玫瑰》則是梁家輝喜劇片表演的另一條脈絡的起點。其後參演了許許多多的喜劇片,比如說《追男仔》、《神經刀與飛天貓》、《東成西就》、《賭神2》等。

最後一條看得見的,便是黑幫片。1997年的《黑金》、2000年的《江湖告急》、2005年的《黑社會》,甚至包括之後的《寒戰》,雖然不是黑幫片,但也是同種大佬風格。

這幾種不同的表演風格,根本無法歸納其個人特點,甚至在這幾種風格中都能找得出優秀之作,其表演也無高下之分。

針對本文所說的《愛在別鄉的季節》,明顯,它可以歸類于梁家輝文藝類型表演風格。在這條脈絡上,它可以對比《情人》、《何日君再來》等影片來進行細品。

相比《情人》中翩翩風度的富家公子、《何日君再來》中的地下dang,在《愛在別鄉的季節》中,梁家輝所展現出的形象,已經接近於抹去了演員的所有氣質,無限類似于現實的平凡人物。

因為電影的鏡頭語言,演員是無法做到類似與紀實的概念的,除非是完全放棄電影鏡頭語言,就像是《烈日灼心》在影片最後對於案犯的審問那樣,完全擯棄電影的攝像角度、敘事方法,那樣或許能夠做到好像紀錄片一樣的感覺。

但在這部影片中,梁家輝卻完全沒有演員的感覺,好像就是現實中存在的人物一般,比如說開篇時抱著小孩蹲在領事館對面的牆角,比如說牽著小孩走過80年代的街道,而這種表演,在華語電影圈中也是無出其右。

如果單論此部影片,梁家輝的表演,無疑是高於張曼玉的。而這種高度,除了表演風格之外,更多地,是體現在人物變化的細微之處。

當梁家輝從墨西哥偷渡到美國之後,在尋找妻子的過程之中,每遇到一個人,每聽到有關於自己妻子的一段故事之後,其情感上的沉重是逐步加深的,而這種情感上的負重,也被梁家輝一點一點的展現出來,從最剛開始,失去妻子資訊的不安,再到流落街頭後的迷茫,接著因為看到妻子生活條件艱苦對於妻子的愧疚,又聽到妻子貌似重婚後的痛苦,再到完全失去消息後個人的沉淪,一點點地加重情緒的外放,直到喝醉酒後的爆發,這種爆發也完全沒有外露,符合影片全片的壓抑感。

而這個情緒的變化過程,到影片後面,則全部濃縮為了一個片段,即是與妻子重逢後的情緒變化。

這個片段,或許是香港電影在表演上最為優秀的代表。

在拿到小費後,因為金錢而變得歡快,愉快地哼著小調下樓;在下樓過程中發現了妻子的身影,腳步開始放慢,直至最終停下;其表情,從最剛開始懷疑是否看錯,然後慢慢轉頭,然後驚愕,再在看到妻子後,好像想起什麼,又轉回頭來,氣息變得急促,臉部肌肉開始僵硬,情緒開始憤怒,然後重重地出了口氣,閉上眼睛好像要下定決心一般,再到張曼玉撲上前來碰到他時他好像受到驚嚇一般。

整個過程中,能夠清楚地看到,梁家輝關於這段表演的鏈條,有關行動的鏈條,即:感受、判斷、行動。

感受:先是下樓時,感受到了妻子也在樓道之中。判斷:在感受到了之後,他放慢了步伐,他在判斷自己是否認錯;行動:他確認了之後停止腳步,開始心理鬥爭。

換做其它表演,或許就欠缺了其中某個環節,或者某個環節根本做不到位。

如果是偶像劇的表演,第一步感受可能都沒有。常見的偶像劇套路就是直接一扭頭,撞見,男默女淚,沒有了感受的過程。

稍好一些的表演,就是在感受之後,直接停下不走,沒有了放慢步伐的過程,欠缺判斷。

再好一個層次的,便是在感受之後,繼續判斷,但是行動偏激,直接轉身,睜大眼睛。

(各位觀眾老爺們可以回憶下你們看過的影片或者電視劇,看是否是這麼個邏輯)

而這段表演,則完美地符合了之前的劇情發展,從大局看細節,又從細節返回到了整體。就此,我認為,單單就這個片段提煉出來說,是全世界電影表演中,最為優秀的一個片段之一。

綜上,就張曼玉的表演,為她贏得了義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而梁家輝的表演,則獲得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之所以,沒有在金像獎上有所斬獲,影片只獲得了9項提名,一方面是同年的《阿飛正傳》太過經典,另一方面,或許是本片的香港氣質不夠濃厚,且略帶隱喻意味、政治傾向吧。

自身表演風格更加貼近於現實主義,具有其獨特的文藝風範。像之後的《監獄風雲》、《愛在別鄉的季節》、《何日君再來》、《情人》都是這種風格。

而1992年的《新龍門客棧》,則是梁家輝另一種表演風格的開始。自此片開始,到後來的《水滸傳之英雄本色》、《東邪西毒》等,梁家輝所飾演的武俠人物,其自身都自帶一種儒雅、瀟灑,風流倜儻的氣質。

同年,《92黑玫瑰對黑玫瑰》則是梁家輝喜劇片表演的另一條脈絡的起點。其後參演了許許多多的喜劇片,比如說《追男仔》、《神經刀與飛天貓》、《東成西就》、《賭神2》等。

最後一條看得見的,便是黑幫片。1997年的《黑金》、2000年的《江湖告急》、2005年的《黑社會》,甚至包括之後的《寒戰》,雖然不是黑幫片,但也是同種大佬風格。

這幾種不同的表演風格,根本無法歸納其個人特點,甚至在這幾種風格中都能找得出優秀之作,其表演也無高下之分。

針對本文所說的《愛在別鄉的季節》,明顯,它可以歸類于梁家輝文藝類型表演風格。在這條脈絡上,它可以對比《情人》、《何日君再來》等影片來進行細品。

相比《情人》中翩翩風度的富家公子、《何日君再來》中的地下dang,在《愛在別鄉的季節》中,梁家輝所展現出的形象,已經接近於抹去了演員的所有氣質,無限類似于現實的平凡人物。

因為電影的鏡頭語言,演員是無法做到類似與紀實的概念的,除非是完全放棄電影鏡頭語言,就像是《烈日灼心》在影片最後對於案犯的審問那樣,完全擯棄電影的攝像角度、敘事方法,那樣或許能夠做到好像紀錄片一樣的感覺。

但在這部影片中,梁家輝卻完全沒有演員的感覺,好像就是現實中存在的人物一般,比如說開篇時抱著小孩蹲在領事館對面的牆角,比如說牽著小孩走過80年代的街道,而這種表演,在華語電影圈中也是無出其右。

如果單論此部影片,梁家輝的表演,無疑是高於張曼玉的。而這種高度,除了表演風格之外,更多地,是體現在人物變化的細微之處。

當梁家輝從墨西哥偷渡到美國之後,在尋找妻子的過程之中,每遇到一個人,每聽到有關於自己妻子的一段故事之後,其情感上的沉重是逐步加深的,而這種情感上的負重,也被梁家輝一點一點的展現出來,從最剛開始,失去妻子資訊的不安,再到流落街頭後的迷茫,接著因為看到妻子生活條件艱苦對於妻子的愧疚,又聽到妻子貌似重婚後的痛苦,再到完全失去消息後個人的沉淪,一點點地加重情緒的外放,直到喝醉酒後的爆發,這種爆發也完全沒有外露,符合影片全片的壓抑感。

而這個情緒的變化過程,到影片後面,則全部濃縮為了一個片段,即是與妻子重逢後的情緒變化。

這個片段,或許是香港電影在表演上最為優秀的代表。

在拿到小費後,因為金錢而變得歡快,愉快地哼著小調下樓;在下樓過程中發現了妻子的身影,腳步開始放慢,直至最終停下;其表情,從最剛開始懷疑是否看錯,然後慢慢轉頭,然後驚愕,再在看到妻子後,好像想起什麼,又轉回頭來,氣息變得急促,臉部肌肉開始僵硬,情緒開始憤怒,然後重重地出了口氣,閉上眼睛好像要下定決心一般,再到張曼玉撲上前來碰到他時他好像受到驚嚇一般。

整個過程中,能夠清楚地看到,梁家輝關於這段表演的鏈條,有關行動的鏈條,即:感受、判斷、行動。

感受:先是下樓時,感受到了妻子也在樓道之中。判斷:在感受到了之後,他放慢了步伐,他在判斷自己是否認錯;行動:他確認了之後停止腳步,開始心理鬥爭。

換做其它表演,或許就欠缺了其中某個環節,或者某個環節根本做不到位。

如果是偶像劇的表演,第一步感受可能都沒有。常見的偶像劇套路就是直接一扭頭,撞見,男默女淚,沒有了感受的過程。

稍好一些的表演,就是在感受之後,直接停下不走,沒有了放慢步伐的過程,欠缺判斷。

再好一個層次的,便是在感受之後,繼續判斷,但是行動偏激,直接轉身,睜大眼睛。

(各位觀眾老爺們可以回憶下你們看過的影片或者電視劇,看是否是這麼個邏輯)

而這段表演,則完美地符合了之前的劇情發展,從大局看細節,又從細節返回到了整體。就此,我認為,單單就這個片段提煉出來說,是全世界電影表演中,最為優秀的一個片段之一。

綜上,就張曼玉的表演,為她贏得了義大利都靈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而梁家輝的表演,則獲得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之所以,沒有在金像獎上有所斬獲,影片只獲得了9項提名,一方面是同年的《阿飛正傳》太過經典,另一方面,或許是本片的香港氣質不夠濃厚,且略帶隱喻意味、政治傾向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