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文化>正文

瀘州陳大剛:月亮與太陽——中秋隨想

作者:陳大剛

一到中秋, 只要是讀過幾天書的中國人一般就會就會想到賞月, 而且還會聯想到古詩中那些月亮。 至於文人這種特殊的酸性動物,

則要用月亮來下酒, 並整出一些排列成行的文字, 在平平仄仄中搖頭晃腦——這就是傳統的力量。

月亮與酒, 在中國古詩中, 絕對是兩大主角。 尤其是月亮, 那唐詩宋詞隨便一翻, 裡面寫月亮的就有一大把——在古代中國, 一個人作詩弄文時要是沒有寫過月亮,

估計他就沒有資格當詩人。 這就像在中國酒城瀘州, 一個土生土長的當地人如果沒見過瀘州老窖和郞酒, 那就不配作瀘州市民一樣。 這不奇怪, 因為在農耕文明時代, 無論是春是秋, 還是夏是冬, 月亮在夜晚的出現, 都讓會讓中華大地敞亮, 同時讓也人心頭敞亮。 並且, 月的陰柔淡泊, 空靈虛渺, 又與老莊的道家情調相合, 特別對中國文人的脾胃。 所以, 一輩子隻做好事不做壞事的月亮, 便成為中國人心中的偶像;所以, 中華民族要選擇中秋作為月亮專屬的節日——為月亮專門設定一個節日, 在世界上的國家和民族中很少見。 所以, 在中國神話中, 月亮自然是正面人物, 嫦娥、吳剛等人, 也就沾了月亮優美的光,
笑咪咪地頻頻出鏡接受採訪。 就我個人來說, 無論是在故鄉的赤水河邊, 還是內蒙大草原上看到月亮, 都會被它那空靈碧透征服, 生出“我欲乘風歸去”的曠達——把掌聲、尖叫聲、跳腳聲、鮮花送給月亮是必須的。

但與此同時, 太陽在中國卻不怎麼招人待見。

中國人好象不是太陽的粉絲。 原因我以為是這樣。 黃河長江流域的夏天, 太陽那叫一個毒辣, 讓你看到就想躲開幾丈遠, 除非是刀架脖子上, 否則沒哪個願意光了身子站在太陽下面曬。 古人知道這點, 就很聰明地將那些擾亂社會治安的人, 捆了放在六月的太陽下秀“日光浴”——《水滸》中雷橫冒犯了知縣大人的相好, 就吃過這苦頭。 另外一個方面, 黃河流域靠天吃飯的農耕文明, 特別怕太陽。 北方雨水向來不多, 而一到夏天, 基本都是太陽控盤。 要是超過四、五十天都是火辣辣的大太陽, 那麼就基本可以肯定, 絕對要出人命——“赤地千里, 人相食”。 中國古書上記載的自然災害, 旱災占了一半以上。 東漢的黃巾軍、明朝的李自成能夠提刀弄斧打群架的原因,
就是天下大旱。 其實, 說穿了, 真正對地球文明恩重如山的是太陽。 但古人不可能通過今天的科學知識深刻認識和領會太陽的偉大——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人的所有食物, 都是太陽熱能的轉化, 並且那月亮能夠“千里共嬋娟”, 也是向太陽借的光。 因此, 太陽在中國人的心目中, 許多時候就是南霸天、黃世仁一樣的反面角色——它的一生基本上是倒三七開, 三分成績, 七分錯誤。 成績屬於“當然, 在特殊的歷史條件下, 太陽也做過一些好事”那種。 對太陽的這種蓋棺定論, 是中國有史以來最大的冤案之一, 比竇娥還冤。

一方水土生一方的觀念。太陽在西方卻擁有海量的粉絲。比如那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的名氣遠在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之上。古希臘人對他可謂是委以重任——頭上戴了“人類的保護神” “光明之神”“預言之神”“航海者的保護神”“消災彌難醫神”幾大頂高帽子,同時又讓他分管音樂、豎琴、詩歌,相當於眾神之國的“常務副總理”。歐洲人這樣與中國人唱反調,是因為他們的生存方式與中國人不同——靠海吃海的民族,一到海上討生活,就希望天天都是晴空萬里,豔陽高照。下雨吹風,那是去海上送命。所以,他們的一家老小要吃飽肚皮,就得有太陽;要脫貧致富奔小康,必須靠太陽。

太陽在歐洲表演的是溫暖而燦爛。那歐羅巴由於緯度高,太陽就不毒辣,再加上海風調節,有太陽的日子就是好日子。而太陽下的“日光浴”,簡直就是歐洲人生命中的“精神大餐”。希臘人基本上是把“日光浴”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在米克托斯島上,上午不到九點就有許多男男女女躺在了沙灘上曬太陽,那是把“日光浴”當作了早飯來“吃”的節奏。而在居民區則能看到這樣的“風景”:自家陽臺上 ,“三點式”在椅子上一躺就開始“浴”。甚至連坐船時也要搶著在甲板上“浴”。我就曾親身在愛琴海邊沙灘上體驗了一把“日光浴”——與中國夏天的太陽簡直就是才烤出來的燒刀子一樣的包穀酒不同,歐洲那清澈透明又爽烈抒情的陽光,就如同我們瀘州的1573與青花郞美酒,優雅淨爽,空杯留香。它燦爛地拍打全身,讓血液歡快流淌,又有海風時不時水一樣來拂動,心頭就有泉水流過一樣,簡直就是一通全身爽快來勁的親切按摩……

如此地善解人意,與人相親相愛,太陽在歐洲人的心目中當然就是正面人物,當然就是偉大光榮正確的化身——熱烈、燦爛、溫暖、激情!而月亮,對於他們來說,就不是那麼至高無上,除了詩人在夜晚撩妹時,需要它出場增添氣氛外,更多的時候,歐洲人沒把它當回事——因為月亮的陰柔淡泊,空靈虛渺,不太合歐洲人孔武陽剛,激情浪漫的脾胃。所以,月亮在歐洲就沒有太陽吃得開。所謂月亮也是西方的圓,肯定是寫了錯別字。如果說太陽是西方的圓,這個我可能會認同。

其實,月亮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就是月亮本身;同樣,太陽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就是太陽本身。所以不同,是人心使然。因為人是勢利的動物,誰對他好,他就投誰的票。明白這個道理,中國的太陽不要糾結,西方的月亮也不用鬱悶。反過來說,中國的月亮切不可在中秋這天就認為自己真是老子天下第一,而西方的太陽也得謙虛一點,得像希臘阿波羅神廟門柱上銘刻的那句箴言說的那樣——“認識你自己”!

相關連結

作者簡介:陳大剛,赤水河邊古藺大山中人,就職于四川省瀘州市公安局。曾出版《站立天地問》(作家出版社)、《對自己好點》(中國文聯出版社)。《筆走大中國》是作者第三部著作,為個性化旅遊散文集。也是當今中國第一部為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自然風物、歷史人文“樹碑立傳”的旅遊散文集。

一方水土生一方的觀念。太陽在西方卻擁有海量的粉絲。比如那古希臘神話中,太陽的名氣遠在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之上。古希臘人對他可謂是委以重任——頭上戴了“人類的保護神” “光明之神”“預言之神”“航海者的保護神”“消災彌難醫神”幾大頂高帽子,同時又讓他分管音樂、豎琴、詩歌,相當於眾神之國的“常務副總理”。歐洲人這樣與中國人唱反調,是因為他們的生存方式與中國人不同——靠海吃海的民族,一到海上討生活,就希望天天都是晴空萬里,豔陽高照。下雨吹風,那是去海上送命。所以,他們的一家老小要吃飽肚皮,就得有太陽;要脫貧致富奔小康,必須靠太陽。

太陽在歐洲表演的是溫暖而燦爛。那歐羅巴由於緯度高,太陽就不毒辣,再加上海風調節,有太陽的日子就是好日子。而太陽下的“日光浴”,簡直就是歐洲人生命中的“精神大餐”。希臘人基本上是把“日光浴”作為生活的一部分。在米克托斯島上,上午不到九點就有許多男男女女躺在了沙灘上曬太陽,那是把“日光浴”當作了早飯來“吃”的節奏。而在居民區則能看到這樣的“風景”:自家陽臺上 ,“三點式”在椅子上一躺就開始“浴”。甚至連坐船時也要搶著在甲板上“浴”。我就曾親身在愛琴海邊沙灘上體驗了一把“日光浴”——與中國夏天的太陽簡直就是才烤出來的燒刀子一樣的包穀酒不同,歐洲那清澈透明又爽烈抒情的陽光,就如同我們瀘州的1573與青花郞美酒,優雅淨爽,空杯留香。它燦爛地拍打全身,讓血液歡快流淌,又有海風時不時水一樣來拂動,心頭就有泉水流過一樣,簡直就是一通全身爽快來勁的親切按摩……

如此地善解人意,與人相親相愛,太陽在歐洲人的心目中當然就是正面人物,當然就是偉大光榮正確的化身——熱烈、燦爛、溫暖、激情!而月亮,對於他們來說,就不是那麼至高無上,除了詩人在夜晚撩妹時,需要它出場增添氣氛外,更多的時候,歐洲人沒把它當回事——因為月亮的陰柔淡泊,空靈虛渺,不太合歐洲人孔武陽剛,激情浪漫的脾胃。所以,月亮在歐洲就沒有太陽吃得開。所謂月亮也是西方的圓,肯定是寫了錯別字。如果說太陽是西方的圓,這個我可能會認同。

其實,月亮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就是月亮本身;同樣,太陽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就是太陽本身。所以不同,是人心使然。因為人是勢利的動物,誰對他好,他就投誰的票。明白這個道理,中國的太陽不要糾結,西方的月亮也不用鬱悶。反過來說,中國的月亮切不可在中秋這天就認為自己真是老子天下第一,而西方的太陽也得謙虛一點,得像希臘阿波羅神廟門柱上銘刻的那句箴言說的那樣——“認識你自己”!

相關連結

作者簡介:陳大剛,赤水河邊古藺大山中人,就職于四川省瀘州市公安局。曾出版《站立天地問》(作家出版社)、《對自己好點》(中國文聯出版社)。《筆走大中國》是作者第三部著作,為個性化旅遊散文集。也是當今中國第一部為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自然風物、歷史人文“樹碑立傳”的旅遊散文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