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曹操和袁紹:互聯網公司與傳統公司之間的博弈

西元200年, 官渡正式開戰。 然而曹操因何勝利, 袁紹為何失敗呢?強弱之勢為什麼轉變的如此突然?古往今來, 很多人做出了自己的分析。

然而用現在的眼光看來, 曹操之所以勝, 簡單來說, 曹操是一家互聯網公司, 袁紹是一家傳統公司。 曹操對袁紹, 實在是一次降維打擊。

年少的時候, 曹操和袁紹談人生談理想。

袁紹說:

“吾南據河, 背阻燕代, 兼戎狄之眾, 南向以爭天下, 庶可以濟乎?”

而曹操說:

“吾任天下之智力, 以道禦之, 無所不可。 ”

袁紹的意思是說, 我佔據河北這個地盤, 南邊控制住黃河, 北邊控制著北京, 有北方的少數民族之兵可用, 往南打天下。

而曹操說, 只要我有牛逼的人才, 想做什麼都可以, 地盤無所謂。

這就是雙方的第一個差別:

袁紹重市場, 曹操重團隊。

袁紹重市場, 打下來的地盤, 都交給自己的兒子們, 各領一州土地。 長子袁譚做青州省級經理, 二兒子袁熙做幽州省級經理, 外甥高幹做並州省級經理。

但是市場一大, 派系就多, 每個兒子都有自己的派系。 官渡戰後, 其實袁紹並沒有就此崩盤, 只不過相對於曹操的優勢被抹平了。 但袁紹一死, 三子分裂, 不僅各自為戰, 還相互攻擊, 這才導致了袁氏的徹底覆滅。

相對于袁紹的青冀幽並四大市場, 曹操當時只有一個小小的袞州, 但是團隊精銳, 五子良將(此時還沒有張郃)、五大謀臣、夏侯曹氏諸親將, 眾志成城, 萬眾一心, 終於以少勝多。

就是官渡之戰本身, 袁紹一開始的戰略和佈置都沒有任何問題, 最後輸也是輸在了兩個人上。

先是謀士許攸叛逃, 為曹操帶去了重要的軍事情報, 結果烏巢糧草被燒, 隨後張郃、高覽陣前投降, 導致軍心動搖, 大軍崩潰, 倉惶中袁紹帶著八百騎逃回河北。

可見市場再大也沒用, 團隊才是競爭取勝的根本。

雙方的第二個差別是:

袁紹官僚化、曹操扁平化。

袁紹公司的決策, 通常都是戰略部的幾位總監, 各自提報一個方案, 然後袁董事長審批。 而問題是袁董麾下諸總監, 審配、許攸、田豐、沮授、逢紀、郭圖, 思想從來就沒有統一過。 袁董比較來比較去, 一會覺得這個不錯, 一會覺得那個不錯, 猶豫不決,戰機就這麼耽誤沒了。

我們來看一個官渡決戰的關鍵時刻。

許攸背袁投曹,向曹操獻上市場情報:淳于瓊帶兵萬人守烏巢,如果派兵奇襲燒掉烏巢的糧草輜重,那麼袁紹就完了。

聽完,曹操立刻做出決策:自己親率步騎5000人前往偷襲,留下曹洪守營。

這個決策其實非常冒險,萬一許攸是反間計呢?即便是真的,曹操的5000人對上淳於瓊的10000人也未必能夠占得了上風。

所以曹操派自己的堂弟曹洪留守其實頗有點托孤的意思:萬一我掛了,那繼任的就是你了。

反觀袁紹這邊,曹操偷襲烏巢的消息傳來,袁紹這邊還在爭論不下,張郃主張先救烏巢,郭圖主張趁曹操不在,攻擊曹軍大營。

最後袁紹決策:派輕騎救烏巢,重兵攻曹營——一個混合型方案。

這時候就體現出來袁曹執行力的高下了。

按說救烏巢跟攻曹營兩個策略都有其合理之處,但要救烏巢就要派大軍去,即便來不及救,也務求將曹操的5000兵幹掉。

要攻曹營呢,就不應該派持反對意見的張郃做主將,而應該袁紹自己親自上陣。

糧草被燒,大軍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此時不御駕親征、破釜沉舟還更待何時?你看曹操不就是親自帶兵去烏巢嗎?

而袁紹卻把命運交到了不受重用、還持反對意見的張郃手裡,結果張郃倒戈,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企業文化決定企業執行力,就是這麼簡單。

袁紹作為一間傳統公司,內部派系林立,各自為政,號召不齊,決策機制拖遝,關鍵時刻執行力嚴重跟不上,最終一敗塗地。

雙方的第三個差別是:

曹操更重視品牌,袁紹卻不在意經營。

袁紹年輕的時候,長相俊美,又有威儀,家世顯赫,又能折節下士,擁有良好的個人品牌和形象,但遺憾的是,袁紹對此並不是十分重視。郭圖曾勸袁紹把漢獻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據地鄴城,挾天下以令諸侯,樹立自己忠於王室的形象。結果袁紹拒絕了。

於是曹操迎天子到許都,獲得了關中各軍閥的服從和歸順,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這時候袁紹後悔,想把天子重新接回來,但已經不可能了。

劉備被呂布偷襲以後,前來投奔曹操。程昱勸曹操殺掉劉備,曹操說:“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對個人形象的重視由此可見。

關羽投降曹操,卻一心想回到劉備身邊。臨走的時候,手下都想把關羽抓回來,只有曹操表示,都是各為其主,算了。曹操顯然非常懂得收買人心。

就在官渡戰後,曹操繳獲大批手下人寫給袁紹的通敵信件,但他一封都不看,全部付之一炬。而袁紹呢,官渡戰後回到河北,做的第一件事竟是殺掉自己的重要謀臣田豐。

於是曹操海內歸心,終成帝業。

袁紹作為一家傳統企業,市場規模很大,但公司內部官僚化嚴重,派系林立,各自為政,對核心團隊不夠重視,面對外界迅猛的變化,反應慢,決策慢,關鍵時刻的執行力跟不上,公司創始人也失去了親自上陣的衝勁。最後面對曹操這一新興企業的攻勢,終於敗下陣來。

這就是當前很多傳統企業的困境。大象不是不能跳舞,而是它的腳步太慢了。

猶豫不決,戰機就這麼耽誤沒了。

我們來看一個官渡決戰的關鍵時刻。

許攸背袁投曹,向曹操獻上市場情報:淳于瓊帶兵萬人守烏巢,如果派兵奇襲燒掉烏巢的糧草輜重,那麼袁紹就完了。

聽完,曹操立刻做出決策:自己親率步騎5000人前往偷襲,留下曹洪守營。

這個決策其實非常冒險,萬一許攸是反間計呢?即便是真的,曹操的5000人對上淳於瓊的10000人也未必能夠占得了上風。

所以曹操派自己的堂弟曹洪留守其實頗有點托孤的意思:萬一我掛了,那繼任的就是你了。

反觀袁紹這邊,曹操偷襲烏巢的消息傳來,袁紹這邊還在爭論不下,張郃主張先救烏巢,郭圖主張趁曹操不在,攻擊曹軍大營。

最後袁紹決策:派輕騎救烏巢,重兵攻曹營——一個混合型方案。

這時候就體現出來袁曹執行力的高下了。

按說救烏巢跟攻曹營兩個策略都有其合理之處,但要救烏巢就要派大軍去,即便來不及救,也務求將曹操的5000兵幹掉。

要攻曹營呢,就不應該派持反對意見的張郃做主將,而應該袁紹自己親自上陣。

糧草被燒,大軍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此時不御駕親征、破釜沉舟還更待何時?你看曹操不就是親自帶兵去烏巢嗎?

而袁紹卻把命運交到了不受重用、還持反對意見的張郃手裡,結果張郃倒戈,成為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企業文化決定企業執行力,就是這麼簡單。

袁紹作為一間傳統公司,內部派系林立,各自為政,號召不齊,決策機制拖遝,關鍵時刻執行力嚴重跟不上,最終一敗塗地。

雙方的第三個差別是:

曹操更重視品牌,袁紹卻不在意經營。

袁紹年輕的時候,長相俊美,又有威儀,家世顯赫,又能折節下士,擁有良好的個人品牌和形象,但遺憾的是,袁紹對此並不是十分重視。郭圖曾勸袁紹把漢獻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據地鄴城,挾天下以令諸侯,樹立自己忠於王室的形象。結果袁紹拒絕了。

於是曹操迎天子到許都,獲得了關中各軍閥的服從和歸順,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這時候袁紹後悔,想把天子重新接回來,但已經不可能了。

劉備被呂布偷襲以後,前來投奔曹操。程昱勸曹操殺掉劉備,曹操說:“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之心,不可。”對個人形象的重視由此可見。

關羽投降曹操,卻一心想回到劉備身邊。臨走的時候,手下都想把關羽抓回來,只有曹操表示,都是各為其主,算了。曹操顯然非常懂得收買人心。

就在官渡戰後,曹操繳獲大批手下人寫給袁紹的通敵信件,但他一封都不看,全部付之一炬。而袁紹呢,官渡戰後回到河北,做的第一件事竟是殺掉自己的重要謀臣田豐。

於是曹操海內歸心,終成帝業。

袁紹作為一家傳統企業,市場規模很大,但公司內部官僚化嚴重,派系林立,各自為政,對核心團隊不夠重視,面對外界迅猛的變化,反應慢,決策慢,關鍵時刻的執行力跟不上,公司創始人也失去了親自上陣的衝勁。最後面對曹操這一新興企業的攻勢,終於敗下陣來。

這就是當前很多傳統企業的困境。大象不是不能跳舞,而是它的腳步太慢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