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保定那些你不知道的事兒:黃帝以釜山為營壘的地望考

在“釜山黃帝合符覓蹤”一文中, 本人根據諸多史料記載, 周邊考古發掘和民間傳承論述了黃帝合符在徐水釜山。 黃帝為什麼將大本營設在釜山?它是由多方面綜合因素組成的。

1

水患狀況

首先, 要從當時的水患狀況來分析。 黃帝時期, 從《水經注》中得知, 華北地區正是洪水氾濫極為嚴重的地方, 除當時天雨頻降導致大水瀝澇成災外, 那時最大水患便是來自黃河了。 我國歷史地理學專家譚其驤先生經多年考證, 從《山海經》中尋覓到黃河最早的古道——“山經河”的確切經流位置:“黃河出潼關流至孟津, 出小浪底沿太行山南麓直奔向了新鄉、安陽達河北的邯鄲,

穿深州、裡縣、高陽沿太行山向東過保定西進入徐水境內釜山前, 由於釜山的阻擋, 以九十度直角又折回東去, 經安新縣北抵霸州東流至天津北邊而注入渤海”。 黃河河道並不固定, 因攜帶了大量的泥沙, 在太行山前大平原上緩緩流淌, 泥沙的沉澱使河床變高, 故又出現了多次改道, 甚至形成多股漫流入海, 這就是《禹貢》書中所說的。 “黃河無固定河床”。 華北平原上水患連年不斷, 再加上夏季天雨頻降, 則出現“滔滔洪水從天而降, 茫茫大地一片汪洋”, 水大時變成“魚在山腰遊戲, 樹在水中漂搖”等洪害慘狀, “孑遺的人類逃避在山郊”。 所以, 黃帝絕不能在平川上安營紮寨, 而大山深處又不是發展壯大的地域,
只有選擇淺山近水的地方生存, 釜山就成了黃帝部族的理想居所。

2

分佈情況

其次, 從當時華北地區部族的分佈情況來看, 南邊有強大的蚩尤部落, 以山東曲阜為中心, 時時向北擴張, 並佔據著大半個河北的東南區域,

釜山西與西北有剽悍的遊牧部落葷粥族(即後來的匈奴, 唐堯虞舜時稱山戎或熏粥, 夏時稱淳維, 殷時稱鬼方, 同時叫獫狁, 秦時始稱匈奴)所盤踞。 釜山則是當時幾個部落(諸侯)所鞭長莫及的真空地帶, 這給黃帝部族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所以黃帝選擇了太行山前的釜山為大本營。

3

氣候條件

再次, 氣候條件是古人類選擇生息地的一個重要因素。 釜山地處北緯38度, 東經115度, 是典型的北溫帶地區, 四季分明, 冷暖宜人。 據竺可楨先生研究:“距今8000——3000年期間, 華北地區年平均溫度比現在高2℃, 尤其是寒冷的一月份比現在高3—5℃”。 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1770—1831年)指出:“人類歷史的真正舞臺在北溫帶”。 這是人類尋覓發展空間的良好地區, 因冷熱宜人雨量適中, 水草豐實, 食物的採摘收集以及適種都較容易。 釜山地處北溫帶, 正具備了如此要求的氣候條件。 黃帝以釜山為大本營, 是對優勝氣候條件的選擇。

4

地理環境條件

最後, 釜山本身所獨具的地理環境條件被黃帝所青睞。 一是釜山在太行山之前, 是一座兀拔矗立的面積較大的孤山, 海拔290米, 是天然的巨大瞭望台, 東控廣闊的平原大川, 西扼太行山脈, 以崇山峻嶺為屏障;二是挺拔陡峭易守難攻, 是軍事家屯兵用武的首選場所;三是雖然釜山是一座高大孤山, 然山頂上有飲而不竭、旱而不涸、清爽甘甜、神奇隱蔽的石隙注, 山半腰有常年流淌的大泉。到7000多年後的今天,山半腰的東邊及南面,泉水雖然不像古時那樣豐盈,時至今日仍未乾涸,還在日夜淌流。再有,古時滿山松柏密佈,自然形成的山洞石窟多達29個。這些怎不讓這位“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慧眼所看中呢?選擇釜山為大本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出則易深山狩獵採集,水退後又能佔據廣闊平原大川,可以植五氣,興農藝,是養伍用兵的最佳地方。所以黃帝在大敗蚩尤後又北逐葷粥、合符於釜山。這個華夏一統的各諸侯聯盟的政治會議在大本營釜山舉行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山半腰有常年流淌的大泉。到7000多年後的今天,山半腰的東邊及南面,泉水雖然不像古時那樣豐盈,時至今日仍未乾涸,還在日夜淌流。再有,古時滿山松柏密佈,自然形成的山洞石窟多達29個。這些怎不讓這位“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的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慧眼所看中呢?選擇釜山為大本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出則易深山狩獵採集,水退後又能佔據廣闊平原大川,可以植五氣,興農藝,是養伍用兵的最佳地方。所以黃帝在大敗蚩尤後又北逐葷粥、合符於釜山。這個華夏一統的各諸侯聯盟的政治會議在大本營釜山舉行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