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比特幣並非貨幣

目前比特幣不像黃金白銀一般擁有實際價值, 並且也沒有與黃金白銀形成掛鉤;而對照紙幣, 比特幣又缺少了國家信用的背書。 因此儘管名稱裡含有貨幣的意象, 比特幣仍然很難被視為貨幣。

如果信用是一種非實物貨幣成立與否的關鍵, 那麼在一定範圍內獲得了大眾認可、能夠用它換回自己所需商品的交易媒介, 為什麼不可以說它就是真正的貨幣?

信用背書的關鍵在於:最終有沒有一個主體來買單。 貨幣發行主體的信用等級不夠高, 它發行的所謂貨幣, 適用範圍以及生命力就會十分有限, 也就更加容易被市場拋棄。 超市積分卡就是典型的例子。

如果一個消費者用超市卡中的積分換得了兩個麵包, 此時這個積分在某種程度上就已經成為了超市自己發行的“貨幣”, 但它的流通範圍僅限於這家超市, 換到其他商場往往不能通用。

說到底, 真正的貨幣不是隨便一個主體想發就能發, 只有最高等級的信用背書, 才最能確保一種貨幣立得住、活得久。

不久前, 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對市場熱炒比特幣評價得十分直白:“不能做這樣的生意, 一些人打算憑空創造出一種貨幣”,

“它不會有好結果……有人會被幹掉, 政府也會嚴厲打壓”。 講這番話時, 戴蒙直接抨擊比特幣是一場騙局, “比鬱金香球莖還要糟糕”。

意思是炒作比特幣實際就是一場金融遊戲, 其間充滿了泡沫, 並沒有實際的價值支撐。

既然比特幣不是貨幣, 為什麼能讓各國央行感到危機呢?因為比特幣不斷普及,

金融秩序必然大亂, 勢必衝擊國家的貨幣政策。

不久前, 國際清算銀行(BIS)發佈的三季度報告說, 世界各地央行不能對虛擬貨幣袖手旁觀, 任其自由發展, 因為它有可能對金融體系穩定構成風險。 BIS還在報告中評論說, 各中央銀行不但要考慮隱私和支付系統增效問題, 還要考慮其所產生的經濟、金融和貨幣政策影響。

因此, 現在各國央行雖然開始討論發行法定數字貨幣, 但這些醞釀中的數位貨幣即使會借鑒比特幣相關技術, 其運行邏輯也必然不同於比特幣。 因為只要是央行發行, 不管電子形態還是紙制形態, 內核都是國家信用背書。

如今, 虛擬貨幣、數字貨幣等等眾多名詞亂花漸入, 人們也越來越能夠接納無現金支付, 陪伴人類數百年的紙幣已經迎來生命倒計時, 但現行體系之下, 貨幣運行的主要邏輯並未顛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