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搞笑是一門嚴肅的學問,開心麻花喜劇DNA鑒定報告

開心麻花團隊帶著第三部原創喜劇電影[羞羞的鐵拳]再次衝擊國慶檔。

從話劇舞臺到電影, 開心麻花走了一條跨界的道路。

作為兩種不同的媒介, 想要完全融合是非常難的一件事。

而麻花通過三部不同類型的喜劇電影不斷試探電影市場的水深。

在這個過程中, 麻花團隊的喜劇特徵也得以一一呈現。

舞臺化, 也是種特色

開心麻花的喜劇電影帶著舞臺劇的深刻烙印, 這是許多人的共識。

“舞臺”遺風與電影湊在一起, 仿佛成了開心麻花的“原罪”。

可換一個角度來看, 早在上世紀70年代, 英國電影就已成功嘗試了舞臺小品喜劇與電影的結合。

(文章來源為“看電影雜誌”APP)

▲1969年, 5個英國人和1個美國佬, 在BBC電視臺上演了電視小品式的段子集錦片《巨蟒劇團之飛翔的馬戲團》

幾分鐘一個小故事, 一集裡幾個小故事拼湊而成, 裡面滿是舞臺化的情境和英式笑話,

諷刺、荒誕。

▲幾個高校畢業生, 自編自導自演, 用了短短四年的時間紅遍整個英倫島乃至全世界, 影響眾多喜劇創作

他們的高影響力, 使得這個小團隊在當時被稱為“喜劇屆的披頭士”。

轉戰電影界後, 六位夥伴並沒有改變他們的喜劇模式。

一條主線串聯起幾個段子的講法,

同電視小品的設定別無二致, 這挑戰了當時通行的電影語言法則。

▲然而結果呢, [巨蟒與聖杯]、[萬世魔星]和[人生七部曲], 口碑和票房雙收

[巨蟒與聖杯]至今仍是入選IMBD前50的唯一一部無厘頭喜劇電影;[人生七部曲]拿了當年的坎城電影節評委會大獎。

因此, 換個角度、放寬視野後, 再看開心麻花的電影。

舞臺化似乎不再成為詬病開心麻花電影的絕對利器。

其中的關鍵在於舞臺化是否能與內容、風格表達上形成統一。

▲[驢得水]裡, 兩人對話的調度出自于舞臺式的處理, 而非電影化的剪輯規則

而[羞羞的鐵拳]中, 幾乎鮮少再有舞臺化的調度。

更多的舞臺印跡保留在了麻花式的語言包袱和誇張的表演形式上

舞臺化的取捨, 可能與不同喜劇題材所需求的表現風格有關, 也與麻花團隊中多元各異的創作班底脫不了關係。

▲三部影片,三組不同的導演編劇團隊

開心麻花內部有個藝術決策委員會,不同創作班底的作品需要經過核心9人的討論、刪選等步驟才能脫穎而出。

這保證了開心麻花多元的喜劇類型取向。

打造自家喜劇明星

毫無疑問,開心麻花一直在打造自己的招牌喜劇明星。

話劇舞臺上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是第一步。

他們的創作模式多是依據一個想法,大家圍坐在一起共同創作,不斷腦力激蕩來豐富故事內容。

許多麻花的導演是演員出身,比如閆飛、彭大魔。

▲而開心麻花的“臺柱子”沈騰也曾是舞臺劇《瘋狂的石頭》的導演

從演員身上挖掘特點進而豐富角色的形象,是麻花的習慣和特色。

所以,笑聲豪爽的馬麗、傻氣單純的艾倫以及“美男子”常遠等,這些標籤和演員本身的特質之間確實有相通之處。

再加之上千場舞臺表演的實戰打磨。獨具個性的喜劇演員誕生。

電視螢屏的高曝光,催化了他們的成名。

▲2012年的春晚,“郝建”成了沈騰的代名詞,有些賤、有些衰又透著點可愛的社區鄰居形象深入人心

2015年《歡樂戲劇人》節目,沈騰帶領開心麻花團隊奪冠。

這更加速了廣大觀眾對開心麻花團隊的深入認識。他們在節目裡更是集中展現了麻花對不同題材喜劇的把控能力。

就這樣,口碑一步一步被做大。開心麻花的國民好感度直線上升。

接著迎來了2015年國慶檔[夏洛特煩惱]的火爆。

麻花演員們一路以來積攢的好評,確實為影片加分不少。

儘管故事情境不同,[羞羞的鐵拳]還是會基本按照這些喜劇演員大眾熟悉的形象去做編排。

▲沈騰飾演的副掌門自帶賤嗖嗖的笑點,變身後的馬小還有著馬麗式的爽朗,艾倫高大的外表與變身後的軟妹性格構成反差

培養自家有特色的王牌喜劇明星,是開心麻花品牌的重要一部分。

情境一出,笑料不斷

極致的假定性情境,可以說是開心麻花舞臺喜劇及其改編後電影的一個共通特點。

▲《歡樂喜劇人》節目裡,沈騰等開心麻花成員常借用經典電影(如圖借鑒[熱帶驚雷])中的假定情境編排小品

所謂的假定性情境指的就是超出尋常生活範疇和理性思維的處境。

比如,[夏洛特煩惱]中,喜劇場域的形成得益于夏洛重回高中時光的設定。

偏遠山區裡,一群“行為不端”的大學教師窩在鄉村小學,供著一頭名叫“得水”的驢老師([驢得水])。

這聽起來荒誕又怪異。

而到了[羞羞的鐵拳],男女換身導致的性別錯位成了喜劇發展的基礎。

這些或荒誕、或奇幻的情境形成的搞笑場域是影片合理存在的前提。

你接受的了這種設定,這就是喜劇;接受不了,這就是扯。

而在喜劇細節的製造上,開心麻花常用的是“突轉”。

▲[羞羞的鐵拳],沈騰飾演的副掌門張茱萸威風凜凜的飛身出場

▲不料下一秒畫風突轉,跪倒在眾人的面前

除了動作上的突轉外,[驢得水]裡語言上類似的處理就更多了。

▲趙一曼和校長對話上的一來一往,笑點和笑點背後的諷刺盡顯

最誇張的例子當屬[夏洛特煩惱]裡,洗腦神曲《一剪梅》的使用。

可值得警惕的狀況也正巧在於此,相同的喜劇包袱或許會造成愉悅上的乏力或疲憊。

▲比如男女換身後性別倒置產生的笑料,特別適合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展開

而在熟悉了對方的身體之後,還在同一個笑點上做文章的話,難免會顯乏味。

2003年開始,開心麻花一直在話劇舞臺上逗笑觀眾。

2015年之後,他們決定在電影世界裡繼續逗笑我們。

溫情喜劇、黑色喜劇、“喜燃”喜劇,三部風格完全不同的喜劇片認證的是開心麻花的多元。

不按常理出牌的開心麻花,下一部又會是怎樣的喜劇風格呢。

總之,都是值得期待的。

▲三部影片,三組不同的導演編劇團隊

開心麻花內部有個藝術決策委員會,不同創作班底的作品需要經過核心9人的討論、刪選等步驟才能脫穎而出。

這保證了開心麻花多元的喜劇類型取向。

打造自家喜劇明星

毫無疑問,開心麻花一直在打造自己的招牌喜劇明星。

話劇舞臺上形成獨特的個人風格,是第一步。

他們的創作模式多是依據一個想法,大家圍坐在一起共同創作,不斷腦力激蕩來豐富故事內容。

許多麻花的導演是演員出身,比如閆飛、彭大魔。

▲而開心麻花的“臺柱子”沈騰也曾是舞臺劇《瘋狂的石頭》的導演

從演員身上挖掘特點進而豐富角色的形象,是麻花的習慣和特色。

所以,笑聲豪爽的馬麗、傻氣單純的艾倫以及“美男子”常遠等,這些標籤和演員本身的特質之間確實有相通之處。

再加之上千場舞臺表演的實戰打磨。獨具個性的喜劇演員誕生。

電視螢屏的高曝光,催化了他們的成名。

▲2012年的春晚,“郝建”成了沈騰的代名詞,有些賤、有些衰又透著點可愛的社區鄰居形象深入人心

2015年《歡樂戲劇人》節目,沈騰帶領開心麻花團隊奪冠。

這更加速了廣大觀眾對開心麻花團隊的深入認識。他們在節目裡更是集中展現了麻花對不同題材喜劇的把控能力。

就這樣,口碑一步一步被做大。開心麻花的國民好感度直線上升。

接著迎來了2015年國慶檔[夏洛特煩惱]的火爆。

麻花演員們一路以來積攢的好評,確實為影片加分不少。

儘管故事情境不同,[羞羞的鐵拳]還是會基本按照這些喜劇演員大眾熟悉的形象去做編排。

▲沈騰飾演的副掌門自帶賤嗖嗖的笑點,變身後的馬小還有著馬麗式的爽朗,艾倫高大的外表與變身後的軟妹性格構成反差

培養自家有特色的王牌喜劇明星,是開心麻花品牌的重要一部分。

情境一出,笑料不斷

極致的假定性情境,可以說是開心麻花舞臺喜劇及其改編後電影的一個共通特點。

▲《歡樂喜劇人》節目裡,沈騰等開心麻花成員常借用經典電影(如圖借鑒[熱帶驚雷])中的假定情境編排小品

所謂的假定性情境指的就是超出尋常生活範疇和理性思維的處境。

比如,[夏洛特煩惱]中,喜劇場域的形成得益于夏洛重回高中時光的設定。

偏遠山區裡,一群“行為不端”的大學教師窩在鄉村小學,供著一頭名叫“得水”的驢老師([驢得水])。

這聽起來荒誕又怪異。

而到了[羞羞的鐵拳],男女換身導致的性別錯位成了喜劇發展的基礎。

這些或荒誕、或奇幻的情境形成的搞笑場域是影片合理存在的前提。

你接受的了這種設定,這就是喜劇;接受不了,這就是扯。

而在喜劇細節的製造上,開心麻花常用的是“突轉”。

▲[羞羞的鐵拳],沈騰飾演的副掌門張茱萸威風凜凜的飛身出場

▲不料下一秒畫風突轉,跪倒在眾人的面前

除了動作上的突轉外,[驢得水]裡語言上類似的處理就更多了。

▲趙一曼和校長對話上的一來一往,笑點和笑點背後的諷刺盡顯

最誇張的例子當屬[夏洛特煩惱]裡,洗腦神曲《一剪梅》的使用。

可值得警惕的狀況也正巧在於此,相同的喜劇包袱或許會造成愉悅上的乏力或疲憊。

▲比如男女換身後性別倒置產生的笑料,特別適合在影片的前半部分展開

而在熟悉了對方的身體之後,還在同一個笑點上做文章的話,難免會顯乏味。

2003年開始,開心麻花一直在話劇舞臺上逗笑觀眾。

2015年之後,他們決定在電影世界裡繼續逗笑我們。

溫情喜劇、黑色喜劇、“喜燃”喜劇,三部風格完全不同的喜劇片認證的是開心麻花的多元。

不按常理出牌的開心麻花,下一部又會是怎樣的喜劇風格呢。

總之,都是值得期待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