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蜀漢滅亡宦官黃皓只是替罪羊,人口流失只剩94萬才是真凶

三國志裡對黃皓的評價是滅國奸臣, 其雖官階卑微, 權利有限, 但仍能玩弄權術, 攪得蜀漢朝政混沌不堪, 實屬歷史上又一宦官亂政的典型範例。

然而歷史真的這麼簡單嗎?

就蜀漢的政治腐朽而言, 黃皓僅是其中一分子, 他罪責難逃, 說他是罪魁禍首, 則又顯然是不公允的。 恰恰是在朝諸公容身自保, 不進正言的狀況, 為黃皓的售奸創造了大好條件。

至於“民皆菜色”, 恐怕極難叫黃皓負責。 看看一組數位就可以明白了。 蜀漢晚年, 只有28萬戶, 94萬人, 帶甲將士卻有10萬2千, 供奔走驅使的吏也有4萬人。 平均不到三戶要負擔一個兵, 七戶要負擔一個吏, 大群官吏的揮霍浪費也落在他們的頭上, 更不要說頻年出動的臨時性攤派了, 豈能不“民皆菜色”呢。

蜀漢初年決不是這樣的, 《後漢書·;郡國志》載, 東漢後期, 巴蜀有117萬5千餘戶, 522萬4千餘人, 漢末戰亂, 由於地理因素, 這裡未遭破壞, 中原大批人戶流入益州, 所以龐統說:“今益州國富民強, 戶口百萬。 ”當時, 無論益州內外, 只要對益州略有所知的政治人物, 大都異口同聲地認為益州的富庶不減往昔, 。 按理說, 益州的戶口應有所增加, 結果卻是驚人的驟減, 原因不是別的, 關鍵在於自諸葛亮起,

就以培植地主階級為其基本國策。 因此, 連因罪被貶逐的李嚴也擁有“奴婢賓客百數十人”, 無怪乎有的大地主竟然擁有依附農民達“數千家”了。

僅據《華陽國志》不完全統計, 魏晉之交, 益州地區被稱為“大姓”、“甲族”、“冠蓋之族”的大地主, 就近170家左右。 當政治日趨腐朽時, 他們豈能不乘機擴張勢力, 更何況連年不斷的軍事活動, 殘酷的剝削造成人民不堪重負, 紛紛逃散, 又為他們兼併和隱匿人戶大開了方便之門呢。 即便是薑維的九伐曹魏, 實質上也是諸葛亮北伐的延續, 是貫徹諸葛亮“漢、賊不兩立”的另一基本國策。 所不同的只是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 有安邦定國之能, 故其在世時政治清明, 這些基本國策的敝病尚未明顯表露出來而已。

諸葛亮一死, 他的後繼者均無諸葛亮的能力和才華, 蜀漢的政治、軍事和經濟也只有江河日下了。

一個政權的滅亡, 總是有原因的, 要求封建史學家深挖亡國之因, 既不現實, 也無可能, 何況後主曾是陳壽父子的皇帝,

他必須為尊者諱。 否則他在當時的社會中難以取得立足之地。 最簡便的辦法是找那麼一兩個替罪羊。 紅顏禍水, 小人誤國, 這是千古明訓。 孔子也說過唯小人與女子為難養也。 紅顏找不到, 小人則是有的, 宦官本身便是千真萬確的小人。 東漢後期宦官為非作歹, 毒遍天下, 人神共憤, 高抬貴手不遠。 黃皓是宦官, 確實有點權, 確實有罪狀, 他這被陳壽推上蜀漢滅亡的罪魁禍首的位置, 大概是這樣罷。 本文2002年4月在三國線上首發, 作者:佚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